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C智能管理中心部署和硬件配置方案 V0.51
H3C智能管理中心+用户手册

目录第1章 iMC的安装............................................................................1-11.1 必备资源.............................................................................1-11.2 安装特点.............................................................................1-1第2章体验iMC...............................................................................2-12.1 智能管理中心能做什么?...................................................2-12.2 智能管理从这里开始...........................................................2-12.2.1 从Web浏览器进入智能管理中心..............................2-12.2.2 首次登录后要做什么?............................................2-32.2.3 熟悉iMC的管理界面.................................................2-52.3 如何更便捷的使用iMC?....................................................2-72.3.1 强大的iMC帮助系统.................................................2-72.3.2 个性化的收藏夹功能................................................2-92.3.3 业务操作流导航.....................................................2-10第3章 iMC中的基础资源管理..........................................................3-13.1 iMC的网络资源管理............................................................3-13.1.1 查看拓扑..................................................................3-33.1.2 设备性能监控数据以及告警查询..............................3-63.2 iMC的用户管理...................................................................3-8第4章 iMC对各种网络业务的管理..................................................4-14.1 用户接入管理组件..............................................................4-14.2 EAD安全策略组件..............................................................4-44.3 智能配置中心组件..............................................................4-54.4 VLAN管理组件...................................................................4-74.5 ACL管理组件......................................................................4-74.6 MPLS VPN管理组件...........................................................4-94.7 无线业务管理组件..............................................................4-94.8 EPON管理组件.................................................................4-104.9 EoC管理组件....................................................................4-114.10 