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总复习:第1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易错题集锦(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专题11.6我们的中华文化跟踪训练含解析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专题11.6我们的中华文化跟踪训练含解析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明[热点聚焦练]热点一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10月3日晚,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总决赛在北京进行。

第一届听写大会是为了让观众亲近文字本身,那么第二届的口号“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则更注重文字背后的价值。

回答1~3题。

1.该节目的总导演说:“汉字的书写能力是百年大计,是中国文明的核心基础之一。

”人们热议汉字,是由于( )①汉字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无可替换②汉字书写在信息化时期遭到必然冲击③汉字表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品质④汉字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A。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品质,③错误;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④错误;①②均属于人们热议汉字的缘由,故选A。

2.专家表示,中国汉字文明和流行歌曲演唱比拟,自有其更加深沉、动人的魅力,央视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戏剧性、观赏性极强,一样具有流行性,创新的节目方式引发的高收视率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当中。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取得高收视率( )①是由于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是由于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引发观众强烈的文明认同③阐明了人民群众真正需求的是流行、浅显的文明方式④阐明了文明创新是民族文明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选C。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错误。

不管经典还是流行,高雅还是浅显,只需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就是人民群众真正需求的文明,③错误。

②④符合题意。

3.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给汉字的书写、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成绩,对汉字的书写和传承提出了应战,这类景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和担忧的。

之所以令人痛心和担忧,是由于( )①传统文明是维系民族保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明,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明③任何时期的文明,都离不开对传统文明的继承,否则民族文明就无根基④坚持文明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保守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解析:选B。

(山东专用)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练24我们的中华文化(含解析)

(山东专用)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练24我们的中华文化(含解析)

课时练(二十四)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①文学艺术②汉字③史书典籍④科学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B [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选B项。

]2.(2019·湖南益阳检测)中华文化的传承若没有汉字将如何?从汉字博物馆、殷墟宗庙遗址、许慎文化园,到长城、国家博物馆,同出一源的汉字成为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中华民族文化性格里的基因密码。

这表明汉字( )①是中华民族区别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特色突出②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能够记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③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着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④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D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独特标识,排除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排除②;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故③正确;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使用文字,凸显了文化的民族性,故④正确。

]3.河南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的故乡。

2017年农历三月三上午,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市举行。

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近万余人参与了这一盛会。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台湾岛内连续引发“河南热”“寻根热”;越来越多的台商在河南扎根发展,中原儿女和台湾同胞迎来了更加亲密接触的新时期。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原因是( )①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③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④经济全球化的要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 [题目问的是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排除④;③不能成为材料现象的原因。

]4.(2019·山东潍坊模拟)青瓷是中国传统瓷器的一种,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等特点著称于世。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 练习与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 练习与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与解析一、基础掌握1.下列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宋、元、明延续了隋唐文化C.秦朝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D.明清时期,西方工业文化冲垮了古代中国文化解析:此题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的理解把握,注意是选择“不正确”的。

D项中,西方工业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冲击”,但不能说是“冲垮”,所以此项最符合题干。

答案:D2.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是()A.技术B.文字C.舞蹈D.史书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很明显此题应该选B项。

答案:B3.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文字B.语言C.史书典籍D.古建筑解析:此题是对史书典籍地位的考查。

很明显,A、B、D三项都不合题意,应选C项。

答案:C4.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A.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B.我国古代在世界上最早有史书典籍C.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解析:此题是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原因的分析,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很明显,应该选C项。

答案:C5.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并对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①完整性②实用性③易传播性④整体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此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特点的考查。

我国的古代科技比较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据此可判断,应该选C项。

答案:C6.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水为江南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处于内陆的滇南文化,具有边陲山寨的文化特征。

这说明()A.地域特征决定文化特征B.江南文化比滇南文化优秀C.民族文化具有质的差异性D.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A项容易错选,应该说地域特征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说决定作用,因为文化的发展是由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new)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new)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梳理夯实基础练习】——课前填写落实温故知新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易错提醒】(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了衰微,落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2)汉字是文字的一种。

