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温州商人的创业故事

合集下载

温州人的创业故事

温州人的创业故事

温州人的创业故事温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温州人的生意做的更是神奇,为什么?因为温州人有着这样经典的创业故事,下面的内容由店铺为您整理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温州人王永铮的创业故事从弹棉郎到“钮扣大王”王永铮,永嘉桥头沈绛村人,1940年出生,18岁当兵,退伍回来为谋生当了弹棉郎,一干13年。

13年的弹棉郎生涯自然是千辛万苦,但这千辛万苦成就了他日后的人生和事业。

因为有过弹棉郎的资历,他后来在村办厂当了供销员,作为“十万供销大军”中的一员,几年间他走南闯北跑遍全国31个省市,并在浪迹天涯的行走中捕捉到了机会。

1979年他从外省买回一批处理的纽扣在镇上摆摊叫卖,从此,桥头开始崛起,并使这个小山村成就了“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和温州30经济强镇之一的风光。

王永铮也在桥头的崛起中一步步成长,从弹棉郎成长为温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被称为“纽扣大王”:先是桥头白云鞋服钮扣厂,之后是到北京承包西单商场柜台,再后是挟西单之势南下全国攻城略地,建立了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钮扣销售“王国”。

这之后,他又走出国门,在美国洛杉矶创办了康永钮扣公司。

二、温州人王振滔的创业故事为温州皮鞋正名温州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做过3年木匠,跑过5年推销。

1988年以3万元起家,创办了奥康集团的前身——永嘉奥林鞋厂。

经过17年的艰苦创业,他把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的中国民营百强企业。

1999年,王振滔一把火,烧了几千双从全国收缴过来的外地不法厂商假冒奥康品牌生产销售的劣质皮鞋,为温州皮鞋正了名。

奥康集团目前是国内制鞋业最大的企业之一,拥有5家海外分公司,并牵手重庆市璧山县,创建“西部鞋都”。

王振滔关心慈善事业,目前已累计向社会捐款上亿元有“中华慈善大使”的美誉。

2005年,他出资2000万元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个人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第一个个人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也是全国数额最大的。

温州成功人士创业故事

温州成功人士创业故事

温州成功人士创业故事温州成功人士创业故事温州成功人士创业故事80年代初的内地小镇,随便走过一条小巷,总能听到“铮—铮—铮”的弹棉花的声音;也常能看见修鞋的小铺子里,鞋匠们正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手中的鞋。

各式发廊里的橱窗上,贴着正在流行的发型图样,青年男女操持着略带浙西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招呼你进去理发。

那时无论是弹棉花、修皮鞋,还是开发廊,总逃不过“温州”二字。

二十年后,他们早已走出了手工作坊时代,创出的业绩让中国以至世界刮目相看。

最新的统计,仅在昆明经商创业的温州人就有6万人,创办的数千家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百亿元。

在美国的温州人已有23万,据不完全统计,仅曼哈顿至少有56家温州人经营的礼品批发商店。

温州购房团的“炒房旋风”更是从国内开始席卷纽约地产市场……无疑,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群体。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用“很有意思”来形容温州人现象。

三个“M”和一个“I”成就了温州人的商业理念。

从商,温州人是成功的。

用王春光的话来说,“他们一开始没有资本,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

但却能够成群地影响着一个城市。

”“有美国学者,用三个‘M’和一个‘I’来总结温州人成功的原因。

”他说。

所谓的三个“M”指的是大众模仿和创造性(mass initia-tivess)、流动性(mobility)和市场(markets),而‘I’是指空隙(in-terstices)。

王春光解释到,这是说温州人很早就走出温州到了各地,并且进入了市场。

当别人还没有市场意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各地的市场上奋力打拼了。

尽管那时候他们经营的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鞋、服装等商品,但是当其他人开始参与市场,他们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市场经验。

“这是一种空隙,温州人打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差。

”“温州人善于模仿。

”王春光把模仿称为是另一种创新。

让温州人做一件产品,一开始他们模仿、“抄袭”、“复制”人家,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创自己的名牌。

温州人创业故事

温州人创业故事

温州人创业故事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温州人创业故事5则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温州人创业故事故事一温州的某些制衣厂几乎看不到车间和厂房,以生产休闲服为主的美特斯.邦威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在它的总部除了几间业务洽谈室和几台电脑,看不到太多的东西,公司总经理周成建称之为虚拟经营。

