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试验报告

苯乙烯试验报告
苯乙烯试验报告

苯乙烯试验报告

1.过程合成与分析

苯乙烯(Phenylthylene/SM),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国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苯乙烯、ABS树脂、SAN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丁苯橡胶、丁苯胶乳以及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等。近几年国内苯乙烯产能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超过400万吨/年。

苯乙烯系列树脂的产量在世界五大合成材料的产量中仅次于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而名列第三位。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苯乙烯系列树脂及丁苯橡胶,也是生产离子交换树脂及医药品的原料之一,此外,苯乙烯还可用于制药、染料、农药以及选矿等行业。苯乙烯系列树脂的产量在世界合成树脂中居第三位,仅次于PE、PVC。苯乙烯的均聚物――聚苯乙烯(PS)是五大通用热塑性合成树脂之一,广泛用于注塑制品、挤出制品及泡沫制品3大领域。近年来需求发展增长旺盛。苯乙烯、丁二烯和丙烯腈共聚而成的ABS树脂是用量最大的大宗热塑性工程塑料,是苯乙烯系列树脂中发展与变化最大的品种,在电子电器、仪器仪表、汽车制造、家电、玩具、建材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ABS最大的产地和消费市场之一。

已知工业化的苯乙烯的生产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一)乙苯脱氢法

乙苯脱氢法是目前国内外生产苯乙烯的主要方法,其生产能力约占世界苯乙烯总生产能力的90%。它又包括乙苯催化脱氢和乙苯氧化脱氢两种生产工艺。

1、乙苯催化脱氢工艺

乙苯催化脱氢是工业上生产苯乙烯的传统工艺,由美国Dow化学公司首次开发成功。目前典型的生产工艺主要有Fina/Badger工艺、ABB鲁姆斯/UOP工艺以及BASF 工艺等。

(1)ABB鲁姆斯/UOP工艺。用超加热器将蒸汽过热至800℃,与原料乙苯一起进入绝热反应器。反应温度550-650℃,常压或负压,蒸汽/乙苯质量比为1.0-1.5。通过脱氢反应器所生成的脱氢产物经冷凝器冷凝后进入乙苯/苯乙烯分离塔,塔底分出苯乙烯,塔顶馏出未反应的乙苯。将乙苯中的苯和甲苯分出后返回脱氢反应器重复利用。

(2)Fina/Badger工艺。Fina/Badger工艺通常与美孚/ Badger乙苯工艺联合签发许可。该工艺采用绝热脱氢,高温蒸汽提供脱氢需要的热量并降低进料中乙苯的分压和抑制结焦。蒸汽过热至800-950℃,与预热器内的乙苯混合后再通过催化剂,反应温度为560-650℃,压力为负压,蒸汽/乙苯质量比为1.5-2.2。反应器材质为铬镍,反应产物在冷凝器中冷凝。Fina/ Badger与 ABB Lummus公司一起几乎垄断了世界苯乙烯生产专利市场。

(3)BASF工艺。BASF工艺的特点是用烟道气直接加热的方式提供反应热,这是与绝热反应的最大不同点。脱氢过程中反应产物与原料气系统进行热交换,列管间加折流挡板,使加热气体径向流动,烟道气进口温度为750℃,出口温度为630℃,可用来预热进料的气体,使乙苯的进料温度达到585℃,直接与管内脱氢催化剂接触反应。出口气体经急冷、换热,再经空气冷却,分离脱氢尾气(H2、CH4、CO2等)、水和油,上层脱氢料液送精馏工序制得苯乙烯。

乙苯催化脱氢法的技术关键是寻找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一开始采用的是锌系、镁系催化剂,以后逐渐被综合性能更好的铁系催化剂所替代。目前,国外苯乙烯催化剂主要有南方化学集团公司开发的Styromax-1、Styromax-2、Styromax-4以及Styromax-5型催化剂;美国标准催化剂公司推出的C-025HA、C-035、C-045型催化剂;德国BASF公司开发的S6-20、S6-20S、S6-28、S6-30催化剂;Dow化学公司开发出的D-0239E型绝热型催化剂等。我国开发成功的催化剂主要有兰州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的315、335、345、355系列催化剂;厦门

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XH、DC系列以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GS系列催化剂等。兰州石化分公司研究院还从催化剂配方和制备工艺入手,开发出了以铁-钾-铈-钼-镁为主要体系的低钾型乙苯脱氢催化剂。华东理工大学开发出轴径向反应器技术和气气快速混合两大关键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除了常见的圆柱型催化剂外,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最近还成功地将三叶型催化剂用于苯乙烯的工业生产上。世界乙苯脱氢催化剂的研究正在向低钾含量、低水比、具有更高稳定性和更长运转周期的方向发展。

2. 乙苯氧化脱氢法

乙苯氧化脱氢技术是用较低温度下的放热反应代替高温下的乙苯脱氢吸热反应,从而大大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效率。典型的生产工艺有乙苯脱氢选择性氧化技术(Styro-Plus工艺)和苯乙烯单体先进反应器技术(Styrene Monomer Advanced Reactor Technology,简称Smart 工艺)。

(1)Styro-Plus工艺。该工艺由美国UOP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发成功,是将乙苯脱氢反应生成的氢选择性地进行氧化燃烧,使反应平衡向有利于生成苯乙烯的方向移动,同时提供反应所需要的热量,是大幅度提高转化率的生产苯乙烯的新方法。Styro-Plus工艺可以达到与传统脱氢法相同的选择性,但生产单位质量的苯乙烯所需要的蒸汽比传统工艺要降低34%,节能优势相当明显。

