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试卷
构造地质学试题

三、填空1.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或____中的______。
(地壳,岩石圈,地质构造)3. 沉积岩中可以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斜层理,粒级层序,波痕,泥裂,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5. 岩层的产状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
(水平,倾斜,直立,倒转)6.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__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___等高线的弯曲度。
(相同,小于;)7.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__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___等高线的弯曲度。
(相同,大于)8.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__方向弯曲。
(相反)9. 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决定于_____、____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岩层产状,地形)10.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厚度,产状,地面产状)11. 地层的接触关系按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
(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13.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再下降接受沉积。
(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14.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再下降接受沉积。
(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等)15. 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17. 岩石变形的五种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拉伸,挤压,剪切,弯曲,扭转)18. 按变形后的形状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_____和______。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构造地质学中,地壳运动的直接证据是:A. 岩石的变质作用B. 地震的发生C. 地壳的厚度变化D. 地壳的化学成分2. 以下哪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A. 板块边界的类型B. 板块的移动方向C. 板块的厚度D. 板块的相互作用3. 地壳运动中,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通常会导致:A. 地震B. 火山活动C. 地壳的抬升D. 所有以上4. 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是:A. 玄武岩B. 花岗岩C. 石灰岩D. 砂岩5.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形成山脉B. 形成平原C. 形成河流D. 形成湖泊二、填空题1. 地壳运动的直接结果之一是______,它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
2.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数个______,这些板块在地幔的流动作用下相互移动。
3. 地壳运动中,板块的边界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 地壳运动可以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三、简答题1. 描述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解释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一、选择题1. B2. C3. D4. A5. A二、填空题1. 地震2. 板块3. 俯冲带、发散带、转换带4. 地壳运动三、简答题1.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通过板块的移动、碰撞和分离,影响着地球的表面。
地壳运动可以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降,形成山脉、高原、海沟和裂谷。
同时,地壳运动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它通过板块的相互作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引发这些自然灾害。
2.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分割成数个大小不一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半固态的地幔上层上。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碰撞、分离和滑移,这些作用力是地壳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板块的移动导致地壳的抬升、下降,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
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地球表面许多地质现象,如山脉的形成、海沟的发育和地震带的分布。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判断题(每道判断题1分,共10分)1.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的厚度与地形坡度两个因素。
( )2. 在地质图上,角度不整合界线与下伏岩层界线既可以相交,也可以平行。
( )3.当物体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时,在该物体内的单元体的各个截面上,既有主应力也有剪应力存在。
( )4. 应变椭球体长轴大体相当于最大压应力的方向。
( )5. 被动的剪切褶皱过程中,运动面仍然是层面。
( )6. 当构造面的倾角为90º时,该面上任何构造线的侧伏角和它的倾伏角相等。
( )7. 褶皱的基本类型,向上隆起背斜,向下凹陷者为向斜。
( )8. 同一节理系中的节理产状相同。
( )9. 走向断层相当于纵断层,倾向断层相当于横断层。
( )10. 火山熔岩柱状节理的柱体斜交于冷凝面。
