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后练习题附加答案(选择题)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后练习题附加答案(选择题)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它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

D.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汽油挥发B、粉碎矿石C、水变成冰D、木材燃烧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败B、钢铁生锈C、瓦斯爆炸D、锅炉爆炸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灯泡发光B、空气液化C、光合作用D、海水晒盐5、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A、产生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该变化的类型是, 你依据的理由是现象。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A、气体生成B、沉淀生成C、新物质生成D、颜色改变7.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煤气燃烧B、瓷碗摔碎C、食物腐烂D、面粉发酵8.化学变化的特征是()A、有发光、发热现象B、物质的状态或颜色发生变化C、有气体放出或沉淀生成D、有其它物质生成9.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火药爆炸B、煤的燃烧C、矿石粉碎D、钢铁生锈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融化成水B、钢铁生锈C、钢锭轧成钢条D、蜡烛熔化11.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A、从矿山上开采矿石,再将矿石粉碎B、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烧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12.下列变化可能属于化学变化,也可能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燃烧B、爆炸C、熔化D、冷凝13.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蒸发水B、干冰升华C、水变成冰D、煤炭燃烧14.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D、镁带消失15.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光照条件下,以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为原料合成淀粉、葡萄糖等有机物;动物的呼吸作用是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中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项训练模拟测试(含答案) (994)

(中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项训练模拟测试(含答案) (994)

初中化学专项训练2019-2020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项训练测试卷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火柴折断B.镁条燃烧C.石蜡融化D.固体粉碎2.(2分)(08广东)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A.嘴嚼米饭时有甜味(化学变化)B.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C.用醋酸清洗热水瓶的水垢(物理变化)D.纯净物加热后变为混合物(物理变化)3.(2分)(08眉山)下面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照明B.水力发电C.太阳能供热D.电热器取暖4.(2分)下列所示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BC D5.(2分)下列各图表示的变化中,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火箭发射B.煤的燃烧C.风力发电D.酸雨侵蚀6.(2分)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也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氯代烷等。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B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引起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改变C .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于中药、香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D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7.(2分)小朋同学通过化学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一集气瓶气体,如右图放置在桌面上,然后准备其它仪器要进一步研究该气体的性质。

过了一会儿,小朋在用该气体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该气体已经变成空气。

根据小朋同学的收集方法和放置方式,你认为该气体 ( ) A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D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8.(2分)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如图所示,火柴燃烧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塞被冲飞,这种现象主要能说明( ) A .化学能最终可转化为机械能 B .内能可转化为化学能 C .化学能最终可转化为光能 D .化学能可转化为内能9.(2分)下列操作过程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剪纸B .捏橡皮泥C .编织中国节D .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充氢气球10.(2分)加热某种固体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是化学变化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C .是物理变化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11.(2分)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12.(2分)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百炼成钢B .风吹草动C .玉石摔碎D .滴水成冰13.(2分)文文的家庭化学实验室有如下物品:①试管 ②烧杯 ③煤气和煤气炉 ④托盘天平 ⑤筷子 ⑥铁钉 ⑦食盐 ⑧食醋 ⑨石灰水 ⑩牵牛花汁 ⑾水 ⑿饮料吸管 ⒀胶头滴管 ⒁小勺。