(2)Smart工艺。该工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成功,是UOP公司开发的乙苯脱氢选择性氧化技术(Styro-Plus工艺)与Lummus、Monsanto以及UOP三家公司开发的Lummus/UOP 乙苯绝热脱氢技术的集成。该工艺是在原乙苯脱氢工艺的基础上,向脱氢产物中加入适量氧或空气,使氢气在选择性氧化催化剂作用下氧化为水,从而降低了反应物中的氢分压,打破了传统脱氢反应中的热平衡,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Smart"工艺流程与Lummus/UOP 苯乙烯工艺流程基本相同,但反应器结构有较大的差别,主要是在传统脱氢反应器中增加了氢氧化反应过程。该工艺采用三段式反应器。一段脱氢反应器中乙苯和水蒸汽在脱氢催化剂层进行脱氢反应,在出口物流中加入定量的空气或氧气与水蒸汽进入两段反应器,两段反应器中装有高选择性氧化催化剂和脱氢催化剂,氧和氢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反应物流升温,氧全部消耗,烃无损失,两段反应器出口物流进入三段反应器,完成脱氢反应。在脱氢反应条件为620-645℃、压力0.03-0.13MPa、蒸汽/乙苯质量为1-2:1时,乙苯转化率为85%,苯乙烯选择性为92%-96%。

该工艺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一段脱氢产生的氢气大部分被氧化,使反应向生成苯乙烯的方向移动。与传统的苯乙烯技术相比,在相同的选择性下,乙苯单程转化率最高可超过80%;(2)乙苯转化率提高,减少了未转化乙苯的循环返回量,使装置生产能力提高,减少了分离部分的能耗和单耗;(3)甲苯的生成需要氢,移除氢后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4)采用氧化中间加热,由反应物流或热泵回收潜热,不需要中间换热器和相关的管线,提高了能量效率,节约了能量,经济性明显优于传统工艺;(5)可用于原生产装置的改造,改造容易且费用较低。目前,世界上有5套苯乙烯生产装置采用乙苯氧化脱氢工艺进行生产,另外一些新建生产装置大都准备采用该方法进行生产。

2.工艺流程简图:

苯乙烯的生产过程,是将苯和乙烯通过一系列的加温、加压以及催化聚合反应生成苯乙烯的过程。其工艺原理略图如下:

乙烯储罐

苯储罐

烷基转移单元

投料

乙苯精馏单元

烃化液

多乙苯

循环苯

回收苯

乙苯脱氢单元

乙苯

氢气

天然气

蒸汽

苯乙烯中间罐

脱氢液

尾气

循环乙苯

阻聚剂NSI

甲苯

焦油

苯乙烯储罐

阻聚剂TBC 回炉

3.物料流程图见附图1

4.主体设备图见附图2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项目建议书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项目 建议书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摘要 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项目计划总投资6401.6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298.9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78%;流动资金1102.6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22%。 达产年营业收入10071.00万元,总成本费用7905.18万元,税金及附 加109.40万元,利润总额2165.82万元,利税总额2573.95万元,税后净 利润1624.37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949.5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33.83%,投资利税率40.21%,投资回报率25.37%,全部投资回收期5.44年,提供就业职位184个。 坚持安全生产的原则。项目承办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设项 目消防、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认真贯彻落实 “三同时”原则,项目设计上充分考虑生产设施在上述各方面的投资,务 必做到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消防工作贯穿于项目的设计、建设和投产的 整个过程。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 类新型材料,由单体苯乙烯(St)与马来酸酐(MA)进行二元共聚合制备,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价格低廉,并且具有高反应性等优点,可广泛应用 于建材、汽车内饰件、仪表板、机械罩壳、化学、生物、医学、光学等领域。SMA因结构不同,其功能特性具有较大差异,成为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

报告主要内容:总论、建设必要性分析、市场分析、调研、建设规划 方案、选址分析、项目建设设计方案、工艺可行性、环境影响概况、项目 职业安全、项目风险应对说明、项目节能可行性分析、项目实施安排方案、项目投资分析、经济收益分析、综合评价等。

年产50万吨苯乙烯工艺设计(已附翻译)

第1章 引言 1.1 苯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苯乙烯,分子式 8 8H C ,结构式 2 56CH CH H C ,是不饱和芳烃最简单、最重 要的成员,广泛用作生产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原料。如结晶型苯乙烯、橡胶改性抗冲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聚体(ABS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体(SAN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体(SMA )和丁苯橡胶(SBR)。苯乙烯(SM )是含有饱和侧链的一种简单芳烃,是基本有机化工的重要产品之一。苯乙烯为无色透明液体,常温下具有辛辣香味,易燃。苯乙烯难溶于水,25℃时其溶解度为0.066%。苯乙烯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溶剂中。 苯乙烯在空气中允许浓度为0.1ml/L 。浓度过高、接触时间过长则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苯乙烯在高温下容易裂解和燃烧。苯乙烯蒸汽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爆炸范围为1.1~6.01%(体积分数)。 苯乙烯(SM )具有乙烯基烯烃的性质,反应性能极强,苯乙烯暴露于空气中,易被氧化而成为醛及酮类。苯乙烯从结构上看是不对称取代物,乙烯基因带有极性而易于聚合。在高于100℃时即进行聚合,甚至在室温下也可产生缓慢的聚合。因此,苯乙烯单体在贮存和运输中都必须加入阻聚剂,并注意用惰性气体密封,不使其与空气接触。 苯乙烯(SM )是合成高分子工业的重要单体,它不但能自聚为聚苯乙烯树脂,也易与丙烯腈共聚为AS 塑料,与丁二烯共聚为丁苯橡胶,与丁二烯、丙烯腈共聚为ABS 塑料,还能与顺丁烯二酸酐、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酐等共聚成聚酯树脂等。由苯乙烯共聚的塑料可加工成为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和工程塑料,用途极为广泛。目前,其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用于生产聚苯乙烯,三分之一用于生产各种塑料和橡胶。世界苯乙烯生产能力在1996年已达1900万吨,目前全世界苯乙烯产能约为2150~2250万吨。

