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装置艺术是一门独特而令人着迷的艺术形式。
它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材料转化为艺术品,通过结构、空间、材料和意义的组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
装置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思辨和探索的方式,让观者思考和反思。
装置艺术强调艺术家与物品、空间和观者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通过创造和组合不同的元素,使其与所选择的环境相互作用。
艺术品的存在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共鸣,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体验。
观者进入艺术作品所在的空间,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而是参与其中的活动者。
观者与艺术品发生互动,从而创造出丰富的意义和体验。
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艺术家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材料,包括废弃物品、自然元素、机械装置等等。
通过将这些物品重新组合和加工,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可以是形象化的,也可以是抽象化的。
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装置艺术都试图打破传统艺术的边界,挑战观者的感知和理解。
装置艺术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实验的过程。
艺术家通过对材料的处理和结构的构建,不断尝试和调整,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这种过程要求艺术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家不仅要思考作品的外观和视觉效果,还要考虑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他们试图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
装置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艺术家的创作,更在于观者的解读。
每个观者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对于同一件作品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观者可以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与艺术家进行对话。
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观者的艺术体验,还促进了观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装置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艺术家通过将物品和空间转化为艺术品,挑战了传统艺术的规范和束缚。
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勇于追求艺术的新境界。
装置艺术向观者展现了多样性和变化性,激发了观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装置艺术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艺术家通过创作作品,可以引起观者对于社会问题和环境保护的关注。
装置艺术ppt课件

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 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
• 自然,装置艺术本身也在变化,例如, 当代装置艺术不再是对传统的博物馆展
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
览的一种反叛,相反,已经成为博物馆
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
的宠儿。
• 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对后现代主 义时期装置艺术如此引人注目是这样解 释的——装置艺术可以作为最顺手的媒 介,用来表达社会的、政治的或者个人 的内容。”。
• 另一位评论家麦克则指出,装置艺术在 当代兴起,与它的文献记录功能有关。 它在这方面的潜能,远远超过绘画、雕 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
• 装置艺术还充分反映变化中的世界,因 为装置艺术中静止的物品并不是绝对静 止的,它们所存在的空间环境和社会处 于永恒的运动中,因此它们本身的意义
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几乎就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 在它的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
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在英国,哈德斯费尔 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
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 的位置。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1969年至 1996年期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在美国美术院 校毕业的硕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装置艺术家。
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 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 8.一般说来,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 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 4.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 的延伸。
• 9.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 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 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装置艺术介绍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装置艺术的形式与风格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装置艺术的应用与价值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标题
装置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
装置艺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装置艺术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
装置艺术拓展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丰富了艺术创作手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装置艺术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体验,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观展方式
