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共80页文档

合集下载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章重点】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4.儿童概念的发展;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一、小学儿童的学习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研究认为()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

A.1~2年级B.2~3年级C.3~4年级D.4~5年级【答案】B【解析】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

在美国,40%以上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约占所有学校儿童总数的4%。

研究者认为小学二至三年级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一般男多于女。

2.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

A.远低于成人B.远高于成人C.略低于成人水平D.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答案】D【解析】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思维的变质表现为从幼儿期的()。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B.感觉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逻辑思维为主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答案】D【解析】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4.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答案】B【解析】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

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5.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复述、组织、归类B.复述、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C.没有策略、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D.没有策略、组织、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答案】C【解析】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①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②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③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章重点】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4.儿童概念的发展;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一、小学儿童的学习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教案课件

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教案课件

学龄期儿童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的交往 更加复杂,逐渐形成更丰富的人际关 系网络。
自我意识发展
学龄期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思考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人生目 标。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青少年具备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和创造力,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
学习和研究。
情感和情绪发展
青少年开始体验更丰富和复杂的情 感和情绪,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有更高的需求。
03
情绪与认知发展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如积极情绪有助于儿童更主动地探
索和学习。
儿童社会性发展
1 2 3
亲子关系
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他们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对儿童的人格和行为发展有深远影响。
同伴关系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会与同龄伙伴建立关系,这 种关系对儿童的社交技巧和心理适应能力有重要 作用。
评估和反馈
通过观察和评估儿童的行为表现,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 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家庭中的应用
亲子关系
了解儿童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建立更紧密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策略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家长可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策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解决家庭矛盾
社会认知能力
儿童逐渐理解并适应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形成社会认知能力。
04
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儿童情绪发展
01 02
情绪识别与表达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情绪的识别和表达能力是不同的,如新生儿只会 哭,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能表达更多复杂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愤 怒等。
情绪调节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通过转移注意力或 寻求帮助来平复情绪。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1)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1)

小学儿童的阅读兴趣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童话故事 文艺作品 科技读物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四)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对教师的态度(低年级、高年级) 对集体的态度(初入学、中年级后) 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中高年级后) 对评分的态度(初入学、中年级后)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感知和评价,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感知和评价,如 对身高、体重、容貌的意识和评价。 对身高、体重、容貌的意识和评价。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和评价。包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和评价。 括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 括对自己的心理过程、 征的认知和评价。 征的认知和评价。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 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 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 利、义务等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义务等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 * * * * *
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测查 语言的表达和接受 说话喋喋不休,内容重复,无组织力, 说话喋喋不休,内容重复,无组织力,对 因果顺序表达欠佳 语言发声、语速和轻重度与同龄儿童有异 语言发声、 不爱说话, 不爱说话,答非所问 对口头交代的事情常常弄不清 不能专心听讲, 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短暂 记不住一连串的声音或语言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可以分为5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可以分为5个等级 直观概括水平 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7-8岁) 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10岁 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8-10岁) 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运算水平(10-12岁 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运算水平(10-12岁) 代数命题概括水平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可见,“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 性,是可以变化的。以辩证的,发展的或“动态” 的观点加以分析,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或挪后, 可以加快或延缓。
3、小学儿童思维“过渡” 的不平衡性

(1)不同思维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不同思维对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的不平衡 性。 小学教学实验中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同样标准和要求: 算术教材的学习,有的学生已达到了较高的概括水平, 而在语文、历史教材的学习中,学生仍旧停留在比较 具体的形象水平。 小学儿童的思维研究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四类:
(1) 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
和奖励而学习; (2) 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 光而学习; (3)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学习; (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

视知觉学习障碍的行为表现



精细动作差,不善于 手工和美术 仿绘能力差 动作不协调 视觉追踪能力落后 写字经常将左右偏旁 颠倒 经常将数字写反





经常将加号看成是 减号 忘记计算中进位, 竖式计算困难 写字慢,需要看一 下,写一下 经常搞混形近字 经常漏题
诊断与训练
一般通过视动统合测验来确定 儿童易从事的活动有: 练习画画儿、剪纸、手工等精细动作 练习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练习视觉记忆 练习眼动

有些学习障碍儿童是由于行为问题所造成, 而有些学习障碍儿童却由于学习障碍而表现 出一定的行为问题。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的相关其他因素
• 再婚家庭 • 同伴关系 • 学习不良儿童(自我调节能力总体差,自 我意识发展,女生好于男生)
自我评价发展特点
以前 顺从 笼统的评价 内心品质初步有 具体,外显的 稳定性初步有 后来 有独立性,减轻依赖,独 立能力发展 个别方面或者多个方面 抽象性的,内心品质描述 抽象的,内心的 稳定性加强
小学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
• 外部特征注意到内部特征 • 看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看问题多方面,维 度 • 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 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 利益 • 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系统有组织综合性 思想
儿童社会性的分类
• 角色采择技能(儿童采取他人观点来理解 他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认知技能,采择技能 的5个阶段,张文新和林崇德关于幼儿园社 会性研究) •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认识,他人行 为归因,儿童友谊,儿童权威关系)
• 总的变:对父母安全性恋减少,但是仍然 恋母超过恋父,对父母的信赖降低 • 主要的表现:父母和儿童交往时间变化 (时间减少,注意儿童的时间也减少); 父母与儿童处理的问题变化(以前是孩子 气,打架,现在是做家务,儿童学习,友 谊,个体交往等);儿童与父母冲突减少
亲子关系变化(二)
• 在纪律和控制中,父母认为比学前期儿童 容易控制 • 父母对儿童控制力的变化: • 6岁前大部分决定父母做; (6·12)岁父母有3个责任:监督与引导儿童, 与儿童交流,加强儿童自我监督和何时寻 求父母指导 12岁以后大部分决定自己做
小学儿童的师生关系(综述)
• 师生关系比较:与幼儿园相比,要求更严, 引导学习,监督行为,与初中比教师权威 性强,体贴细致 • 师生关系三特点:亲密性,反应性,冲突 性 • 小学生的年纪,性别学业表现影响师生关 系,女生师生关系比男的积极,成绩好的 比差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刚刚开始是崇拜 和敬畏,后来三年级以后独立性和评价能 力发展起来,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 • 教师评价对于儿童的影响:对喜欢的老师 积极的反应,重视其评价,不喜欢的则反 之 • 教师期望:著名的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实 验,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小学教育本科2017年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小学教育本科2017年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5011008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心理学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课程内容以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为主。

在先修《心理学概论》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 特征,同时对儿童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加深理解,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将来从事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条理性差,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要求学生结合见习,加深对儿 童心理各个领域发展及特点的认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 .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掌握儿童认知过程、情绪、语言及个性的基本特点和规律;4 .掌握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熟悉重要的几个理论问题及争论。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要求先修《心理学概论》。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 分:2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主要参考书: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4.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地位。

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特点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上要求借助多媒体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