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作文审题
七年级语文专题06 作文(写作模板、审题、结构、语言)(考点串讲)

3.镜头组合式 所谓镜头组合式结构方法,就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
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的一种结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所选择的镜头片段都要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 想,同时还要注意几个镜头的排列顺序。
作文指导3:语言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无文采,是判断一篇 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准。如何在考场上写出一篇文采飞扬的作文,获 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希望以下三招可以帮助大家。
例如:作文“爱,盛开在春日”,其提示语为:“爱是阳光 雨露,让人轻松、愉悦、快乐、幸福。同学之爱,师长之爱,陌 生人之爱……恰似盛开在春日的一朵朵鲜花,娇艳无比,馨香四 溢。”这个提示语就直接点明了“爱”的几种类型,为考生提供 了几个写作的中心点。
2.审题的方法(1)以问引领法
一般可针对题目提出“是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并自问自答。
(3)锁定“提示语” 提示语就是写在题目前面或后面提示考生的话。一般有引出
题目、阐释主题、提示写作范围和人称、提示选材范围和角度、提 示写作重心等方面的功能。
其设计的初衷,一是帮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二是直接有效地启发考生打开写作思路。故抓住提示语至关重要,尤其提示语中 可能已经给出了写作对象和写作要求。
事、写景,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即通过回忆幼年、外 出求学和参加革命等不同时期母亲的表现与经历,赞扬了母亲 的品德,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
3.转折式结构 转折式安排文章的结构模式,就是转折式。这种结构模式,指记
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 到这个方向相反的方面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 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2)人物事件排比法 它是将有着某种联系的不同人物的事件各自成段,这几个段落的
初中语文 初中生怎样写作文 第1课 怎样审题(8篇)素材

怎样写作文(一)怎样审题(8篇)第一篇:如何审题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
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
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所以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应掌握这几方面的知识能力:一、审清题目蕴涵的主题。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名字,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它们之间既不相同,但又有一定的关系。
如《上学路上》、《我的爸爸》、《集市见闻》……从题目上看不出表达什么中心。
《助人为乐的x x x》、《秋景》、《一堂有意义的课》……从题目上明显可以看出要表达什么中心。
像《园丁》、《温暖》、《镜子》……题目中则含蓄地表明主题或象征意义。
二、审清要求写作的内容。
审题时要弄清,记人写什么人,用几件事写人;写事写什么性质,有意义的、有趣的、还是内疚的、接受教训的……写什么限制条件下的事。
如《校园见闻》、《我的老师》、《不平常的星期天》、《欢乐的“六一”节》……三、审清要求取材的范围。
要从题目上理解取材的时间范围如《上学路上》,空间范围如《校园见闻》,数量范围如《一堂有意义的课》,关系范围如《我的老师》四、审清写作的重点。
要从题目上揣摩重点。
如《老师笑了》,中点在笑,老师为什么笑?《这件事我做对了》重点在“做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做对了”?对一些范围广泛的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选择自己能写的内容,再把题目补充完整。
五、审清要求所用的人称。
不少题目对人称有明确的要求,千万不要混淆,对一些没有人称要求的作文题,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
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
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100例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100例初中作文可以分为五大主题:主题一、家庭生活与亲情,主题二、校园生活与友谊,主题三、人生理想与成长,主题四、往事回忆与品味,主题五、自然社会与人类。
用这五大主题审题,简单高效。
1、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可以写主题一、二,分别写对亲情(母爱、父爱)、友谊的深刻感受及自我感情的“绽放”(你应该明白该词语的比喻含义),还可写在感受亲情或友谊后对它的“拥抱”。
提醒:必须有一个让你非常感动的“那一刻”。
2、在中成长可以写主题一、三,分别写在亲情(母爱、父爱)中、失败与挫折中的逐步成熟与坚强。
3、我的世界也很美丽按主题分析法,“世界”可理解为家庭、学校班级、自我成长,选其中之一来写即可,也可合并在一起来写成复合主题(多个主题合为一篇作文),但需按主题一、二、三的顺序安排。
4、我是你的依靠“我”自然是写作者,有三种写法。
第一,写“我”是父母的依靠,比如承担部分家务劳动、为父母排忧解难,长大后反哺父母等。
第二,写“我”是朋友的依靠。
第三,写“我”是社会中某个孤苦、弱势者的依靠。
5、震撼心灵的主题一、二、三都可写,但要达到题目中的“震撼”级别恐怕比较困难。
所以我建议写主题五,比如最近的雅安地震,包括地震的破坏、当地的应急措施、国家集全国之力的救助、感人的个体等,重点是第三点。
6、《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材料科学:神舟系列发射成功、嫦娥登月计划、蛟龙号深潜成功体育: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12年伦敦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军事:辽宁号航母正式服役入列、歼20试飞文化: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开办、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黑板上的这是某地中考作文题。
