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二章 中药传统炮制理论
(完整word版)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 (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4. 制则(定义、举例)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
【盐制知母】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制半夏】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壳、煨木香】5)相喜为制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
如:川乌、草乌等.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
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
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
第二章 中药传统炮制理论

第二节
中药生熟论
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开创中药生熟异用 1、生泻熟补 何首乌生用通便、解毒;制熟补肝肾、乌须发 生地黄清热泻火,主泻;熟地黄滋阴补肾,主补 2、生峻熟缓 大黄生用泻下攻积力猛,熟用缓和泻下作用。 枳实生用破气,麸炒后,缓和峻烈之性。 3、生毒熟减 乌头、马钱子等炮制后降低其毒性,用于临床
第四节
药性变化论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
吴茱萸制黄连;姜制栀子:以热治寒——反制
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酒制仙茅(热者益热);胆汁制黄连(寒者益寒) ——从制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生地(甘寒,主清),——熟地(甘温,主补)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第二章
中药传统炮制理论
第一节 中药制药论
传统制药的原则
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
制药的具体方法: 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状和分开药用 部位。
炒制、切片、不同功效药物分开入药
2.制其性:改变药物的性能
纠正过偏之性;增强药物功效;改变升降之性
3.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纠正劣味 4.制其质:改变药物的质地,便于发挥疗效
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蜜制入脾”等。
四、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减毒”、“增效”为中药炮制的重要目 的。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 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如乌头、 马钱子等,生品毒性大,多外用。炮制后,毒 性降低,可供内服。
去毒的途径: 1.降低或消除毒性成分。 如马钱子、巴豆等 2.使毒性成分发生转变。 如川乌、草乌等 3.辅料的解毒效果 如藤黄、天南星、半夏等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 浮沉,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辅料的作用更加明显:酒炒性升,姜炒则散, 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1.“生升熟降”:莱菔子、柴胡、砂仁等 2. “生降熟升”:大黄、黄柏等 3. “升者益升”:黄芩等 4. “降者益降”:黄柏等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前言药,是医的作战武器,所以医与药是互相依存、绝对不可分割开的。
几千年来,祖国医药在人民与疾病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障了整个民族的健康,因此中药学在我国医学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笔者在40多年从事中医药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中药炮制质量的重要。
中国药物的修治,创始很早。
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就使人民对药物的使用深为注意。
雷公的炮制法,开辟了后世药物修治的道路,其炮制药歌云:“芫花本利水,非醋不能通……地榆医血药,连梢不住红。
”在这几句话里,可以体会到中药必须加以修治和炮制,否则不独无益于病,相反的还能有害于人。
炮制方法是否得宜,会直接影响药物性能和疗效。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这一宝贵的遗产,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特将我们从师学习的经验,参考有关书籍,编写成《实用中药炮制学》,曾在市卫校、中药进修班讲课后,由市科委及有关报刊内部印刷后,得到湖北、广东、山东、江西、四川、安徽、辽宁、河北、天津、上海等省、市有关单位和个人来信索取,内部印刷三千册,全部销完。
许多读者赞誉此书“对提高中药质量和中药专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培养中药事业的接班人起了很好的作用,真是中药炮制实用的好教材”。
为了满足广大中药职工要求,特公开出版。
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参考高等院校中药炮制教材,介绍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炮制的意义和目的、炮制的依据及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炮制的常用辅料、药物的贮存、炮制的古今分类方法等知识,着重介绍现代炮制常用法,即修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
各论介绍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我们在工作中所得的体会,具体介绍三百多种常用中药炮制的方法。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陈立夫先生题写书名,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王绵之,湖北省中医学会理事长、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李今庸,湖北省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绪纶教授等关怀和指导,并为本书题词,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谢意。
中药炮制学第2章

2. 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切制目的:提高煎药效果,便于进一步炮制、制剂。 切制过程:
净药材
软化
切片
干燥
2021/8/15
12
2.1 软化过程
切制前的润泡,便于切制。 软化时间和用水量影响饮片质量。
甘草 浸泡48h切片,水溶物下降49.89%;甘草酸损失48.40%。 浸润48h切片,水溶物下降7.22%;甘草酸损失4.49%
使全方降气平喘,化痰消食的作用增强。
2021/8/15
37
2.保证各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 合疗效。 如二妙散(黄柏 、 苍术 )—清热燥湿,黄 柏去栓皮(不除去粗皮就等于减少了黄柏的 实际用量。这样全方燥湿之力甚强,但清热 之力不足,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还恐有湿 热未去,热邪反增,不能发挥全方的综合作 用)
“生毒熟减”,毒性(一定的毒性和副作 用)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 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如乌头、马钱子等,生品毒性大,多外用。 炮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
2021/8/15
35
去毒的途径:
1.降低或消除毒性成分。 如干漆、巴豆等
2.使毒性成分结构发生变化。 如川、草乌,马钱子等
2021/8/15
40
