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故事.doc
杂交玉米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杂交玉米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生于1930年,是中国农业科学家和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玉米之父”,是中国杂交水稻和稻田生态系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袁隆平在农村长大,对农业的兴趣由此而来。
他在南京农业大学研究了植物学,并于1953年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在教学的同时,袁隆平开始专注于农作物的育种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
他希望通过交配不同品种的水稻,培育出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这些新品种的产量较传统的水稻品种高出两倍以上,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袁隆平的成就被誉为“绿色革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袁隆平不仅在水稻育种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也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了高产、抗病虫害的优质杂交玉米品种,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成就为他赢得了众多国内外的荣誉和奖项。
他被授予了许多科学院和农业机构的院士称号,也获得了诸如“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和“国际农业科学奖”等国际性的荣誉。
袁隆平的故事是一个激励人心的典范。
他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世界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参考资料:。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doc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
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
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20xx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
"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5篇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5篇袁隆平的故事1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
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7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7篇袁隆平是中国闻名的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宏大事迹会始终留存在我们的心中。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盼望大家喜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篇1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
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
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成名成家的袁隆平似乎仍旧喜爱拘束随便的生活。
他间或出差逛街,看到廉价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
有次到香港中文高校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
他之后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
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
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特地嘉奖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
他常常跟人说起他以前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谈天乘凉。
刚开头,四周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觉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
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其次个抱负: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拘束,是个幸福的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篇2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了袁隆平爷爷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艰辛历程故事,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一一叙述吧!首先,袁隆平爷爷一班级时一次去郊游,老师带他到一个农场去参观,当袁隆平爷爷观察处处都是芳香的花草和一串串艳丽的果实时,就立志要去学农。
从那时开头,袁隆平爷爷就刻苦学习,高中毕业后,袁隆平爷爷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来改名为西南农学院)。
袁隆平的无私奉献事迹

袁隆平的无私奉献事迹袁隆平的无私奉献事迹(精选篇1)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
他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等等。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袁隆平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与大地贴的近,与百姓贴的近,更与实践贴的近,在贴近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14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在成功培育了超级稻和海水稻之后,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又开创了新的佳绩,他们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精选篇1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
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
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
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
”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
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
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精选篇2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
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
袁隆平励志故事(精选)

袁隆平励志故事(精选)袁隆平励志故事(精选)袁隆平,祖籍湖南省归阳县,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也是农业科学家。
他以其对农业发展的卓越贡献而崇高赞誉,被尊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一、儿时种下科学的种子袁隆平生于1929年,家境贫寒。
然而,即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依然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会在家中的小田地里摸索植物的生长规律,尝试各种不同的种植方法。
袁隆平就读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那里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
但袁隆平并没有被限制住。
他在图书馆借了很多有关植物学和农业科学的书籍,阅读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他告诉自己,有一天他一定要改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让大家不再挨饿。
二、砥砺前行:从植物育种到杂交水稻袁隆平曾在北京的农业大学学习,后来到了美国田纳西州的田纳西大学深造,主攻植物育种学。
他不断对植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希望能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1956年,他回到了祖国,并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旅。
他尝试用不同的水稻进行杂交,希望能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品种。
然而,一次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告诉自己:"只要心中坚持,终究能找到成功的方法"。
终于,在1964年,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验,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个高产、抗倒伏的杂交水稻品种。
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袁隆平也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三、不断创新:摘取水稻之外的果实袁隆平的突破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意识到,如果仅仅满足于提高水稻产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培育出更为优质的水稻品种。
于是,他开始尝试其他水稻之外的植物,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基因。
袁隆平开始试验莲藕、芙蓉和荷花等植物,希望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好的杂交基因。
经过不断的实验和筛选,他最终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系列杂交品种,它们在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发扬传统,造福农民成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袁隆平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果。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袁隆平的励志故事1: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
人民远离饥饿。
这位喂饱我们肚皮的农民老大哥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从战乱中的逃难娃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人,袁隆平带给我们的
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奇迹的传奇故事。
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志坚定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
的铁蹄践踏中国。
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
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
弱肉强食。
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
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
民做实事。
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
孜以求。
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
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
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躬身田畴心不改,杂交情缘定终身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
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
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
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
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
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
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
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
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
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
追求的事业。
动荡年岁经风雨,于无声处听惊雷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
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无疑被视为反动学说。
随后,黑五类、现行反革命等那个年月里最触目惊心的罪名一一
加在了他身上。
几十个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后,杂交水稻研究也跟着他一起
变得岌岌可危⋯⋯袁隆平饱尝被孤立的痛苦,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
挨饿的诺言却让他意志异常坚定,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他都告诫自
己戒骄戒躁,为长远打算。
试验器材被捣毁,他就偷拿着手电筒,将残存的秧苗一株株收
拾好带回家中,藏在臭水沟里;700多株试验材料再次被毁,他忍住悲
愤走进烂泥巴田里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为躲避政治斗争,他带助手到
海南开展试验,连续7年春节都在外面度过,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就
卸下门板,将秧苗抱到门板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即便是在大地震来临时,也不顾生命安危保护种子,因为余震不断,为了把试验继续进行
下去,他们就在操场草席上睡了整整三个月⋯⋯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性,袁
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
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海南野败的发现让他欣喜不已,多年来天
南地北的长途跋涉、不眠不休,从那一刻起有了重大收获。
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
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是天壤之别。
197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苦尽甘来人依旧,淡泊名利爱无疆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
科技奖⋯⋯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田畴的农业科学家成了身价千亿的富
翁、两院院士、集团董事。
面对荣誉,袁隆平有着清醒的认识。
社稷黎民,苍生天下,他一直以此为念。
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
我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
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袁隆平说。
2004年,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大会给他的颁奖词中
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
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正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今,八旬老人袁隆平仍然精神矍铄,昼夜躬耕于稻田,身价千
亿的他身着35元的衣服,做着禾下乘凉的超级水稻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更是一个大爱
无疆的仁者。
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
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他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
他以他的执着和真诚征服了全世界,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在浩瀚的宇宙中,闪耀着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而袁隆平则是我们仰望苍穹时去追寻的一个在科学和自然的天空
中发出耀眼光芒的明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故事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
在湖北黄冈县的四龙山镇。
因为他是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时的李仲揆,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
1902年,14岁的李仲揆听说省城办了一所官费的高等小学堂,凡
是学习好的都可以去报考;特别是听说那里不学四书五经,而是教授国文、算学,成绩优秀者还能出国留学。
因此,李仲揆终于说服了父母,带着借来的几个盘费,徒步到省
城报考。
李仲揆办理了报考手续,买了一张报名单。
是由于太兴奋,太紧张?还是没见过世面?李仲揆提笔在姓名栏中端端正正写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点叫起来,怎么能把年龄当成自己的名字呢!无论怎样后悔,也已经晚了。
重新买一张报名单吧,身上剩下的钱已经不多了,何况还要住宿、吃饭。
李仲揆双眼注视着十四二字,一簇思维的火花在幼小的头脑中迸
发出来。
他重新提起笔,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这四字与仲字的笔划和
字形却相差太大,确实是难以改成。
难道还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们平时说到不相干的人而代用的张三、李四了吗!第一次离家出门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急得鼻子
尖都渗出了汗珠。
忽然,眼睛一亮,瞥见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刻着光报四
表四个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个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详着自己起的新名字,心里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