实验七参考答案

(一)SQL的定义功能 1.用SQL的定义命令创建一个职工表(zg.dbf),表结构如下所示。 字段名类型宽度小数点 职工号 C 4 姓名 C 8 性别 C 2 出生日期 d 工资 N 7 2 命令: create table zg(职工号 c(4),姓名 c(8),性别 c(2),出生日期 d,工资 n(7,2)) 2.修改上题创建的职工表。 (1)增加“职称”字段,类型为字符型,宽度为6。 alter table zg add 职称 c(6) (2)删除出生日期字段。 alter table zg drop 出生日期 (3)把性别字段的类型改为逻辑型。 alter table zg alter 性别 l (4)把工资字段改名为实发工资。 alter table zg rename 工资 to 实发工资 (二)SQL的操作功能 1.给课程表(kc)插入一条记录("2001","英语精读",2," ") insert into kc(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values ("2001","英语精读",2) 2.给女同学的入学分数增加10分。(提示:用update 命令) update xsqk set 入学分数=入学分数+10 where 性别="女" 3.把课程号为“1003”的学分改为3分。(提示:用update 命令) update kc set 学分=3 where 课程号="1003" 4.给成绩表(cj)中不及格成绩的数据加上删除标记。 delete from cj where 成绩<60 查看是否执行,再去掉删除标记。 Recall all (三)SQL语言的查询功能 1.查询指定列 (1)查询所有男同学的个人记录。

实验八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合

实验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自由基聚合的基本原理和体系中各组分的作用。 2. 掌握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的实施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体聚合是指单体本身在不加溶剂及其他分散介质的情况下由微量引发剂或光、热、辐射能等引发进行的聚合反应。由于聚合体系中的其他添加物少(除引发剂外,有时会加入少量必要的链转移剂、颜料、增塑剂、防老剂等),因而所得聚合产物纯度高,特别适合于制备一些对透明性和电性能要求高的产品。 本体聚合的体系组成和反应设备是最简单的,但聚合反应却是最难控制的,这是由于本体聚合不加分散介质,聚合反应到一定阶段后,体系粘度大,易产生自动加速现象,聚合反应热也难以导出,因而反应温度难控制,易局部过热,导致反应不均匀,使产物分子量分布变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体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为克服以上缺点,常采用分阶段聚合法,即工业上常称的预聚合和后聚合。 除产物纯度高外,本体聚合的另一大优点是可进行浇铸聚合,即将预聚合产物浇入模具中进行后聚合,反应完成后即可获得产品。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恒温水浴,试管夹,试管,锥形瓶(50 mL) 试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20 mL,过氧化二苯甲酰(BPO)0.019 g 四、实验步骤 1. 预聚合 在50mL锥形瓶中加入20 mL MMA及单体质量0.1%的BPO,瓶口用胶塞塞上,用试管夹夹住瓶颈在85~90℃的水浴中不断摇动,进行预聚合约0.5 h,注意观察体系的粘度变化,当体系粘度变大,但仍能顺利流动时,结束预聚合。 2. 浇铸灌模 将以上制备的预聚液小心地分别灌入预先干燥的两支试管中,浇灌时注意防止锥形瓶外的水珠滴入。 3. 后聚合 将灌好预聚液的试管口塞上棉花团,放入45~50℃的水浴中反应约20 h,注意控制温度不能太高,否则易使产物内部产生气泡。然后再升温至100~105℃反应2~3 h,使单体转化完全,完成聚合。 4. 取出所得有机玻璃棒,观察其透明性,是否有气泡。 五、思考题 1. 进行本体浇铸聚合时,如果预聚阶段单体转化率偏低会产生什么后果? 2. 为什么要严格控制不同阶段的反应温度? 六、注意事项 1. 塞锥形瓶的胶塞必须用聚四氟乙烯膜或铝箔包裹,以防止在聚合反应过程中MMA蒸汽将胶塞中的添加物(如防老剂等)溶出,影响聚合反应。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的交替共聚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的交替共聚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苯乙烯与顺丁烯二酸酐发生自由基共聚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自由基溶液聚合的实验方法及聚合物析出方法; 3. 学会除氧、冲氮以及隔绝空气条件下的物料转移和聚合方法。 二、 实验原理 顺丁烯二酸酐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在一般条件下很难发生均聚,而苯乙烯由于共轭效应很易均聚,当将上述两种单体按一定配比混合后在引发剂作用下却很容易发生共聚。而且,共聚产物具有规整的交替结构,这与两种单体的结构有关。顺丁烯二酸酐双键两端带有两个吸电子能力很强的酸酐基团,使酸酐中的碳碳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而带部分的正电荷,而苯乙烯是一个大共轭体系,在正电荷的顺丁烯二酸酐的诱导下,苯环的电荷向双键移动,使碳碳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而带部分负电荷。这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单体构成了电子受体(Accepter )—电子给体(Donor )体系,在静电作用下很容易形成一种电荷转移配位化合物,这种配位化合物可看作一个大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形成交替共聚的结构。 另外,由e 值和竞聚率亦可判定两种单体所形成的共聚物结构。由于苯乙烯的e 值为-0.8而顺丁烯二酸酐的e 值为2.25,两者相差很大,因此发生交替共聚的趋势很大。在60o C 时苯乙烯(M 1)—顺丁烯二酸酐(M 2)的竞聚率分别为r 1 = 0.01和r 2 = 0,由共聚组分微分方程可得: ][][1] [][21121M M r M d M d += 当惰性单体顺丁烯二酸酐的用量远大于易均聚单体苯乙烯时,则当][][211 M M r 趋于零,共聚反应趋于生成理想的交替结构。 两单体的结构决定了所生成的交替共聚物,不溶于非极性或极性很大的溶剂,如四氯化碳。氯仿、苯和甲苯等,而可溶于极性较强的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二甲基甲酰胺和乙酸乙酯等溶剂。本实验选用乙酸乙酯作溶剂,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交替共聚物,而后加入乙醇使产物析出。 三、主要仪器和试剂 1. 实验仪器 实验装置一套,如图9-1所示,恒温水浴槽,聚合瓶,溶剂加料管,注射器,止血钳,布氏漏斗,烧杯,表面皿。 2. 实验试剂 苯乙烯单体,顺丁烯二酸酐单体,过氧化二苯甲酰引发剂,乙酸乙酯溶剂,工业乙醇。