网络流量分析组件..........................................................4-124.11 用户行为审计组件..........................................................4-144.12 SLA管理组件..................................................................4-14第5章常见问题解答.......................................................................5-1第1章 iMC的安装1.1 必备资源z软件安装盘(产品包装盒内)除安装程序外,各组件安装盘中\manual目录下存放系统安装指导。
H3C智能管理中心平台介绍讲解

QoS 功 能… 组 件
iMC平台 (专业版)
iMC平台 (标准版)
iMC平台 (中小企业版)
5
目录
第一章 iMC平台概述 第二章 iMC组网方式 第三章 iMC平台功能特性介绍 第四章 iMC数据库管理
组网方式一:分布式组网
安装一套iMC时,为了分担各模块的性能压力,可以将各 组件分布式安装到不同的服务器上。
iMC智能管理中心概述
iMC(Intelligent Management Center)智能管理中心是H3C推出的下一代业 务智能管理产品。它融合了当前多个产品,以统一风格提供与网络相关的各类管 理、控制、监控等功能;同时以全开放的、组件化的架构原型,向平台及其承载 业务提供分布式、分级式交互管理特性;并为业务软件的下一代产品提供最可靠 的、可扩展的、高性能的业务平台 。智能管理中心的公共管理平台在以下将简 称为平台。
首页个性化定制
支持各业务在首页发布widget,每个widget具有折叠、还原、最大化、拖拉、 关闭、新窗口打开等功能。
支持用户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定制个性化主页。
12
资源类型
iMC中的资源分为两类:网络资源和用户资源。 对H3C、HP、3Com、华为、Cisco各厂家网络设备的分类和识别; 对设备状态和基本信息的管理,不仅包含了设备的基本信息、接 口信息、性能数据和告警信息,同时还可以在增加其他组件的情 况下显示扩展后的业务信息。 与业务无关的用户基本信息的统一维护,这些基本信息是独立于 业务的,包括用户姓名、证件号码、通讯地址、电话、电子邮件、 用户分组;并提供用户附加信息管理功能,管理员可根据网络运 营的习惯进行用户信息定制,如学校可以定制学号、年级等信息, 企业可以定制部门、职务等信息。
H3C智能管理中心部署和硬件配置方案

目录1 云桌面环境总体概述 (3)1.1 H3Cloud云桌面所需资源介绍 (3)1.2 H3Cloud云桌面应用场景介绍 (5)2 硬件配置方案 (7)2.1 VDI客户端硬件要求 (7)2.2 存储资源要求 (8)2.3 网络基础设施要求 (11)2.4 VDI管理程序硬件要求 (12)2.5 CAS CVM硬件要求 (13)2.6 2013 CVK硬件要求 (14)2.7 AD服务器(含DNS)硬件要求 (16)修订记录H3Cloud云桌面(VDI)硬件配置方案1 云桌面环境总体概述1.1 H3Cloud云桌面所需资源介绍H3Cloud云桌面(研发内部立项代号为VDI)实施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软件自身所需的硬件资源外,还需要考虑云桌面在流畅运行情况下需要的外围硬件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等。
H3Cloud云桌面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
图1H3Cloud云桌面总体方案从图1来看,H3Cloud云桌面实施需要考虑的运行环境包括:● VDI客户端软件运行环境H3Cloud云桌面客户端软件提供下述版本:Windows安装包、Linux X86安装包、Android安装包、IOS安装包,本配置方案包含了上述安装包的硬件要求。
●网络基础设施H3Cloud云桌面典型组网方案如图2所示。
图2H3Cloud云桌面典型组网方案在图2中,网络分为三部分:存储网络、接入网络和管理网络。
存储网络负责连接计算节点和存储设备,为了确保存储设备读写速度的最大化,推荐存储网络使用万兆网络;接入网络负责转发VDI客户端的认证请求和接入请求,接入网络需要根据虚拟桌面规模,以及虚拟桌面类型(不同虚拟桌面类型接入带宽差异较大,一个Office 办公虚拟桌面可能需要2M带宽,而一个视频非编虚拟桌面可能需要几百兆带宽),来确定究竟是使用千兆还是万兆网络;管理网络负责提供计算节点和管理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管道,管理网络根据虚拟桌面规模来确定使用千兆还是万兆网络,500及500以下规模虚拟桌面,可以使用千兆网络,500以上规模虚拟桌面,推荐使用万兆网络。