他说,其实虚拟经营是一种借力,象美特斯·邦威能在短短的这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主要就是用了虚拟经营的生产方式。

特点是它能使避开大而全、小而全的这种重复建设,走专业化分开之路。

对美特斯~邦威来说,现在全国共有70多个具备生产能力的专业厂家为它提供生产方面的支持,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广东、上海、苏南、苏北一带。

而产品销售则由专业化的销售队伍通过500多家专卖店去完成。

总部的工作人员只需通过这几台电脑来了解和监控。

当然,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由总部整体把握,这种方式有些类似于耐克鞋的运作模式,那么,美特斯。

邦威为什么会采用呢?周成建讲,“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工商户,在积累的资本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有可能就走不到今天这样的一个规模。

因为公司成立只有6年的时间,这么多工厂都要自己去建的话,肯定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那么,不算时间,每家生产企业至少要几千万的投资,有70多家生产企业,那算起来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

”正是因为对自身实力有清醒的认识,美特斯`邦威才通过虚拟经营的方式,使自己从最初2千万元的销售规模快速发展到今天9个亿的销售额,6年增长了45倍。

故事二温州的街上,几乎没有大型商场,有的是一家连着一家的专卖店,当然有很多逐渐被人们接受的品牌,它们无一例外都写着温州制造。

这里除了皮鞋和服装,让温州人自豪的还有打火机这样小商品了。

1987年,温州人以手工做出了第一只打火机。

12年后,温州已年产打火机5。

5亿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国内市场的94%。

如果把温州人一年做的打火机排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

因为温州打火机的存在,曾经是世界三大打火机生产基地的日本、韩国、台湾,已有80%的厂家关门。

商业人物丨初中辍学修鞋3年,卖过5年开关,用20年成就400亿传奇

商业人物丨初中辍学修鞋3年,卖过5年开关,用20年成就400亿传奇

导读他13岁辍学当鞋匠,21岁倒腾开关生意,27岁自立门户。

此后20年成为行业巨头,创造业内奇迹。

他就是正泰集团的创始人——南存辉!他说:人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

初中辍学当鞋匠1963年,南存辉出生在浙江柳市。

父亲是一名老鞋匠,不过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手艺人只能勉强度日。

每年三、四月,家里就断粮,没有办法,母亲就到邻居家低三下四赊红薯。

9岁多的南存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一放学就下河去摸螺狮,然后走街串巷叫卖,每次把所得的3毛、5毛全交给了母亲。

1976年,13岁的南存辉离初中毕业还有15天,这时,父亲却不幸被水泵砸断了腿,卧床不起。

而当时南存辉的母亲身体也不是很好,作为长子,照顾弟妹、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南存辉的肩上。

于是初中没毕业,作为长子的南存辉勇敢地接过父亲的工具箱,含泪离开了学校。

13岁至16岁,南存辉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修了3年皮鞋。

冬天里,塑料鞋底冻得硬邦邦的,用锥子一扎就起滑,动不动戳到手指,三年下来,南存辉整个手掌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十个手指头全是血肉模糊带皲裂。

母亲摸着南存辉那双看起来像50多岁的双手,眼泪长流“儿啊,改行吧,干这行太辛苦了”。

回忆起当年的小鞋匠生活,南存辉说,“三年修鞋虽没赚到什么钱,但它使我懂得了诚实做人的道理,有质量便有市场。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重视从一件件的平凡小事做起,而且任何小事要做好都是不易的。

”“要牌子”上个世纪80年代初,温州掀起一阵低压电器创业潮。

于是南存辉便转行开始尝试做电器开关。

刚开始不懂技术,南存辉就买来大品牌的开关,拆了装、装了拆,然后照猫画虎,搞个大致的草图,照着生产。

忙活一个月,赚到8块7毛5,南存辉非常开心,就去市场买了2个猪脚给弟妹解解馋,“终于见着回头钱了。

”1984年,南存辉给家里人特别是父亲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最终靠着父亲把家里的几间老屋抵押贷款的5万元钱,和几个朋友合作办起了一家小工厂,也就是正泰的前身——乐清县求精开关厂。

