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笔记

七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笔记一、认识生物1. 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例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捕食获取营养物质。
-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等方式排出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会叶片合拢;猎豹发现猎物会迅速追击。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则使生物不断进化。
2.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调查的一般方法: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并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可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二、了解生物圈1. 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空气等。
例如: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生长(光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的影响)。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
例如: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例如:蚯蚓能疏松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
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一、生物与生物圈。
1. 生物的特征。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 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会合拢叶片,动物会逃避敌害等。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并且能够繁殖后代,如种子萌发成幼苗,母鸡下蛋等。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如种瓜得瓜(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 调查的一般方法:- 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 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路线等。
- 如实记录调查结果。
- 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 生物的归类:- 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 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 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3.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 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 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4.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如向日葵向光生长,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 温度:如大雁南飞是因为北方温度降低,南方温度适宜。
- 水:干旱会使植物的叶萎蔫,沙漠中水分少,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
-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关系:如狼吃羊。
- 竞争关系:如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水分和无机盐。
- 合作关系:如蚂蚁群体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 寄生关系:如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
5.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骆驼刺根系发达适应干旱环境;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是对风的适应。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一、认识生物1. 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营养,动物则从食物中获取。
-生物能进行呼吸:大多数生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排尿、排汗、呼出气体等。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含羞草受到触碰会合拢叶片。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长成大树,小鸡破壳而出。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如龙生龙、凤生凤是遗传;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是变异。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如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科学探究1. 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2. 基本方法-观察法:直接观察、显微镜观察、放大镜观察等。
-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随机取样)。
-实验法: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
三、生物与环境1. 生态系统-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有限度。
2.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四、细胞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细胞: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细胞核(遗传物质贮存和控制中心)、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线粒体(呼吸作用场所)、液泡(含细胞液)。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无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
-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3. 细胞分裂与分化-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平均分配。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归纳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归纳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1. 生物的特征。
- 新陈代谢: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例如人和动物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植物通过气孔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生物还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体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尿液,通过皮肤排出汗液;植物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 生长发育:生物能够由小长大,例如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逐渐长成植株。
- 繁殖:生物能产生后代,如植物通过开花、传粉、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来繁殖后代;动物通过交配繁殖后代,像哺乳动物的胎生和鸟类的卵生等。
- 遗传和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相似性(遗传),如狗的后代还是狗;同时也存在差异(变异),同一窝小狗毛色可能不同。
- 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会合拢;动物遇到危险时会逃跑或反击。
- 具有细胞结构(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大多数生物由细胞构成,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 观察法。
- 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例如观察细胞结构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行为可以用摄像机记录。
二、生物的结构层次。
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显微镜的使用。
- 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时,先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然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再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最后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一、生物的特征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如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例如,草食动物如兔子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如狼以兔子等其他动物为食。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例如,人通过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植物也需要进行呼吸作用,它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
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多样。
例如,人可以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大部分代谢废物,如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还可以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
- 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例如,秋天树叶枯黄落下,其中包含了植物体内的一些矿物质等废物。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比较明显。
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草履虫能够趋向有利刺激(如肉汁),逃避有害刺激(如盐粒)。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例如,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逐渐长成植株;动物幼体发育成成体等。
-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如小麦、玉米等)、营养繁殖(如扦插月季、嫁接苹果等);动物通过卵生(如鸟类、昆虫等)、胎生(如哺乳动物)等方式繁殖后代。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子女与父母在相貌、血型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 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例如,同一株植物上的果实大小、颜色可能存在差异;同一窝小猫的毛色、斑纹等可能不同。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学的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特征:•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从食物中获取营养。
•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排出废物,植物落叶也能排出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葵花朵朵向太阳、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会合拢。
•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并且产生后代。
•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龙生龙、凤生凤体现遗传,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变异。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也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还可运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辅助。
•调查: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方案,选取样本进行调查,如实记录并整理分析结果。
•收集和分析资料:可通过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其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图表、音像资料等。
•生物的归类方法: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可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向上 10 千米向下 10 千米,约 20 千米左右的圈层,水圈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 150 米以内的水层中,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骆驼适应炎热缺水环境、海豹适应寒冷环境、旗形树适应大风环境等。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防风固沙、蚯蚓提高土壤肥力等。