H3CiNode智能客户端安装配置指南

H3C iNode智能客户端安装配置指南适用范围琅琊校区、会峰校区1# 2# 3# 4# 6# 8# 9# 11# 有线网络用户经过学生管理员的多次维护以及试用调查发现,针对于1、2、3、4、6、8、9、11#学生公寓楼的学生网络用户,推荐使用H3C iNode智能客户端。
对于以上提及的学生公寓的若使用非H3C iNode智能客户端的网络用户(如ZTE中兴客户端、H3C老版本客户端、锐捷客户端等),可根据自身使用情况选择是否更换客户端。
下载H3C iNode智能客户端的下载地址如下:1.打开信息中心主页。
2.进入“下载中心”。
3.进入“有线网络用户客户端”,根据网页上的说明选择下载。
安装注意:若安装了360安全卫士的用户,请在安装前把360安全卫士退出,以保证客户端的完整安装。
部分杀毒软件会误报本软件为病毒程序,请放心使用。
双击打开iNode智能客户端安装包,并根据提示进行下一步安装。
图1-1为下载的客户端的安装包。
图1-1 客户端安装包进入软件安装的欢迎界面,点击“下一步”开始安装。
如图1-2所示。
图1-2 软件安装欢迎界面选择接受上面的相关条款,即可进入下一步的安装。
如图1-3所示。
图1-3 软件相关许可协议如果在软件双击点开后出现有如图1-4所示的界面则表示电脑已经安装了H3C的相关客户端软件,这个可以选择取消或者选择除去,操作完成后重新双击客户端软件安装即可(部分电脑在进行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需要重新启动电脑,只需确定重启即可)。
图1-4 客户端软件相关操作选择了如图1-3的操作按钮“下一步”,进入了客户端安装的路径选择部分,可以点击“更改”按钮来更改客户端的安装位置,一般建议使用默认安装方式,如图1-5所示。
图1-5 客户端安装路径客户端安装完成后,出现如图1-6所示的界面,点击“否,稍后再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
图1-6 安装完成配置打开“网络连接”。
(Windows XP) 鼠标右键单击桌面上“网上邻居”,选择“属性”选项。
h3c服务器配置指导(两篇)2024

引言概述:在日益发展的科技时代,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H3C作为一家领先的网络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其服务器配置指导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H3C服务器配置指导(二)进行详细的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服务器配置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硬件配置:1.1 服务器选型: 根据企业的需求和预算确定合适的H3C服务器型号,包括服务器规格、处理器类型、内存容量、存储空间等。
1.2 硬盘配置: 设置RAID阵列,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硬盘容量和类型,配置热备份和冗余。
1.3 网络接口配置: 设置服务器的网络接口,包括网卡和交换机的配置,确保服务器正常连接到网络。
1.4 电源和散热配置: 确保服务器稳定的供电和适当的散热,包括UPS的配置和散热风扇等。
1.5 外设配置: 根据企业需求,配置外设如打印机、磁带机等,确保服务器与其他设备的正常通信。
2. 操作系统配置:2.1 操作系统安装: 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并进行系统的安装和初始化。
2.2 驱动程序安装: 安装服务器所需的驱动程序,确保硬件能正常工作。
2.3 系统服务配置: 配置系统服务如网络服务、防火墙、远程访问等,确保系统运行稳定且安全。
2.4 用户和权限管理: 设置用户账号和权限,限制对服务器的访问和操作,确保服务器的安全性。
2.5 系统备份和恢复: 配置定期备份,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可靠性,以便在系统故障时能迅速恢复。
3. 应用程序配置:3.1 数据库配置: 根据企业的需求,安装和配置合适的数据库,如Oracle、MySQL等,并进行性能调优和安全加固。
3.2 Web服务器配置: 配置Web服务器如Apache、Nginx等,设置虚拟主机和域名解析,确保网站的正常访问。
3.3 邮件服务器配置: 配置邮件服务器如Exim、Postfix等,设置邮件访问和收发规则,确保邮件的正常运行。
H3C智能管理中心 平台介绍

42
过滤规则设置
自定义过滤规则 解决您的特定应 用要求
多种生效时间范围 灵活适应不同的应 用时间要求
43