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初中测试练习题 含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初中测试练习题 含答案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金刚石硬度大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2.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氧气用于气焊B.酒精用作燃料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3.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B.盐酸除锈C.冰雪融化D.蜡烛燃烧4.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聚沙成塔B.死灰复燃C.破釜沉舟D.滴水成冰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6.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天然气燃烧B.大米霉变C.灯泡发光D.铁钉生锈7.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既隐含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陆虞侯火烧草料场C.白玉为床,金作马D.伐薪烧炭南山中8.下图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橙子做成罐头B.凉拌西红柿C.大豆制作成酱豆D.玉米熬制成粥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9.下列物质都是常见的物质,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鉴别它们的方法.(1)水和汽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糖和食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铁丝和铜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任意比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一边汽化(酒精由液态挥发成气态),一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文字叙述归纳出:(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发光、发热、变色或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这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气体.此金属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请你阅读后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说明反应中是否有能量变化.(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能量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练习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1.【答案】B【解析】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利用了化学性质,故B正确;C、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D错.故选B.2.【答案】C【解析】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B、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利用了化学性质,故D错.故选C.3.【答案】C【解析】A、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盐酸除锈程中有新物质氯化铁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4.【答案】B【解析】A、聚沙成塔过程中,只是沙的多少、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破釜沉舟是指舟漏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B.5.【答案】A6.【答案】C7.【答案】B D8.【答案】B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9.【答案】(1)有颜色的为汽油,另一个为水或有气味的为汽油,另一个为水.(2)甜味的为白糖,咸味的为食盐.(3)银白色的为铁丝,紫红色的为铜丝.10.【答案】(1)①无色②有特殊气味③液体④易挥发⑤能与水任意比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2)酒精易燃烧(或具有可燃性)(3)酒精汽化(或酒精由液态挥发成气态)(4)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11.【答案】不一定.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而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12.【答案】银白色;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熔点低;能和水反应等.【解析】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说明钠的硬度小;切面呈银白色,说明钠是银白色金属;将钠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金属钠能和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银白色;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熔点低;能和水反应等.绪言及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B.学习化学会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C.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D.使用无硫火柴可减少大气污染2.看了《2012世界末日》,许多人都感觉自然灾害的频发足以毁灭我们的地球,灾害中常有如下现象发生,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山喷发B.房屋倒塌C.冰雪融化D.山体滑坡3.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大豆磨浆B.西瓜榨汁C.猪肉切块D.木瓜酿酒4.下列各图表示的变化中,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5.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铁生锈B.水汽化C.汽油燃烧D.脂肪酸败6.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 )A.水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植物的呼吸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D.锅炉爆炸、燃放鞭炮7.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用途- 【中考化学 全盘复练】(全国通用)(原卷及答案)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用途- 【中考化学 全盘复练】(全国通用)(原卷及答案)

专题01: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1、物质的变化 分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 的变化。

的变化。

本质区别没有 。

微观理解 构成物质的粒子, 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

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 ,变成了其它物质的粒子。

宏观现象 通常是 和 、 的改变。

常伴随 、放热、颜色变化、 、生成沉淀等现象。

能量变化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 变化, 、热能和等。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 等。

钢铁生锈、 、光合作用、酿酒/醋、食物变质等。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有 。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 是指 就表现出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 中变现出的性质,如: 、溶解性和吸附性等。

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的,如:物质的 、 、状态、熔点、沸点和 等。

(2) 是指在 中表现出的性质。

如: 、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 ,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 ,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 ,变化体现 。

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 的语言中有“可、易、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 ;而“镁条燃烧”则是 。

3、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 ,用途反映 ;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1、【命题解读】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及用途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的判断、化学性质的判断、物理性质的判断、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应关系的判断,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古诗词、成语、实验等以文字或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

2、【解题技巧】(1)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关键是:从宏观上抓住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从微观上把握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改变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种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推断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推断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推断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推断题(共10题)1、(1) 数字1 代表的物质用途______ 。

(2) 数字7 与8 代表的物质发生反应时______ (填“ 放出” 或“ 吸收” )热量。

(3) 数字6 与9 代表的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______ 。

(4) 数学3 与 6 代表的物质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 。

(5) 小李同学认为图中解锁图形太简单,于是他在原数字所代表物质及线路不变的基础上,另选其它物质维续将“3-2-5” 连接起来。

若数字 5 代表的物质是稀硫酸,数字 2 代表的物质可能是______ 。

2、 A~J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 B 与 D 可配制波尔多液 F 是黑色氧化物、I 是紫红色金属,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反应条件已略去) 。

请回答下列问题:(1)I 的化学式为_______ 。

(2)G 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 。

(3) 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

(4)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

3、 A~G 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 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 ,其中 B 用于铅酸蓄电池, D 是一种蓝色溶液, G 是一种浅绿色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物质 B 的化学式为 _____ 。