敢为人先温州人创业的故事

敢为人先温州人创业的故事

敢为人先温州人创业的故事在中国,温州人一直被人称为“奋斗的温州人”。

这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一直是中国最活跃、最具有创业精神的人群之一。

他们独特的商业文化、勤劳务实的作风,以及与众不同的商业经验,使得温州人成为了华南地区和全国范围内创业的先锋,有着许多著名的创业故事。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温州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市,经济状况较为落后,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是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稳定的日子。

但是,有一些年轻人却不一样,他们想要自己创造未来,选择了创业。

其中一位创业者是江先生,他在1985年创办了一家小加工厂。

他的工厂生产的产品是纺织品,这是当时中国出现的第一批民营企业之一。

江先生从一开始就知道,他的产品需要打破陈规,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为此,他不断地开拓市场,不断改善产品质量,最终将小加工厂发展成了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成为了民营企业的代表之一。

除了江先生之外,还有很多温州人投身于创业。

在这些创业者中,有许多人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他们靠着勤劳和努力,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将自己的企业越做越大。

例如,有个叫做陈先生的人,他曾经是一名服务员,在一家小饭店工作。

但由于他勤奋好学,深知自己的梦想和能力,于是决定离开原来的工作,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他开始从事小商品批发业务,先是熟悉市场,然后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购买产品的价格也越来越低,最终将自己的小商品批发店发展成了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

温州人创业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人们认为,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奋斗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范本。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给予了温州的创业者非常大的支持和关注,他们推出了许多用于培育和扶持企业的政策措施,以鼓励更多的温州人参与创业,帮助企业家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景。

如今,温州已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先进和最具说服力的代表之一。

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不仅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也成为了世界发展经济、创新创业的一面旗帜。

