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刘益良(江南)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论文题目: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感悟学生姓名:夏朝阳学号:05122003所在院系:电子工程学院所在年级:2012级完成时间:2013年6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和英国因英国东印度公司(前期)和港脚商人(后期)以飞剪船武装公开向中国贩运鸦片爆发的战争。
战争的导火线是1839年6月3日清钦差大臣林则徐奉道光皇帝圣旨于广东虎门销烟。
战争以中国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告终。
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国与法国以清咸丰皇帝拒绝续签《南京条约》,以亚罗号事件及中国广西西林教案马神甫事件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进攻清国的战争。
战争以中国失败并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的条约告终。
两场久远的失败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阵枪炮声,一声声呐喊声中拉开了。
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着实是一场悲剧,正如马克思在论及中国的命运与前途时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两次的鸦片战争,是以清政府为一方的古老中华封建帝国与英、法、俄、美诸列强为一方的西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殊死决斗。
回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当西方使者带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到中国朝觐时,清朝皇帝和官员们又是以何等骄傲的姿态吹嘘自己乃泱泱大国,非英美等“蛮夷小国”可比!并拒绝与其通商,声称自己天朝大国,应有尽有。
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带着大炮和火枪打进紫禁城,抢夺圆明园时,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的奔逃如丧家之犬。
清政府的昏庸狭隘,着实令人痛惜。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清末社会维护领海渔业权活动考察

・
6 5・
晋 阳学刊 2 0 1 5 年第4期
- 历史学研究・
怂恿各 国, 冀与我抗。” 日 本对华侵渔始于 日 俄战争之后。 当时, 旅大被 人海权问题 , 除直接侵渔外 ,日 本还故意扰害中国东北渔业 转租给 日本 ,日本渔轮随之纷纷开入租借地附近水 域。 日 本渔人不仅在旅大租借地水域 内捕鱼 , 而且逐 渐侵渔于界外 ,旅大成为了 日 本在中国东北沿海侵 渔基地 。例如, 日 本人阿部野利恭 、 本间锭吉等与华 人高景贤等勾结 , 设立远洋渔业团。 该渔业 团属于关 东州水产组合监督下所组织的特别团体。该渔业团 成立后 , 到处张贴告示 , “ 声言收取黄海、 渤海、 山东
刘利 民:
清末社会维护领 海渔业权活动考察
清 末 社 会 维 护 领 海 渔 业 权 活 动 考 察
刘 利 民
( 湖南师范大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长沙
4 1 0 0 8 1 )
摘
要: 自2 0 世纪初年开始, 列强觊觎 中国沿海渔业资源, 在 中国近海侵 渔, 侵 害 了中国领海渔业权 , 这 引起 了中
员形成比较 明 确 的领海渔业权观念。 之后不久, 张謇等人又在商部积极支持下参加 了 意大利米兰渔业赛会, 试 图向世界
展示 中国渔业界 自保利权、 维护海权的形象。 尽管未 能真正有效维护海权, 但当时中国社会维护渔业权 的努力仍值得肯
定。
关键词 : 领海; 侵渔 ; 渔业赛会 ; 海权
国社会的关注。在反对外人侵渔 的过程 中, 清末中国社会催生 了领海渔业权意识。当时 日本对 华侵渔最 明显, 引起 中国
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以教育考察记等相关史料为中心--硕士论文

88.宫崎滔天宮崎滔天全集 1973
89.平野健一郎近代日本とゥジゥ-文化の交流と摩擦 1984
90.近代ゥジゥ教育史研究会近代日本のゥジゥ教育認識.資料篇 2002
91.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江戶.明治期の曰中文化交流 2000
92.魯迅東北大学留学百周年史編集委員会魯迅と仙台:東北大学留学百周年 2004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1.程恩培东瀛观兵纪事
2.严修.武安隆东游日记 1995
3.冯自由革命逸史 1981
4.斯明全功玉论--关于20世纪初期中国政界留日生的研究 1999
5.杭州市教委杭州教育志 199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华侨与辛亥革命 1981