装置艺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和媒介,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
装置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兴起:20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开始使用现成物品进行创作
起源:20世纪初,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非传统材料和创作方式
发展:20世纪80年代,装置艺术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现状:装置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艺术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表现形式
装置艺术是一种通过利用各种材料、媒介和技术手段来创造具有特定意义和美感的艺术形式
装置艺术通常具有互动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雕塑、绘画、摄影、录像等
装置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艺术家们表达思想、情感和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
03
装置艺术作品欣赏
作品名称:《鸟巢》作者:林风创作背景: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品特点:用树枝和稻草搭建而成,形态如同鸟巢作品意义:寓意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代表着中国对于绿色奥运的承诺 经典作品介绍经典作品介绍作品名称:《水立方》作者:林风创作背景: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品特点:用塑料膜材料覆盖,内部填充水作品意义:代表着人类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也展示了中国对于绿色奥运的承诺 经典作品介绍经典作品介绍作品名称:《秋天的童话》作者:林风创作背景: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品特点:用各种废弃物和自然材料制作而成,形态如同一个巨大的花朵作品意义:代表着人类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也展示了中国对于绿色世博的承诺 经典作品介绍经典作品介绍作品名称:《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创作背景:北宋时期作品特点:以长卷形式展现北宋都城汴京繁华的市井生活作品意义:代表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装置艺术简介

装置艺术简介什么是装置艺术?装置艺术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它强调作品与空间的整合、观者的参与以及对社会和环境议题的思考。
装置艺术作品通常以三维形式存在,以其独特的观赏方式和表达形式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装置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史上的前身装置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一些先驱艺术家的实验作品,例如马塞尔·杜尚的“大玻璃”和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创造者”。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
装置艺术作为后现代主义表现方式之一,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注意。
中国的装置艺术中国的装置艺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许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巧来表达他们对社会、政治和环境问题的关注。
装置艺术的特点和表达方式1.空间整合:装置艺术作品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紧密结合,艺术家通过对空间的改变和干预,创造出与传统艺术形式不同的观赏体验。
2.观者参与:与传统的观者 passively 观看艺术作品不同,装置艺术强调观者的参与。
观者不仅是被动接受作品的对象,还可以通过与作品互动、体验和参与其中来获得更深层次的观赏体验。
3.社会关怀:装置艺术作品通常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并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出艺术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使得装置艺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启发性。
著名的装置艺术家和作品1.马塞尔·杜尚:杜尚的“大玻璃”被认为是装置艺术的鼻祖之一,它融合了绘画、雕塑和机械元素,展示了杜尚对艺术和性的思考。
2.弗兰克·斯登:斯登的作品常常探讨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亲吻》将两个机器人头部模拟人类亲吻的场景,引发了观众对人与机器人关系的思考。
3.史迪威姆:史迪威姆是中国的一位著名装置艺术家,他的作品《猪的翻身》在200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通过将一个巨大的铁制猪翻转在地,表达了对社会和政治体系的批判。
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实现方式

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实现方式一、装置艺术的定义与特点装置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艺术形式,超越了传统的二维平面,将艺术创作扩展到了三维空间中。
它不再局限于画布和雕塑,而是利用各种实物、材料、甚至环境本身,创造出一种全方位、多感官的体验。
这种艺术形式强调空间、物体与环境的深度融合,同时,艺术家们往往鼓励观众参与其中,使艺术作品与观者的互动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1 超越二维的艺术形式装置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它不再受限于画布的尺寸或雕塑的立体形态,而是将整个空间作为创作的媒介。
艺术家通过组合不同的物体和材料,构建出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艺术场景,旨在引发观众对空间、时间和感知的新思考。
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标志着艺术创作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视点到多元视角的转变。
1.2 空间、物体与环境的融合装置艺术的核心在于其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
艺术家会根据特定的空间条件,选择或创造合适的物体,使作品与环境产生对话。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物理层面,更在于情感和概念上的共鸣。
环境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而作品也反过来改变了环境的氛围,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1.3 与观众互动的体验在装置艺术中,观众的角色不再仅仅是旁观者,他们被邀请参与到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体验的一部分。
艺术家通过设计可触摸、可移动或可响应观众行为的作品,激发观众的参与感和想象力。
这种互动性让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每一次的互动都可能带来新的解读和感受,从而使艺术作品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可能性。