用元创业的温州商人的故事

用元创业的温州商人的故事

用元创业的温州商人的故事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用2000元创业的温州商人的故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用15年时间打造了国内屈指可数、具有国际水准的购物中心;他——来自温州,可熟悉他的人更觉得他是个大连人;18岁——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独自闯起了关东;32岁——而立之年,他被推选为2004大连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物;做大小生意是一种追求,更是东北振兴中温州人创业的写照.吴云前,1971年出生,浙江省乐清市人,现为大连百年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88年8月,年仅17岁的吴云前只身来到大连,如今,他领导下的百年城集团已成为业界瞩目的商业地产新秀.吴云前是一个讲憧憬和梦想的人!“我最早来大连做服装生意时,那时我就看青泥洼桥的学校是不合理的,我就说:‘以后我一定要在这里盖大商场’,闯荡一年后,吴云前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可迎接他的却是“痴人说梦”的嘲笑.但吴云前认为人应该有目标和憧憬,心和梦想格局是一样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情!”在大连的15年,吴云前成就了一个温州青年神奇的`财富成长故事.“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情!”吴云前说.这些年来一直在大连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也走过不少弯路.但他说,温州人做生意有一个理念:不怕赔,就怕停!因为赔了可以赚回来,而停了就意味着赚钱的机会没了.“温州人从来不认为什么生意小,纽扣小吧,打火机小吧,但是温州人就把这些小生意给做大了”,吴云前说.他曾开过服装店,做过纺织品贸易、经营过服装、餐饮,现在从事商业地产开发.这些年他跨越了很多行业,他总是在熟悉一个领域后,突然又去尝试进入新的领域.保持创业的激情,不断尝试新的领域,可能就是他所说的“一直坚持的一件事情”.商业地产: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是吴云前最冒险、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尝试.在大连,商业地产曾一度成为大连各行各业投资的热点,业内人士在评价大连商业地产“存在局部过热的问题”的时候,吴云前投身到了这个新的行业中来.吴云前选择在大连最繁华、商业竞争最激烈的青泥洼桥,开始了第一个商业地产的项目——百年城.“当我看到很多世界**品牌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将专卖店开到富丽华和香格里拉时,我看到了机会.”吴云前解释他决策的原因时说,他瞄准了那些最具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时隔不久,百年城集团选择在二七广场建成了温州城,他说,这次他是将目光瞄准了普通老百姓.事实证明,吴云前的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成功,成为大连为数不多的商业地产行业的赢家之一.“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吴云前说,“现在大连有些商业地产项目的失败,原因在于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专业的事情让专家来做吴云前说自己是一个比较教条的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经历和时机都是一样的.“今天你有商业机会和经营能力是不够的,你是否有一帮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社会资源,也就是现在讲的人脉资源的结合.”吴云前曾用5000万投资一个主题餐厅,很漂亮,也很到位,当时还从从台湾请了很多人来帮策划,可最终以失败告终.“之所以失败,因为当时在大连不适合做这种主题餐厅,我们可能是太超前了,所以失败了.”经历了这件事情,吴云前开始试着给自己的公司定战略,其目标就是要做专业化的公司.吴云前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明确,他说,专业的事情要由专家来做,他的工作就是广交朋友,发现和组织专家,然后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后一起达成共同的目标.在他眼里,他最佩服的就是真正的专家,最欣赏的是坚持学习,不断进取的人.应该学习狼懂得如何等候机会的品质和它的团队精神我从小出来做生意到现在,我觉得在逆境成长是最锻炼人的.我非常欣赏李嘉诚的一句话,这句话对我感触很大,李嘉诚说:“前十年,创业非常艰辛,后十年,我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我要继续锻炼自己.吴云前很欣赏狼的品质,最近他正在看一本名为《狼图腾》的书.“狼懂得等候机会,它的团队精神和忍耐力是非常强的.”吴云前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可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他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的同事称,“吴云前一天就能成为半个专家”.当他谈起楠溪江、叶适墓等等记者从未听过的800年前的永嘉学派时如数家珍.他说,永嘉学派当年提出的“义利说”,正是温州人今天经济活动的写照.温州人奉信朋友就是财富,有义就有利.但是,和朋友间的利益并不是直接金钱的交往,而是相互帮助.比如,在朋友的相互交流中会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变成钱,也就实现了朋友间的利益.温州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市场接轨的地方.他眼中的温州人:以勤为本谈到温州人,吴总以身为温州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他总结说,温州人的特点就是“以勤为本”,他们会坚持做一件事情,他还举了温州打火机产业发展的事实来印证他的观点.他认为,温州人对生意没有大小的区分,并没有北方人所固有的认为小生意不赚钱的观念,把“小生意做大”,积少即可成多.他还认为温州人所特有的“朋友、义气就是商业”的人脉观念也是帮助温州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温州人不但老乡之间愿意合作、易于相处,即使到了外乡,他们的适应能力也很强,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温州人遍布世界的局面.商亦有道.吴云前,一个温州商人的大连映像,一个在东北振兴中的激情温州人.。

冯世翔:一个敢闯敢拼的温商

冯世翔:一个敢闯敢拼的温商

将大量 的钞票 “ 下去 。 砸” 而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冯
无孔不人的温商特性
世翔 显 然 继 承 了这 样 的 特 性 , 致 从公 司 出来 后 , 筹 以 他
0 带领 7名合作伙伴 , 办了河 南华 泰 创 18 年出生的冯世翔身上 , 93 几乎囊括 了所有温商的 集 40万元 资金 ,
当时在国内印刷包装企业达 1 万余家, 0 仅纸类印刷
总体生产能力已远超过实际需要 , 业有 限公 司 的销售 业务 员 , 到 了销 售总 监 。青年 才俊 、 包装企业就达数万家 , 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选 业绩逼人 , 冯世翔可谓年纪轻轻便有所作为。然而 , 身上 多数印刷包装厂家已是惨淡经营。 流淌着世界上最活跃商人血脉的冯世翔显然不会满足现 择进入印刷包装行业 , 不是 冒冒失失便是大智大勇。 事实 状, 他一直期望着 自己做老板 , 经营 自己的公司。
之 一 , 着 “ 方犹太 人 ” 并有 东 的称谓 , 为世 界上 唯一 可 以 成 从 河 南 回温 州 后 , 世 翔 再 也 按 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住 自 己 , 是 冯 于
和犹太商人 比肩的群体。而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温州 的冯 时年 2 岁 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辞职 , 自创业 。 2 独 温州商 世翔 , 显然从小便被温商这种眼光独到、 吃苦耐劳 、 敢于 人有着两面性 : 一方面, 喜欢把钱花在刀刃上 , 于经营 对
冒险 、 于变 通 、 于创 新 的创 业 精 神所 熏 陶 , 濡 目染 成本 会 锱 铢必 较 , 善 勇 耳 住最 廉 价 的房 子 、 吃最便 宜 的饭菜 。 另
地促使其长大后成了又一个不折不扣的温商。