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通用,也不能笼统地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________。

【答案】历史地理特色3。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________的丰富色彩,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________.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

②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________的瑰宝,都是________的骄傲.③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

【易错提醒】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具体体现。

【答案】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共性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1)含义: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层含义。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________。

(2)意义:有利于______________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3.3.1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3.3.1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的包容性
[对 点 训 练] 命题点一 区分判断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训练1 遍布古代先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漆器是实用与艺术的 完美结合,它与丝绸、瓷器并列为中华国粹。漆艺,更与历史 文化融汇,留下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古老记忆。中华漆器 与漆艺( )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是传承中华文明的 重要文化途径 ③确保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④是中华文化独 领风骚的重要见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训练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 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 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
化不因时而变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历史,是中国的一张王牌,具 有顽强的生命力,这说明①②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 性,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③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因此④不符合题意。
7.× 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借 鉴、交流与融合。
8.× 会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会渐趋同 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
9.× (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中有 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以外国优秀文化为营养,同时坚持以 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包客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并不是“全 盘外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 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 文化的发展。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 文学艺术 和科学技术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实用 性和整体性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 历史、地理等因素 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10区域性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含解析必修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含解析必修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

由此可见,汉字( )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是中华文化优越性的集中展示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①错误,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表明汉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故选D项。

答案:D2.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

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启示我们要书写汉字,传承文化,故选C项。

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普及书法”说法绝对。

答案:C3.“孝”的字形从老,表示长者老人;从子,在老之下,意谓顺从、侍奉长辈。

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可以领悟到(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C.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解析: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并且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内涵丰富,文化色彩浓厚,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既可以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可以领悟到其博大精深,D项当选;A、B、C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答案:D4.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利用西厢减少东厢的西晒;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1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易错题集锦(含答案)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1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易错题集锦(含答案)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1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易错题集锦(含答案)第一篇:高考政治总复习:第1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易错题集锦(含答案)我们的中华文化1.2012年8月18日,以“艺术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的第15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开幕。

博览会注重艺术推广和学术交流并重,热烈欢迎世界各国来北京,你的参与是我们不懈的动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③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④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答案】 C【分析提示】认为中华文化始终处于统率地位是错误的,排除③;认为“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是错误的,排除④。

2.海峡两岸同宗同源,但在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和外来词语的翻译使用上,出现了部分字词在字形、发音、含义等方面的差异。

对此,两岸共同努力,编撰中华语文工具书,台湾旅游管理部门专门制作了大陆和台湾用语对照表,《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已完稿。

这些努力有助于()①展示特色,提升两岸文明程度②彼此融合,消除两岸文化差异③增强认同,共同弘扬中华文化④增进了解,促进两岸交流合作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 D【分析提示】《两岸常用词典》的完成,说明两岸对中华文化有共同的认同感,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故选出D项。

②错误,应尊重文化差异。

①与题意无关。

3.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 478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2家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③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D【分析提示】文献古籍属于史书典籍,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所以①正确。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三20xx整理总结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三20xx整理总结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三20xx整理总结学习中经常取得胜利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爱好,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学政治易错点必修三20xx 整理总结,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中学政治易错点必修三20xx整理1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没有区分。

( × )点拨: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素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素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缘由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 )点拨: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缘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涵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汉字的独创,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 )点拨:文字的独创,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记。

4、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调,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调就不同。

( ×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调,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剧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中华文化的包涵性就是在沟通中全盘汲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 × )点拨: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放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涵性”的特点,汲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踊跃成分,同时必需坚持文化开展的独立性。

6、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 ×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调。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在长期的历史开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丽的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中华文化1.2019年8月18日,以“艺术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的第15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开幕。

博览会注重艺术推广和学术交流并重,热烈欢迎世界各国来北京,你的参与是我们不懈的动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③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④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答案】C【分析提示】认为中华文化始终处于统率地位是错误的,排除③;认为“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是错误的,排除④。