二、装置艺术的创作过程装置艺术是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它将环境、材料和概念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
创作过程涉及多个阶段,从概念的孕育到观众的互动,每一步都是艺术家匠心独运的体现。
2.1 概念开发2.1.1 主题与思想的孕育在装置艺术的初期,艺术家需要确定作品的主题和想要传达的思想。
这可能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或者对特定环境的回应。
装置艺术(场地+材料+情感)

6.应用装置艺术的前沿性互动 设计
互动装置艺术所运用的前沿性 交互设计让艺术品不再是静止 的存在,而是像被赋予了生命 一般能够接受人们的行为。运 用到景观中也可以带来同样的 效果,人们对于景观不再仅仅 是旁观者,而是可以主动改变 景观的参与者
伦敦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呈现的“Volume”是个声光的装置作品, 由一系列的光柱组成为John Madejski花园里美妙的 一景。volume具有很好的体验交互功能,可根据人的行动而发出 一系列视觉和声音感应。当你的形体动作与volume交互时,你将 体会到非凡的声光享受。
装置艺术
场地 + 材料 + 情感
装置艺术的概念 景观与装置艺术的关系 装置艺术在景观中的运用 景观中装置艺术的运用手法
装置艺术的概念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 性选择、利用、改造和组合,以演绎出新的具有丰富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装置艺术的实质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艺术。
虽然与卢浮宫的古典形象不符,但无论白天夜晚都让人举得卢浮宫前好想坠落了一枚巨大的闪亮钻石。
4.应用装置艺术的视觉表达
景观设计避免不了要处理一些 需要个性化、刺激人们视觉体 验的设计要求,装置艺术在视 觉表达方面对于色彩、造型、 灯光的艺术化处理可以提供借 鉴。
纤细的种子高低错落,犹 如野生的花早,由此传递 出“原野之光”所蕴含的 生命的美丽与顽强
3.创造标志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是一个特定区域中非常 重要的识别焦点,它能让特定区域 充满吸引力和辨识性。
景观设计可以从装置艺术中获取灵 感,利用装置艺术对视觉、材料和 媒介的大胆尝试来创作标志性景观。
装置艺术让景观突破平凡成为繁忙 都市中标志性的一景
浅谈装置艺术

浅谈装置艺术装置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它超越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将艺术、设计、雕塑、建筑等多个领域融合在一起,以创新的方式呈现出艺术的新维度。
本文将从装置艺术的定义、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装置艺术的定义装置艺术是一种通过将各种元素、材料、灯光、声音等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特定空间关系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将观众带入其中,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内涵。
二、装置艺术的历史装置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是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将艺术从静态的展示变为动态的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早期的装置艺术家主要有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等,他们的作品以反传统和商业化为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装置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出现了许多知名的装置艺术家,如克里斯托和让儿-克洛德等。
三、装置艺术的特点1.创新性:装置艺术不受传统艺术的限制,采用多种材料和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2.互动性:装置艺术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通过让观众进入作品所处的环境,从而使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3.空间感:装置艺术强调空间的重要性,通过改变空间关系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体验。
4.综合性:装置艺术综合了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
四、装置艺术的发展趋势1.科技与装置艺术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装置艺术家开始尝试将科技与装置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科技感和未来感的作品。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三维立体效果的作品,或者利用感应器等技术让观众与作品进行互动。
2.可持续性和环保理念:许多装置艺术家开始关注可持续性和环保理念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
他们尝试使用可再生材料或环保材料来创作作品,或者通过作品传达环保理念。
如何评价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形式

如何评价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形式一、引言装置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20世纪中叶,它超越了传统的二维画作和雕塑,将空间、环境与观众互动纳入艺术创作的核心。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包含了艺术家的观念表达,更强调了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对话,以及观众在感知艺术时的参与感。
1.1 装置艺术的定义与起源装置艺术,顾名思义,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内布置和构建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任何物质,从日常物品到高科技设备。
装置艺术的定义强调了其临时性和现场性,往往与展览场地紧密相连,一旦移除或改变环境,其意义和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起源上,装置艺术可以追溯到杜尚的“现成品”概念,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环境艺术和60年代的大地艺术。
1.2 现代艺术语境下的装置艺术:挑战与创新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装置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创新机遇。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家可以利用更多元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创造出更为震撼和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另一方面,装置艺术也开始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如环保、身份认同、城市化等,使得艺术与社会议题的关联更为紧密。
同时,观众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观赏者,而是成为了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互动参与,实现了艺术与公众的共享对话。