( 2 )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 3 )反应①②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否相同 ___ ( 填“ 是” 或“ 否”) 。

( 4 )写出 E 的一种用途 _____ 。

4、 A—K 及X 、Y 均为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生成物未标出)。

其中 A 、 C 在常温下均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X 、 E 均为黑色固体且为氧化物,I 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E 的化学式___________ ,物质 D 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试题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试题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试题1.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A.木炭作燃料B.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C.CO2用来灭火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答案】C【解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用木炭作燃料是利用了木炭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故选项A错误;B、活性炭能够吸附红糖中的色素,使红糖变成白糖,这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物理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所以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故C正确;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只是利用了干冰升华降温的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C.【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2.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金属。

下图是金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电线金属丝炊具(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2)根据上图推断,说出金属具有的两点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2008年奥运会主运动场“鸟巢”使用了大量的钢铁。

钢铁与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钢铁生锈。

(4)用稀硫酸除去铁锈,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1)Al (或铝);(2)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金属光泽等(答出二种即可)((3)氧气(或O2)和水(或H2O) (4)3H2SO4+Fe2O3=== Fe2(SO4)3+ 3H2O【解析】:(1)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而氧和硅都是非金属元素,故答案为:Al,(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故答案为: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3)铁制品的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故答案为:空气(O2)和水.(4)铁的氧化物合算的反应3H2SO4+Fe2O3=== Fe2(SO4)3+ 3H2O。

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考试题及答案.doc

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考试题及答案.doc

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考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选择题(共21题)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油分馏B.海水晒盐C.瓦斯爆炸D.干冰升华【答案】C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关系成立的是()A.二氧化锰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所以催化剂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空气中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所以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是灭火的有效方法之一D.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会变红,所以CO2是酸【答案】C难度:容易知识点:我们周围空气单元测试3.纯净物X在密闭容器中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A.X由四种元素组成B.X的化学性质很稳定C.X中有水D.X是氧化物【答案】D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水铸成锅B.折纸鹤C. 烧制陶瓷D.编制中国结【答案】C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5.下列变化中,一定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B.铁生锈C.爆炸D.食物腐败【答案】A难度:基础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6.“民以食为天”。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评卷人得分A.淘米B.洗菜C.苹果榨汁D.葡萄酿酒【答案】D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7.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分子,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该反应有两种生成物C、每个生成物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D、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答案】A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8.下列水的净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活性炭吸附B.自然沉淀C.沙层过滤D.杀菌消毒【答案】D难度:基础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9.14gX在一定量的Y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M和18gN,变化的部分微观示意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消耗3molY B.X可能含有三种元素C.M属于有机物D.X和N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2【答案】D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10.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力发电B.煤燃烧发电C.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D.电取暖器取暖【答案】B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灯泡发光B.煤气爆炸煤燃烧C.酒精挥发食物腐败D.石蜡熔化干冰升华【答案】A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2.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130172反应后质量(g)m3910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表中m为1g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9:8【答案】C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13.下列有关物质的应用中,利用原理为化学变化的是()A.用活性炭清除电冰箱中的异味 B.用生石灰吸收水蒸气C.在研钵内将胆矾研碎D.石墨粉润滑机床[【答案】B难度:基础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4.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稀有气体做电光源B.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C.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D.干冰用作人工降雨【答案】B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5.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

(中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项训练模拟测试(含答案) (952)

(中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项训练模拟测试(含答案) (952)

初中化学专项训练2019-2020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项训练测试卷一、选择题1.(2分)(5分)现有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1)在加入药品之前应对实验装置进行。

(2)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和收集O2的一套装置是(填字母番号)。

写出用此装置制备O2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3)若选用A装置制备气体时应考滤的因素是。

2.(2分) 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A.铁铸成锅B.葡萄酿成酒C.木柴燃烧D.面包发霉3.(2分)1993年,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二字。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变化发生了化学变化B.上述操作发生了物理变化C.这二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D.这标志我国科学已经进入操纵原子阶段4.(2分)我市盛产“福鼎黑”大理石,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测定这种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

