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敦煌莫高窟
山西云冈莫高窟 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麦积山石窟
•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 1、儒家学说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文之学, 它那熟通六艺、重在教化和积极用世的优良传统, 以及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念,始终蕴 藏着潜在的生命力,是维护和支撑封建统治秩序 的精神支柱。 • 鼓吹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嵇康、阮籍,他们心灵深 处并不反对儒家学说的伦理秩序。 • “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 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 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 魏晋时期名列儒学家之林的士人大都兼通玄(道) 学。反之,玄学之士亦兼综儒学。
•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 • 宋代的GDP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 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 大国。
一、两宋:文化强势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 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 富裕的朝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 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航海、造 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 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践踏的支离破碎。 科举制度的中断使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他们投身 于杂剧的创作,使元代杂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元代四位戏剧家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 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二)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谴责黑暗。表达时代悲愤。讴歌非正统的美 好追求。
唐代儒学的困境: 唐代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故 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 出现女后专政、藩镇割据、权臣跋扈等问 题,儒学思想得不到贯彻。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 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 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 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
墨子(战国)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宏阔的文化精神 •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秦汉帝国
• 秦始皇创立的秦帝国与古罗马、古印度并立三个 世界性大国。
•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 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农业
、畜牧业、陶器。
灰黑陶高领三足罐形鼎 龙山文化
陶折复圆 河姆渡文化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群 、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 原始观念文化:
宏阔的追求 • 长城 • 阿房宫 • 秦始皇陵 • 长安昆明湖 • 《史记》
秦始皇陵兵马俑
思想、文化的统一
• 秦朝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 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兴起
书同文
小篆体(the small seal)十六字砖 (秦)海内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车同轨
黄帝
炎帝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蚩尤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景教、伊斯 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文化赖以植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 化: 经济上:庄园经济兴起 政治上:政治贵族化——“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个似乎茫无归属的乱世,又是一个文化 别开洞天的新时期,“精神上极自由、极解 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 • • •
1、儒学危机,玄学发展 儒学危机:经学没落、名教危机 玄学发展: 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 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 称为“三玄”,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 其宗旨是“贵无” • 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 • • • •
道的超逸:是最哲学化的一个学派 “道”是万物的本源 “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 柔弱胜刚强
• • • • • • •
法的冷峻: 法有三派: 慎到:势 申不害:术 商鞅:法 集大成者:韩非子 势、术、法合一的“以法为本”的政治思 想体系
• 4、民本思想 • 重心有二:一是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 突出人的地位 • 二是在人类社会关系上,强调民的作用, 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两者的不同: • 今文经派注重探讨经义,强调经世致用, 认为孔子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 • 古文经派注重考据,认为孔子是一位史学 家 • 从汉武帝到西汉末年,今文经占正统地位, 东汉到东汉末,古文经占了上风,到东汉 末年,郑玄揉合了今古文经形成了一种新 的经学,即郑学
• 谶纬: • 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 之书 • 纬:用神学迷信观点来解释儒家之经的书 • 开始于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观的天人感应观
• • • • • •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中国文化的产生 人体形态:早猿—晚猿—早智—晚智—现代人 婚姻形态:杂婚—同辈婚—族外婚—对偶婚—父权 婚 社会形态:原始群——血缘家族——氏族——国家 工具形态:天然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 文化形态: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 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 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学而》)。 • 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 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 张》)。
•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 •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 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 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 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 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 不能推让。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 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 神体现。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 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 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爱护 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四是:“克己复礼为仁”,即要
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为恢复周 礼而奋斗。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论门第
出身,职位高低,谁具有克己复礼的功夫,谁 就是仁人。从而将治政的途径,引向诲人自省
的道德修养,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 在他看来,“克己”的一种方式是 “约”,即约束。《里仁》云:“以约 失之者鲜矣。”朱注:“谢氏曰:“不 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 鲜失,非止谓俭约也。”这就是说,能 够自我约束不放纵就可以少犯错误。
• 孔子讲道德规范并不限于这五种,有时 又说,“温”-谦和、“良” -善良、 “恭”-自重、“俭”-俭朴、“让” -谦让。这些德目的总和称之为“仁”
• 孔子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 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 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 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 • “大同”是儒家的理想世界。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2020/12/27
9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2020/12/27
10
二是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 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水族 祖先 崇拜 铜鼓 图案
2020/12/27
6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2020/12/27
7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 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 创制的。
2020/12/27
11
三是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 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 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 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 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4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阴阳 纵横

小说
43
☆儒家 孔子(前551-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 “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 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 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
44
2