二、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 1. 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
有的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会因药物某一作用与证不符,给治疗 带来不利影响或副作用。
干姜 — 辛热而燥,具有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之功效 四逆汤 — 干姜生品,取其能守能走,力猛而速,功专温脾阳而散里寒, 助附子破阴回阳,已迅速挽救衰微的肾阳。 生化汤(产后受寒,恶露不行)— 炮姜,微辛而苦温,既无辛散耗气、 燥湿伤阴之弊,又善于温中止痛,且能入营血。
中药炮制学-第二章

二、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一)探讨炮制机理
炮制机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包括:减毒 增效 缓和药性 增加新药效
(二)改进炮制工艺 迫切性、科学性
发展方向:机械化 自动化
科学化
(三)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⑴ 利用现代实验手段---客观化、数据化
一枝黄花 ⑵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增补质量标准
丁香
(3)探索出更能突出饮片特色的质量标准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
--继承、整理、创新、发展
继承和整理传统文献 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 研究中药炮制的方法 研究炮制品质量标准
三、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医药基础理论
中药化学 药理学
中药鉴定学
分析化学 分子生物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炮制术语
苦酒:醋。 汤洗:热水洗。 陈壁土:多年东壁土,得晨之阳光,
得少火,补中焦脾胃之气。
古代炮制术语
煮散:打成颗粒(宋代以前)。 饮片:旧指切制成一定规格形状的药
材;现指直接用于临床的处方原料。
总结
中药炮制 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 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 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 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 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 学科。
总结
中药炮制专注:
《雷公炮炙论》 《 炮炙大法》
“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病在
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
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 须酒洗之;在下生用…”
《十药神书》
元· 葛可久
首次提出炭药止血的理论,“大抵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汇总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汇总中药炮制是将中草药进行研磨、煮软、炖煮等处理,使其药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药材选择、药材准备、制粉、煎煮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药材选择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环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发挥药材的药效,因此要选择符合疾病需要的药材。
药材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综合考虑,根据中药学的理论进行合理的组方。
选择的药材应该具有药效明确、品质优良、无杂质、正规产地等特点。
其次,药材准备是保证中药炮制质量的关键环节。
药材在炮制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去杂、洗净、切片等。
去杂是去除药材中的杂质,洗净是将药材清洗干净,切片是将药材切成大小适宜的片状。
药材准备的目的是为了使药材更容易吸收和释放有效成分,达到更好的炮制效果。
制粉是将药材研磨成粉末的过程。
研磨药材可以增加其表面积,提高药效的释放速度,使药材更容易被机体吸收。
制粉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药材的原有药性,避免过度研磨造成药性丢失。
不同种类的药材可以采用不同的制粉方法,如碾压、研磨等。
煎煮是中药炮制的核心环节。
中药煎煮是将药材加水煮沸煮溶取药效的过程。
在煎煮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出来。
煎煮的方法主要有煎煮法、煮沸法、沸煮法等,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使药效得到最大化。
此外,还需要注意中药炮制的卫生规范和操作技巧。
中药炮制过程中要注意药材的储存、加工和炮制环境的清洁,避免交叉污染和假冒伪劣药材的使用。
操作时要掌握好炮制的时间和温度,避免过度炮制或不充分炮制,影响药效。
总之,中药炮制基本理论包括药材选择、药材准备、制粉、煎煮等方面的内容。
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可以提高中药炮制的质量和疗效,更好地为患者治疗疾病。
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结合临床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中药炮制方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第二章中药传统炮制理论

第二章中药传统炮制理论第一节中药制药论一.制药原则清代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
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
其制之义又各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以相畏为制。
而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亦称之为传统的制药原则二.含义与应用1.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黄连,酒大黄。
(黄连苦寒,吴茱萸辛热,用吴茱萸制黄连,可以吴茱萸的辛热杀黄连的大寒之性。
)2.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蜜制甘草。
(蜂蜜甘平,益气补中,和百药。
甘草,味甘性平,有益气和中作用,二者药性相似,蜜制甘草可增强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
蜜制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
)3.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能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如姜半夏。
(生半夏有毒,使人呕吐等;生姜发表,止呕,开痰作用,以生姜炮制半夏可抑制半夏的使人呕吐副作用,降低毒性,增强化痰止咳作用。
)4.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减弱某些中药的副作用。
如米泔水制苍术。
(苍术芳香燥烈,米泔水甘平,益气除烦,可缓和苍术的燥性。
)5. 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增强商品价值。
如醋制乳香、没药。
6. 制其形: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如:碾、捣或切制,不同药用部位分开入药7.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性能。
如酒制黄连8.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
如醋制乳香9. 制其质: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质地。