可写以下内容:印象深刻的一节课、黑板上同学完成的练习题、教学挂图、班会、辩论比赛、家长会、班级评选、值日、奖惩记录、同学的涂鸦等。
8、找回建议写找回亲情、找回友谊、找回自我、找回某种性格或品德(自信、诚实等),也可写社会中人们找回某种人际关系,如平等、诚信等。
作文审题1

作文审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我在。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价值。
请以“我在”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观点。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用好材料。
文题中的材料,是张晓风散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重点突出的应该是“我”存在的价值,所以,无论写自己的经历、感受、见解,还是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或者发表议论,都要体现材料的基本内涵。
同时,还要用好典型且鲜活的材料,否则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
【学生堂作】我在看着镜子里的我,那张熟悉的脸,仔细看着,不知道怎的,越看越发陌生,没有了童年的稚气,只是多了几份清秀。
如此的改变也许就是成长的痕迹吧!不觉摸了摸面前的镜子,发现竟然矮了许些,总想着小时侯那会儿总是踮着脚尖,拿母亲的化妆品唬弄一番。
而现在,不用踮脚尖也能够看清楚自己的模样了,因为,我长大了。
又记得几天前与父亲下棋,开天辟地头一遭我赢了。
“将军”我当时喊道,声调里充满了自信,而当我还小的时候,非要父亲让“车马炮”,我才肯下。
如今,父亲也满意地对我说道:“你长大了。
”绕到书房,满墙都是我成长的痕迹,那一幅幅不脱童年稚气的画作,现在竟使我忍俊不禁;那一张张幼稚可笑的卡通贴纸,在那时竟使我与母亲争吵个不停,竟然可以为玩弄这些,连饭也不吃。
如此如此,多少童年的快乐,现在到了我的眼里,却感到是多么的可笑,因为,我在长大。
走到熟悉的街头,一切依然那么熟悉。
只是所有的东西都在默然中矮了许些,依然是那条街,依然是那个我,但事物都在稍纵即逝间改变了,包括我的心。
我的心呐,飞到了远处,向着美好的理想在慢慢进发。
我的视野也似乎跟随着我的心变得宽广了,看到更多令我受益匪浅的东西。
看!那不起眼的角落里,正有一棵小树苗受着阳光的滋润,茁壮地成长着。
中考作文审题如何抓住重点[合集五篇]
![中考作文审题如何抓住重点[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991e1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e.png)
中考作文审题如何抓住重点[合集五篇]第一篇:中考作文审题如何抓住重点中考作文审题如何抓住重点审题,是考生接触作文题后首先跨出的第一步,至关重要。
审题正确,所写文章符合题旨,则高分有望;审题有误,下笔偏离题意,则全盘皆输,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并不夸张。
审题要做到“瞄准靶心,命中十环”,必须抓住下列四点。
审题的“准”与“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关键是要对题中信息的挖掘。
例如,广州市中考“倾听”话题,导语中说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净化心灵的艺术”,这就暗示了“倾听”的对象包括可听信息和不可听信息,文学作品、不发声的物也可作为倾听对象来写。
这是指对作文试题各部分的字句作仔细审读、揣摩,正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扫描的重点有四个:人称、动词、特殊要求、标点。
南通市中考作文《合作》,有两篇作文令阅卷老师深感可惜。
一篇作文的大意是外星人来到地球,“我”和外星人“合作”解决了他们的难题,想象丰富,描写生动;另一篇是议论文,中心论点是“合作是成功的保证”,作者列举古今中外四个典型事例,论证有力,语言流畅。
但这两篇文章最后只能被评为三类卷,为什么?因为这两名考生没有仔细扫描提示语中的下列要求:“……请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段经历……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
”其中“你”、“选取”、“真切体验”这三处关键词语都被两名考生忽略了,按照评分细则,这样“走题”的文章一般不能进入二类卷。
如果第二篇作文的作者能扫描出上述要求,详写“我”合作成功的事例,将原文中古今中外的例子压缩为概述,那文章可能进入一类卷,这种因审题失之于粗而导致“千里之失”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特别是“似同实异”的概念,要通过比较把握各自的内涵,决定取舍。
例如某市中考要求以“特长”为话题写作,有名考生这样写:“我”原来对英语没兴趣,成绩自然不佳;后来因为经历了某一件事,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兴趣变浓了,考试也获得了班级第十名。
初中话题作文的审题指导PPT (共16张PPT)

这就是一道话题作文的典型例题。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 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围绕着所给话题,就是 围绕着所给谈话内容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在上述 例题中,只要考生所写作文与“树”有关,都算切题。记 叙文可写自己亲历的或看到或想到的有关“植树”或“毁 树”的人、事,也可以记叙以“树”所喻之人、所喻之物、 所喻之抽象的文化现象,又可以是畅想未来社会的人与树 之间的生存关系;说明文可说明树(也可以是一种树)的 种类、特点、作用、栽植等知识,也可以说明植树(或毁树) 的作用(或危害);如果写议论文,可由树的自然特点谈起, 由物及人,引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议论,如树木与“树” 人,如由“树木、树林与气候”引发的生活、社会现象思 考。此外,还可写成戏剧。 把握话题内容的实质,追求与话题内容“神似”,行文中 可能没有提到与“树”的字眼,但也算切题。
话题作文审题指导
什么是话题作文
先看一个话题作文题目: 树,与人类相生相伴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 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 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 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题,会有自由飞翔的遐 思……