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20 g 大理石中(CaCO 3+2HCl==CaCl 2+H 2O+CO 2↑大理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把产生的CO 2气体用足量的NaOH 溶液吸收,同时测量2分钟内NaOH 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右边的坐标纸上,以反应时间为横坐标,以产生CO 2气体的质量为纵坐标,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2)从表中可以看出,20 g 大理石样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O 2质量最多是 g ; (3)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5.(2分)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6.(2分)) 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④⑤⑥D7.(2分)( ) A .是化学变化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C .是物理变化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8.(2分)下列能量的获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 .太阳能路灯 B .燃煤取暖炉 C .水利发电站 D .风力发电站9.(2分)(08太原) 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 ) A .硫是淡黄色固体B .硫受热会融化C .液态硫受热会汽化D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10.(2分)下列现象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纸张燃烧B .玻璃破碎C .冰雪融化D .酒精挥发11.(2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 A .食醋除去热水瓶胆壁上沉积的水垢 B .生石灰做食品的干燥剂对着干燥玻璃片呼带火星的木条复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木炭在O 2中燃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氮气充电灯泡12.(2分)文文的家庭化学实验室有如下物品:①试管②烧杯③煤气和煤气炉④托盘天平⑤筷子⑥铁钉⑦食盐⑧食醋⑨石灰水⑩牵牛花汁⑾水⑿饮料吸管⒀胶头滴管⒁小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相关知识要点】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解题思路方法】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方法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B.高粱酿酒C.轮胎爆炸D.金属导电解题思路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特征进行逐项分析。

解高粱酿酒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分离液态空气是物质的状态变化,轮胎爆炸是因为轮胎承受不了过大的内部压力而发生的破碎,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均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所以,答案为:B。

说明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没有弄清爆炸的实质。

爆炸可分以下三类:①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等;②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如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等;③核反应引起的爆炸,如氢弹、原子弹的爆炸。

例2 以下现象,一定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的是()。

A.褪色B.发光发热C.潮解D. 风化解题思路抓住能表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才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褪色和发光发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被木炭吸附而褪色,电灯在通电时发光发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潮解是指某些固体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固体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由于固体本身的成分并没有改变,应属于物理变化。

风化的本质是结晶水合物的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所以,答案为:D。

例3 下列各种制备方法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B.工业制氢气;实验室制氢气C.工业以CO2制干冰;实验室以水制冰D.工业开采金刚石;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物质(如:水、氧气、氮气、某些矿石等),工业上均用物理变化的方法制取;自然界不存在或存在很少、难以提取的物质,工业上常用化学变化的方法制取;而在实验室里,常用气体的制取一般采用化学变化的方法。

解A.工业制氧气采用蒸馏液态空气的方法,由于氧气本来就是空气中存在的物质,把它分离出来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常用KClO3、KMnO4或H2O2分解的化学变化方法。

B.工业制氢气常用碳与水蒸气反应的方法,实验室制氢气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方法,均是化学变化。

C. 工业以CO2制干冰和实验室以水制冰都只发生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均是物理变化。

D.工业开采金刚石是物理变化方法;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由于反应物石墨中的碳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了新物质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所以,答案为:A、D。

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是指原物质中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的物质,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就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辨析方法例4 在以下叙述中:①镁带在空气中可以燃烧;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③石蜡受热熔化;④石蜡受热易熔化。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

解题思路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①中所叙镁的性质,只能在②中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④中所叙石蜡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在③中的物理变化中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解答案为:③;②;④;①。

说明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所进行着的一个过程,两者在文字叙述上是不同的。

描述物质性质时,一般用“能”、“易”、“可以”、“具有”等词。

3.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方法例5 下列记录的普通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解题思路根据自己亲历的对普通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观察,可知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不会下沉。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