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指原始社会 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 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 和新石器时代。
3
旧石器时代,原始群到母系 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 。 经历了约二三百万年。 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 北京人已熟练使用火。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 的最后诀别。 新石器时代,约7000年前。 有石斧、石刀、石铲、石 凿和石梨等。 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14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血 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 晚期的基本单位。 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 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 的进程。
15
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 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己有相 当发展; 私有制确立;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国家 政权建立起来。
16
五、上古文化分布
20
三个文化集团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华夏 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500多年里,几百次的兼并战争, 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 等方面,其他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
21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从 殷商到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真正 形成。 甲骨文、商代的青铜器和古都建筑都标 志着殷商文化有相当大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如 古建筑、古村落、古战场等,保 持其历史原貌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女娲造人说
•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 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 絙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 卷七八)
云南元谋人,距今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 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其他发现直立猿人化石的地区:
山西蓝田人(距今65-80万年)
湖北陨县人(可能早于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69万年) 辽宁营口人(相当于北京人)
四川资阳人(距今7千年) 迄今只有中华大地在 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 中没有缺环。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
具有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缝,一系列 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
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 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
• 1、“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 时节。”(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河南新郑裴 李岗新石器 文化遗址出 土农具
中华文化的农业基础,从新石器时 代开始铺垫。
河姆渡遗址骨耜
弓箭的使用促进了狩猎业的长足发展。 对于一时吃不完的猎物,人们试图将 他们饲养起来,畜牧业由此发端。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先民广泛使用的 生活用具。先用内模,继而用“泥 条盘筑”的方法。
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
三、原始观念文化
1、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并非同人类与生俱来,而是在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抽象思维和 形象思维水平已达一定水准的历史条件下 才产生出来。
“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 段。”(《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 二)
•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包括:
(1)自然崇拜 (2)生殖—祖先崇拜 (3)图腾崇拜
• 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 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 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 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木器、骨制工具。

陕西蓝田人遗址所用石器
木器也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重要工具种类。
“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商君 书·画策》)
“未有蚩尤之时,民用剥林木以战矣。” (《吕氏春秋·孟秋纪》)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一、中国人起源 • 二、原始物质文化 • 三、原始观念文化 • 四、原始社会组织 •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一、中国人起源 文化的实质含义就是“人化”、“人类
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 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起源与 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归于黄帝,“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 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太平御览》卷 七九)
这种歧说并陈的现象,反映原始初民经过广泛 的、多渠道的实践才发明取火技术的文化史本 来面目。
北京人文化遗 址出土遗物, 表明距今约50 万年前的北京 猿人已经能熟 练地使用火。
火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就世界性的解 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 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 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恩格斯《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卷3)。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易·系辞》)
足够多的考古发现证实,旧石器时代先民 们使用了骨制工具。
左为辽宁出土骨针;上图为 北京人遗址出土骨器
• 2、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一项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伟大文化创造。
取火技术的发明权:
归于燧人氏,“谓之燧人何?钻木檖取火, 教民熟食。”(《白虎通考》)
归于伏羲氏,“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 (《绎史》卷三)
“正在形成中的 人”——恩格 斯
河南南召人(距今50万年)
安徽和县人(距今30-40万年)
早期智人(即古人):
广东马坝人(距今约20万年)
陕西大荔人(距今约10万余年)
山西许家窑人(距今约10万年) 晚期智人(即新人):
内蒙河套人(距今约5万到3.5万年)
黑龙江哈尔滨人(距今约2.2万年)
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
(1)对太阳神的崇拜
仰韶文化陶器
屈家岭陶器
连云港陶器
• 连云港将军崖祭祀痕迹
• 广西宁明遗址
• 新疆孔雀河太阳墓。
宾日
• “所谓‘华族’,就 是崇拜太阳和光明 的民族。 ”
(2)生殖—祖先崇拜
• 牛河梁
内蒙古阴山岩画
青海乐都柳湾·裸体双性浮
• 新疆呼图壁县 生殖崇拜岩画
(3)图腾崇拜
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属于工具的范畴,但就其 性质来说,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了有意识 性内容,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换过程总产生 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也 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的主要门类是采 集和狩猎。
3、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 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 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
• 图腾: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 音译。原始人一般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 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 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 就是“图腾”。
• 相传黄帝率熊、罴、貔、貅、豹、虎六兽 同炎帝殊死搏斗。
(3)图腾崇拜
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
陶缸
• 河姆渡象牙雕刻鸟图腾
★ 龙图腾
中国人从哪里来?
• 盘古开天传世说,
•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 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 中,一日九变,神于 天,圣于地。天日高 一丈,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 一丈,如此 万八千岁。天数极高, 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太 平御览》卷二)
•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 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 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 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 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 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绎史》卷 一引《五运历年纪》)
★ 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领域的重大革命就是农业、 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门类。
上古神话中关于农业起源的传说: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 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绎史》卷四)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 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 穑焉,民皆法则之。”(《史记·周本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