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关键人物”——形与神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说“形与神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形神俱养”?

《黄帝内经》说“形与神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形神俱养”?

《黄帝内经》说“形与神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形神俱养”?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和健康养生非常有名的话,那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里面有一个很清晰的条理,那就是只有做到“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

意思就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寿的梦想。

但想要健康地长寿,就得“形与神俱”。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形与神俱”的境界呢?或者说,我们该怎么做,才有可能实现“形与神俱”呢?在传统养生里,一贯就提倡形神共养,也就是不仅要注意形体上的养护,也不能忽视精神上的调摄。

唯有在形体健壮的同时,还有一种充沛的精神状态,两者相得益彰,才能获得健康长寿。

所以,中医养生理论虽然繁杂,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养神和养形两个流派。

用养生家的术语来说,一种是“守神全形”,另一种是“保形全神”。

我们先说说守神全形。

在形神这对密不可分的关系里,“神”占主要的主导作用。

中医认为“神明则形安”,养生必须充分注重对“神”的调养,才有可能“全形”。

如何守神,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1、清静养神:就像内经里所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一个人唯有保持精神情志的淡泊宁静,减少对人外界名利和物欲的奢望,协调好自身的七情活动,让自己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这就是清净养神;2、四气调神: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阴阳顺序,人也应该“顺”着四季的阴阳调变之理,才能保证精神活动、以及五脏六腑和整体阴阳的协调;3、练气养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这些基本环节,练气以养神,气定则神闲;4、节欲养神:中医认为,过度贪欲无疑是耗损精神的,而节欲则可以避免伤精耗神,还能保精全神;5、修性怡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养性”,其实也是一种养神。

如传统的琴棋书画茶,都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从而调摄神志;总而言之,所谓守神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提高机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形体的强健,最终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养生的最高境界-形神合一

养生的最高境界-形神合一

养生的高境界——形神合一作者:张雪亮教授时间:2010-4-16 9:04:16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

神,即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因为一般来说,形体健壮的人,一般都精神饱满;而精神饱满健旺,反过来又能促进形体健康。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的和谐。

形神共养在具体运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前者是指从保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使心理和形体都能达到健康;后者是指通过形体锻炼、饮食调解、起居调摄等方面,使形体与精神协调发展。

与西方现代的普遍认识不同的是,传统的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的调养。

它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妄发喜怒,也不要有贪欲和妄想,尽量能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一个小整体,不仅是指看得见的有形的脏腑血脉四肢五官等等,还包括无形的精神,这要求更高了呢,难度更大了,有形的躯体和无形的精神要看成一个整体,才称得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真正的整体。

总之,中医追求健康的最高标准是形神合一,形是指生理,神是指心理和精神,健康就是要达到心理和生理共同的健康。

对于养生来说,也不仅仅让身体不得病,而是要让心理也健康。

一个健康的人,外在状态是阳光的、平和的,心理是非常健全的,在精神上非常愉快,情绪上没有太大的波动。

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的,中医养生不是强调只养形不养神,也不是只养神不养形,一定要形神共养。