( )二、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12分) 1. 某一岩层的产状要素用方位角表示为SW210º∠40º,它的象限角表示法为 。
2. 岩石变形一般经历 , ,三个阶段。
3. 应变椭球体中,主应变面常表示为XY 面、YZ 面和XZ 面,其中 面为压缩面(最大扁平面),构造中代表褶皱面或劈理面的方位; 面为张裂面(最大拉伸面),代表张破裂的方位。
4. 节理组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 、限制和互切三种,可据此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5. 连续劈理按其变形特征和重结晶的状况,可分为 、 、和片麻理。
6. 线理按照其形成机制可以分为a 轴线理和b 轴线理,小型的a 轴线理有和 。
三、名词解释(任选6个解释,每个3分,共18分)1. 单剪应变——2. 蠕变——3. 枢纽——4.斜卧褶皱——5.构造盆地——6.节理组——7.构造窗——8.拉分盆地——9.枕状构造——四、简答题(任选3道题,每题6分,共18分)1.确定不整合的存在有哪些标志? 怎样确定?2.简述同沉积褶皱的特点?3.张节理和剪节理的概念及两种节理的区别?4.简述褶皱组合型式及其产出的大地构造部位?5.简述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五、论述题(任选1题,共10分)1.例举五种断盘相对位移方向的标志;结合绘图,说明所列举出的标志是如何用来确定位移方向的?2.兰姆赛(Ramsay)褶皱分类类型和各类型的特点?六、作图题(每题6分,共12分)1.一对共轭含金石英脉A和B,在陡壁上测得视倾斜A为280°∠50°,B为130°∠42°;在平坦地面上量得走向A为312°,B为241°。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以下哪项不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地震学B. 构造地貌学C. 地壳形变与应力分析D. 火山学2. 下列哪个板块边界类型不属于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范围?A. 转换型边界B. 变形型边界C. 会聚型边界D. 隆升型边界3. 以下哪个过程不属于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范畴?A. 山脉的抬升与折叠B. 地壳的断裂与错动C. 盆地的热演化D. 火山的喷发与喷涌4. 造成地壳形变的应力类型不包括:A. 压缩应力B. 拉伸应力C. 剪切应力D. 惯性应力5.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波和地震活动的科学,以下对地震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震是由火山爆发引起的地壳震动B. 地震波是由地壳形变引起的地震波动C. 地震学只研究大地震D.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无关6. 关于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P波是第一类型到达的地震波B. S波是横波,不会经过液体传播C. 表面波是最大振幅的波动类型D. 极大地震波发生在震源点附近7. 下列哪个地震带常常发生大地震?A. 地壳折卷带B. 热点活动带C. 会聚带D. 隆升带8. 以下哪个板块边界形式容易出现断裂地震?A. 会聚型边界B. 变形型边界C. 瓦解型边界D. 隆升型边界9. 下列地震预报方法中,哪种方法目前还难以实现准确预报?A. 地震前兆法B. 地震孕育区识别法C. 地震活动模拟法D. 地震短期预报法10. 地震灾害的防治措施中,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减震措施?A. 土地合理利用B.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C. 建设抗震建筑D. 加强地震监测网络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构造地貌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表面的地貌特征。
2. 地壳的形变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两类。
3. 地震前的地壳应力状态可通过__________来测定。
4. __________是地震发生的突然破裂带。
5.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地球内部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
地质构造学试卷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30分)1.侧伏角 6.应变椭球体2.褶皱枢纽 7.劈理域3.层理 8.角距4.隔档式褶皱 9.石香肠构造5.正交剖面 10.构造窗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10分)1、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它的特征是在一个单层内,从底至顶沉积物的粒度由__________而显示出来成层性构造。
2、顺一缓倾山沟而上,在沟底见一矿层,倾向前进方向,倾角中等。
此矿层“V”字型露头线的尖端必然__________。
3、地形地质图上,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的__________。
4、按照褶皱的位态分类,轴面倾角20°-80°,枢纽倾伏角近水平的褶皱为__________褶皱。
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地质构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劈理的形成机制可以简单的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晶体塑性变形。
三、简答题:(五小题,计35分)1、简述兰姆赛分类依据及分类(6分)?2、简述地层不整合概念及研究意义(10分)。
3、简述安德森对断层形成的应力状态的分析(8分)。
4、简述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6分)5、简述变质核杂岩基本特征(5分)。
四、读题分析(计25分)1、什么地层之间存在什么类型的不整合(6分)。
2、依里卡德分类,图中背斜为褶皱,轴面倾向为,枢纽倾伏方向为(6分)。
3、F1性质为断层,F2性质为断层(4分)。
4、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分)。
5、本区地质事件的形成顺序是(7分)。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30分)1.侧伏角:是指当线状构造在某一斜面内时,此线与其所在面走向线之间所夹锐角。
2.褶皱枢纽:指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即褶皱面与轴面的交线。
3.层理:是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纹理。
4.隔档式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线状延伸的紧闭背斜和开阔平缓向斜相间排列组合而成的一组褶皱。