请以“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例二: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 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 上唯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 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 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这个题目不能停留在反映“变化”上。话题材料 已经说明了世界是变化的,再停留在反映这一点上 便不符合命题要求。要紧紧抓住话题材料提出的问 题“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来 思考作文的立意,写出鲜明的观点来。如“以变应 变”、“与时俱进”等,以及我们不仅要适应世界 的变化,更要探索变化的规律,主动地去改变世界 等等。这样抓住关键思考立论,文章就有了深度。
初中语文作文审题的那些事

初中语文作文审题的那些事作者:余行英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01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相对于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法知识、作家作品分析而言作文教学更加灵活、教无定法,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而不少学生一谈到作文就摇头色变,一上作文课就头昏脑涨,常常面对老师给的题目发愣,咬着笔头冥思苦想,才能勉强凑够字数。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真正地用心审题,审题意识相当淡薄,没有领会题目的要求,更谈不上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匆忙下笔作文,结果离题万里。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
审题是否精细,常常是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审题不清,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审题失误的原因有多种,如,没有掌握审题的方法,不会审题;理解能力差,不能审题;审题意识不强,不愿审题等。
学生在审题时,“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文章中心有失偏颇。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掌握审题方法,把握写作的切入点审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出题者的意图,认真地分析题目的要求,题目中对写作既有限制的条件,也有不加限制的条件,对作文题目中每个词语都要仔细地研读、揣摩、分析。
既要把握题目隐藏的内涵,又要弄清题目扩展的外延,善于发现隐含的信息,准确地了解题目的写作范围和要求,明确出题者要求我们写什么,这样考虑得周密、细致,就不会出现思路阻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根据题意审题呢?1.审清体裁现在作文要求虽然淡化了文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一种文体,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宽广的思维领域,触动写作激情,更好地展示学生的才情,弘扬个性,但是考场作文依旧是带着镣铐跳舞,还是必须明确文章的体裁,体现各种文体不同的特点。
初三的学生尝试写议论文,总写成记叙文,容易混淆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法,结果两不像,体裁不同,当然写法也就不同了。
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1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审题立意。
2、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熟练运用审题立意,写出一篇主题明确、结构合理、语言得当的作文。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
2、如何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主题观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32个相似的字母——思密达(10分钟)1、二十世纪初,英国的一所大学曾经收到了这样的一封信,信中写到:“我有着一种新的发明,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简直无比伟大的事情。
”2、你们猜这是一种什么发明呢?一定是伟大的发明,被寄给无数的大学了。
3、然后大学回信过去,问他:“你的发明是什么?”4、那个人照实回答:“我还不知道。
”想象当时大学的工作人员听到这个回答是什么表情:满脸黑线、气气气……5、这个故事的真正寓意就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他做的东西就永远只能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二)教学环节:审题立意(25分钟)1、知识链接(1)一句话定义:审题立意就是读完题后,从题目、要求、提示中抓住主题,并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2)审题的好处:帮助我们在大量材料中找到重点、抓住难点,对整个文章的写作都非常有帮助。
2、方法指导(1)通读题目,分析题意。
1>、先明确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2>、体现出作文的主题:要素涵盖了哪些方面,蕴含了何种情感,所要阐述的方向等等。
(2)理清写作思路1>、为避免写作时脑海中一片空白,可以列一张思维导图,将所有想到的和有关的信息都记录在上面,这样一方面是有利于认真分析和审视,另一方面也是对所要表达的思路做出一个快速全面的安排。
2>、明确自己的观点:在写作之前,肯定需要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有说服力、并且有维度可寻的观点,把整篇文章要讲的主题表现在一言以蔽之的句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业
请以“门其实开着”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 右的文章,体裁不限 (诗歌除外)。
七、副词
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重要。这两
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 实”“然”“真”“也”“最”。 如“门其实开着” “——其实很快 乐” “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 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 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 楚。 如“我依然——” “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
一则作文题目,总会呈现哪些信息呢?