7.杨天石拒俄运动 1979
8.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1989
9.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1992
10.王晓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1997
11.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2006
12.中华书局编辑部查看详情 1983
13.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 1988
14.康有为.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 1981
15.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 1963
74.周一良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典籍卷 1996
75.王勇中国江南:寻绎日本文化的源流 1996
76.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1962
77.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1979
78.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1985
79.浙江农科院蚕桑所资料室浙江蚕业史研究文集 1980
93.小島淑男留曰学生の辛亥革命 1989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关键词:近代史,导师,人物,精选,推荐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地缘成因——兼及对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两种理论模式的商榷

考 乡试 。 一万 四五千余人 中式者不过七 十余人 , 以在文化 所
发达的江南地区 , 获隽极 其不 易。 这种残酷 的竞争决定 了绝
大多数 生员无 所斩获 。 这扼 止 了江南士 大夫在仕进 上 的发
中额极其有限 , 这使江南地 区科举竞争极其剧烈 。 明清待遇 士人优厚。 生员入泮 , 即有廪禄 。 此外还可免其丁粮 , 地方官
表性 的人物 。 在近 代思想 文化嬗兑 与 回应西 潮的历史 变迁
得以礼相待。 科举 以潜在 的经济收益 , 及人泮后享有的特权 礼遇刺激 了士 人读 书入仕 的强烈 欲望。 此外 , 、 明 清基 于财
政匮乏实行 的捐纳制 , 亦因江南民殷财阜而造就了众多生员 、 监生 , 更使江南士人 队伍膨胀 。 黄钧宰述及清前期科场盛况
、
科举 与兵 燹下 困窘 的江南 士 人
徽二省 , 14 共 1 名¨ 按 乾隆元 年成例 , 江南分 上 、 m。 “ 下江
取 中, 江江苏十 之六 , 下 上江 安徽十 之四” 。江苏 中额 不过 7 余人。在此我们所举是光绪年间 的数据 , 0 而道光 、 丰年 咸 问江苏举 人 中额 应少于此 数。因 内乱 中为获 取士绅捐饷 而
兼及 对西方 中国近代 史研 究两种理论模 式的商榷
欧德 良
( 河池学院 政法系 , 广西 河池 5 6 0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 , 430 上海 2 0 4 ) 0 2 1
摘
要 :条约 口岸知识分子是传 统士绅向现代知识分 子嬗替 的重要环节 。 条约 口岸知识分子最先在 江南地 区
孕育而生。口岸 知识分子 的产 生与江 南地域文化休戚相关。 探微 穷源:江南科举 鼎盛, 士子众 多, 竞争激烈, 大批 士人被摈 弃干官场之外。生活窘迫 、 社会动荡迫使部分士人入洋场 讨生活;江南地 区名士风度 由来 已久, 士多 名 恃才放涎 , 睥睨礼法 , 易于逸 出常规 , 接受异质文化;江南地 区西学传 统源远流长,明清 以来 与西学 多次交融 , 相
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范文2篇

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范文2篇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范文一: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李宗仁先生(1891年~1969年),著名爱国人士、前国民政府代总统、历经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台儿庄大战的指挥者,中华民国时期桂系势力领袖。
1965年决然从美国归来,其率先创举在统一大业中占有重要一页。
1948年4月至1949年11 月,李宗仁返桂在此居住。
1966年3月14日,李宗仁先生重返官邸。
游览李宗仁官邸、故居,可以感受李宗仁先生起落不一、扑朔迷离的历史生涯;回归祖国的征程;一个前国民政府代总统的府邸陈设、家居生活、政治生涯的终结;其“青春戎马,晚节黄花”传奇人生。
在他的故居,蕴涵着奇趣玄妙的民间风水论理与哲学、以及多姿多彩的桂北民俗文化。
桂林作为李宗仁生长的地方,留有不少他的遗迹,尤以官邸为最佳。
从中山中路的百货大楼处进文明路不远就是李宗仁官邸。
