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

合集下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意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意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公布日期】2018.12.05•【文号】人社部发〔2018〕77号•【施行日期】2018.12.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8〕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是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为更好服务稳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现就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扩大服务供给,创新运行机制,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以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增长,以就业增长支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保障基本。

立足基本国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统筹城乡,促进均等。

加快城乡间、区域间制度一体化建设,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重点群体倾斜力度,保障各类服务对象获得机会均等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把握公共就业服务公益属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政府和社会、管理和服务、统一和分级分类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合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日期】2009.12.30•【文号】人社部发[2009]186号•【施行日期】2009.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现将《关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关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有关规定和国务院67次常务会关于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要求,提高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的信息化,涵盖了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承担着联通政策制定与实施、就业与失业管理、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信息监测与市场监督等重要功能,是掌控就业局势、推动就业工作的基础手段和重要信息来源,可以有效地支持落实就业政策、提供针对性服务、提高管理效能和为政府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监测信息。

(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在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是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重要支柱。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不仅承担着整个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支撑任务,还作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础信息资源,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支撑。

同时,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与社会保险信息化相互联系、互为依托,是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领域做好服务、搞好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掌握情况、把握形势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国家职业资格劳动保障协理员培训(四级)

2012年国家职业资格劳动保障协理员培训(四级)

26
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2分)

001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 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 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 应的管理服务。

002意义:进一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发展的
业道德修养等内容。

003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①鲜明的职业性②内容、形式的 多样性③较强的适用性④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004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练习:职业道德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概念、职业道德原则、 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评价、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 (A)法律法规(B)单位纪律(C)职业守则(D)规章制度
13
职业守则(3分)



001执行政策,注重落实 002乐业: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 003勤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004精业:钻研业务、求实创新 005以人为本,乐于奉献 006顾全大局的要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 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007团结协作: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下级与 上级的关系;处理协作单位的关系 008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
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练习: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 )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 和行为规范。 A、社会生活 B、职业准入 C、职业培训 D、职业活动
9


002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概念、职业道德
原则、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守则、职业道德评价、职

知识题库-人社劳动知识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十一)

知识题库-人社劳动知识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十一)

知识题库-人社劳动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十一)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1.《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对( )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社会保险补贴。

A.小型微型B.非公有制C.公有制D.各类答案:A解析:《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给予最长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2.《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对高校毕业生离校( )年内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国家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A.半年B.1年C.2年D.5年答案:B解析:《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对离校1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补记职业年金所需资金由( )解决。

A.上级财政B.同级财政C.上级部门D.原所在单位按现行经费保障渠道答案:D解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参保人员办理了正式调动或辞职、辞退手续离开机关事业单位的,根据改革前本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年限长短补记职业年金,以实账方式划转至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所需资金由其原所在单位按现行经费保障渠道解决。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 )为待遇领取地。

A.其户籍所在地B.其退休时工作所在地C.其退休前上一个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D.其退休时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答案:D解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其退休时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为待遇领取地。

知识题库-人社劳动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十)

知识题库-人社劳动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十)

知识题库-人社劳动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十)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建设,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

A.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人员队伍B.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C.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D.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实现()就业,()控制在5.5%以内。

A. 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B. 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城镇调查失业率C.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城镇登记失业率D.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城镇调查失业率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第三章主要目标中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3.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

A.1年B.2年C.3年D.4年答案:C解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就业补贴类政策清单及首批地方线上申领平台的通知》(人社厅发〔2020〕44号)第一项第三条规定,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

4.()是政府掌握劳动者就业失业状况的重要手段,是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的基础。

A.退休人员登记B.劳动用工备案C.失业登记D.就业登记答案:C解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失业登记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20〕79号)明确,失业登记是政府掌握劳动者就业失业状况的重要手段,是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的基础。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研究综述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研究综述

PS 中国人事科学LCHINESE PERSONNEL SCIENCE就业与创业《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研究综述**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ZDA150)"我国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趋势、影响与协同治理研究”□刘永魁[摘 要]我国现有文献和政策资料关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和均等化等“高度”问题的研究较为丰富,关于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公私合营方式的协同效果、分阶段服务质量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不够;缺乏方法论指导和理论牵引,研究对象泛化和研究问题窄化现象明显。

深化相关研究,应在“大服务” “集成服务”和“跨区域协同服务”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巩固服务根基;突 破现有定量研究方法,丰富服务方式;加强服务对象数据追踪,提升服务质量”[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 信息化 服务质量 服务方式[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有效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快落实“稳就 业” “保就业”方针,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是就业系统的核心 工作。

公共就业服务作为协调劳动力供需双方相互匹配的重要推手,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和降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的关键一环,承担着较为重要的责任。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梳理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历程,归纳已有的理论 基础,厘清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进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决策系统化、政策精准化和施策科学化。