如王不留行炒至爆花,穿山甲、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淬等第二节中药生熟论1.生泻熟补:有些中药生品具有泻下作用,炮制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够产生滋补的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药传统炮制理论
第一节中药制药论
一.制药原则
清代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
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
其制之义又各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以相畏为制。
而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亦称之为传统的制药原则
二.含义与应用
1.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黄连,酒大黄。
(黄连苦寒,吴茱萸辛热,用吴茱萸制黄连,可以吴茱萸的辛热杀黄连的大寒之
性。
)
2.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蜜制甘草。
(蜂蜜甘平,益气补中,和百药。
甘草,味甘性平,有益气和中作用,二者药性
相似,蜜制甘草可增强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
蜜制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
效。
)
3.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能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如姜半夏。
(生半夏有毒,使人呕吐等;生姜发表,止呕,开痰作用,以生姜炮制半夏可抑
制半夏的使人呕吐副作用,降低毒性,增强化痰止咳作用。
)
4.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减弱某些中药的副作用。
如米泔水制苍术。
(苍术芳香燥烈,米泔水甘平,益气除烦,可缓和苍术的燥性。
)
5. 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
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增强商品价值。
如醋制乳香、没药。
6. 制其形: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如:碾、捣或切制,不同药用部位分开入药
7.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性能。
如酒制黄连
8.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
如醋制乳香
9. 制其质: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质地。
如王不留行炒至爆花,穿山甲、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淬等
第二节中药生熟论
1.生泻熟补:有些中药生品具有泻下作用,炮制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够产生滋补的功效。
如生地黄清热凉血而主泻,熟地黄滋阴补血而主补。
2. 生峻熟补:生品作用猛烈,制熟后大为缓和。
如大黄。
3. 生毒熟减:生品毒性很强炮制后毒性降低。
如乌头。
4. 生效熟增:中药制熟后明显增强疗效。
如蜜制黄芪、醋制延胡索。
5. 生行熟止:生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常用于跌打损伤;熟三七则有补气补血之功,故有
“生打熟补”。
第三节辅料作用论
1.酒制升提:
指中药用酒炮制可引药上行。
2.姜制发散:
指中药用姜汁炮制可取温经发散之功,增强中药疗效。
3.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
指中药用盐水泡制可引药入肾经,更好地发挥其软坚散结的作用,
4.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指中药用醋炮制可以引药入肝经且有协同疏肝止痛的功效。
5.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指中药用童便炮制可除去中药的毒副作用,引药下行以滋阴降火。
6.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指中药用米泔水炮制,可除去其温燥之性为增强健脾和胃之功。
7.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
指中药用乳汁炮制可使其补血润燥之功增强,使血亏所致的形体赢瘦,燥渴枯涸之症得以恢复。
8.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
指中药用蜂蜜炮制可借蜂蜜之味甘难溶之性,赋中药以缓急止痛之功,并能增强补中益气及补肾益元之效。
9.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真气:
中药用日久之东壁土来炮制,可借真气发生之火,迅速达到补益中焦脾胃之功效。
10.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
上膈,即膈上,宗气所存之地。
指中药用麸皮炮制可以缓和中药的燥烈之性,而免伤宗气。
11.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
指中药用乌豆汤、甘草汤浸渍,然后日晒,可减缓其毒副作用。
12.羊酥酒、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指中药用羊酥酒、猪脂油涂烧,容易渗入骨内,易于粉碎。
第四节药性变化论
一、四气五味的影响
1、缓和药物原有性味
“以热制寒”——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
“以寒制热”——补骨脂辛热而燥,易于伤阴,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可以缓和辛燥之性。
“反制”-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
2、通过炮制增强药物原有性味
“寒者益寒”——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
“热者益热”——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从制”——用药性相近的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
3、改变中药性味
1)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成熟地后,则转为甘温,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即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2)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去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星,性味苦凉,具清热化痰,息风定痉的功效。
即一者性辛温,主燥湿化痰;一者性苦凉,主清热化痰。
二、升降浮沉的变化
1.生升熟降:如莱菔子“生用能升,熟用能降”,可谓是生升熟降的典型。
2.生降熟升:大黄、黄柏之类,用酒制后引药上行,清上焦热。
3.升者益升:用于上焦心肺的黄连、黄芩,以酒制后,更加上行,清头目之热。
4.降者益降:同上沉降之品的黄柏、杜仲等,用盐制后增强引药入肾经,更好地发挥滋阴降
火,补肾助阳的作用。
三、归经的变化
1、以辅料炮制药物,引药归经
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醋延胡索
2、炮制增强药物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
如益智仁入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固精、缩尿等功效;盐炙后则主入肾经,专用于涩精、缩尿。
醋柴胡
3、炮制改变药物归经
生地可入心经,以清营凉血为长,
制成熟地后则主入肾经,以养血滋阴、益精补肾见长。
四、毒性的变化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2、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
3、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姜半夏。
4、增强机体对药物毒性成分的解毒能力,如甘草制法半夏。
复习题
1.传统中药制药论包括内容及含义
2.中药生熟论内容及含义
3.辅料作用论内容及含义
4.药性变化论内容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