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推动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二、装置艺术的形式特征与传统艺术的碰撞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对空间、材料和技术的探索,与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对话和碰撞。
这种碰撞不仅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在于对艺术定义的拓宽和深化。
2.1 空间的介入: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传统艺术往往局限于二维平面,如绘画和版画。
而装置艺术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将艺术创作带入三维空间。
艺术家通过雕塑、建筑甚至环境设计的方式,让观众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体验作品,使艺术与观者产生更为直观和互动的关系。
这种空间的介入,让艺术作品不再只是视觉的欣赏,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走进、感受和参与的空间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它艺术发展的景况一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
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
但从其总体来看,装置艺术的固有特征并没有朝令夕改。
[编辑本段]装置艺术简介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
作为一种艺术,它与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联系。
在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
在西方已经有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例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由1983年的一栋楼发展到2000年的四栋楼。
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几乎就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在它的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
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
在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
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
近年在美国美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装置艺术家。
[编辑本段]装置艺术产生的原因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Anthony Janson)对后现代主义时期装置艺术如此引人注目是这样解释的,“按照解构主义艺术家的观点,世界就是…文本‟(text),装置艺术可以被看做是这种观念的完美宣示,但装置的意象,就连创作它的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把握,因此,…读者‟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装置艺术家创造一个另外的世界,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识。
观众不得不自己寻找走出这微缩的宇宙的途径。
装置所创造的新奇的环境,引发观众的记忆,产生以记忆形式出现的经验,观众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又进一步强化这种经验。
其结果是,…文本‟的写作,得到了观众的帮助。
就装置本身而言,它们仅仅是容器而已,它们能容纳任何…作者‟和…读者‟希望放入的内容。
因此,装置艺术可以作为最顺手的媒介,用来表达社会的、政治的或者个人的内容。
”。
另一位评论家麦克(Michael Kimmelman)则指出,装置艺术在当代兴起,与它的文献记录功能有关。
它在这方面的潜能,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
此外,装置艺术的兴起,也可以看作是对“极少主义”美术的反动。
如果说“极少主义”几至虚无的直接和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工业社会对速度、效率的崇拜,那么,装置艺术的多多益善,则迫使观众放慢节奏。
因此,装置艺术似乎满足了繁忙的当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
由于装置艺术中众多的艺术门类,以及众多实物的非逻辑,非再现的陈列,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无穷大的观念的“排列组合”关系。
同时,装置艺术还充分反映变化中的世界,因为装置艺术中静止的物品并不是绝对静止的,它们所存在的空间环境和社会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因此它们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
后现代社会的另一特征是摒弃极端,拥抱兼容。
地球村的逐渐形成,意识形态的对立被经济合作所取代。
折衷、含糊成为国际的主调。
在瞬息万恋的时代,就像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他们的宣言中所说的,“试图使用逻辑来精微准确地解释一切,来解释其因果关系,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因为我们周围的现实,互为牵连的事物向我们劈头袭来,它们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无序。
”装置艺术正是这样一个说不清的世界--杂乱的实物,令人目不暇接的录像,昏乱怪异的声响,玄言断句,雕塑加绘画。
这体现西方当代人迷茫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为中心,放弃传统宗教,在神秘中寻求对不可知的答案。
装置艺术解读的不确定性暗示这种神秘,承认人类的认知是相对的,而无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绝对的。
[编辑本段]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在艺术上,装置是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挑战。
每个时期的艺术分类是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产物。
19世纪,美术家们试图用各种方式对艺术进行分类,有的以主体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来分类;有的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或时间艺术,有的把艺术分类成再现艺术或非再现艺术。
这种探索艺术分类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说明在18世纪法国美术学家阿贝·马托的分类原则上所建立的艺术分类已不能系统地界定日趋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
人们在不断从新的角度深究艺术的本质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正像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所指出,现当代艺术“粉碎了每一种艺术已往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认可的那种传统尺度和界标。
这一变化首先带来的是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传统标准的意义上对各种艺术进行分类,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门艺术的特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继续进行对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本质进行研究,或在此基础上转入对构成各种艺术的最共同的本质加以研究。