从嵇康的“形神”说养生

从嵇康的“形神”说养生
妙之 门”
5鼓 琴 拨 弦 。 节 情 志 。 以 艺 养 生 , . 调
-‰毋 霹震 舞 帮 l
2 1 年 5月 第 5 00 期
我 喜 欢垂 钓 . 可 以
健 身 舒 心 一 旦 渐 入 佳
境 . 似 人 中 仙 也 犹
垂 钓 之 处 . 水 波 荡
漾 , 木 葱 茏 . 时 散 发 草 随 出 氧 气 、 离 子 、 菌 素 负 杀
和 芳 香 物 质 这 非 常 有 益 于 身 体 的 健 康 . 尤 其 是 令 大 脑 活 跃
垂 钓 的姿 势 , 站 、 或
或 蹲 、 坐 、 跪 。 静 时 或 或
可 以 清 目 醒 脑 、 存 养 元
气 、 聚 精 力 : 时 可 以 积 动 活 动 筋 骨 、 摩 内脏 、 按 颐
达 。
举 . 为 二 者 不 可 或 缺 。“ 食 ” 即 指 服 认 服 ,
2 严 于 律 己 。 制 情 感 。 世 人 常 误 用 药 物 以 保 养 身 体 。嵇 康 引 《 农 本 草 》 . 克 神 认 . 一 怒 不 足 以 侵 性 . 一 哀 不 足 以 伤 “ 药 养 命 . 药 养 性 ” 理 . 明 服 食 “ 上 中 之 说 延 但 身 ” 掉 以 轻 心 , 纵 情 感 。 实 , 亡 往 得 法 可 以 辅 养 性 命 . 年 益 寿 。 所 服 。 放 其 衰
生 学 家 他 的 养 生 思 想 大 致 可 以 归 纳 为 尽 。他 们 的 欲 望 早 已 不 在 于 财 物 、 耀 、 荣
5点 :
地 位 、 势 … … . 在 于“ 之 不尽 ” 。 权 而 意 了
1 坚 定 信 念 。 之 以 恒 。 谓 要 坚 定 古 人 认 为 . 子 应 “ 以 荣 华 肆 志 . 以 . 持 所 君 不 不 信 念 . 是 不 以 自己 的成 见 来 判 断 养 生 隐 约 趋 俗 ” 以 资 财 为 尘 垢 . 名 位 为 香 就 . 视 之 是 非 正 误 , 客 观 分 析 , 于 实 践 。 饵 、 赘 瘤 , 图 名 利 , 伤 德 行 , 逝 而 要 严 重 为 贪 有 “ 在 成 效 。相 信 养 生 有 助 于 形 神 。养 生 之 不 顾 ” 。尽 管 如 此 , 人 往 往 还 是 不 以 古 今 事 . 朝 夕 之 功 , 须 持 之 以 恒 。 不 可 训 为 戒 .依 旧 重 蹈 覆 辙 。直 至 损 寿 折 非 务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对健康的重要性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对健康的重要性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对健康的重要性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不论哪朝哪代,过去或是未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愿望,养生之道也同样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中国的养生之道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具底蕴,既有中医的理论支持,也兼具着古代先贤的哲学思想,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聚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

养生不仅仅是调整体力,抵御疾病,更多的是对“心神”上的一种调理。

生理和心理是互相依附,彼此制约的关系。

要有控制能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做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并保持与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在古代人们将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统称为“神”。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中认为“神”是统帅这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的主宰。

《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所以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相互转换中,除注意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外,更应注意精神因素和生理因素见的相互转换。

需要通过调养心神来达到调养整个形体。

保持身心上的健康。

们生活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工作事业、家庭生活及各种不测事件都会使人遭受挫折,进而可能引起各种心理异常。

当然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太过或不及时,就会影响到人体的的健康。

养心的核心,就是平静心神,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这样就会消耗大量能量;气血动荡不安,心神外驰;而静心就是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而运行,自然养生中心灵释放法,放松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达到内养精神,达到平心静气,养心,培充人体能量。

以德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更是养生的手段。

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如参加义务劳动等,虽是小事,但也就实现了助人为乐,自己快乐。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道家有诗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可怜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道法核心,究竟何在?前贤有“丹经万卷,不如在宥一篇”之说。

道法要枢就在庄子《在宥》中广成子向黄帝开示的要道——形神相守。

兹录此节如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

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

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下面还引用二位近代道家之大师级人物对此的评述。

中国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夫子评论: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

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己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

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

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

(摘自《口诀钩玄录(初集)、第四章口诀之来源》)清末民初修道大家海印山人徐颂尧评注:此篇妙文,语虽短,而药物、火候、真土、采取、温养之功,长生久视之理,罔不兼赅。

明·陆西星著《南华副墨》谓:“看千卷丹书,不如读《在宥》一段”,洵属知音。

此道家养生之要素,长生久视之玄枢也。

(摘自《天乐集》)如何“形神相守”?形神相守的次第如何?分述如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神?从现象界的生活来看(在此的论述当然不是佛陀的心物一元的究竟见地,只是就一般人现实生活的经验来加以说明),人同时生活在二个世界——客观的世界与主观的世界(或称为心理世界)。

【形神合一话养生】 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话养生】 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话养生】形神合一【形神合一话养生】形神合一中医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漫漫长河几千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归根到底,既调形又养神,重视“形神合一”,是主要特色。

“形神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也是反映中医学整体观念特点的一个方面。

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

形是一切生命活动之宅;神,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神、魂、意、志、思、虑、智等。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形神观认为: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的辩证关系。

正如范缜《神灭论》所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张景岳在《类经》中也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内经》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蔽(坏),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故历代养生家均十分重视形神的保养,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养形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体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

形乃神之宅,保养形体则为养生之首要。

如张景岳曰:“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生之首务哉”;“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

养形的方法虽多,但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自然利其形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能更好地维持生命活动。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阐明人是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因此,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相协调,藉以保全生命,以增进人体的健康。

