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合集下载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一、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三十年的辉煌历程。

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社会学不仅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而且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回顾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三十年中,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教育社会学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涉及到了教育公平、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教育社会学也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外,还引入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使得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新型研究方法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得到应用。

在研究成果上,我国教育社会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这些成果还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教育社会学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社会学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简述教育社会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了解教育现象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社会学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教育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期。

本篇论文就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其研究内容、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内容的拓展和深化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除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工业等方面的研究之外,更多的关注点转向了社会经济中的城市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贸易、金融和商业网络等方面。

同时,从统计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角度探讨实证研究,拓宽了社会经济研究的视角,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收集、分析和解释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基础。

二、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完善近三十年来,随着学术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各种方法手段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档案文件的利用、民间文献的整理以及口述历史、量化分析等方法等,使得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变迁过程。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GIS、网络数据挖掘等工具,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的帮助。

三、取得的成果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在传统领域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清代商业与贸易、民主改革与现代企业等研究课题深入挖掘中国社会经济的历史沉淀。

在新兴领域方面,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

同时,在方法和手段方面,数字化技术、民间文献、传统档案,以及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均贡献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内容拓展、方法创新和理论深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成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历史、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读《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有感

读《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有感

冲突与变动——读《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有感教育学院应用心理033班李岩军03156161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学者们对历史的看法,使人清醒,使人明目。

杨昌勇先生已学者的严谨态度,认真是的思考了教育社会学在国内的历史过程,尤其是这让人遗憾的三十年,这让人沉默但蕴涵力量的三十年。

杨昌勇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分了四个方面阐述:1.笔者通过对先阶段的研究情的了解,说明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或者说选择这样的课题的出发点.并且提出“把本学科三十年的停滞纳入我们研究者的视野中”.2.在第二部分,笔者对“三十年的停滞”进行了历史时间的界定---1949-1979年,并且对“停滞”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指教育社会学这一学科的研究中断, “学科失去了原来应有的连贯性和宝贵的知识积累”.3.笔者对“这种停滞现象做了原因分析,⑴教育社会学观的冲突,非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社会学的对立共存.⑵历史革命的原因, “包括教育社会学在内的社会学必须彻底融入到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中”.4.在第四部分中,笔者呼吁学者界“以研究的态度看学科史”,再一次提出要一学者的“学科责任与历史责任”,将这段历史纳入到研究内容中,而不是单纯的遗忘,批判.更是提出对“文化大革命式的教育革命”进行深成面细致的思考.全文中,笔者始终抓住冲突与变动的主题,线条般的描述该过程,却不失对读者的深度思考的提醒.从社会动学,既探究社会“前进”中的学科发展,又从社会静学,既一种社会状态下的学科存在方式.冲突与变动永远是社会的主题,而如何去看待这样的问题将更为重要,就想现在的研究学界,看待这三十年的历史也存在着冲突与变动,历史就是这样进步着,学科也在这样的完善着.从本文中我还看到,还有学多的东西需要我们继续的思考,如“在当时的历史层面上,教育是如何存在的?教育应该如何存在呢?”; “教育与社会的进步有多少的贡献,教育实际能解决多少的社会问题?”;“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当时是如何体现的?”。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杨昌勇/李长伟2012-8-3 15:32:02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003年01期第7~10页【内容提要】中国大陆教育学三十年的停滞沉沦,其原因除了外部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社会学的对立冲突及其人们对冲突的错误认识。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重视它并把它纳入到理论研究的视野中。

External factors are the cause of thirty years standstil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Chinese mainland,but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the wrong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flict.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is period of history and put it into our visual field of theoretical study.【关键词】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停滞/沉沦/冲突/反思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Chinese mainland/standstill/sinking/conflict/reflection【英文标题】Reflections on Thirty Years' Standstil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Chinese MainlandYANG Chang-yong LI Chang-wei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Qufu Normal University 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作者简介】杨昌勇(1958-),重庆合川人,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教育学博士,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山东曲阜邮编273165;李长伟(1977-),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处于“三十而立”之年的社会学研究所正站在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上。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并把社会建设、关注民生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化解当前各种突出的社会矛盾,社会学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也将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一些专家学者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加大对社会学建设发展的扶持力度,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批示,“专家们来信提出的问题,须深入研究。要从人才培养入手,逐步扩大社会学研究队伍,推动社会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是继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批示恢复重建社会学之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专门为社会学的发展给予指示,可以说,社会学的发展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和党中央国务院思想库、智囊团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下,在社会学界和社科院职能部门以及兄弟院所的支持下,继承和发扬社会学研究所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抓住当前社会学发展的大好机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研究紧扣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努力探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学研究所的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三十年前,著名社会学家、首任所长费孝通先生以古稀之年的高龄,怀着“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和“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站在时代前列和历史高度,毅然挑起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和社会学所所长的重担,领衔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谋划蓝图,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构建了社会学学科“五脏六腑”的基础框架。是他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社会学人才,组织两期社会学讲习班及南开班,为社会学发展播下了“种子”;是他主持编写了第一本大学社会学教科书《社会学概论》,为培养人才提供基础教材;是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学调查基地,组织开展小城镇研究和区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小城镇发展理论和区域发展模式理论;是他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较快地改变了学科封闭的状态,推动各地建立社会学所、社会学系和社会学会等等。在费孝通教授等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的亲手筹划和努力下,社会学所在建所初期展开了一系列学科基本建设,为社会学所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晚年他又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思想,其学术研究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景仰先贤,激励后学,我们将永远缅怀费孝通先生为中国社会学、为社会学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阿诺德·汤因比

