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表

合集下载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汇总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汇总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

本文收集了自开始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1969年至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可以在需要时进行查阅和学习。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

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 彼特-戴蒙德等人所开发的理论是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也就是市场合理产出,他们的工作也就是意味着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森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

他的研究表明,市场和诸如公司等层级组织代表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采取不同的方法。

艾利诺·奥斯特罗姆奥斯特罗姆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她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获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因为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共同分享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值得敬仰,值得珍藏)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是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而颁发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授予那些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价值贡献的人。

经济学奖的评选标准与其他诺贝尔奖的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颁奖仪式,奖品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09年约为140万美元)。

以下即为历年获奖情况:#1969年(第六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拉格纳·福李希(挪威)、简·丁伯根(荷兰)#1970年(第七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保罗·萨缪尔森(美国)#1971年(第七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西蒙·库兹涅茨(美籍俄国人)#1972年(第七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阿罗(美国)#1973年(第七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华西里列昂惕夫(美籍俄国人)#1974年(第七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奥地利)、刚纳·缪达尔(瑞典)#1975年(第七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加林·库普曼斯(美国)#1976年(第七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弥尔顿·弗里德曼(美国)#1977年(第七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哥特哈德·俄林(瑞典)、詹姆斯·米德(英国)#1978年(第七十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赫伯特·西蒙(美国)#1979年(第七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威廉·刘易斯(美籍英国人)、西奥多·舒尔茨(美国)#1980年(第八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劳伦斯·克莱因(美国)#1981年(第八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托宾(美国)#1982年(第八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乔治·斯蒂格勒(美国)#1983年(第八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拉尔·得布鲁(美国)#1984年(第八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理查德·斯通(英国)#1985年(第八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弗兰克·莫迪利安尼(意大利)#1986年(第八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布坎南(美国)#1987年(第八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伯特·索罗(美国)获奖者:莫里斯·阿莱斯(法国)#1989年(第八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特里夫·哈维莫(挪威)#1990年(第九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莫顿·米勒(美国)、哈利·马克维茨(美国)、威廉·夏普(美国)#1991年(第九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纳德·科斯(英国)#1992年(第九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盖瑞·贝克(美国)#1993年(第九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道格拉斯·诺斯(美国)、罗伯特·福格尔(美国)#1994年(第九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美国)、约翰·海萨尼(美国)、莱英哈德·泽尔腾(德国)#1995年(第九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小罗伯特·卢卡斯(美国)#1996年(第九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莫里斯(英国)、威廉·维克瑞(美国)#1997年(第九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伯特·莫顿(美国)、麦伦·斯科尔斯(美国)#1998年(第九十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阿玛蒂亚·森(印度)#1999年(第九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伯特·蒙代尔(加拿大)#2000年(第一百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赫克曼(美国)、丹尼尔·麦克法登(美国)#2001年(第一百零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乔治·阿科洛夫(美国)、迈克尔·斯宾塞(美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2002年(第一百零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丹尼尔·卡纳曼(美国)、复农·史密斯(美国)#2003年(第一百零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克莱夫·格兰杰(英国)、罗伯特·恩格尔(美国)#2004年(第一百零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芬恩·基德兰德(挪威)、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2005年(第一百零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托马斯·谢林(美国)、罗伯特·奥曼(以色列)#2006年(第一百零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埃德蒙·菲尔普斯(美国)#2007年(第一百零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莱昂尼德·赫维奇(美籍俄国人)、埃里克·马斯金(美国)、罗杰·迈尔森(美国)#2008年(第一百零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保罗·克鲁格曼(美国)获奖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奥利弗·威廉姆森(美国)。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

本文收集了自开始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1969年至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可以在需要时进行查阅和学习。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

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 彼特-戴蒙德等人所开发的理论是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也就是市场合理产出,他们的工作也就是意味着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森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

他的研究表明,市场和诸如公司等层级组织代表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采取不同的方法。

艾利诺·奥斯特罗姆奥斯特罗姆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她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获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因为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共同分享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2013年尤金·法马(美国)、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罗伯特·希勒(美国)贡献: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完)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委们表示,“可预期性”是今年获奖成就的核心。

人们无法预测股票和债券在三五天内的价格,却可以预测更长期例如在未来三年至五年内的走势,这些看似矛盾却又令人惊讶的发现,正是基于三位教授的研究贡献。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20世纪60年代起,法马与几位合作者证明了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极难预测,新的信息总是快速影响股价。

这一发现不仅对以后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也改变了市场惯例,世界各地涌现出的指数基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席勒随后发现,股价短期内虽然很难预测,长期走势却可以预测。