告警通知与转发
通知与转发设置: 邮件通知:设置告警的E-mail邮件通知,以便在系统收到告警而 维护人员又不在现场的情况下,利用E-mail及时将系统的告警信 息通知维护人员。 短信通知:通过设置告警的短信通知,以便在系统收到告警而维 护人员又不在现场的情况下,利用短信及时将系统的告警信息通 知维护人员。 告警转发:通过设置告警转发可以将系统收到的告警信息转给其 他网管平台,如HP OpenView、SNMPc等。 当设置E-mail转发时,需要预先点击“SMTP” 设定邮件发送服务器与 用户。 当设置短信转发时,需要预先点击“SMSC” 设定短信中心。 每个转发目标还可以设定转发的时段,在轮流值班等场合下,此功能 非常有用。
40
浏览告警
浏览告警:
根据需要设置查询条件来浏览所关注的告警信息。 提供简单查询和高级查询两种方式。 支持模糊查询。
简单查询 方式 支持模 糊查询
直接点击 可快速进 行确认
41
告警过滤
告警过滤:用于设置告警过滤规则,以便对网络中产生的大量的告警 进行过滤,只接收需要关注的告警。 重复事件过滤:启用后,系统将对连续接收到的重复事件进行屏 蔽,只上报一次。 未知事件过滤:启用后,系统将不接收在自身可识别范围之外的 告警信息。 未管理设备告警过滤 :启用后,系统将不接收未管理设备的告警。 自定义告警过滤规则: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自定义告警过滤规则。 缺省启用所有的过滤规则,以减少不需要关注的告警。
7
智能的告警显示、过滤和关联
有效告警、支撑 业务
华为h3c设备配置大全

交换机WEB管理配置『配置环境参数』1. PC机固定IP地址10.10.10.10/24,连接到三层交换机SwitchA的VLAN10,PC网关地址为SwitchA的VLAN10接口地址10.10.10.1/242. SwitchA与二层交换机SwitchB使用VLAN100互连,SwitchA的VLAN100接口地址为192.168.0.1/24,SwitchB的VLAN100接口地址为192.168.0.2/243. SwitchA通过以太网口E0/1和SwitchB的E0/24互连『组网需求』1. PC在IE浏览器里面SwitchB2数据配置步骤『WEB方式远程管理交换机配置流程』首先必备条件要保证PC可以与SwitchB通信,比如PC可以ping通SwitchB。
如果想通过WEB方式管理交换机,必须首先将一个用于支持WEB管理的文件载入交换机的flash中,该文件需要与交换机当前使用的软件版本相配套。
WEB管理文件的扩展名为”tar”或者”zip”,可以从网站上下载相应的交换机软件版本时得到。
需要在交换机上添加WEB管理使用的用户名及密码,该用户的类型为telnet类型,而且权限为最高级别3。
注意,在将WEB管理文件载入交换机flash时,不要将文件进行解压缩,只需将完整的文件载入交换机即可(向交换机flash载入WEB管理文件的方法,请参考本配置实例中交换机的系统管理配置章节)。
【SwitchB相关配置】1. 查看交换机flash里面的文件(保证WEB管理文件已经在交换机flash 中)<SwitchB>dir /allDirectory of flash:/-rwxrwx 1 noone nogroup 442797 Apr 02 2000 13:09:50 wnm-xxx.zip2. 添加WEB管理的用户,用户类型为”telnet”,用户名为”huawei”,密码为”wnm”[SwitchB]local-user huawei[SwitchB-luser-huawei]service-type telnet level 3[SwitchB-luser-huawei]password simple wnm3. 配置交换机管理地址[SwitchB]interface vlan 100[SwitchB-Vlan-interface100]ip addr 192.168.0.2 255.255.255.04. 配置默认路由[SwitchB]ip route-static 0.0.0.0 0.0.0.0 192.168.0.15. 进入端口E0/24,将其配置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100通过[SwitchB]interface Ethernet 0/24[SwitchB-Ethernet0/24]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0【SwitchA相关配置】1. 创建(进入)VLAN10[SwitchA]vlan 102. 将连接PC的E0/10加入VLAN10[SwitchA-Vlan10]port Ethernet 0/103. 创建(进入)VLAN10的虚接口[SwitchA]interface VLAN-interface 104. 为VLAN接口10配置IP地址[SwitchA-Vlan-interface10]ip addr 10.10.10.1 255.255.255.05. 