阿诺德·汤因比

他把美国人在广岛和长崎制造的原子弹灾难指斥为人类盲目地玩弄大自然力量的“法厄同行为”。法厄同是希腊神话里太阳神福玻斯之子,这位小神祗因玩弄其父的太阳车最终被毁灭。汤因比从此看到了人类非理性力量的严重后果,他认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内在机制必然导致全面的毁灭性后果,从而开始寻求人类未来的文化模式,他认为西方文明及其相关的宗教体系不具备拯救大地母亲和人类的力量,他曾希望借助于古希腊文化(工业文明的自然母胎)、中国文化(具五千年之久的强大凝聚力和连贯性)以及犹太文化(无政治中心的分散性的民族统一)的融合与优势互补重建新的信仰和世界共同文化模式。
四是儒教与佛教所共有的合理主义。
五是东亚人对宇宙的神秘性具有敏感,认为人想要支配宇宙就会遭到挫败,汤因比认为这是道教的最宝贵的直感。
六是这种直感是佛教、神道与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除已灭绝的法家)所共有的。人的目的不是支配自然,而是与自然保持协调。
七是在过去的军事与科技对抗中,西方虽占了优势,但东方各国可以打败他们。
这是怎样一个老头呢?一袭风衣,清瞿的面容,饱满的额头下一双睿智的眼睛。这是一位西方的智者,可让我想起了郑板桥笔下的竹,是竹韵,竹子一样的风骨韵味,是适合他的。燕谈4 L9 E% p! }) d; d1 b4 f- u7 x. G
阿诺德·汤因比,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历史研究》的作者,在西方思想界拥有广泛的影响。这是我所崇拜的学者之一。我说崇拜,是的,这个世界能够让人崇拜的人和事越来越少了。而汤因比,正是我所遥遥礼拜的人物之一。% ^" M) Q9 R2 [4 D, k# ]
老人的视线是世界性的,也是穿透性的。他那历史学家所特有的思想之光穿透厚厚的历史帐幔,直达社会发展的本质,为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他曾经对池田大作说:如果有来生,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种有价值的工作。1 d' W1 n6 U5 Q6 B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

术价值 ,开始尝试做创造性 的转换 ,以创建 中国的教育社会学” ,并认 为上述 陶孟 和所著 《 社会与教育》便是这一尝试的 “ 标志性著作” 也有学者批评笔者 的 “ ; 这种思想认识”导
致 “ 这一 时期教 育社 会学 的研 究没 有得 到应 有 的重 视 ” 但 笔者 目下仍 然坚 持 上述看 法 ,因 。
展” 与 “ 学术研 究的进展 ” 两个方面回顾 了三 十年来我 国教 育社 会 学的主要发 展 ,并 对 “ 学科 使命 的担 当” 学科视 角的确立”及 “ 、“ 学科 资源的选择” 这 三个缠 绕于整 个发 展过 程 中的重要
问题 进 行 了讨论 。
关 键 词 : 育社 会 学 教
伴 随着 改革开 放 ,我 国教 育社 会学 也开 始 了学科重 建 的历史 进 程 。粗 略地说 ,这 一历史 进程 大致 始 于上世 纪 7 代末 8 代初 。主要依 据是 :从那 时 起 ,学界 开始 介绍 国外 教育 0年 O年 社会 学状 况 , ④开始 进行 在 高等学 校 中开设 教 育社 会 学 课 程 的具 体 准 备 。 于 自此之 后我 国 对 教育 社会 学 的发展 ,迄 今不 时有论 文或 著 作 专 门评 述 。 文 的任 务 是 :在 这 些 评 述 的基 础 ④本 上 ,对 过 去三 十年 来我 国教 育 社 会 学 的发 展 进行 “ 证 ” 色 彩 稍 浓 一 些 的 梳理 ,作 出笔 者 实
之类 的主张 , 并 有所论 及 ,但仔 细研 读一 下 便 可发 现 ,这些 论 述 基本 上 还 只 限 于对 教育 社 凹
会学 中国化 问题 之重 要性 的 阐述 ,尚未 及在具体 研究方 面迈 出相应 的坚实 步伐 。
与笔 者不 同 ,有 些学者 明确 肯定 这 一 时期 我 国 学人 “自著 的教育 社 会 学具 有 较 高 的学