这是现已不多见的民国建筑院落,占地4000来平李宗仁官邸方米。
建筑的色彩基调为橙黄色,中式屋顶,主楼及依傍两侧的副楼和家眷楼屋檐下饰一圈红砖墙,红点缀黄,庄重大方。
环绕建筑的是整齐划一的冬青树带、草坪,随意的几株花木,间或几只鸟儿窜出,婉转鸣叫。
1948年4月官邸落成,正是李宗仁成为前国民政府副总统之时,故又被称为“桂林总统府”。
人们常说乔迁为喜,但府邸的建成并没有给李宗仁带来喜悦和荣耀。
1949年4月23日离开南京回到桂林,是他居住在官邸最长的时光。
就在主楼会议室,他接见了强烈要求和平的广西民主人士和学生代表,二楼的会客室里,他一声不语,任由桂系高级人员对“战”与“和”激烈争吵,在历史抉择关头,他茫茫然,无所适从。
李宗仁毕竟是李宗仁,虽然在历史大势面前虽如张治中将军所说的“毫无定见”,但在这里,他作出了让蒋介石眦目的决定:离开蒋,远离权势。
1949年11月9日,他携妻带子告别这座仅住了50天的官邸,赴美寓居。
李宗仁还是李宗仁,居然在晚年还书写自己历史的辉煌篇章,回归祖国。
近代史南屠论文

论文中文摘要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后,在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师长谷寿夫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余万人。
12月13日上午,日军谷寿夫第6师由光华门、雨花门入城,随即将马路上的难民当作枪杀目标,马路街巷之内顿时血肉狼藉、尸体纵横。
14日,日军大部队涌入城内,继续搜杀街巷中的难民;并在中山码头、下关车站等处对聚集江边的难民疯狂射击,枪杀数万人。
15日,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军人9000余人被押往鱼雷营屠杀。
16日,日军又从中日双方都承认具有中立地位的“安全区”内搜捕数万青年,绑赴下关煤炭港枪杀,再将尸体推入江中。
18日,日军将城郊难民及战浮5. 7万余人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扫射,然后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浇洒煤油纵火焚烧。
此后,又在12月下旬开始的“清街运动”和“难民登记”中使上万人头落地。
日军滥杀无辜,手段残酷,令人发指。
有的往难民身上先浇汽油,后用枪扫射,枪弹一着人身,火光随之燃起,被弹击火烧之难民,挣扎翻腾,痛苦之极,日军则鼓掌狂笑。
有的则把难民杀后割下人头,挑在枪上,漫步街头,嬉笑取乐。
日军除残酷屠杀无辜外,还肆意强奸、轮奸中国妇女。
在占领后的一个月中,南京市内就发生2万起左右的强奸事件,连八、九岁的幼女和70多岁的老妪都不能幸免。
许多妇女在惨遭蹂躏后又惨遭杀害。
伴随着屠杀和奸淫的是大规模的抢劫和纵火破坏。
日军驾驶着汽车,直入各大公司、商店,将各种货物劫运一空。
抢劫之后,日军到处放火,致使主要街道的高大建筑物都被烧毁。
浩劫之下,昔日街市繁华的六朝古都成了一座尸体遍地、断壁残垣、满目凄凉的死城。
抗战胜利后,指挥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南京大屠杀史实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日军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总计在南京屠杀34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刘宜良
---江南
生平简介
刘宜良别名江南,中国,汉族,在1931年12月7日出生于江苏靖江一个乡下地主家庭,当时老百姓在新四军和国军来来去去的国共斗争中,生活并不平静。
刘宜良的父亲因为拥有几分地,成了“保安团”之类的成员。
刘宜良十岁左右,一个地冻天寒的清晨,目睹父亲遭人枪杀。
于1984年10月15日逝世,享年53岁。
他从事过很多职业,间谍、批评家、作家、记者等。
代表作品有《蒋经国传》、《龙云传》等。
江南原来也是FBI的线民,是三面间谍。
早年时期经历坎坷,父母双亡,在家乡读完初中后不久,便只身随国民党离开大陆到台湾,1967年迁居美国,并以江南为笔名发表了大量披露蒋氏父子统治台湾的黑幕,1984年10月15日在旧金山市郊住宅车库内被枪击身亡。
1949年只身随国民党离开大陆到台湾,先在蒋经国主持的“国防部”政治干部训练班和政治干部学校受训,后在台北市师范大学英语系读书。
毕业后,任《台湾日报》记者。
1967年以《台湾日报》特派员身份驻美国,并加入美籍,其秘密身份为国民党情报员。
在美国期间,他以江南为笔名发表了大量披露蒋氏父子统治台湾的黑幕的文章,并创作《蒋经国传》与《龙云传》(上辑),他被杀后,《龙云传》续辑由其好友,旅美人士侯榕生完成。
他还翻译了《吴国桢传》英文本,其中《蒋经国传》于美国洛杉矶《论坛报》上连载后,由于内容记述蒋家内部与国民党内部之派系斗争,被国民党当局视为侮蔑元首。
并且国民党情报系统发现刘宜良
私下为大陆收集情报,为一双面间谍,故施家法给予制裁,由情报局长汪希苓经人介绍认识竹联帮帮主陈启礼,派竹联帮帮众赴美国旧金山德里市暗杀了刘宜良。
之后美国派FBI前往台湾关切,才得知刘宜良亦为美国FBI线民,是一三面间谍。
1984年10月15日,刘宜良在旧金山自宅车库被暗杀。
此事一传开,立刻震惊了海内外,江南生前友人要求有关当局彻查凶手。
美国联邦调查局随即查出凶手为台湾竹联帮份子陈启礼、吴敦、以及董桂森。
陈启礼及吴敦逃回国后,被政府以“一清专案”的名义逮捕;董桂森则潜逃海外。