”装置艺术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表明人类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方式是无法用机械的分类来界定的。
由于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依靠不断更新艺术分类原则,把规律化强加给无规律变化的艺术现象,不但无助于认识日日更新的艺术,到头来只会弄得人们无所适从。
不受限制地综合使用多门类的艺术形式,是现代艺术追求表现广度,深度和强度的必然产物。
在展览和收藏方面,装置艺术藐视美术博物馆的权威。
很多装置艺术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览场所,即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画廊的地方展出。
例如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栋栋经过翻修的民房组成。
在西方,博物馆的艺术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的艺术。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广大劳动阶层,去美术馆画廊的微乎其微。
由于装置艺术把展览的场所搬到室外,移进翻修过的民居、废弃的厂房、简陋的仓库,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具有艺术普及的意味,把艺术带给那些几乎不进画廊、美术博物馆的劳动人民。
同时,装置艺术还反对美术博物馆用象牙之塔把艺术与生活隔离。
它不仅“平民化”,还直接进入生活。
有的室外装置以声响雕塑组合的形式出现,有的建成奇异的园林,有的又像梦幻世界的建筑,有的则用来装饰大楼外墙,真正成为人们可观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环境。
但是装置艺术进入市民的生活环境,往往不是出于乌托邦式的艺术理想,而是经济原因。
很多美国城市都有公共环境艺术基金,这些基金是装置艺术家的重要赞助资金来源之一。
[编辑本段]装置艺术的特征装置艺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2.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3.就像在一个电影场里不能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样,装置的整体性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4.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5.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6.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
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7.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8.一般说来,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9.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
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自然,装置艺术本身也在变化,例如,当代装置艺术不再是对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的一种反叛,相反,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宠儿。
最初以反对博物馆永久收藏为其宗旨的“环境艺术”(也就是装置艺术),也被“招安”,进入博物馆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单。
再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它举办的67次装置艺术展览中,有58件被博物馆收购,成为永久收藏品。
[编辑本段]装置艺术在中国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
因为,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
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
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
而且,"装置艺术在90年代前期的中国美术中,已作为极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积极的、深刻的表现着世界之今日中国之今日以及个人之今日"。
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
一方面,当代国际艺术的整体性发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刺激和推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达、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方面的观念也呈现出工业或后工业社会的情势。
所以,装置艺术在中国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分别对当下经验、文化迁徙、观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
而在艺术形式方面分别对分析的立体主义以来的,特别是针对后现代艺术中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索,并将中国当代精神注入其中进行有机的媒合与升华。
由此可见,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在材料、特质越来越现代化并日趋丰富之同时,人们的观念变迁、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与方式必将日趋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
为此,作为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度里,将艺术“走向物化”对于中国美术而言已不再遥远。
同时,在一个创造物质、追求物质、享用物质的现状与前景中,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必将越来越快地取代中国探索性艺术中领衔主角之地位。
如果是这样,那么,待到中国的经济与欧美的经济相近之期,首先与世界艺术直接交流与媲美的艺术形式,那亦必推动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
因为,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不但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前景,对于世界美术发展同样具有前景。
装置艺术是自1910年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 )的现成品艺术以来不断演进、几乎可称主流性的当代艺术样式之一。
中国自80年代中期部分前卫艺术家掀起装置艺术热以来,几经波折而持续未绝。
进入90年代,也由模仿引进转入本土创造和融入社会、自出心杼的中国化新阶段。
很难仍以80年代的眼光说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仍然是机械移植、文化超前、无法与读者沟通的洋杂耍。
例如,王天德将宣纸墨染后铺陈于桌、椅、笔砚、酒瓶等的“水墨菜单”,宫林将碗碟鞋子等裱糊以旧报纸组合而成的“媒体”等作品,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民间性、地域性、现代化和文化深度;而不啻为大型装置艺术的邸乃壮的“大地走红”1994年开始在许多大中城市公园巡展,旅美华人陈强主持的“黄河的渡过”综合艺术活动的各段水样陈列于山东的黄河水体工程纪念碑,这些又都佐证着装置艺术等综合艺术并非是与中国格格不入的洋摆设,而是有现实可接受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