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t s” a

i e oo  ̄e i icneep c l po u d t m t dl a s f ac sei y rf n . s h o l g i n l a o
Ke y wor s: i a ;o ilh so ; to l g i i c n e d Ch n s ca itr meh doo y sgnf a c y i
关 键 词 : 国 ; 会 史 ; 法论 中 社 方 中图 分 类 号 : 0 K2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 0 X(00 0 — 0 4 0 10 -6 5 2 1 )5 04 — 5
The m eho t dol y sg fc nc fl s hr e de a s ofChi s e s c a s o y r s ar h og ini a e o a tt e c de i ne o i lhit r e e c
近3 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O
乔新华
( 山西 大学 历 史文 化 学院 , 山西 太原 000 ) 3 0 6


要 : 充分 了解和理解 已有社会 史研 究成果的基 础上 , 在 本文意欲探讨 近 3 0年来 中国社会 史研 究业 已
展 示出来的方 法论意 义。其一 , 不论其 最初是 以“ 历史学 中的一 个分支 学科 ” 还是“ 范式” 意义 的面貌 出现 。 社 会 史在今天 已然承载 了推进 旧史学研 究方 法向新 史学方 向转 变的历 史重任 。其 二 , 随 着新 旧“ 伴 范式” 的转 换, 社会 史对传统政治 史主题令人 耳 目一新的研 究, 揭示 了研 究视 角转换 背后 蕴含的方法论 意义。其三 , 随着 研 究视 角转换和研 究视 野扩 大, 社会 史在 拓展 史料 范围的基础上 生发 出解读 不同史料的 不同方法 。 果把 它 如 放在“ 史即史料 学” 历 的脉 络下看 , 其方法论意义尤为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陈劲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随着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

经过差不多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既取得了很多共识,也存在一些重要分歧。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史;共识;分歧;趋势[作者简介]陈劲松(1967—),男,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088-05 [收稿日期]2008-09-25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取消,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被迫中断。

直到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后,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才又陆续开展起来。

本文拟对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的成果作比较全面、概括的梳理和评述,并对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作初步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三个阶段中国社会学史是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

根据笔者的研究,1979年至今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进程,可以初略地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为起步阶段,1990年至1999年为争鸣阶段, 2000年至今为深化阶段。

众所周知,1979年随着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有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即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状况曾经是怎样的?对于社会学的专业领域来说,对建国初期的早期社会学的引进、发展的回顾总结是社会学重建的重要动力。

而对于非专业领域来说,则存在着社会学知识普及化的需求。

总之,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之初的现实决定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现实即处于起步阶段。

在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1987年出版的两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专著,一部是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部是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之所以将1990年至1999年称之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争鸣阶段,主要是社会学史学界因为围绕着第一阶段的研究问题展开了富有意义的争论,其中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上下限、分歧、范围、发展迟缓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了部分共识。

这个阶段的重要象征就是围绕韩明谟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应用的历史传统》而引发的争论。

争论主要在韩明谟与陈树德之间展开,至1994年韩明谟在《社会学研究》第4期发表《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一文,共进行了三轮,持续时间达八年之久,为社会学界所瞩目。

2000年至今是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但并不妨碍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继续前行。

在经历了起步和争鸣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似乎更为成熟,并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

这一阶段的主要象征性成果是郑杭生、李迎生所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杨雅彬专著《近代中国社会学》,闫明专著《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韩明谟专著《中国社会学名家》,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刘少杰专著《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二、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随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不断展开和争鸣,在一些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共识: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取得了共识。

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学史开展相关研究,是中国社会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虽然在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问题上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但88是研究者的目的则是基本相同的。

例如,杨雅彬认为:“探索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将重点放在挖掘对恢复以来的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对现今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上”[2](P2)。

韩明谟认为:“研究中国社会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主要的目的是希图从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和教训,为我们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的工作有所补益,以便使这门正在发展的学科能够更加迅速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P1)。