文体、字数、人称、范围、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式、情感、修饰词、关键词等 等。
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 得分个详略:有些,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 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数秒以内;有些,则需要 盯N眼,要推敲,思忖,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
一、文体
中考作文命题已经好多年‚文体不限‛了,‚文 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 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 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 最方便写洋溢青春激情的抒情文,叙事文,而议 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 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 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 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一篇记叙文‛
二、字数
字数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少了50
字,会被扣2分,少100字,基本上就会 被划拨到最糟糕的作文里了。 一般是‚不少于600字‛或者‚600字左 右‛。 从写的角度,应该比题目规定的字数下 限略多写几十字,这样不仅内容更显得 丰富,也可见你行文的优裕。
三、人称
中考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 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 ‚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 再如:‚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你误会 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 别要求,强调倾诉性。 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 ‚我们这帮人‛‚那一刻,我们······”,这 类作文你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 ‚们‛,突出群体。
四、范围
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
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 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 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 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 趋势,我们不能不察。
小练习:
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
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可以怎么 理解?(既‚我‛的范围) “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 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 道题目中的‚我‛又该怎么理解?
八、关键词
要善于锁定题目最关键的词语,
找找下面题目的关键词。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温暖的时刻” “我眼中的色彩” 要死盯着这些关键词,慢慢咂 摸他们的“色香味”。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 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 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 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 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2、“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 心灵 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 原因,“快乐”是“参与”后必然 的情绪反映。你行文时,就需要既 描述“参与”的过程和细节,也抒 发“快乐”的情绪和感悟,两者缺 一不可,只写一点,都不完整。
六、情感
最近两年,中考命题老师都变成“情种” 了,以往那种“马克思主义老太太”的淡 漠不多见了。你看这些题目,“你还会— —吗”“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让我握 住你的手”,你得体会这里面的一往情深; 再看这些题目,“向前,向前,向 前!”“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战胜自 己,坚强起来”,你得领悟其中蕴含的积 极、进取、不屈的精神力量。而所有的体 会、领悟,最后又得落实在你饱蘸情感的 笔触里。
中考作文专项训练之一
审题专项训练
审题——四瞄四盯看分明
2009年中考作文命题反对模式化,加大限 制性,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传统上,审题要看作文类型,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 文),审题方法个个不同。其实,万法归宗,
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都需要凝练成一句话,找 到这句话,就可以转化为命题作文来写作。所以, 我们以简驭繁,以命题作文为主,解剖审题。
再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 间 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前···现 ··· ··· 在” 这样娓娓道来。再如“那一幕,我难以忘 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 里···学校···街头”写上好几幕,我们写 ··· ··· 过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如此。 请同学们特别注意题目里的时间词, 如:“一天”“冬天”;地点词,如“校
五、句式
题目如果是简单的词语,如“回
家”“永远的歌声”,这项审查可略 过。题目里如果出现关联词语,或由 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辨析其中的 内部联系了。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 还是并列关系呢? “生活因思考而精彩” “失去后才知道可贵”
例如:“我参与,我快乐”
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
再如:‚下雨天,真好‛ ‚——,真 有趣‛ ‚有时,我也想——” “——, 最美的数字‛ ‚我最好的朋友‛··· ···
“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 得由衷的抒情; “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 怎么样··· ···
“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 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 “这一个”。
3、“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 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 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 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 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
注意:
近两年,比喻入题的现象很普遍。 如‚水总有澄清的一天‛ ‚每一种草都会开花‛ ‚心中有盏红绿灯‛ ‚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 ‚让——像门前小河般流过‛ ‚收藏阳光‛ 我们要善于由虚到实,把题目里的比喻词 跟自己成长的具体感悟链接起来。
刚才的题目是2008年江苏常州题‚请 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 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 ‚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 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 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 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 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 说···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 ··· 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虚 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