荆州学院《构造地质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荆州学院《构造地质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构造地质学考试时间:120分钟专业:地质学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种地质构造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A. 地形构造B. 构造线C. 断裂D. 折叠2. 地壳由内向外分为几个构造层?A. 2B. 3C. 4D. 53. 地球上的大陆与海洋的分布格局与下列哪个构造有关?A. 隆起B. 海底扩张C. 岩浆活动D. 断裂4. 下列哪个地质现象不属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畴?A. 火山喷发B. 地震活动C. 陨石坑形成D. 古地磁场变化5. 岩石圈的厚度大约是多少?A. 10 kmB. 30 kmC. 50 kmD. 100 km6. 下列哪个板块边界类型不属于构造边界?A. 转移边界B. 汇聚边界C. 分裂边界D. 拉张边界7. 海底扩张理论首次提出者是?A. 胡佛B. 李四光C. 翟志刚D. 赫希8.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的哪些层?A. 地幔、地核B. 地壳、地幔C. 地壳、地核D. 上地壳、下地壳9. 下列哪个地质事件标志着地球的历史发展中的新的阶段的开始?A. 火山喷发B. 陨石坑形成C. 地震活动D. 构造运动10. 以下哪种地质现象不属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畴?A. 古地磁场变化B. 深海盆地形成C. 现代海岸侵蚀D. 沉积岩岩性分析---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1.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
()12.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由地幔和地核组成。
()13. 汇聚边界是两个板块向内运动的边界。
()14. 地震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现象。
()15.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一直在不断地扩张的。
()16.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构造构造、构造线和构造圈。
()17. 陨石坑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有关。
()18. 地球上的山脉是由板块的汇聚引起的。
构造地质学试题库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构造应力场、盐丘、底裂构造、飞峰、构造窗、窗格构造、石香肠构造、劈理、流劈理、渐进变形、柱状节理、枕状构造、阿尔卑斯褶皱、侏罗纪褶皱、德国褶皱、相似褶皱、平行褶皱、剪应变、剪切角、共轭剪切角、,辫状构造、花状构造韧性剪切带、滑脱断层、剥蚀断层、构造反转、拉分盆地、复式构造、逆冲褶皱、逆冲断层、逆冲构造、地质构造(构造迹线)、构造层次、地球圈层构造、枢纽断层、盆脊构造阶梯断层、箕状断层、地堑、,地垒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
(4分)2.盐丘: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入围岩和上覆岩石的拱形隆起形成的结构。
(4分)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
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
(4分)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和切割时,周围的外来岩体被剥离,一小块孤立的外来岩体残留在原岩块上,称为飞来峰。
(4分)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4分)6.窗格构造:由一排格构柱状的坚固岩层组成的半圆柱形大型线理构造。
(4分)7。
石香肠构造:当具有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系被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坚硬岩层不易因塑性变形而拉伸,从而破裂,在剖面上形成不同形状、平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岩块,即石香肠。
(4分)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
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
(4分)9.流动劈理:它是变质岩和强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次生透水平面结构。
它由片状、片状或扁平的圆形矿物或平行排列的几何形状组成,具有将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特性。
(4分)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题目:解释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并举例说明。
答案: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上岩石形成、变形和运动的学科。
它关注地壳中的各种构造特征,如山脉、断层、褶皱、岩浆活动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规律。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
例子:山脉:构造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就是山脉的形成与演化。
山脉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貌特征之一,通常由岩石的变形和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由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引起的。
2. 试题:题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并说明地震带的形成。
答案:地震是地球上岩石断裂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主要有以下原因:1) 构造应力积累:地壳中的板块运动导致断层上积累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2) 断层滑动:当构造应力超过断层的摩擦力,断层将发生滑动,释放能量。
地震根据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浅震、深震、挤压性地震、拉张性地震和剪切性地震。
地震带是指地球上地震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其形成与板块边界和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相互作用,导致该地区地壳不断发生断裂和地震活动,成为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3. 试题:题目:解释构造地质学中的褶皱,并阐述其形成原理。