方 面 , 们 看 准一 个 项 目后 又 会 以迅 雷 不及 掩 耳 之 势 他

创业案例温州人创业成功案例

创业案例温州人创业成功案例

温州人创业成功案例盯住赚钱机会,温州商人从一无所有到八千万家产温州人之所以是中国最会赚钱的群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盯住别人没发现的赚钱机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一步步将生意做大。

有一个温州姓李的老板,从一无所有到8000万元家产的发迹史,就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当初,李老板一无所有,穷得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当看到别人做生意,赚大钱,过上好日子时,他眼热了。

但自己没有本钱,咋办呢?左思右想,毫无办法,他就到处走走,看看有没有出路。

这一走,就走出了一条路来。

他发现,城里人开始讲究了,居室都布置得很好,清洁卫生每日都做,比如拖地。

一块布抹地很费时费事,如果改用棉质拖把,那就方便简单多了。

制作棉拖把有何难呢?于是,他就四处去打听,看看能否弄些材料,结果,他在一家大棉纺厂的垃圾堆里,捡回了许多厂家丢弃的碎棉布条。

他便利用它们,分理出来扎成各种拖把。

拿到街上试销,每把可卖到2元钱。

对,就先干这个无本生意。

于是,他便放手干开了。

一年之后,他居然积蓄了500多元。

有了这500多元,他便考虑,怎样才能迅速致富呢?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利废这一行最有搞头。

于是,他又改变了只扎拖把的单一产品结构,东借西凑,弄了点资本,购买了缝纫机。

他把捡来的破碎棉布中稍大的布块,拼缝成童装,细小的,便扎拖把。

这样干了半年之后,赚了5000多元。

这时候,李老板的眼光放得更远了。

他瞄准市场上毛毯热销,专门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棉纺厂、化纤厂中收购各种边角料,运回后,筛选分拣,那些大块的制作成童装;细小的,不再制作拖把,而是剥理成丝,纺成丝线,编织成各种毛毯,或者挂毯。

比如童装,每件成本相当低廉,原材料连同人工及各项开支打进去,也不过3—4元,而大宗批发,一般都在10元以上。

那些用彩色化纤边角料编织而成的毛毯,则色彩鲜艳,构图巧妙,又结实密匝,因此,深受用户欢迎。

产品销往全国各省。

尝到甜头后,李老师又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除了生产加工童装、毛毯之外,他还把业务扩展到饮食业上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温州商人的创业故事
一个温州商人的创业故事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凭借敢为人先、不断进取特别能创业的精神,以小商品、大市潮的经营方式,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200余万温州人在全国、在世界各地建起了众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这成为我国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

由此,温州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一个符号,它的背后是温州人艰辛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和有一个为温州经济发展遮风挡雨的政府。

观察温州发展模式的路径,对于探究中国民营经济的现实以及未来走向有着特殊的意义。

柳市八大王传奇想了解温州的民营经济,柳市八大王是不应被遗忘的一群人,他们应该算是开山人物。

9月19日,熟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浙江省经济学会理事、温州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谢健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9月17日以来的两天,记者的脚步也是在这些带有历史色彩的名称中寻访温州民营经济发轫期的。

诸多了解温州民营经济历史的专家与企业家所讲述的相当一致,八大王应该是1978年之后温州最早的民间商人,柳市则是温州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中也可窥见当年温州民营经济的风光和酸楚。

据介绍,1969年,温州刚刚出现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温州辖区乐清市柳市镇的负责人石锦宽为了解决支边青年的就业,以居委会的名义成立了一家街道企业柳市通用电器厂。

电器厂由32个门市部(车间)组成,经营各种业务,门市部独立经营,通用电器厂则负责对外销售和管理账目,每个车间每月向通用电器厂缴纳30元的管理费。

事实上,门市部与通用电器厂之间只是挂靠关系。

柳市通用电器厂的发展出人意料得快,到了1979年,这个厂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个亿。

通用电器厂每年都会评选先进,评出营业额最好的10个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