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详解 (15)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常识

高中历史常识

高中历史常识
高中历史常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许多方面。

以下是一些高中历史常识的简要概述:
1. 历史时期划分:历史通常被划分为古代、中世纪、现代三个时期。

古代史指的是从人类文明起源到公元5世纪左右的历史,中世纪史指的是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历史,现代史指的是从15世纪至今的历史。

2. 重要历史事件:高中历史课程中会涉及到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例如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

3. 历史人物:高中历史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例如中国的秦始皇、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美国的乔治·华盛顿等。

4. 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包括文物、古迹、艺术作品等。

5. 世界历史格局:世界历史格局是指世界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格局,例如欧洲列强在19世纪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

6.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是指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包括史论、考据、考古等。

7. 历史与现实联系:高中历史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通过分析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来理解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通过研究历史上的人类文化交流来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等。

以上是一些高中历史常识的简要概述,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高中历史教材或咨询高中历史老师。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9篇)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9篇)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9篇)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

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发展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基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氛围);民族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往(吸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继承)。

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⑵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⑶唐朝于868年印制的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火药的发明: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⑵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

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

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和历法成就:⑴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⑵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4、医学的进步:⑴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⑶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建筑的成熟:⑴隋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将大兴城扩建为长安城。

⑵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⑶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诗歌黄金时代初唐:陈子昂唐诗革新先驱;盛唐:A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王维;边塞诗高适、岑参;成就最高: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中唐:倡导反映生活;白居易《新乐府》、《长恨歌》。

晚唐:咏史诗;杜牧、李商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清中叶的经济与⽂化教学设计第15课明⾄清中叶的经济与⽂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新教材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临的挑战》中的最后⼀课。

在教材中,它位于中国古代史的结尾,具有总结中国⼏千年古代历史和开启近代史的重要作⽤。

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临的危机。

本学习内容的要点有两个:⼀是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包括经济和⽂化领域;⼆是认识变化和危机相伴相⽣。

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运⽤地图资源和⽂献资料来认知,对于明清时期社会的变化与危机相伴相⽣与上⼀课内容密切相关,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性。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内容是学⽣在⾼中中国古代史学习的最后⼀课,需要做好古代史的“收官之战”,同时为开启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学习内容庞杂,对学⽣⽽⾔具有⼀定的学习难度,但是明清时期经济与⽂化的相关史实学⽣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定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运⽤丰富多彩的史料,多样化的形式也能帮助学⽣初步感知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素养。

三、教学⽬标1、知识与能⼒:通过⽟⽶、⽢薯推⼴种植图和明清⼈⼝统计表等史料,能够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培养史料获取的多元化途径意识。

2、过程与⽅法:分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化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逐步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上⼀课所学知识和世界环境,体会明清时期经济与⽂化的变化中蕴含着危机,培养学⽣懂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难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与思想⽂化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教学流程【新课导⼊】《⽔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部⽤古⽩话⽂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说,讲述了108位梁⼭英雄反抗压迫的故事。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练习(含答案)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选择题1.史料记载:“黄金以镒(古代重量单位)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这种情况最可能出现于A. 原始社会末期B. 秦汉时期C. 唐宋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出现了半两钱,并对钱从了上币和下币的归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并进行分类,通行“半两钱”,故B项正确。

原始社会末期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故A项错误。

唐朝是“开元通宝”,宋朝铜铸币和交子,故C项错误。

明清流通白银货币,故D项错误。

2.《宋史•食货志•钱币》载:“蜀地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朱墨间错,以为私记,收入人户见(现)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

”这表明此时的交子是A. 自由流通的货币B. 最早正规的纸币C. 兑换货币的凭证D. 国家发行的债券【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收入人户见(现)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可知,在蜀地交子具备充当兑换货币的职能,故C项正确。

交子不是官方货币,不能自由流通,排除A。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但不是政府制定,故正规的说法错误,而且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BD。

3.《明史》中记载:明朝初年并没有“银法”(即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规定),到明英宗时规定“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

这一规定A. 有利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B. 使白银成为唯一的货币C. 意味着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D. 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答案】A【解析】据材料“没有银法”到“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可以推断出白银的使用越来越多,这有利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答案选A项。

B项使白银成为唯一的货币,表达过于绝对,排除;C项意味着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导致白银大量外流与材料冲突,排除。

高三历史必修下册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下册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下册知识点历史学科在高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必修下册的内容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分别介绍高三历史必修下册的几个知识点。

第一部分:秦汉时期的政治生活1. 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的第一个集权中央帝国;汉武帝则进一步巩固统一局面,开创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时期。

2.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秦汉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汉武帝时期推行的"著作佃禄法"使农民逐渐摆脱地主对土地的依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例如陶瓷、纺织等行业。

3. 都城建设:秦始皇修建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而汉武帝在长安(今西安)修建了宏伟的都城,体现了统一中央帝国的繁荣与富强。

第二部分: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1. 隋朝的统一:隋文帝统一南北,建立隋朝,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均田制、门阀政治等。

2. 唐朝的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盛世之中经济繁荣,政权稳定。

唐朝的科举制度使得士人们有了通过考试来进入政府担任官职的途径。

3. 文化传播与繁荣:隋唐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并存,文化繁荣,长安成为东方文化中心,引进了大量外国文化和科技。