解答案为:B。

例6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产生大量的白烟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固体氧化镁解题思路现象一般是指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的表面状态,在化学实验中常伴随的是颜色的变化或气泡的产生,或沉淀的生成等,至于气体沉淀等生成物是什么,单凭现象是不能确定的。

本题中,“生成固体氧化镁”是实验得出的结论,结论是依据实验现象经过推理而得出来的。

解答案为:D。

说明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相混淆。

4.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实验探究方法例7 观察一根生日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的颜色、状态、构造,然后点燃,经几分钟后把蜡烛熄灭。

(1)请上网搜索后回答:生日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呈现多种颜色?(2)请用实验证明:普通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不会呈现多种颜色?要求写出有关的猜测、实验步骤、现象、分析和结论。

解题思路(1)这是一项家庭小实验的探究活动,可用“生日蜡烛”的关键词上网搜索获得答案。

(2)根据收集到的有关生日蜡烛成分的资料,对普通蜡烛的成分提出猜测,设计用普通蜡烛制作生日蜡烛并进行燃烧的对比实验。

解(1)上网搜索后可知:生日蜡烛中掺入微量其它物质后,燃烧时发生焰色反应而使火焰呈五颜六色,如掺入食盐火焰呈黄色,掺入氯化铜火焰呈绿色,掺入氯化锶火焰呈洋红色。

(2)①提出猜测:普通蜡烛中不含微量食盐、氯化铜等发生焰色反应的物质。

②实验步骤设计:取三小段普通蜡烛分别点燃,待蜡烛熔化后,分别将微量食盐和氯化铜粉末撒在熔化的其中两段蜡烛上,观察三段蜡烛燃烧的现象。

③现象:普通蜡烛燃烧产生白色火焰,撒有食盐的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黄色火焰,撒有氯化铜的蜡烛燃烧产生绿色火焰。

④分析和结论:根据普通蜡烛、撒有食盐的蜡烛、撒有氯化铜的蜡烛分别燃烧产生不同颜色火焰的现象,说明普通蜡烛中不含微量食盐、氯化铜等发生焰色反应的物质,证明推测正确。

所以,普通蜡烛燃烧时,不会呈现多种颜色。

说明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到结论,这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这种方法需要提出与问题有关的推测,并运用实验来证明或否定这种推测。

【典型习题训练】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瓦斯爆炸B.牛奶变酸C.碱式碳酸铜受热变黑D.霓虹灯通电发出红光2.以下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B.燃烧C.发光发热D.固体受热变成气体3.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B.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都可能产生新物质D.析出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4.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北京中考题)A.有导电导热性B.有良好延展性C.具有银白色光泽D.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5.根据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可以区别下列各组物质,请把这一性质写在横线上。

(1)铜片和铁片:___;(2)蔗糖和食盐:___;(3)汽油和清水:___;(4)银块和铝块:___;(5)金刚石和玻璃:___;(6)水银和白银:___。

6.把黄豆粒大的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钠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

由上述实验现象可归纳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是_____。

7.(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用夹住镁条,观察到的现象为。

(2)一瓶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为。

(3)从冰箱中取出的杯子,放在空气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原因是。

(4)由上述三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空气中含有等成分。

8.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物理性质是。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两端处最先变黑炭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燃烧后一定生成了和。

(江西中考题)9. 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2)[猜想] 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气;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气体;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 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4)[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5)如果用C n H2n+2表示蜡烛的主要成分,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004年全国天原杯初中化学竞赛题)附参考答案与提示:1.D 2.B 3.B 4.D 5.(1)颜色(2)味道(3)气味(4)密度(5)硬度(6)状态6.银白色固体、熔点低、密度比水小;钠跟水反应生成气体7.(1)坩锅钳;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得到白色粉末状的固体(2)澄清石灰水表面生成白色沉淀物质(3)杯子外壁有水珠形成;从冰箱中取出的杯子温度较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水,凝结在杯子外壁上(4)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8.(1)硬度低、密度比水小(2)外焰(3)水;二氧化碳9.(3)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4)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5)2C n H2n+(3n+1)O2点燃2n CO2+(2n+2)H2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