苯乙烯生产工艺(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题: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 第二节 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 一、概述 1.苯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苯乙烯的化学结构式如下: 苯乙烯又名乙烯基苯,系无色至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高折射性和特殊芳香气味。沸点为145 ℃,凝固点 -30.4℃,难溶于水,能溶于甲醇、乙酸及乙醚等溶剂。 苯乙烯在高温下容易裂解和燃烧,生成苯、甲苯、甲烷、乙烷、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等。苯乙烯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混合物,其爆炸范围为1.1%~6.01%。 苯乙烯具有乙烯基烯烃的性质,反应性能极强,如氧化、还原、氯化等反应均可进行,并能与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苯乙烯暴露于空气中,易被氧化成醛、酮类。苯乙烯易自聚生成聚苯乙烯(PS )树脂。也易与其他含双键的不饱和化合物共聚。 苯乙烯最大用途是生产聚苯乙烯,另外苯乙烯与丁二烯、丙烯腈共聚,其共聚物可用以生产 ABS 工程塑料;与丙烯腈共聚可得AS 树脂;与丁二烯共聚可生成丁苯乳胶或合成丁苯橡胶。此外,苯乙烯还广泛被用于制药、涂料、纺织等工业。 CH=CH 2 CH=CH 2

2.生产方法 工业生产苯乙烯的方法除传统乙苯脱氢的方法外,出现了乙苯和丙烯共氧化联产苯乙烯和环氧丙烷工艺、乙苯气相脱氢工艺等新的工业生产路线,同时积极探索以甲苯和裂解汽油等新的原料路线。迄今工业上乙苯直接脱氢法生产的苯乙烯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 90%,仍然是目前生产苯乙烯的主要方法,其次为乙苯和丙烯的共氧化法。本节主要介绍乙苯脱氢法生产苯乙烯。 二、反应原理 1.主、副反应 主反应: +H 2 △H Φ 298=117.6KJ/mol 在主反应发生的同时,还伴随发生一些副反应,如裂解反应和加氢裂解反应: + +CH 4 +C 2H 4 +H 2 +C 2H 6 在水蒸气存在下,还可发生水蒸气的转化反应 +2H +2CO 2+3H 2 CH 2—CH 3 2 CH 2— CH 3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实验七-黑盒测试之场景法测试实验(参考答案)

实验七黑盒测试之场景法测试实验 1.1 实验目的 1、通过对简单程序进行黑盒测试,熟悉测试过程,对软件测试形成初步了解,并养成良好的测试习惯。 2、掌握黑盒测试的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场景法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1.2 实验平台 操作系统:Windows 7或Windows XP 1.3 实验内容及要求 1、练习1 软件系统几乎都是用事件触发来控制流程的,事件触发时的情景便形成了场景,而同一事件不同的触发顺序和处理结果就形成事件流。场景法就是通过用例场景描述业务操作流程,从用例开始到结束遍历应用流程上所有基本流(基本事件)和备选流(分支事件)。下面是对某IC卡加油机应用系统的基本流和备选流的描述。 基本流A;

备选流: (1)使用场景法设计测试案例,指出场景涉及到的基本流和备选流,基本流用字母A表示,备选流用题干中描述的相应字母表示。 场景1:A 场景2:A、B 场景3:A、C 场景4:A、D 场景5:A、E (2)场景中的每一个场景都需要确定测试用例,一般采用矩阵来确定和管理测试用例。如下表所示是一种通用格式,其中行代表各个测试用例,列代表测试用例的信息。本例中的测试用例包含测试用例、ID、场景涤件、测试用例中涉及的所有数据元素和预期结果等项目。首先确定执行用例场景所需的数据元素(本例中包括账号、是否黑名单卡、输入油量、账面金额、加油机油量),然后构建矩阵,最后要确定包含执行场景所需的适当条件的测试用例。在下面的矩阵中,V 表示有效数据元素,I表示无效数据元素,n/a表示不适用,例如C01表示“成功加油”基本流。请按上述规定为其它应用场景设计用例矩阵。 测试用例表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

实验七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 教学目的: 1.掌握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苯乙烯与马来酸酐共聚制备其共聚物。 教学重点:掌握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聚合过程中反应速度和终点的控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和沉淀聚合方法; 2.掌握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二实验原理 马来酸酐是强的吸电子单体而苯乙烯是强的给电子单体,因此二者等量混合,在引发剂引发下易发生共聚而形成交替共聚物。 本实验采用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引发剂,引发苯乙烯与马来酸酐发生自由基聚合,形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并通过碱性水解制备水解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由于苯乙烯与马来酸酐均可以溶解于甲苯中,而其共聚物在甲苯中不溶,因此其共聚物可以从甲苯中沉淀出来而称为沉淀聚合。 三实验方法 1.共聚物的合成 250 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50 ml经蒸馏的甲苯,10.4g苯乙烯、9.8g马来酸酐和0.1gBPO,升温至50左右,搅拌15分钟使马来酸酐完全溶解。然后,升温到80℃左右反应1小时。反应物降至室温,将产物滤出,在60℃下真空干燥。 2.共聚物皂化 在1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2g干燥的共聚物和50 ml 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至沸腾,待聚合物溶解后继续回流1h。降温至50,将溶液倾入200 ml 3mol/L的盐酸中,使聚合物沉淀,过滤、洗涤、干燥,获得水解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四注意事项 1 实验中使用的苯乙烯、马来酸酐、BPO实验前应该精制 2 聚合过程中要控制反应温度不可以太高,以免反应太快! 五思考题 1 影响共聚反应的竟聚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 聚合反应的溶剂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 3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有哪些应用?