美国向国府要求引渡陈启礼及吴敦未果,乃向新闻界透露已经掌握陈启礼为防万一而录制的一卷录音带,证实有国民党政府情治人员介入此案。
蒋经国乃于1985年1月10日下令逮捕情报局长汪希苓、副局长胡仪敏、第三处副处长陈虎门,要求彻查此案。
并于1月13日由中央社发布消息,承认情报局官员卷入“江南命案”。
3月1日,陈启礼的密友张安乐(绰号白狼)忽然偕同一位替陈启礼保管录音带,匿名《背影》之人士,出席洛杉矶台湾人社团所召开的“江南命案演讲座谈会”,宣布“蒋孝武就是谋杀江南的元凶。
”国府虽判处陈启礼、吴敦、汪希苓无期徒刑,胡敏仪、陈虎门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经两次减刑后,三人服刑六年余获假释出狱,却不能堵住世人对于蒋孝武涉案的悠悠之口。
陈启礼和吴敦则先在一清专案被逮捕,移送法办之后,经普通法院判刑确定。
1985年7月1日,蒋经国下令取消国防部情报局,将该局业务与参谋本部特种军情室合并,另组军事情报局,由参谋总长负责指挥。
该局局长由原八军团司令卢光义担任。
此后一直到过世,蒋经国在情治首长出缺时,宁以军事将领接任而不提拔情治系统人士。
刘宜良遗孀崔蓉芝,则在美国控告台湾,1990年获得赔偿一百四十五万美元。
她以后同知名报人陆铿结为连理。
江南命案,震撼太平洋两岸,美国政府对台湾在美国击杀其线人感到意外与愤怒,台湾形象亦受到重挫。
被指涉案的蒋孝武固然得以全身而退,然而也逐渐淡出政府决策的核心。
《蒋经国传》与江南案
1970年4月,刘宜良在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班就读时,刚好碰上蒋经国访美。
由于记者身分,刘宜良得以夹在一群记者之中与蒋经国见面。
对刘宜良来说,蒋经国并不是陌生人。
因为,以前他还是政战学校学生时,就经常听过蒋经国在台上训话,没想到,十几年之后,双方竟然可以平起平坐谈话。
四十出头时,刘宜良获得人生唯一一张文凭一一“美利坚大学政治学硕士”。
就在采访结束后不久,蒋经国遇刺。
受到这件事影响,刘宜良决定在继续攻读博士班时,把蒋经国列为研究题材,甚至打算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
到了1972年,刘宜良手边的资料愈来愈多,他觉得已经到了可以发表的地步,于是投稿到香港“南北极”杂志,以“丁依”为笔名,开始连载“蒋经国传”。
1983年在美国加州《论坛报》上
连载。
这本书从蒋氏童年写起,一直写到蒋氏去台湾的经历,该书由于内容丰富,笔锋锐利,在美国、香港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
尽管台湾当局严禁此书传入,但该书在台湾读书人中早已广泛流传。
江南案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关于蒋经国与他的情妇章亚若之间的
点滴。
尽管书中记得也并不详细,但也记述了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丑闻。
章亚若为其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后由蒋介石为他们起名蒋孝严和蒋孝慈,并对其喜爱有加。
但章亚若在生完孩子后,贪心的想要更多,最后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目前来说谁是杀害她的凶手并未有决断,大多数传言是蒋介石下的命令,害怕章亚若会影响蒋经国的仕途(当时的蒋经国正在实施一个关于一夫一妻的政策)。
而刘宜良对这段被隐藏的故事放到公众面前,引来众多非议,是台湾当局岌岌可危的形象又抹上一笔黑色,除此之外还发表了大量披露蒋氏父子统治台湾的黑幕,对于蒋氏来说,为防止刘宜良爆出更多的秘辛丑闻,他这个人不得不除。
这就出现了上文所述的层层相扣的暗杀事件。
《蒋经国传》一书在海内外的影响,使台湾当局深感震惊,后来使人调查才发现刘宜良的三重间谍身份。
刘宜良除以作家身份掩饰着美国线民的真实身份,而也同时为大陆与台湾双方各自收集情报。
在台湾当局查证前大陆与台湾方面皆蒙在鼓里。
所以江南案案发后,美国方面顿时震怒,FBI也立即参与到此事之中。
社会评价
不同的人对江南的评价也各不相同,有人说刘先生为人正直,笔
力千钧,嫉恶如仇,不平则鸣。
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这个世界,要骂的事骂不完,此地《时代报》有一专栏,我每天都写,很多人为之光火。
”刘先生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关心中国统一大业,就是这样一位富于正义感的作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恐怖分子暗害了。
也有人说刘宜良写的稿件中,文笔税利,批评尖苛,虽然受读者欢迎,可是文章却常会伤害别人。
驻教廷大使,外交部长周书楷就曾屡受他的攻击。
当时周氏担任驻美大使,为他的攻击颇受刺激。
总之江南的一生短暂而又跌宕起伏,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事情。
参考网站
/view/152201.htm
/wiki/%E6%B1%9F%E5%8D%97%5B%E5%8F%B 0%E6%B9%BE%E4%BD%9C%E5%AE%B6%5D
/wiki/%E5%8A%89%E5%AE%9C%E8%89%AF /20130513/n375682708.shtml?ptag=vsogou /20130401/n371283116.shtml?ptag=v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