而汉森则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能够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

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认知的基础。

[1]尤金·法玛(Eugene Fama,1939年2月14日-)1939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1960年获塔夫茨大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现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

法马被认为是“现代金融之父”,主要研究领域是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定价。

其研究理论享誉经济学界和投资学界。

法马著有两本专著,并发表过100多篇学术文章,包括《有效市场假说》、《证券溢价》、《盈利、投资和平均回报》等。

金融市场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就由法马在1970年首次提出。

1992年,法马与肯尼思·弗伦奇共同提出“法马-弗伦奇三因子模型”,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改进。

模型基于对美国股市历史回报率的实证研究,解释了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受哪些风险溢价因素影响。

彼得·汉森(Peter Hansen,1952年出生-)195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表(截至2010年)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表(截至2010年)

Paul Krugman
美国
55
63
奥利弗•威廉森
Christian Wilhelmsson
美国
77
2009
64
艾利诺-奥斯特罗姆 (女)
Elinor Ostrom
美国
76
65
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美国
70
66 2010 戴尔·莫滕森 Dale T. Mortensen 美国
程的崭新和深入的洞察
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社会福利理论方面作出了先驱性贡献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对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的先驱性工作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相互作 用的透彻分析
对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的先驱性工作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相互作 用的透彻分析
在资源最优利用理论方面的贡献 在消费分析和货币史与理论方面作出了成就,并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
性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方面作出了突破性贡献
对经济组织内决策程序的开创性研究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先驱性研究
建立经济模型和应用经济模型分析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
对金融市场及其与支出政策、就业、生产和物价关系进行了分析 对产业结构、市场运行、公共管制的原因与效果的学术研究
在经济理论中引入新的分析方法,并对一般均衡理论进行了严格的再构造 对国民核算体系作出了基础性质的贡献,并大大改善了经验经济分析的基础
67
哥伦比亚大学
国际经济学
45 2000
46
詹姆斯·赫克曼 丹尼尔·麦克法登
James J. Heckman
Daniel L. McFadden
美国 美国

(完整word)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完整word)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获奖原因(1969~2011)1969。

1。

31)1903。

4.12~1994.6.9),因发展和应用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而共同获得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0因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因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2年~1989.5。

20)和经济学家。

8.23~)因“在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上的贡献”而共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3。

5~1999.2.5)因在投入产出方法及其应用上的贡献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4年。

6~1987。

5。

17);新自由主。

8~1992.3.23).因对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互相依赖性的敏锐分析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5(1912.1。

19~1986.4.7斯(1910.8。

28~1985。

2.26)。

他们因在资源的最优配置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6年,。

31~2006。

11。

16)。

因在消费分析、货币史、货币理论以及稳定性政策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77年,1899。

4。

23~1979.8.31907.6。

23~1995.12.22)。

因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8。

15~2001.2.9)。

1979年, 。

4。

30~1998。

2.26)。

1.23~1991。

6.15)。

因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特别是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0)因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模型,并将这些模型应用于经济波动、经济政策的分析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11918.3.5~2002.3.11)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届获得者及其贡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届获得者及其贡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解获得者及其贡献1970---------保罗.A.萨缪尔森萨谬尔森于1915年出生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

20岁时,(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194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

此外,萨谬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

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 Wells)奖。

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谬尔森,并预言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有无可限量的前途。

果然,萨谬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1970年)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1940年起,萨谬尔森一直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为该院经济学教授。

除此之外,萨谬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51年),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1年),国际经济学会会长(1965~1986年)和终身荣誉会长(1968年),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

萨谬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编入《保罗•A•萨谬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

盘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盘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盘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盘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7)【2017年经济学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为⾦融学奠基者,芝加哥⼤学教授,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塞勒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为经济学、⾏为⾦融学与决策⼼理学。

在⾏为⾦融学⽅⾯,塞勒研究⼈的有限理性⾏为对⾦融市场的影响,并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2016年经济学诺奖得主哈特】Oliver Simon Arcy Hart,美国经济学家,他关注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公司⾦融和法律经济学等研究领域,是合同理论、现代⼚商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创⽴者之⼀。

专著《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是其代表作,书中他进⼀步发展了产权理论,提出了“不完全合同”理论。