苯乙烯与顺丁烯二酸酐共聚合

苯乙烯一顺丁烯二酸酐共聚反应 目的: 1.本实验要求掌握共聚合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操作手段,了解基本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高聚物中官能团的测定方法。 原理: 苯乙烯一顺丁烯二酸酐共聚反应及其组成测定 苯乙烯一顺丁烯二酸酐共聚反应是用甲苯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进行的溶液聚合,由于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溶剂而沉淀析出,因而又称沉淀聚合。 其反应方程如下: HC 2 + HC CH C C O O O H C H2 C H C CH C C O O O n 顺丁烯二酸酐由于结构对称,极化度低一般不能自聚。但是它能与苯乙烯相好地共聚,这是因为顺丁烯二酸酐上有强吸电子基,使双键上电子云密度降低,因而具有正电性,而苯乙烯具有共扼体系的结构,当带正电性的单体进攻时,双键上显负电性,因而电性相反的两种烯类单体容易交替地进入聚合链生成交替共聚物。其反应过程如下: 苯乙烯(M1)和顺丁烯二酸酐(M2)共聚的竞聚率r1=0.04,r2=0.015,r1·r2=0.006若两种单体以1比1(mol)投料,则得到的接近交替共聚的产物。这种聚合物是悬浮聚合的良好外散剂,如双加入少量二烯单体并取得低交联的聚合物,可以制备水溶性增稠剂。 通过共聚物在计量的碱中水溶液中溶解,剩余的碱用标准酸滴定,共聚物的组成。 实验方案: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搅拌器三口瓶球形冷凝管温度计布氏漏斗吸滤瓶锥形瓶滴定管烧杯滴液漏斗。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甲苯 AIBN(重结晶) KOH水溶液(0.2mol/L) 标准盐酸溶液(0.2mol/L)酚酞指示剂 参考实验步骤: 共聚物的制备 1.在250m1的三口烧瓶上装上温度计、搅拌器、球形冷凝管及氮气导管 2. 将25.75g(29.5m1,0.25mol)苯乙烯及2.95g(0.03m01)顺丁烯二酸酐加入三口瓶中,水浴加热,体系温度升至50℃后,在搅拌下,顺丁烯二酸酐溶解。 3.将苯乙烯3.2g(0.03mo1)及AIBN0.007g(单体重的0.l%),与25ml甲苯混合后,放入滴液漏斗中。升温至75—77℃,搅拌下,将苯乙烯溶液在30min内滴加完,再在80℃左右反应1h至1.5h。 4. 反应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在反应物渐渐变稠,搅拌困难时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用布氏漏斗过滤。 5. 得到的白色粉末状团体产物,用石油醚洗涤(可用60℃热水再洗3次),产品置于培养皿巾,在真空烘箱中40℃下干燥至恒重。计算产率。

JAVA实验7-9+参考答案

实验7 1. 编一个程序,包含以下文件。 (1)Shape.java文件,在该文件中定义接口Shape,该接口在shape包中。 属性:PI。 方法:求面积的方法area()。 (2)Circle.java文件,在该文件中定义圆类Circle,该类在circle包中,实现Shape接口。 属性:圆半径radius。 方法:构造方法;实现接口中求面积方法area();求周长方法perimeter()。 (3)“Cylinder.java”文件,在该文件中定义圆柱体类Cylinder,该类口在cylinder包中,继承圆类。 属性:圆柱体高度height。 (4main(), 第三步:创建主类,在其中的main()方法中创建对象,实现相应的功能。 // X5_3_6.java文件 package p3; import p2.*; public class X5_3_6 { // 定义主类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 【参考程序】

// X5_3_6.java文件 package p3; import p2.*; public class X5_3_6 { // 定义主类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ircle cir1 = new Circle(120.5); Circle cir2 = new Circle(183.8); r1.area()); Cylinder cy1 = new Cylinder(27.3,32.7); Cylinder cy2 = new Cylinder(133.5,155.8); } } } } public class Cylinder extends Circle{ // 创建继承Circle类的Cylinder类double height; public Cylinder(double r,double h){ super(r); height = h; } public double area(){ return 2*PI*radius*radius+2*PI*radius*height; } public double volume(){ return PI*radius*radius*height;

年产10万吨苯乙烯工艺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年产10万吨苯乙烯工艺设计 一、前言 苯乙烯,分子式88H C ,结构式256CH CH H C ,是不饱和芳烃最简单、最重要的成员,广泛用作生产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原料。如结晶型苯乙烯、橡胶改性抗冲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聚体(ABS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体(SAN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体(SMA )和丁苯橡胶(SBR)。 苯乙烯是1827年由M · Bonastre 蒸馏一种天然香脂-苏合香时才发现的。1893年E · Simon 同样用水蒸气蒸馏法由苏合香中得到该化合物并命名为苯乙烯。1867年Berthelot 发现乙苯通过赤热陶管能生成苯乙烯,这一发现被视为苯乙烯生产的起源。1930年美国道化学公司首创由乙苯脱氢法生产苯乙烯工艺,但因当时精馏技术未解决而未工业化。直至1937年道化学公司和BASF 公司才在精馏技术上有突破,获得高纯度苯乙烯单体并聚合成稳定、透明、无色塑料。1941~1945年道化学、孟山都化学、Farben 等公司各自开发了自己的苯乙烯生产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工业生产。 50年来,苯乙烯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到50年代和60年代已经成熟,70年代以后由于能源危机和化工原料价格上升以及消除公害等因素,进一步促进老工艺以节约原料、降低能耗、消除三废和降低成本为目标进行改进,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果,使苯乙烯生产技术达到新的水平。除传统的苯和乙烯烷基化生产乙苯进而脱氢的方法外,出