政策梳理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调节市场和促进就业的核心手段。

[1]2017年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7 年第4号和第5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批准《公共就业服务总则》《公共就业服务术语》《就[文章编号]2096-5761 (2021 ) 01-0064-10业援助服务规范》等8项公共就业服务国家标准。

《公共就业服务总则》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服务主体、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公共就业服务术语》明确规定了公共就业服务是通过提供公益性服务措施,以满足 劳动者就业或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需求的行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日期】2016.10.21•【文号】人社厅发〔2016〕159号•【施行日期】2016.10.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15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信息化,涉及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更是改进服务质量和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等文件要求,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在就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实现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全程信息化,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十三五”时期加强就业创业工作以及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将就业创业工作的新目标、服务对象的新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支持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到2020年,全面建成系统省级集中、信息全国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格局,提升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能力,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一规划,流程再造。

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总体安排以及“金保工程”二期项目,统一规划,整体建设。

依据部颁相关标准规范和工作要求,加快省级集中信息系统建设,并以此推动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实现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全程信息化。

就业信息全国联网技术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就业信息全国联网技术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附件3就业信息全国联网技术规范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01号,以下简称《通知》)及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一、联网地区系统基本技术要求(一)网站登录要求1.基于南北联通和电信互联互通的服务器支持,能够与中国公共招聘网联通,且尽量避免设置HTTP出口代理。

2.网络稳定(带宽128K)条件下操作性界面单一操作的系统响应时间小于2秒,能够满足网站登录的并发要求。

(二)系统硬件配置要求1.省级系统:服务器CPU为4核以上,频率为3G以上,内存为4G以上,硬盘空间为100G以上。

2.市级系统:服务器CPU为4核以上,频率为3G以上,内存为4G以上,硬盘空间为100G以上。

(三)数据库配置要求中国公共招聘网部级数据交换平台采用Oracle数据库,支持Oracle 和mysql两种数据库环境,若联网单位没有购买Oracle数据库,可采用交换平台内嵌的mysql数据库作为交换库。

(四)基础数据要求1.招聘岗位、招聘单位和招聘会信息所用数据指标及其代码符合《通知》所附的《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数据指标规范》要求,数据质量符合《通知》所附的数据质量要求。

2. 其余信息的内容和质量要符合《全国联网信息质量标准》(请在/download/2014.html下载)的要求。

二、联网上报信息技术要求1. 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与中国公共招聘网联网,需遵守《通知》所附的《全国公共招聘网数据上传技术规程》,优先采用“专网自动上传”或“互联网自动上传”方式。

2. 采用“专网自动上传”或“互联网自动上传”方式,可实现招聘岗位、招聘单位和招聘会信息的自动上传。

3. 采用“每日批量直报”方式,可通过手工录入或者批量导入数据的方式,实现包括招聘岗位、招聘单位和招聘会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的上传。

三、省级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要求省级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要按照信息系统省级集中建设和就业信息全国联网的要求,与辖区内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系统进行对接,汇总省内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的就业信息,实现以招聘岗位信息为主的各类就业信息在省级平台的统一发布和动态更新,并逐步引导地市级及以下机构逐步利用省级平台开展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印发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现将《关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关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有关规定和国务院67次常务会关于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要求,提高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的信息化,涵盖了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承担着联通政策制定与实施、就业与失业管理、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信息监测与市场监督等重要功能,是掌控就业局势、推动就业工作的基础手段和重要信息来源,可以有效地支持落实就业政策、提供针对性服务、提高管理效能和为政府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监测信息。

(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在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是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重要支柱。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不仅承担着整个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支撑任务,还作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础信息资源,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支撑。

同时,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与社会保险信息化相互联系、互为依托,是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领域做好服务、搞好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掌握情况、把握形势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进一步做好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要和紧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原有的信息网络包含了业务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相关网站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目前,绝大多数地市(包括设区的市、地、州,以下同)及以上地区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都建有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或人才市场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络和相关网站,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但目前全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就业工作总体要求尚有差距,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业务系统不统一、网络覆盖不广泛、服务形式不便利等问题,突出地反映出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全国性就业信息平台尚未建立,难以满足全社会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的需要。

在各地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也急需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全面加强信息化对就业工作的支撑作用。

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就业促进法有关规定为依据,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促进就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以完善功能、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为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二)基本原则1.坚持应用为先,突出实效。

要全面树立服务优先、业务优先、应用优先的思想,以为劳动者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重点,兼顾为业务管理和宏观决策服务,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对就业工作的整体支撑水平。

2.坚持数据集中,服务延伸。

以地市或省一级统一数据中心为基础,建立集中式数据库,统一管理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信息,并实现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其他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网络将服务延伸到区县、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为城乡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

3.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总体安排,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依据部颁相关业务规范和工作要求,按照完善功能、规范流程、强化服务、高效管理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整体建设,实现本地区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各项业务的全程信息化。

4.坚持统一标准,资源共享。

严格执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技术标准,遵循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业务指标体系要求,并充分利用"金保工程"现有技术成果和设备资源,努力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与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及其他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做到标准统一、网络互连、数据共享。