2.海峡两岸同宗同源,但在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和外来词语的翻译使用上,出现了部分字词在字形、发音、含义等方面的差异。

对此,两岸共同努力,编撰中华语文工具书,台湾旅游管理部门专门制作了大陆和台湾用语对照表,《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已完稿。

这些努力有助于( )①展示特色,提升两岸文明程度②彼此融合,消除两岸文化差异③增强认同,共同弘扬中华文化④增进了解,促进两岸交流合作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D【分析提示】《两岸常用词典》的完成,说明两岸对中华文化有共同的认同感,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故选出D项。

②错误,应尊重文化差异。

①与题意无关。

3.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 478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2家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 )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③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分析提示】文献古籍属于史书典籍,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所以①正确。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特别是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属于知识性错误。

古籍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③正确。

古籍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保护古籍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④正确,故选D项。

4.(2018·宁夏银川模拟)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千米,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1/15。

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分析提示】严格意义上讲“文化”不等于“文明”,①错在“就是”;③错在“一直”,舍去。

5.(原创)2019年2月10日,第五届“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英国赛区决赛在大英博物馆举行。

“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为全球汉语学习者们搭起了交流经验、促进友谊的桥梁,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创造了崭新平台,展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效推动了全球汉语热。

下列能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①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②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都是用汉字记录的③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C【分析提示】教材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绘画、雕刻等多种形式,②说法错误,③表述有误。

6.(2018·江苏苏州模拟)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拘,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

这说明( )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②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④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④【答案】D【分析提示】考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①排除。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排除。

③不符合当今世界的客观事实,排除。

我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生动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

因此,选D项。

7.《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

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

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

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分析提示】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特征的理解。

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藏族人民群众的作品《格萨尔王传》流传千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故①正确;而各民族文化又属于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党和政府需要抢救并整理,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

故④正确,②③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8.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通用语言,其中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

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

这说明(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答案】B【分析提示】A项不符合客观情况;C项错误,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D项错在“消除”上。

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分析提示】题干涉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④表述错误,②③符合题意,故B项应选。

10.(2018·贵州贵阳模拟)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

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

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答案】B【分析提示】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回答本题容易被材料中的“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所迷惑而误选A项,所以做题时要注意题干最终的指向性--岭南文化在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回扣教材则是包容性,选B项。

11.(原创)2019年5月25日结束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展,展出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7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丰富的款式、精美的花纹、精湛的工艺,让广大群众领略了贵州省众多少数民族的风采,了解到贵州少数民族和谐自然、勤劳淳朴的劳作生活,以及神秘而深厚的文化古风,从中得到有益的体验和审美的愉悦享受。

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④各民族的文化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分析提示】民族服饰展涉及7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和社会生活,①③观点正确;参观者从中得到有益的体验和审美的愉悦享受,体现了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②观点正确;④观点中“物质保证”的说法错误。

12.(2018·福建泉州模拟)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

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

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

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

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②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③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分析提示】中华世纪坛序内容表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传、连绵不绝。

当然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本题立足重点概念的辨识,来提高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及意义,教材有明确的表述。

②中“各种文化”说法不对,应该是吸收“优秀成分”,此题肢排除。

④的定位是中华文化中“科学技术”的地位,应排除。

13.(2018·安徽合肥模拟)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水陆庵以雕塑精美而闻名,当地人用“三十六斗菜子”来形容其雕塑的数量之多,用“一部立体的连环画”来概括它别具一格的艺术价值。

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明、清两代曾多次进行过重修,现存的3 700多尊泥塑,布满庵内的所有墙壁,大的比真人还高,小的细如巴掌。

这些泥塑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但实际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五百罗汉过海”、“九龙天浴”、“千人听经图”,每一组都是一个佛教经典故事,释迦牟尼的一生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堪称一部“立体的连环画”。

在所有的泥塑中,观音菩萨的男性相貌造型,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等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古寺中也极为罕见。

水陆庵展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魅力?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答案:①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古寺中老子、孔子塑像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寺内雕塑精美,布局严谨等,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表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