创建(进入)VLAN100[SwitchA]vlan 1006. 为VLAN接口100配置IP地址[SwitchA-Vlan-interface100]ip addr 192.168.0.1 255.255.255.07. 进入端口E0/1,将其配置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100通过[SwitchA]interface Ethernet 0/1[SwitchA-Ethernet0/1]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0【补充说明】如果PC机直连到SwitchB,则需将PC机所在的端口添加到管理VLAN内。
智能管理中心(iMC)部署和硬件配置方案 V5.0(20110527)

目录1 硬件要求 (4)1.1 整体部署要求 (4)1.2 智能管理平台部署方案 (6)1.Windows环境(32位) (7)2.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7)3.Linux环境(32位) (8)4.Linux环境(64位)(推荐) (8)5.短信猫(可选) (9)1.3 NTA/UBA组件部署方案 (9)1.3.1 NTA组件部署方案(处理NetStream V5或NetFlow V5日志) (10)1.3.2 NTA组件部署方案(处理sFlow日志) (10)1.3.3 UBA组件部署方案(处理NetStream V5或NetFlow V5或NAT或Flow日志) 111.3.4 NTA与UBA组件部署在一台服务器方案(处理NetStream V5或NetFlow V5)111.3.5 DIG采集器组件部署方案 (11)1.3.6 NTA组件部署方案(与DIG采集器组件配合) (12)1.3.7 UBA组件部署方案(与DIG采集器组件配合) (12)1.3.8 NTA与UBA组件部署在一台服务器方案(与DIG采集器组件配合) (13)1.3.9 与设备的配套关系 (13)1.4 SLA组件部署方案 (13)1.5 APM部署方案(仅限Windows操作系统) (14)1.6 SOM部署方案 (14)1.6.1 Windows\Linux环境(32位) (14)1.6.2 Windows\Linux环境(64位) (14)1.7 UAM部署方案 (15)1.7.1 Windows环境(32位) (15)1.7.2 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16)1.7.3 Linux环境(32位) (18)1.8 EAD部署方案 (19)1.8.1 Windows环境(32位) (20)1.8.2 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22)1.8.3 Linux环境(32位) (23)1.9 CAMS部署方案 (24)1.9.1 Windows环境(32位) (25)1.9.2 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26)1.9.3 Linux环境(32位) (28)1.10 MVM部署方案 (29)1.10.1 Windows环境(32位) (29)1.10.2 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30)1.10.3 Linux环境(32位) (30)1.10.4 Linux环境(64位)(推荐) (31)1.11 WSM部署方案 (32)1.11.1 Windows环境(32位) (32)1.11.2 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32)1.12 EPM部署方案 (33)1.12.1 Windows环境(32位) (33)1.12.2 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34)1.13 EoCM部署方案 (34)1.13.1 Windows环境(32位) (34)1.13.2 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35)1.14 VSM部署方案 (35)1.14.1 Windows环境(32位) (35)1.14.2 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36)1.15 IVM部署方案 (36)1.15.1 Windows环境(32位) (36)1.15.2 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36)1.16 BIMS部署方案 (37)1.16.1 Windows环境(32位) (37)1.16.2 Windows环境(64位)(推荐) (38)1.16.3 Linux环境(32位) (38)1.16.4 