第三部分: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 宋朝的政治变革:北宋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实行百官制度,通过改革削弱了地方军阀势力,培养了大量官僚。

2. 元朝的民族融合:元朝蒙古族政权统治下,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实现了汉族与蒙古族的融合。

3.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明朝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状况得到一定改善,清朝则实行了满蒙制度,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通过学习高三历史必修下册的相关知识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2)共同趋势: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通过竞争提高服务 质量;强调合作伙伴关系;重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调患者和 公民的参与等。
学以致用
世纪30年代,英国成立了研究霍乱的特别委员会。1848年,
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正式全面介入整
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管理,同时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建立了教育、医 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这些政策旨在
A.掠夺高收入阶层 B.提高下层民众的生产积极性 C.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D.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答案:D
()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收费 的社会服务系统”,可知是指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建设,其目的 并非是掠夺高收入阶层,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会降低人们的 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福利制度的实质是发挥政府对资源 的配置作用,而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福利制度为资本主义发 展提供保障,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故D项正确。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取决于”是指根本原因。人们对健康和 教育的重视是思想因素,这并非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教育卫 生事业的发展是题干现象的客观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 项;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 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使 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促进了教育、卫生事 业的发展,故选D项。
微思考2人类积极应对病毒的挑战 材料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可以在其他生物体间传 播并感染生物体,带来疾病。人类已经和病毒进行了几千年 的斗争,但依然面临很大挑战。即使到21世纪,流感病毒、埃 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非典”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等还在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中国政府在抗击 “非典”和新冠肺炎的斗争中,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早诊断、早治疗,依靠群众,科学依法有序防控,效果显著,赢得 世界尊重,为人类提供了有效防治疫病的中国经验。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前提示p87
思考:为何要保护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思考:结合单元导语,解释为什么? 这些由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严重威胁。
原因: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战争、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单元导语】
一、保护之措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阅读课本P87-88,概括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并利用课本史实加以说明。
南京 1930年,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 国民政府 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中华人民 中 共和国 国 专业化
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体系化 全国性 多样性
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到 2019年已公布8批,总数为5058处
方必须予以保存,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
改动。
第九条 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
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
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3.近现代对文物古迹保护——通过立法保护
清政府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护古物推广办法》
1.收藏文物:
①欧洲:皇室、贵族、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②中国: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 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录还发展为专门之学
北宋金石学形成的背景:金石学的奠基;疑古创新思潮的影响;商 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文政策;传统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学兴起, 格法物《国蒙致国娜王丽知收莎藏方》的法论的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
法制化 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致力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如何看待新航路的开辟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如何看待新航路的开辟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 ‘世纪中期到17 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5、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

(二)条件1 .主观条件酉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

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原因:第一,两国都位于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它们向海外发展。

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

第三,两国已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权,统治者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第四,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

2 .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①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②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应用是最突出的表现。

③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轻便、多桅多帆、快速、舱宽的大船。

④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三)影响1 .消极影响①性质:资产阶级海外殖民的经济行为。

②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人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

③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总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编稿:陈敏审稿:翟秀红考纲解读考点提示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复习建议置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置于革命史观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考点聚焦考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一)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

中国代表要求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等要求,但被列强拒绝,且准备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这一消息打破人们希望,激发爱国运动。

(二)过程(三)结果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四)意义①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特点:规模大、广泛性、彻底性③功绩: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思想基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注: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同: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异:考点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背景1.思想理论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发展。

3.组织准备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4.共产国际的帮助(二)过程:中共一大1.时间:1921年7月23日2.地点:上海3.内容:建党①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②通过党的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③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考点三、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一)背景1.中共谋求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2.孙中山吸取斗争失败教训,同意与中共合作。

3.共产国际的促进。

(二)过程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①概况:1924年,国民党一大于广州召开,通过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决定改组国民党。

②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组建,是国民革命的开端。

③新三民主义Ⅰ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Ⅱ性质:各革命阶级联合的革命纲领。

Ⅲ作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大革命的发展。

2.黄埔军校的组建①时间:1924年5月②地点:广州黄埔③特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等同地位,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④意义: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基础;培养大批军事人才。

3.孙中山北上1924年,孙中山为谋求国家统一,抱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宣传革命思想。

4.北伐战争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很快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力量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5.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

6.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考点四、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工农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①时间:1927年8月1日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人③过程:革命军于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试图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但损失严重,转战湘南和海陆丰。

④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宣告人民军队的诞生。

2.八七会议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状态。

②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③内容: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边出政权”论断。

④意义:为中共指明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贡献。

3.秋收起义①时间:1927年秋②地点:湘赣边③过程:起义军攻打长沙,损失严重。

毛泽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④意义: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序幕。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①内容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将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②意义探索出了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三)九一八事变——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进而进逼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民族危机加剧。

(四)红军的长征1.原因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开始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遵义会议①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②内容Ⅰ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Ⅱ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Ⅲ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Ⅳ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Ⅰ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Ⅱ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Ⅲ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注:“左”倾与右倾的区别“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遵义会议“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而不是彻底清算“左”倾错误,“左”倾思想的清算是延安整风时期进行的。

3.长征的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五)总结: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阶段的探索1.探索历程(1)探索期:成立至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到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①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②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③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2.成功原因(1)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能不断地正视并纠正自身的错误,使自身不断走向成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3)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

(六)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长征→陕北)(4)中国时局由内战移到“外战”。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