春季养生修身第一讲:形与神俱与修之于身

春季养生修身第一讲:形与神俱与修之于身

春季养生修身第一讲:形与神俱与修之于身编者按:己亥冬-庚子春,荆楚大疫,万人染疾,蔓延四方,举国联防。

消毒、艾熏,抗生素、汤药……传统与现代,中医与西医,在战疫中各显身手。

疫情牵动着人心,也促使大家反思生命。

对待健康,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临阵抱佛脚的做法都为时已晚。

而提升自己的自愈力和正气,则是根本出路。

文化传统平台开办养生修身系列课程已第三个年头,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们会向大家讲授这个节氣、这个季度的养生修身纲要。

笔者体会这个课是常听常新的,一方面是围绕着时间的节律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受众,老师会讲出不同的味道;另外一个是随着我们身体的变化和心境的提升,我们听老师的讲授会听出不同的境界和层次。

今将庚子年春季养生修身课的分享录音整理成文,分三期连载发布,分别是“形与神俱与修之于身”,“四氣调神与君子枢机”,“节律嵌套与把握原则”,以供有缘人士参读体悟。

为了便于大家领会,我们这次分享的文本,是老师在群里交流的文字版,几乎保留了口语讲授的原貌,不是书面文章,就是交流分享,也建议屏幕那端的读者朋友们,最好是放松下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留出一段时间,能够静心的阅读体会,去心领神会老师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意象和状态,这样的话大家就会获得一种切身的生命感受,上学以神听。

祝君安康。

文传君2020年3月4日庚子春季养生修身第一讲同学们好,各位老师好,大家好:很荣幸,今天我跟大家来分享咱们四季养生修身课庚子年的第一课。

中华文化传统最核心的是氣化论,在氣化论里面强调要有一个时间节律、生命节律的认识。

所以我们这个四季养生修身,我们这个养生修身群用四季来命名。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谈(编者按:文化传统平台将分三次连载发布)。

第一个部分还是要来谈谈我们中华文明的传统的这个核心认识,它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叫做“形与神俱”,此处这个神,指的是精氣神的神,那么也就是文化的传统里对生命的认识,认为生命是有两层存在并存一体的,包括了精氣神这一层叫做氣化存在的无形无相的东西,还有一层就是我们的肉体,就是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所研究的。

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

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

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提要: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

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二者的辨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一、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念(一)神为生命之主:“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

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

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

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也正如张景岳说:“神虽由精气化生,但统权精气而为运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

人体不但自身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协调关系,而且与外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协调,也是靠“神”来实现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神动则气行,神注则气往,以意领气,驱邪防病,又是气功健身的道理所在。

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凤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神在机体卫外抗邪中起着主导作用。

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中医用“五神”(神魂魄意志)、“五志”(怒喜思忧恐)等概念加以概括,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用“五行学说”与五脏联系起来,认为这些精神活动是脏腑的功能表现,而且都是在“心神”的主宰下进行的,所以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人身之神,唯心所主,……此即吾身之元神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关键人物”——形与神
形神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形是神存在的基础,而神是形的主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中的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使另一方出现异常,而且,人的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养生者应注意形神共养,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享其天年”的养生功效。

“形与神俱,而尽享天年”。

形与神都是生命能够维持延续的关键因素,它们都是中医养生的“关键人物”。

若要通过养生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首先,应孩对于形、神以及形神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形指的是人的形体,包括人的五脏六腑、经络、骨骼、肌肉、皮肤、四肢等,是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指的是精神、意识、知觉等心理活动,以及人的生命活动外在的表现。

(1)形
形是人体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神存在的物质保证,正如《荀子·天论》中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人体只有具备形体,才能产生各种精神活动。

①五脏六腑与神的关系。

《灵枢·本神》中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可见,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与神息息相关,五脏六腑可以通过藏精化气产生神。

②精、气、血、津液等与神的关系。

《脾胃论》中云,“气
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

积气可以生精,积精可以产生生命活动,由此可见,精、气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中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只有血脉运行通畅,精神才能旺盛,精神活动才能趋于稳定。

由此可见,只有有了形体,才有生命的存在。

养生者在养生时应注意保养形体,通过合理饮食、锻炼身体、抵御外邪、劳逸结合、作息规律等养生方法增强体质。

(2)神
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神虽由精气化生,但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灵枢·本脏》中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它协调着人体中的各项生命活动;不仅如此,神还使得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协调均衡。

养生者在养生时应注意调神,通过四气调神、气功练神、清静养神等方式对神进行调养。

形神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形是神存在的基础,而神是形的主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中的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使另一方出现异常,而且,人的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养生者应注意形神共养,最终达到“形与
神俱,而尽享其天年”的养生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