Linux环境(64位)(推荐) (38)1.17 NEMS组件部署方案(仅限V3,Windows 32位操作系统) (39)2 软件要求 (39)2.1 操作系统(推荐使用64位操作系统) (39)2.1.1 Windows (39)2.1.2 Linux (40)2.2 数据库 (40)2.2.1 iMC内嵌数据库 (40)2.2.2 Oracle 11g Release 1和Release 2 (仅限于Linux系统上) (40)2.2.3 SQL Server 2005 SP3 (40)2.2.4 SQL Server 2008 SP2 (40)2.2.5 SQL Server 2008 R2 (40)2.3 Web浏览器 (41)智能管理中心(iMC)部署和硬件配置方案1 硬件要求1.1 整体部署要求目前iMC提供的业务包括智能管理平台(含资源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管理、ACLM、iCC、Syslog管理、VLAN管理等)、用户接入管理组件、EAD安全策略组件、iMC CAMS组件、MPLS VPN管理组件、WSM无线业务管理组件等,根据业务需求不同,用户可以在智能管理平台基础上按需部署所需业务组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一套iMC最佳管理设备数量在1000以内,以保证网络管理员对该网络从故障、性能等各方面可以有效进行管理和跟踪,最多可管理2000设备(无论从网络拓扑直观性还是管理员的投入上,建议将大网络划分为多个小网络进行分工管理,职责分明)。
如果超过1000/2000时设备时建议采用多套iMC系统分级网络管理方案,上级iMC管理其管理域内的网络及设备,并统一监控、管理下级iMC,实现分级网络管理。
内存≥2G;
内存≥2G;
内存≥3G;
硬盘I/O(必配)
内置硬盘类型:U320 10000rpm热插拔SCSI硬盘或更好;
硬盘容量144GB(RAID 1);
阵列控制器/Raid卡:配置双通道Ultra 320 SCSI卡式阵列控制器或更好,缓存≥128MB;支持RAID 0、1、1+0、5
硬盘容量144GB(RAID1);
EPON管理组件需要与iMC平台安装在一起,需要较高的内存
UBAS
与iMC平台安装在同一台服务器,但是,很消耗性能,最好单独安装一台服务器。
以下章节详细介绍平台及各组件所需要的详细服务器配置要求。
2
2.1
指标项
最大500管理设备
服务器指标要求
最大1000管理设备
服务器指标要求
最大2000管理设备
服务器指标要求
一般情况下,一个NTA处理部件可以处理来自两台采集设备的流量,如果超过2台采集设备的,根据设备数量情况,可以实现NTA处理部件的分布式安装,即如果要采集10台设备的流量,可以分布安装5个NTA处理部件,以提高整体方案的处理能力
无线业务组件
需要一台独立服务器,保证WSM业务正常运行
EPON管理组件
与iMC平台安装在同一台服务器
iCC组件
与智能管理平台(主服务器)安装在同一台服务器
如果主服务器上管理的设备数量超过2000时,可以将ACL管理组件独立安装在不同服务器上,提高iMC整体处理能力
用户接入管理组件
需要一台独立服务器,保证用户接入管理业务正常运行
EAD安全策略组件
与用户接入管理安装在同一台服务器;
EAD的windows补丁服务器(WSUS服务器)最好也要一台服务器,因为这样服务器能同步微软的补丁服务器,无需管理员操作,否则,管理员需要手动copywindows的补丁。
4G以上
硬盘
800G以上
160G以上
160G以上
网卡
集成千兆网口
集成千兆网口
集成千兆网口
操作系统兼容性
Solaris 8.0、Solaris 10.0
Solaris 8.0、Solaris 10.0
Solaris 8.0、Solaris 10.0
6
6.1
指标项
NTA支持1台设备,保留7天的原始日志信息
4
4.1
指标项
最大100管理设备
服务器指标要求
最大500管理设备
服务器指标要求
最大1000管理设备
服务器指标要求
处理器(必配)
处理器类型:Intel Xeon EM64T或更好;
处理器主频:≥3.0GHz;
处理器二级高速缓存:≥2MB;
处理器配置数目≥1;
处理器配置数目≥1;
处理器配置数目≥2;
内存(必配)
内存≥1G;
内存≥2G;
内存≥4G;
硬盘I/O(必配)
内置硬盘类型:U320 10000rpm热插拔SCSI硬盘或更好;
硬盘容量144GB(RAID 1);
阵列控制器/Raid卡:配置双通道Ultra 320 SCSI卡式阵列控制器或更好,缓存≥128MB;支持RAID 0、1、1+0、5
硬盘容量144GB(RAID1);
H3C智能管理中心部署和硬件配置方案
1
目前H3C iMC提供的业务包括智能管理平台(含资源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管理)、用户接入管理、EAD安全策略组件、MPLS VPN管理组件、ETTH接入网资源管理组件和ACL管理组件,根据业务需求不同,用户可以在智能管理平台基础上按需装配所需业务组件。