答案:在构造地质学中,褶皱是地壳中岩石层发生弯曲的一种现象。
褶皱形成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构造应力:地质构造的应力作用是褶皱形成的直接原因。
压缩(挤压)应力导致岩石层在垂直于应力方向上发生挤压应变,从而形成褶皱。
2) 岩石的变形能力:一般来说,岩石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当受到挤压应力时,岩石层会产生弯曲而不是断裂,从而形成褶皱。
褶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分类:按照褶皱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褶皱的斜度、周期、幅度和形状;按照构造应力的不同,可分为挤压性褶皱和拉张性褶皱;按照褶皱发育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对称性褶皱和不对称性褶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
1. 递进变形;
2. 枢纽;
3. 张节理;
4. 地垒与地堑;
5. 水平断距;
6. 飞来峰和构造窗;
7. 叶理;
8. 流线;
9. 韧性剪切带;10. 应变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
1. 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和角度不整合;
2. 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和();
3. 兰姆赛(Ramsay)依据褶皱横截面上等倾斜线型式和褶皱岩层厚度将褶皱划分为()类()型;4、逆冲推覆构造是由倾角小于()的低缓逆冲断层面及上盘推覆距离大于()的推覆体或逆冲席体构成的外来岩块组合构成的构造型式;
5. 劈理可以划分为()、()和()等基本类型;
6. 水平岩曾是指倾角小于()的岩层;
7. 面状构造的倾向为300°,倾角为50°,用方位角法表示为();用象限角法表示为()。
三、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简述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
2.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的区别。
3.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4.什么是叠加褶皱,简述其基本类型。
5.绘图说明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四、论述题(25分)
1.沉积岩地区如何确定断层的存在(9分);
2.里卡德(Richard)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划分哪几
种褶皱类型、各种类型由什么特点?(10分)
3.用莫尔圆绘图表示双轴应力状态,并说明其物理意
义(6分)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
1.递进变形:从初始状态至最终状态之间,岩石变形
的全过程,用于理解和描述变形过程(演化)。
2. 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可以是水平线,也可以是倾斜线。
3. 张节理: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垂直于最大拉伸方向产生的节理。
4. 地垒与地堑:在水平拉伸变形条件下形成的正断层一般是高角度的(倾角60°±)。
共轭出现的正断层相向或相背倾斜,并在运动过程中导致断块体相对上升和下降,从而形成地堑和地垒。
5. 水平地层断距:在垂直于被断岩层走向的剖面上,测得断层两盘上相当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6. 飞来峰和构造窗:逆冲断层或推覆构造,均是由老的地层组成的异地岩块,叠置于由年轻地层组成的原地岩块之上,并因侵蚀作用造成一系列飞来峰和构造窗。
7. 叶理:岩石内透入性要素的面状排列。
8. 流线:主要是针状、柱状、长条状矿物(角闪石、辉石、长石等)、长条状析离体和捕掳体等长轴呈定向平行排列称为流线。
9. 韧性剪切带:一些断层不见断层面,但可见明显位移,称为韧性断层或韧性剪切带,它们形成于地壳深部层次。
10. 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
1. 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2. 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3. 兰姆赛(Ramsay)依据褶皱横截面上等倾斜线型式和褶皱岩层厚度将褶皱划分为(III)类(V)型;
4、逆冲推覆构造是由倾角小于(30°)的低缓逆冲断层面及上盘推覆距离大于(5km)的推覆体或逆冲席体构成的外来岩块组合构成的构造型式;
5. 劈理可以划分为(破劈理)、(板劈理)和(褶劈理)等基本类型;
6. 水平岩是指倾角小于(5°)的岩层;
7. 面状构造的倾向为300°,倾角为50°,用方位角法表示为(300°∠50°);用象限角法表示为(N60°W, 50°W 或N)。
三、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简述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
切穿第四纪沉积物;温泉;河流转向;河流阶地;地震。
2.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的区别。
1.作用力方向与变形岩层之间的关系。
2.岩层厚度变化。
3.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层的缺失;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性和岩相常常有很大差异;生物演化具有不连续性;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沉积间断或从未沉积,或沉积后剥蚀;不整合面上常常有因长期风化形成的底砾岩和一些特殊的矿产(铝土矿等);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上覆岩层的底部层位覆盖在下伏岩层的不同层位上;上下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史。
角度不整合形成历史包括下降、沉积→褶皱等变形、变质、岩浆侵入、隆起、沉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理论意义:反映上、下地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展顺;构造层划分的重要标志;岩石地层单元划分的重要参考;古地理,古构造演变的研究。
实际意义:不整合面与矿产关系密切——铁、锰、磷、铝土矿,岩浆热液型矿床,石油、天然气。
4.什么是叠加褶皱,简述其基本类型。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类型I—穹-盆式:晚期滑褶皱的滑动方向与早期褶皱的轴面平行或低角度相交,但与早期褶皱的枢纽高角
或“斜跨褶皱”叠加形成构造盆地, 类型 II 新月- 共轴叠加褶皱 但
5.