【2016年经济学诺奖得主霍姆斯特罗姆】霍姆斯特罗姆现任⿇省理⼯学院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教授,是⼀位知名的微观经济学家,他最知名研究领域为契约和激励理论,特别是将相关理论⽤于公司,企业治理及⾦融危机期间流动性问题的研究。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安格斯·迪顿因研究消费、贫困和福利⽽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主要观点是: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效。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梯若尔】让·梯若尔(JeanTirole)教授,1953年8⽉9⽇出⽣于法国,获美国⿇省理⼯学院经济学博⼠学位,现担任法国图卢兹⼤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同时在巴黎⼤学,⿇省理⼯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并先后在哈佛⼤学、斯坦福⼤学担任客座教授。

1984年⾄今担任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杂志副主编。

因为他在“市场⼒量及管制”的分析⽅⾯取得的成就⽽被授予诺贝尔奖。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尤⾦·法马、拉尔斯·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席勒】他们因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取得显著成就⽽获此殊荣。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尔⽂·罗斯及罗伊德·沙普利】阿尔⽂·罗斯及罗伊德·沙普利因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出的贡献⽽获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5
1、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
2、佳林·库普曼斯
前苏联
美国
康托罗为奇创立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贡献。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贡献。
1976
米尔顿·弗里德曼
美国
弗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
1、詹姆斯·米德
2、戈特哈德·俄林
1999
罗伯特·蒙代尔
美国
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分析。
2000
1、麦克法登
2、赫克曼
美国
美国
两人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1
1、乔治·阿克尔洛夫
2、迈克尔·斯彭斯
3、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美国
美国
美国
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0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丹尼尔·卡尼曼
2、弗农·史密斯
美国
美国
卡尼曼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史密斯则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2003
1、罗伯特·恩格尔
2、克莱夫·格兰杰
美国
英国
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1986
詹姆斯·布坎南
美国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
罗伯特·索洛
美国
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
莫里斯·阿莱斯
法国
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95
罗伯特·卢卡斯
美国
倡导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
1、詹姆斯·米尔利斯
2、威廉·维克瑞
英国
美国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的论述;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英国
瑞典
共同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
赫伯特·亚·西蒙
美国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1979
1、威廉·阿瑟·刘易斯
2、西奥多·舒尔茨
美国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9
特里夫·哈维默
挪威
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
1、威廉·夏普
2、默顿·米勒
3、哈里·马科维茨
美国
美国
美国
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
罗纳德·科斯
美国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获得诺贝尔奖。
1992
加里·贝克
美国
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获得诺贝尔奖。
1972
1、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2、约翰·希克斯
美国
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
华西里·列昂惕夫
前苏联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
1、弗·冯·哈耶克
2、纲纳·缪达尔
澳大利亚
瑞典
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83
罗拉尔·德布鲁
美国
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
理查德·约翰·斯通
英国
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被喻为国民经济统计之父。
1985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意大利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97
1、迈伦·斯科尔斯
2、罗伯特·默顿
美国
美国
前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后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
1998
阿马蒂亚·森
印度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作出精辟论述。
2004
1、芬恩·基德兰德
2、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挪威
美国
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2005
1、罗伯特·奥曼
2、托马斯·谢林
美国
美国
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他们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在解释社会中不同性质的冲突、贸易纠纷、价格之争以及寻求长期合作的模式等科学领域。
1980
劳伦斯?罗?克莱因
美国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
詹姆士·托宾
美国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
乔治·斯蒂格勒
美国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2006
埃德蒙·费尔普斯
美国
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7
1、赫维奇
2、马斯金
3、罗杰·B.迈尔森
美国
美国
美国
为机制设计理论创立奠定了贡献。
2008
保罗·克鲁格曼
美国
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9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2、奥利姆·E·威廉森
2、托马斯·萨金特
美国
美国
前者在时间序列统计理论和经验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后者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2012
1、埃尔文·罗斯
2、罗伊德·沙普利
美国
美国
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3
1、罗伯特·福格尔
2、道格拉斯·诺斯
美国
美国
前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后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
1994
1、约翰·海萨尼
2、约翰·纳什
3、莱因哈德·泽尔腾
美国
美国
美国
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
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2010
1、彼特·戴蒙德
2、克里斯托弗·皮萨里迪斯
3、戴尔·莫滕森
美国
塞浦路斯
美国
分析了价格和供应量的关系,提出了市场失效理论并建立了DMP模型,这个模型解释了失业率是如何形成,以及空缺岗位是如何形成的。
2011
1、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1970-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表
1970年以来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
年份
得主
国籍
获奖原因
1970
保罗·安·萨默尔森
美国
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
西蒙·库兹列茨
美国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3
1、尤金·法马
2、拉斯·彼得·汉森
3、罗伯特·席勒
美国
美国
美国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主要专注于股票和债券等资产的价格如何确定,并开始了情绪如何影响投资决策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