为使H3C iMC系统正常运行,各业务处理达到基本的运行环境要求,H3C iMC分布式部署和融合管理对安装服务器要求为:
阵列控制器/Raid卡:配置双通道Ultra 320 SCSI卡式阵列控制器或更好,缓存≥192MB;支持RAID 0、1、1+0、5
硬盘容量144GB(RAID1);
阵列控制器/Raid卡:配置双通道Ultra 320 SCSI卡式阵列控制器或更好,缓存≥256MB;支持RAID 0、1、1+0、5
NTA支持2台设备,保留7天的原始日志信息
处理器(必配)
处理器类型:Intel Xeon EM64T或更好;
处理器主频:≥3.0GHz;
处理器二级高速缓存:≥2MB;
处理器配置数目≥2;
处理器配置数目≥2;
内存(必配)
内存≥1G;
内存≥2G;
硬盘I/O(必配)
内置硬盘类型:U320 10000rpm热插拔SCSI硬盘或更好;
硬盘容量144GB(RAID 1);
阵列控制器/Raid卡:配置双通道Ultra 320 SCSI卡式阵列控制器或更好,缓存≥128MB;支持RAID 0、1、1+0、5
硬盘容量144GB(RAID1);
阵列控制器/Raid卡:配置双通道Ultra 320 SCSI卡式阵列控制器或更好,缓存≥192MB;支持RAID 0、1、1+0、5
阵列控制器/Raid卡:配置双通道Ultra 320 SCSI卡式阵列控制器或更好,缓存≥192MB;支持RAID 0、1、1+0、5
硬盘容量144GB(RAID1);
阵列控制器/Raid卡:配置双通道Ultra 320 SCSI卡式阵列控制器或更好,缓存≥256MB;支持RAID 0、1、1+0、5
处理器(必配)
处理器类型:Intel Xeon EM64T或更好;
处理器主频:≥3.0GHz;
处理器二级高速缓存:≥2MB;
处理器配置数目≥1;
处理器配置数目≥2;
处理器配置数目≥2;
内存(必配)
内存≥2G;
内存≥2G;
内存≥4G;
硬盘I/O(必配)
内置硬盘类型:U320 10000rpm热插拔SCSI硬盘或更好;
H3C iMC组件
服务器要求
其他说明
智能管理平台
需要一台独立服务器,保证资源、告警、性能管理,同时作为主服务器为访问其他业务组件提供入口
当管理设备数大于2000台时,建议采用多套iMC系统分级网络管理方案
ACL管理组件
与智能管理平台(主服务器)安装在同一台服务器
如果主服务器上管理的设备数量超过2000时,可以将ACL管理组件独立安装在不同服务器上,提高iMC整体处理能力
网卡(必配)
≥1块10/100/1000Mb自适应以太网卡
软件兼容性(二选一)
兼容并稳定运行32位Windows 2000 ServerSP4、Windows Server 2003SP1操作系统
备注
以上配置是指将iMCUAM后台、数据库及EAD策略服务器共同安装在一台服务器上的要求。
10000管理用户以上(30000以下)部署方案
注:ETTH依赖智能管理平台与ACL管理组件,但ETTH的设备license单独计算
4.2
指标项
最大100管理设备
服务器指标要求
最大500管理设备
服务器指标要求
最大1000管理设备
服务器指标要求
处理器
SUN SPARC
主频≥1.5GHz
处理器配置数目≥1
SUN SPARC
主频≥1.5GHz
处理器配置数目≥1
网卡(必配)
≥1块10/100/1000Mb自适应以太网卡
软件兼容性(二选一)
兼容并稳定运行32位Windows 2000 ServerSP4、Windows Server 2003SP1操作系统
1000管理设备以上部署方案
依赖于iMC网络管理平台多套分级网络管理方案,上级iMC管理其管理域内的网元设备,并统一管理下级iMC,实现分级网络管理。
网卡(必配)
≥1块10/100/1000Mb自适应以太网卡
软件兼容性(二选一)
兼容并稳定运行32位Windows 2000 ServerSP4、Windows Server 2003SP1操作系统
5000等效节点以上的配置
同比例的增加CPU的配置,但最大不超过10000等效节点的管理
注:
例:智能管理平台管理设备数量:
最大10000管理用户
服务器指标要求
处理器
SUN SPARC
主频≥1.5GHz
处理器配置数目≥1
SUN SPARC
主频≥1.5GHz
处理器配置数目≥2
内存
2G以上
4G以上
硬盘
160G以上
160G以上
网卡
集成千兆网口
集成千兆网口
操作系统兼容性
Solaris 8.0、Solaris 10.0
Solaris 8.0、Solaris 10.0
5.2
指标项
最大500等效节点
服务器指标要求
最大2000等效节点
服务器指标要求
最大5000等效节点
服务器指标要求
处理器
SUN SPARC
主频≥1.5GHz
处理器配置数目≥1
SUN SPARC
主频≥1.5GHz
处理器配置数目≥1
SUN SPARC
主频≥1.5GHz
处理器配置数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