现里Halcon乙苯共氧化联产苯乙烯和环氧丙烷工艺,其中环球化学∕鲁姆斯法的UOP∕Lummus的“SMART” SM工艺是最先进的,通过提高乙苯转化率,减少了未转化乙苯的循环返回量,使装置生产能力提高,减少了分离部分的能耗和单耗;以氢氧化的热量取代中间换热,节约了能量;甲苯的生成需要氢,移除氢后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采用氧化中间加热,由反应物流或热泵回收潜热,提高了能量效率,降低了动力费用,因而经济性明显优于传统工艺。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应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应用 作者:李小华, 强西怀, 洪新球, LI Xiao-hua, QIANG Xi-huai, HONG Xin-qiu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刊名: 皮革科学与工程 英文刊名:LEA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19(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6条) 1.BARUAH;LASKAR Styrene-Maleic Anhydride Copolymers: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外文期刊] 1996(60) 2.邱广明苯乙烯和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功能化膜和微球的研究[学位论文] 2006 3.Wu D C;Hong C Y;He W D Study on controlled radical alternating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with maleic anhydride under UV irradiation[外文期刊] 2003(1) 4.沈一丁表面活性剂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 2003 5.胡英近代化工热力学 1994 6.李春生;张书香;郑安呐超临界CO2中马来酸酐与苯乙烯的聚合[期刊论文]-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6(05) 7.Jack E S;Kim M N;Lee L M Living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maleic anhydride 1973 8.张举贤KS-1合成鞣剂的研究 1983(01) 9.来水利;沈一丁无规苯乙烯-马来酸酐树脂复鞣剂的合成及性能[期刊论文]-中国皮革 1999(07) 10.高嫄;黄发荣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研究[期刊论文]-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4(02) 11.Walling C;Briggs E R;Wolfstirm K B;Mayo FR Copolymerization.X.The effect of meta-and para-substitution on the reactivity of the styrene double bond 1948 12.卢行芳;殷家雄;白涛阳离子皮革染色助剂的试制与应用[期刊论文]-皮革化工 2005(04) 13.Dilip R;Abayasckara;Raphacl M Ottenbriew查看详情 1985(02) 14.潘卉;张治军;张举贤一种新型纳米复合鞣剂MPNS/SMA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皮革 2004(27) 15.周家达;房宽峻;张霞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阳离子化改性及其对颜料的分散[期刊论文]-化工新型材料2007(03) 16.向远清;刘朋生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接枝液化MDI的合成与表征[期刊论文]-弹性体 2002(04) 17.王荣伟;郁剑乙低分子量SMA交替共聚物的合成 1994(11) 18.吴娇娇;顾恩光;王兵雷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磺酸钾的合成及分散性能[期刊论文]-嘉兴学院学报 2002(51) 19.叶文玉;马新起;刘伟磺化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SS/NMA)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 1998(04) 20.Kim S Y;Lee Y M Taxol-loaded block copolymer nanospheres composed of methoxy poly(ethylene-glycol) and poly(ε-caprolactone) as novel anticancer drug carriesrs 2001 21.Kataoka K;Harada A;Nagasaki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for drug delivery:design,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2001 22.Leckband D E;Borisov O V;HalperinA Cold and hot denaturation of polysoaps[外文期刊] 1998(07) 23.胡中青一类含马来酸醉交替共聚单元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辐射法合成及其应用 2006 24.朱明强;魏柳荷;周鹏马来酸酐和苯乙烯的可逆加成-断链链转移聚合及新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期刊论文]-高分子学报 2001(03)

C实验报告7参考答案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实验7 函数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函数定义的方法。 2.掌握函数实参与形参的传递方式。 3.掌握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的方法。 4.了解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动态变量、静态变量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1)下列sub函数的功能为:将s所指字符串的反序和正序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新串放在t所指的数组中。例如,当s所指字符串的内容为“ABCD”时,t所指数组中的内容为“DCBAABCD”。纠正程序中存在的错误,以实现其功能。程序以文件名存盘。 #include <> #include <> void sub( char s[], char t[] ) { int i, d; d=strlen( s ); for( i=1; i< d ; i++ ) for( i=0; i< d ; i++ ) t[i]=s[d-1-i] ; for( i=0; i #include<> #define ARR_SIZE = 80; #define ARR_SIZE 80 void Inverse(char str[]) void Inverse(char str[]);

实验一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

实验一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 一、实验目的 通过聚苯乙烯-马来酸酐树脂的合成,了解共聚合的原理及其特点。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制备的聚苯-丁树脂是采用苯乙烯与顺丁烯二酸酐(马来酸酐),在甲苯(或乙苯)溶剂中以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进行溶液聚合,因为生成的苯-丁共聚物不溶于溶剂因而又称为沉淀聚合。顺丁烯二酸酐自身很难聚合,但与苯乙烯很容易进行共聚,而且总是形成1∶1 的交替共聚物其反应如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四口瓶,回流冷凝管,电动搅拌器,恒温水浴,温度计,滴液漏斗 马来酸酐,苯乙烯,过氧化二苯甲酰,二甲苯 四、实验步骤 1. 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和滴液漏斗的250mL 四口瓶中加入12g 马来酸酐和100 mL 二甲苯,加热至80 ℃使其全部溶解。 2. 将13 g 苯乙烯,0.25~0.35g 过氧化二苯甲酰和50 mL 二甲苯混合摇匀后自滴液漏斗加入反应瓶中,温度不超过90℃,约30~40 min 滴完。 3. 从出现白色沉淀聚合物时算起,在100~105 ℃下,反应2 h 左右,即可停止反应。 4. 将产物冷至室温,过滤(回收二甲苯),用石油醚洗涤、干燥,即得白色粉末状聚苯乙烯-马来酸酐树脂。 五、思考题 顺丁烯二酸酐自身很难聚合,但与苯乙烯共聚很容易,为什么?其共聚物结构如何? 参考文献 1.潘祖仁主编,高分子化学(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年.

实验二 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白乳胶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乳液聚合的特点,了解乳液聚合中各组分的作用。 2. 掌握制备聚醋酸乙烯胶乳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指单体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在介质中加入水溶性引发剂,在机械搅拌或振荡情况下进行非均相聚合的反应过程。乳液聚合体系主要包括单体、分散介质(水)、乳化剂、引发剂。乳液聚合的机理不同于一般的自由基聚合,可以同时提高聚合速度和分子量。而在本体、溶液和悬浮聚合中,使聚合速率提高的一些因素,往往使分子量降低。醋酸乙烯乳液聚合产物——聚醋酸乙烯胶乳,可用于漆、涂料和胶粘剂。该胶乳做为漆具有水基漆的特点:粘度小,不用有机溶剂;做为涂料,对于纸张、织物、地板及墙壁等均可涂用;做为胶粘剂,无论木材、纸张及织物,凡是多孔性表面均可使用。 醋酸乙烯酯(VAc )的乳液聚合采用水溶性的过硫酸盐为引发剂,为使反应平稳进行,单体和引发剂均需分批加入。本实验采用PVA 和OP -10 两种乳化剂混合使用,乳化效果和稳定性比单独使用一种好。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四口瓶,回流冷凝管,电动搅拌器,温度计,恒温水浴 醋酸乙烯酯,过硫酸铵,聚乙烯醇,OP -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 1. 在装有搅拌器、球型冷凝管和温度计的250 mL 四口瓶中,加入聚乙烯醇水溶液(10%wt )60 mL ,去离子水30mL 、OP-10 1g ,搅拌均匀后加入醋酸乙烯10g ,用水浴加热至65~70℃。 2. 称取0.3g 过硫酸铵,用10mLH 2O 配成溶液,加5 mL 于反应瓶中,控温65~70℃, 反应一段时间(出现蓝色荧光,温度慢慢升至70℃)后,在70±1℃下滴加50g 醋酸乙烯,约2~2.5h 滴加完毕,滴加单体过程中补加剩余引发剂溶液。 3.单体滴加完毕后,缓慢升温至80℃以上,如在70~72℃保温10 分钟,缓慢升温到75℃,保持10 分钟,再缓慢升温至78℃,保持10 分钟,再缓慢升温至80℃,保持10分钟。 4.撤掉水浴,自然冷却到40℃,用NaHCO 3 水溶液调节pH=4~6,加入3 g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充分混合后停止搅拌,出料,即得到白色粘稠的、均匀而无明显粒子的聚醋酸乙烯胶乳(即市售的白乳胶)。 五、思考题 1. 比较乳液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本体聚合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2. 在乳液聚合过程中,乳化剂的作用是什么? 3. 本实验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潘祖仁主编,高分子化学(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年. 2.赵德仁主编,高聚物合成工艺学(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年. 3.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编著,高分子实验技术(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