郑杭生等主张,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历史方面,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学理论本身,而且还以其在中国的曲折历程,为我们今天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同时也是社会学工作者知识结构的必要构成部分[1](P1)。

其二,在中国社会学史的界定上取得了共识。

中国社会学史是社会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它不同于中国社会思想史,是自社会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活动开始产生的。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在引进国外社会学(包括唯物史观)和批判继承中国社会思想史丰富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持之不懈的社会调查和经验研究,而获得发展,得到成长的历史[4](P88)。

郑杭生等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

其三,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的评估基本一致。

目前已出版或发表的中国社会学史研究著述大体一致认为,中国人吸收和引进西方社会学完全是顺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

1992年由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出版的张琢《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百年史》重点放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介绍分析上,而不是在“社会学百年史”上。

郑杭生等《中国社会学史新编》(2000年)明确指出,试图改变中国社会日益恶化的运行状况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背景。

杨雅彬在《近代中国社会学》(2002年)中强调,社会学的传入是中国社会需要变革的内部原因所致,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变迁而进行的,因此其研究坚持认为,有关中国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的论述始终应该放在中国大社会背景中来进行。

其四,建国前中国社会学史中存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在这一点上观点普遍一致。

关于建国前中国社会学史中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在早期的社会学界是存在分歧的。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承信于1948年1月22日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题为《中国社会学的两大派》一文指出,中国早期社会学有两大主流,即文化学派和辩证唯物论派。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学研究最具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孙本文则不这样认为,其于194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是对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作系统总结的著作,他在书中指出,本书的主导观念认为存在一种纯正的社会学理论,并且唯物史观的著作不属于纯正的社会学。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强调和挖掘,是社会学恢复和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

例如,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中研究了瞿秋白与社会学,专设“解放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和“抗战时期解放区的农村调查”两节。

韩明谟《中国社会学史》也专辟“中国社会学萌芽与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初期发展”、“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社会调查”、“持马克思主观点的社会学”等小节。

1988年,庞树奇在《社会学“中国化”的前提和使命》一文中认为,抗日战争前传播的西方社会学时期,同时出现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批判和改造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尝试[5]。

郑杭生认为,社会学存在两个传统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和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传统,并且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存在两种形态即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批判形态和对社会主义的维护建设形态;在《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一书中,则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等,其中对旧中国社会结构的实证分析以毛泽东为典范。

2006年,由郑杭生、刘少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入中国”、“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学理论”、“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学思想”以及“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等章作专门论述。

其五,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内容的认识上基本一致。

199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选收的条目基本能反映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内容范围,其中选收有严复、章太炎、康心孚、陶孟和、陈长蘅、李大钊、李达、许德珩、晏阳初、孙本文、陈达、梁漱溟、朱亦松、李景汉、许仕廉、应承一、陈翰笙、言心哲、吴泽霖、潘光旦、瞿秋白、杨开道、李安宅、柯象峰、李剑华、吴文藻、吴景超、杨堃、黄文山、陈序经、杨懋春、严景耀、雷洁琼、张世文、龙冠海、李树青、陈绍馨、杨庆堃、费孝通、林耀华等四十多名学者;收选的著作主要有《群学肄言》、《訄书》、《社会学原理》、《人口问题》、《中国劳工问题》、《定县社会概况调查》、《脱变中的中国社会》、《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社会学讲话》、《农村社会学大纲》、《皇权与绅权》、《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米脂县杨家沟调查》等。

2002年6月出版的杨雅彬的《近代中国社会学》一书,把绝大部分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名98◆史学纵横◆家包含其中。

2005年4月出版的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名家》一书主要研究了中国社会学一百多年来在学术上最有贡献和影响的孙本文、陈达、潘光旦、费孝通等四位社会学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治学精神和方法以及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地位等,予以概括性的分析和论述。

其六,在有关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学的调整与重建原因等问题的认识上基本达成一致。

197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学史研究普遍认为,建国初期取消社会学的主要原因是受前苏联和1957年以后“左”倾思想的影响。

此外,郑杭生等在《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中指出,社会学被取消也有其自身的理论原因,那就是没有认识到马克主义社会学的两种理论形态,即批判的理论形态和建设性的理论形态;而毛泽东个人对传统社会学的负面印象也是促成中国社会学事业长期中断的原因之一。

社会学能够在1979年得以重建,是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成果。

邓小平有关社会学等学科“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的指示,是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动力。

郑杭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之际于《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学》一文,专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学之间的“合”、“分”、“合”式的关系演进。

三、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主要分歧1979年以来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并存的还有各种分歧。

正是有关对这些分歧的争鸣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的时限和分期上的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学的上限在1891年,下限可延伸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