说明: 1) 图示 四、论述题(25分) 1. 沉积岩地区如何确定断层的存在(9分); 1).断层面、磨擦镜面、擦痕、阶步的存在;2)构造岩带的线性分布;3)构造线或地质体的不连续性;4)地层的重复与缺失;5)特殊的地形与地貌: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的存在;6)遥感图象特征;7)带状分布的泉水、湖泊(洼地)、地震震中。
2. 里卡德(Richard )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划分哪几
种褶皱类型、各种类型由什么特点?(10分)
Richard (1971)根据轴面倾角,枢纽倾伏角和侧伏角
三个变量绘制出一个类似岩石命名分区图的三角投影网图,并根据三角网图内各项数据的规律变化,将三角投影网图划分为七个区,分别代表七种特征的褶皱类型。
Ⅰ. 直立水平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Ⅱ.直立倾伏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80°。
Ⅲ.倾竖褶皱 轴面和枢纽近直立,倾角和倾伏角均为80°-90°。
Ⅳ.斜歪水平褶皱 轴面倾斜(倾角10 °–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Ⅴ.平卧褶皱 轴面和枢纽均近水平,倾角和倾伏角0°-10°。
Ⅵ. 斜歪倾伏褶皱 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倾伏 (倾伏角10°-80°)。
Ⅶ 斜卧褶皱 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倾向和倾伏向一致,倾角和倾伏角大致相等,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80°-90°。
以上七类褶皱反映了轴面和枢纽产状的连续变化系列,因此包含了自然界可以出现的各种产状的褶皱。
三角投影网图上所划分的七个区,分别代表七大类型褶皱产状的变化范围。
图内各区范围的大小也大致反映出该类褶皱在自然界出现的几率大小及其过渡类型的一般变化规律,其中Ⅵ区范围最大,表明斜歪倾伏褶皱在地壳中最常见,
它是产状变化最大的一类褶皱。
这一分类使对褶皱形态的研究从定性描述提高到半定量的水平,为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褶皱形态和产状特征提供了条件。
3. 用莫尔圆绘图表示双轴应力状态,并说明其物理意义(6分)回答3-4点即可)。
A 1)应力圆代表物体内一点的应力状态,通过该点的任一
截面上的应力分量σa 和τa 由应力圆上的一个对应点代表。
在物体内,截面逆时针旋转 a 角,在莫尔圆上也按同一方向旋转,2 a 。
2)两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的应力分量对应于莫尔圆直径的两个端点。
剪应力互等定理:经过同一点的两个相互垂直的面上的剪应力,总是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两个互相垂直的截面上的正应力之和等于常数(不随a 角改变)。
3)相差180的两个截面上的应力,对应于圆上同一点,应力分量完全相同,但作用方向相反。
4) τa 的最大值就是圆的半径,等于1/2σ1,它作用在法线与主应力σ1成±45的截面上,而且两个最大剪应力作用面相互垂直,称为共轭剪切面。
5)最大和最小正应力分别在A 和B 点,此两点对应的截面上,剪应力等于零。
6)在互相垂直的两个任意截面上正应力之和为一个常量,等于主应力之和;互相垂直的截面上剪应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