•生态系统:•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

生物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一、生物基本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基本概念包括生命、生物、细胞、遗传、变异、进化等。
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生命世界。
1.生命:生命是指具有生长、繁殖、代谢等特征的有机体。
生命有自组织、自复制、自适应等特性。
2.生物:生物是指所有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3.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细胞器等结构。
4.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性状、特征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的单位。
5.变异:变异是指生物体在遗传基础上产生的个体间或代际间的差异。
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6.进化: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通过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机制,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生长、繁殖、代谢、适应、运动、响应等。
这些特征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重要标志。
1.生长:生物体从小到大的过程,表现为体积、重量、细胞数量的增加。
2.繁殖: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如植物的开花、结果,动物的产卵、分娩等。
3.代谢:生物体内进行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和物质的过程。
代谢分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适应:生物体对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理、行为反应,使生物体能在不同环境中生存。
5.运动:生物体在外部环境中的位移过程,如动物的爬行、行走、飞行等。
6.响应: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如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避险、觅食等。
三、生物分类和演化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体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进行的。
生物演化是指生物在地球历史长河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1.生物分类:生物分类分为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细菌界等。
2.生物演化:生物演化通过化石、基因、形态等证据研究,了解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灭绝等过程。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生物也影响环境。
七年级上册生物必背考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必背考点
1. 生物的分类:生物分为五大界,分别是: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3. 细胞的功能: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场所,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功能。
4. 细胞的分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
5. 遗传与变异: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性状由基因传递给后代,变异是指生物体的性状在后代中发生的变化。
6. 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是基因在细胞中的物理表现形式。
7. 基因的表达: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8. 生物的生殖方式:生物的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
9. 有性生殖的过程:有性生殖包括减数分裂、受精和胚胎发育等阶段。
10. 无性生殖的过程:无性生殖包括分裂、孢子形成和营养繁殖等阶段。
11. 生物的生长与发育: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胚胎发育、幼年期、成年期等阶段,最终死亡。
12. 生物的生活史:生物的生活史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等阶段。
13.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14.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组成部分。
15.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性结构,食物网是描述生物之间复杂捕食关系的网络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7、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1、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2、抽样调查的条件:数目过多或范围过大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分布的影响的实验】鼠妇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
变量:两个实验组中不同的实验条件。
探究性实验中,每两个实验组之间有且仅有一个实验变量,这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条件。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物种间的关系:种内竞争、种内互助;不同种间:种间竞争、种间互助、捕食、寄生、共生。
3、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会影响环境。
4、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生产者:能够从非生物部分获得物质与能量。
一般为绿色植物也有一些光合或化合细菌。
消费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即从生产者获取能量及物质)。
一般为动物。
分解者:能够将生产者、消费者的遗体或排泄物中的物质及能量转化到非生物部分。
一般为细菌和真菌。
5、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6、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生产者的数量最多,顶级消费者最少。
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8、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9、地球之肺: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一、显微镜的结构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二、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中的像与真实物体对比,为左右相反。
因此物像在视野中哪里,就往哪个方向移。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3、物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储存有细胞液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发动机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4、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四、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元素,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元素):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五、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2、染色体由组成DNA和蛋白质。
3、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4、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七、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增大)2、细胞的分裂(1)染色体进行复制(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3)细胞质分成两份(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八、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人体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九、单细胞生物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2、单细胞一般通过分裂生殖。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蕨类使用孢子进行生殖。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2、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3、苔藓的叶只有单层细胞,对空气污染敏感,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4、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5、种子的结构蚕豆种子(双子叶):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单子叶):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一片子叶)、胚乳。
6、种子植物根据有无果皮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都是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
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4、根尖的结构: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部位主要是根的成熟区的根毛结构。
根毛可以加大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7、花的结构与发育:8、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受精卵——胚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1、在植物中,运输水的通道是导管。
在运输水的同时,无机盐也一起运输到植物全身。
导管位于植物茎及叶脉的木质部(即我们常说的树芯)当中。
有机物在植物茎韧皮部筛管中运输。
2、水分从活的植物体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3、气孔存在于叶片的上下表皮中。
一般陆生植物的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多。
太阳上升时,空气进入气孔,蒸腾作用随之增强;夜幕降临时,气孔闭合,蒸腾作用随之减弱。
4、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散失。
5、蒸腾作用一方面可以拉动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另一方面,在炎热天气时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防止灼伤。
6、对环境而言,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
因此植物对生态系统中水循环有促进作用。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1、天竺葵的实验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2、淀粉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光照为光合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3、构成植物体干重的绝大部分物质为有机物,只有极少数的无机盐。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作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
5、植物生长越旺盛,所需的有机物就越多。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并释放了氧气。
7、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存储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水氧气−有机物(淀粉)二氧化碳光照、叶绿体+主要目的:合成有机物(主要为淀粉),储存能量。
有阳光才能进行第五章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一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4、呼吸作用的强弱常常是生命活动强弱的标志。
一般呼吸作用越强,代表生命活动越活跃。
5、无氧呼吸:特殊情况下,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也能分解,但分解的不彻底,释放的能力也较少。
6、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呼吸和呼吸作用不一样,呼吸不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7、呼吸作用:−−→−++有机物(淀粉)线粒体+能量氧气水二氧化碳主要目的:产生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活细胞随时都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