大学物理实验答案.doc

实验7 分光计的调整与使用 ★1、本实验所用分光计测量角度的精度是多少?仪器为什么设两个游标?如何测量望远镜转过的角度? 本实验所用分光计测量角度的精度是:1'。为了消除因刻度盘和游标盘不共轴所引起的偏心误差,所以仪器设两个游标。望远镜从位置Ⅰ到位置Ⅱ所转过的角度为2 )_()('1'212?????+-= ,注:如越过刻度零点,则必须按式)(120360??--来计算望远镜的转角。 ★2、假设望远镜光轴已垂直于仪器转轴,而平面镜反射面和仪器转轴成一角度β,则反射的小十字像和平面镜转过1800后反射的小十字像的位置应是怎样的?此时应如何调节?试画出光路图。 反射的小十字像和平面镜转过180o 后反射的小十字像的位置是一上一下,此时应该载物台下螺钉,直到两镜面反射的十字像等高,才表明载物台已调好。光路图如下: ★3、对分光计的调节要求是什么?如何判断调节达到要求?怎样才能调节好? 调节要求:①望远镜、平行光管的光轴均垂直于仪器中心转轴;②望远镜对平行光聚焦(即望远调焦于无穷远);③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④待测光学元件光学面与中心转轴平行。 判断调节达到要求的标志是:①望远镜对平行光聚焦的判定标志;②望远镜光轴与分光计中心转轴垂直的判定标志;③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的判定标志;④平行光管光轴与望远镜光轴共线并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的判定标志。 调节方法:①先进行目测粗调;②进行精细调节:分别用自准直法和各半调节法进行调节。 4、在分光计调节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事项? ①当轻轻推动分光计的可转动部件时,当无法转动时,切记不能强制使其转动,应分析原因后再进行调节。旋转各旋钮时动作应轻缓。②严禁用手触摸棱镜、平面镜和望远镜、平行光管上各透镜的光学表面,严防棱镜和平面镜磕碰或跌落。③转动望远镜时,要握住支臂转动望远镜,切忌握住目镜和目镜调节手轮转动望远镜。④望远镜调节好后不能再动其仰角螺钉。 5、测棱镜顶角还可以使用自准法,当入射光的平行度较差时,用哪种方法测顶角误差较小? ?2 1=A 的成立条件是入射光是平行的,当入射光的平行度较差时,此公式已不再适用,应用自准直法测三棱镜的顶角,用公式?-=1800 A 来计算,误差较小。

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四苯乙烯的乳液聚合 12高分子1班 代天智1214121009

一、实验目的 1.建立共聚的概念,了解沉淀聚合的特征和应用。 2.了解苯乙烯与马来酸酐(顺丁稀二酸酐)的交替共聚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顺丁烯二酸酐除与苯乙烯生成交替聚合物外,还可以与α-烯烃、乙烯基醚、乙烯基硫醚等强供电子单体进行交替聚合。此外,顺反丁烯二酸,顺反丁烯二腈等受电子单体也能进行如上的交替共聚。 顺丁烯二酸酐与苯乙烯的交替共聚物不溶于四氯化碳、氯仿、苯、甲苯、甲醇等,而可溶于四氯呋喃、二氧六环、二甲基甲酰胺等溶剂。故采用上述溶剂进行聚合反应时,所生成的聚合物和长链自由基将以固态从溶液中沉淀出来,构成非均相体系,我们把这种体系称作沉淀聚合,或淤浆聚合。由于沉淀聚合的长链自由基包裹引起的自动加速效应,聚合速度高,分子量大,而且非均相体系的形成又大大降低了体系的黏度,改善了传热。因此,沉淀聚合在实际生产中用的很广泛。 三、主要仪器及试剂 实验仪器:250mL三口瓶、回流冷凝器、恒温水浴、搅拌器、圆底烧瓶、温度计(100C)100mL量筒、烧杯、恒压漏斗、布氏漏斗 实验试剂:苯乙烯(新蒸)、马来酸酐(顺丁烯二酸酐)、过氧化苯甲酰(精制)、甲苯 四、实验步骤 1.在配有搅拌器、温度计和回流冷凝器的三口烧瓶中,加入40mL甲苯,准确加入5.2g苯乙烯,4.9g马来酸酐,在室温下搅拌,直至完全溶解,溶液变清。加热至80C。 2.准确称取50 mg BPO ,加入10mL 甲苯,溶解均匀后倒入恒压漏斗,缓慢滴入三口瓶(1d/6s)。 3.当体系出现白色浑浊(约30~40分钟)时,表明已有聚合物沉淀生成。记录该点时间。 4.继续聚合约1.5小时,沉淀聚合物大量生成,停止聚合,用冷水冷却,再用布氏漏斗抽虑。滤液苯回收,滤出之聚合物在60C烘箱内干燥,称重。 五、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Word版