5.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结合本地就业工作实际及公共就业服务发展要求,制定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规划和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并根据不同地市的建设现状,进行分类指导,有重点、分步骤地逐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到"十二五"规划期末,初步构建形成以地市为基础、全国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

东、中、西部地区信息系统网络覆盖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地区数量,分别达到90%、80%和70%;业务应用软件功能涵盖所有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业务,并切实得到有效利用;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业务处理实现统一流程和规范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基本业务信息实现一点登陆、全国查询。

(二)具体目标1.业务应用软件统一建设。

地级以上城市统一开发使用涵盖各项公共就业服务主体业务功能的业务应用软件,辖区内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业务应用软件;以统一数据中心和覆盖所有区县、街道、社区和重点乡镇、行政村的信息网络为基础,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全程信息化。

2.个人就业信息统一管理。

在地级以上城市范围内,以统一数据中心为基础,以各类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社会保险参保、扶持政策享受等业务经办为入口,实现辖区内个人就业信息的统一管理和统一使用。

3.单位用工信息统一查询。

在地级以上城市范围内,以统一数据中心为基础,以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办理相关业务和享受相关政策为入口,实现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的用人单位信息统一管理和招聘信息的统一发布,并逐步建立全国单位用工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一点登陆、全国查询"。

4.就业服务项目统一实施。

通过完成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人才市场信息系统的整合,在地级以上城市范围内,实现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的统一管理;通过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明,对各类劳动者实施统一的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通过信息系统支撑的分布式服务和业务经办,实现劳动者在全市范围内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

5. 业务协同规则统一应用。

建立业务信息协同规则,实现个人就业与失业状态信息、失业保险待遇发放信息和享受相关政策补贴信息等业务之间的信息统一,并逐步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与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与银行、税务、财政等部门相关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联动和数据交换制度。

6.就业服务网站统一标准。

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信息系统,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就业工作网站和公共招聘网站。

就业工作网站重点负责发布就业政策信息和就业服务工作信息,公共招聘网站重点负责为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网上求职招聘服务。

以网站数据与业务应用软件数据同步为基础,探索开展网上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业务经办工作。

7.公共服务手段统一提供。

扩大社会保障卡在公共就业服务各项业务领域的应用,探索实现社会保障卡的跨系统和跨地区通用;利用1233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咨询服务电话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职业介绍、创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8.市场监测体系统一建立。

依托统一数据中心和覆盖辖区的信息网络,统一建立并不断完善现有职业供求分析和失业监测制度;以区域性或全国性就业信息平台为基础,探索建立就业预警预测制度,为政府促进就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标准和规范建设我部将结合各地的情况,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技术标准,供各地参照使用。

各级促进就业主管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按照统一要求,全面梳理本地业务经办流程,并根据人本服务理念和信息技术条件,对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建立不同业务线之间的数据关联。

各地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严格执行部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统一使用我部开发的统一业务应用软件并进行本地化,确保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应用软件中各类业务代码、业务流程和信息标准的规范和统一,支持各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

(二)数据中心建设地级市以上城市普遍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中心,以集中建设、数据唯一、统一管理为目标,建立统一的个人基本信息库、单位基本信息库和相关机构基础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数据库,集中管理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

统一数据中心应保障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应用软件的正常运行,支撑各项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工作的统一运行和规范管理。

一是要将本地区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全部纳入数据中心,并逐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实现全市城区内各类劳动者基本就业与失业状况、接受服务与享受政策等方面信息的统一管理。

二是要将招聘人员或享受政策的用人单位信息全部纳入数据中心,并逐步扩展到享受政策的职业中介、职业培训、创业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相关机构的基本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全市范围内招聘信息的统一发布和各类享受政策信息的统一管理。

三是要将本地区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项业务活动信息全部纳入数据中心,并逐步扩展到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各项业务活动信息,实现各级各类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工作信息的统一管理。

在保证应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公共就业服务数据集中到省一级的统一数据中心。

(三)信息网络建设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建设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以地市为基础,向下延伸到区县、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向上联通到省、部的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应保障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应用软件的正常运行,支撑各项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业务向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的延伸。

一是要重点做好市、区县和街道的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保障业务应用软件能够顺利、快捷地在网络上运行,并逐步扩展到乡镇和城市社区。

二是要与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相关的各类机构间实现信息联通,包括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创业服务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以及劳动保障监察和驻外劳务输出机构等,支撑各项相关业务的统一办理和业务信息的统一管理。

三是在就业任务重的地区,可以将网络延伸到行政村,通过应用业务软件支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应用软件建设地级以上城市普遍使用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应用软件,依托数据中心和信息网络,功能覆盖就业与失业管理、职业介绍与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服务、失业保险、就业援助、劳动力资源调查、人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以及政策性补贴经办等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工作领域,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数据关联和业务协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