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貌类型》教学分析人教

合集下载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2. 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能够通过实地观察分析地貌特征。

4.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实地观察和分析地貌特征。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需要结合地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知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2. 准备实地观察的地貌区域地图和相关资料,以便学生了解观察地点的情况。

3. 准备教学用具,如地球仪、地貌模型等。

4. 安排实地观察的时间和地点,确保安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地貌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

随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地貌类型,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2. 讲授新课(1)介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地貌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貌的形成原因。

(2)介绍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条件,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征和条件对地貌类型的影响。

(3)组织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分布情况。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总结。

(4)教师总结并评价学生的表现。

教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与地貌类型相关的课外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相关知识。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通过案例学习,总结地貌形成与演变的过程,掌握地理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增强对地貌资源的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地貌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想三: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表达
(1)分组合作完成地貌类型识别、地貌特征总结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开展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4.设想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讲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貌资源保护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地貌类型的识别与特征理解
学生在学习地貌类型时,对于各种地貌的识别和特征理解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常见地貌类型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表现,需要学生深入掌握。
2.重难点二:地貌形成原因及其内外力作用
地貌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生对这些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是难点,尤其是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貌的定义,理解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其特征和分布。
3.学会使用地理图表、遥感影像等资料,识别和分析不同地貌类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三)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一些与地貌类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请你们小组分析一下这个地区的地貌类型,并解释其形成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请同学们来说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地貌类型,它们的特点和成因是什么?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5.反思与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到地貌类型的魅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身体验各种地貌环境,从而加深对地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和讨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展示。

2. 准备教学PPT,包括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问题。

3. 准备好地形模型或相关地理教具。

4. 邀请相关地质学家进行实地考察,为课堂讲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些地貌的视频或图片,如黄土高原、雅丹地貌、丹霞地貌、风蚀蘑菇等,并让学生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2.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新课教学1. 常见地貌类型介绍(板书)(1)褶曲地貌:展示一些褶曲山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其形成过程。

(2)断层地貌: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断层和地垒、地堑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断层形成的地貌特征。

(3)火山地貌: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火山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

(4)流水地貌:通过模型和图片展示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让学生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5)风力地貌:展示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风力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地貌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教师巡回指导)3.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地貌特点等。

4. 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各种地貌,如:河流、湖泊、山地、沙漠等,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分布区域。

2. 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外观特征和环境影响。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和描述。

2. 教学难点: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正确理解和诠释复杂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地貌的模型或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教室讨论和讲解。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4. 确定实验室或户外观察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让学生对地貌类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出问题: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外动力作用的干系。

(二)新课教学1. 平原:介绍平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平原类型。

通过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原的特点。

2. 山地:介绍山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山地类型。

通过展示山地图片,让学生了解山地的特点及常见的地形地貌。

3. 丘陵、高原:分别介绍丘陵和高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特点。

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地貌的基本特征。

4. 盆地:介绍盆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盆地类型。

通过盆地与平原的比照,让学生理解盆地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5. 通过实验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貌形成的过程,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6. 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优缺点,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做好铺垫。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提问与回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1常见的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的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进行地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
3.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进Fra bibliotek适当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得到提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学生通过总结归纳,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貌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各种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地貌知识。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地貌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提高其地理核心素养。
4.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户外实践活动成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其继续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2.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3.强调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环境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地貌类型分布图、撰写地貌类型调查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山地地貌时,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实地考察,观察山地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貌类型学习的热情。
2.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类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提出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形成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沙漠和冰川地貌,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察能力,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如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学习目标1.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2.根据地貌的相关资料分析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不同地貌的演化过程。

3.风沙、海岸地貌概念、分类及特征。

4.海岸侵蚀地貌的侵蚀方式。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并能区分风沙、海岸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风沙地貌风向的判断。

学法指导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2.干旱地区风沙地貌发育的原因(1)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沙源足。

(2)植被稀少,利于风沙活动。

(3)多大风活动。

3.类型(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的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垂直。

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补充: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移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②危害: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3.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侵蚀地貌——“V”型河谷
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
上游发生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
岸壁陡峭,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谷
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中下游发生侧蚀
地形平坦地区,特点是河道较宽,河流的侧蚀、堆积运动较明显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应用: ①凸岸泥沙沉积,地形 平坦,土层深厚,可以 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 ②凹岸河道较深,泥沙 淤积少,可以建港口;
三角洲
delta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河口为 河流的终点,此时因水流速度骤减 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大量泥沙沉 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
长密江西三西角比洲河三角洲
河流阶地
成因:①河流的下切侵蚀 ②地壳的阶段性抬升
长江中游江汉平原
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alluvial plain
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地区,上游 侵蚀了大量泥沙后因流速减慢,泥 沙便沉积在此形成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湖滨平原、 三角洲平原、冲积-洪积平原 均属于冲积平原
第四章 地 貌
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
1 认识河流地貌基本类型。 2 能够描述常见河流地貌景观的特点并熟悉其分布。 3 分析常见河流地貌景观的成因。
2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fluvial landforms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 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 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 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

2.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 与人物 、人物 与环境 之间相 互关系 的具体 事件构 成。

3.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 也是整 体感知 小说的 起点。 命题者 在为小 说命题 时,也必 定以情 节为出 发点, 从整体 上设置 理解小 说内容 的试题 。通常 从情节 梳理、 情节作 用两方 面设题 考查。

4.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 、发展 、高潮 和结局 来划分 文章层 次,进而 梳理情 节。

5.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 以梳理 为一个 情节。 小说中 的场景 就是不 同时间 人物活 动的场 所。

6.根据线索来梳理。抓住线索是把握 小说故 事发展 的关键 。线索 有单线 和双线 两种。 双线一 般分明 线和暗 线。高 考考查 的小说 往往较 简单,线 索也一 般是单 线式。
扇尖形头三状角三洲角洲
鸟足状三角洲
案例探究
“年轻”的黄河三角洲
1984年
1994年
2004年
黄河三角洲每年将超过亿吨的泥沙从黄土高原搬运到入海口,这些泥沙以平 均每年两三千米的速度把海岸线向前推进(如上图所示),同时也为我国每年新增 几十平方千米的“年轻”土地。
D 3.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7.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 有别的 影响, 原因在 于阅读 并非是 对作品 的简单 再现, 而是一 个积极 主动的 再创造 过程, 人生的 经历与 生活的 经验都 会参与 进来。

8.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 解力有 所欠缺 ,所以 在读书 时往往 容易只 看其中 一点或 几点, 对书中 蕴含的 丰富意 义难以 全面把 握。
冲积扇
冲积扇是河 流出山口处 的扇形堆积 体。
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位于 河床主槽一 侧或两侧, 在洪水时被 淹没,枯水 时出露的滩 地。
牛轭(è)湖
主要分布在地势地平地区,并发育于“S”形河道——河曲。 在河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A.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B.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 C.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D.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4.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 B )
①地形平坦,汊流较少 ②海浪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 发育
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

1.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 要素之 一,是叙 事作品 中表现 人物之 间相互 关系的 一系列 生活事 件的发 展过程 。

9.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 我们才 能怀着 坚定的 信心和 希望, 开始伟 大而光 荣的事 业。自 信的人 有勇气 交往与 表达, 有信心 尝试与 坚持, 能够展 现优势 与才华 ,激发 潜能与 活力, 获得更 多的实 践机会 与创造 可能。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