实验三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化工系毕啸天 2010011811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悬浮聚合的特点和反应机理 2. 掌握悬浮聚合的工艺特点及配方中每个组分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指油溶性单体在溶有分散剂(或称悬浮剂)的水中,借助于搅拌作用分散成细小液滴进行的聚合反应。悬浮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还有比较多的,根据聚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可合成不同形态的悬浮聚合物,若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产物呈不透明、不规整的颗粒状,如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若聚合物溶于单体,则可得到透明的珠状产品,因此又可称为珠状聚合,如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界面张力使液滴保持球形,而且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越大,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反的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而这种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与水分层,同时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液滴中溶有的发粘聚合物亦可使液滴相粘结。因此,悬浮聚合体系还需加入分散剂。 悬浮聚合中,在每一个被分散的小液滴中,恰似一个本体聚合的微反应器,其聚合速度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产物的性质,都与在相同条件下本体聚合所得到的相仿。不过其毕竟是在非均相的体系中进行,它的全部反应过程是处于亚稳态的。因此据合众搅拌速度和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是控制所得聚合物颗粒形态和大小的主要因素。 悬浮聚合的主要优点有:以水为介质,体系粘度低,易传热和控温;产物分子质量比溶液聚合高,分子质量分布均匀;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的低;后处理工序比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简单,生产成本低,固体颗粒可直接使用。 悬浮聚合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水,分散剂,油溶性引发剂: 1、单体:单体不溶于水,如:氯乙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等。 2、水:作为热传导介质。 3、分散剂:包括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和水不溶性无机盐粉末两类。水溶性高分子分散剂主要有天然高分子(如明胶、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和合成高分子(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的盐类、顺丁烯二酸酐-苯乙烯共聚物)两类,它们的作用是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着保护作用,同时可阻碍液滴间的结合。无机盐粉末主要由碳酸钙、碳酸钡、磷酸钙、滑石粉、高岭土等,它们吸附在液滴表面,起着机械隔离作用。 4、油溶性引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偶氮二异丁腈(AIBN)等。 目前悬浮聚合法主要用来生产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以及聚乙酸乙烯酯等。 聚苯乙烯用注模、压制、挤出等方法制成各种工业用品,如仪表外壳,仪器零件,高效绝缘制品,薄膜和日用品。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是优良的防震、防湿、保冷、隔音材料。

C++程序设计实验七_参考答案

广东金融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C++程序设计 实验编号 实验7数组与指针练习系别参考答案及实验名称 姓名学号班级 实验地点新电403实验日期2011-11-24实验时数4 指导教师曲政同组其他成员无成绩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学习C/C++数组和指针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练习C++/CLI托管数组的创建方法和元素访问方法。 二、实验环境及相关情况(包含使用软件、实验设备、主要仪器及材料等) 硬件设备:联网的个人计算机 操作系统:Windows XP 编译系统:Visual Studio2005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包含简要的实验步骤流程) 1.内容和步骤 ⑴仔细阅读本课件的知识点和例题,努力理解其中的文字阐述和源代码,必要时可将源代码拷入Visual Studio2005生成的C++/CLR框架编译和运行,将运行结果与源代码对照,加深对C/C++数组和指针的理解。 ⑵在理解本课件内容的基础上,编写C/C++程序实现下列文字描述: a.声明一个int型变量x,并赋初值3; b.打印x的值; c.打印x的地址; d.声明一个指向int的指针p,并让其指向变量x; e.打印p所指变量的值 f.打印p的值; g.声明一个有10个元素的一维本地整型数组A,并为其赋初值0~9; h.在一个循环中打印A的所有元素的值; i.打印A的值; j.打印A的第一个元素的地址; k.声明一个指向int的指针q,并让其指向A的第一个元素; l.在一个循环中通过q后跟下标,打印出A的所有元素的值; m.在一个循环中通过q加上循环变量和取值运算,打印出A的所有元素的值; n.在一个循环中通过q的增量和取值运算,打印出A的所有元素的值; o.在一个循环中通过q的负增量,反序打印出A的所有元素的值; p.声明一个int型指针r,在堆中创建一个int型变量,为该变量赋初值3,并将该变量的地址赋给该指针,打印出该变量的值,然后删除该变量。 q.声明一个本地类Point(可以用包含2个int型变量和一个有参数构造函数的结构体表示)的指针s,在堆中创建一个Point类的对象,调用构造函数为该对象的两个数据成员赋初值3和4,并将该对象的地址赋给该指针,打印两个数据成员的值,然后删除该对象。 r.声明一个int型指针t,在堆中创建一个3个元素的int类型数组并将该数组的首地址赋给该指针,为三个数组元素分别赋值3、4、5,在一个循环中打印出所有元素的值,然后删除该数组。 s.声明一个本地类Point类的指针u,在堆中创建一个3个元素的Point类的对象数组(需在Point 中添加无参数构造函数)并将数组的首地址赋给该指针,为三个数组元素分别赋值(1,2)、(3,4)、(5,6),在一个循环中打印该数组所有元素分量的值,然后删除该数组。 t.用基本语法声明并创建一个10个元素的一维托管整型数组B,并在一个循环中为元素赋值0~9; u.在另一个循环中打印B所有元素的值。 v.用初值表方式声明并创建一个10个元素的一维托管整型数组C,并为其元素赋初值10~19; w.在一个循环中打印C所有元素的值。 x.用数组C为数组B赋值。 y.在一个循环中打印B和C所有元素的值。 2.提示和要求 ⑴首先将上面的文字描述拷入Visual Studio2005生成的C++/CLR框架,在每条文字描述之前加“//”将其变为注释,并在其下留一个空行准备编写对应的程序。 ⑵对应于逐条文字描述,在其下编写程序(可能是一个或一组语句),每编写一条文字描述对应的程序,就编译(运行)一次,以保证语法和算法的正确性。 ⑶当全部文字描述所对应的程序编写完成,并编译、运行正确,将文字描述和源代码拷入实验报告。 ⑷对C/C++的数组和指针做简要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