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档】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精神调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养生精神调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养生精神调养的方法与技巧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强调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认为心神安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中常用的精神调养方法与技巧。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精神健康的基础。

在中医养生中,提倡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提升精神状态。

另外,均衡饮食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合理搭配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性。

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也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措施。

二、调节情绪,培养乐观心态中医认为情绪与精神健康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调养精神。

应尽量避免过度焦虑、愤怒、忧虑等消极情绪,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心情。

同时,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宽容待人,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运用中医调理方法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实现精神调养。

常用的中医调理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推拿则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中药疗法则通过中药药物的选择,搭配使用,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调理方法进行精神调养。

四、适当运动,舒缓压力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缓解精神压力。

中医养生中推崇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方式以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式为主,可以调节阴阳,提升身体的气血运行。

此外,适当的散步、跑步等也是有益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缓解压力。

五、与自然接触,享受生活与大自然亲近是调养精神的一种有效方式。

可以在大自然中散步、郊游、旅行等,感受自然的美好与宁静,放松身心。

此外,参与一些兴趣爱好活动也能提升精神状态,增加生活的乐趣。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的精神调养方法与技巧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情绪,合理运用中医调理方法,适当运动,与自然接触等。

调神养法生

调神养法生

调神养法生推荐文章如何做到讲规矩有纪律学习心得体会8篇热度:大学生如何端正入党动机论文热度:高三生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负面情绪如何调节?热度:揭秘80后叛逆小伙是如何成功玩儿出个上市公司的热度:如何写晋升工作总结热度:调神是指调理或调摄心神,精神调养或精神养生,也叫心理养生。

店铺现在就告诉你何调神养生,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调神养生是什么在道家各种养生方法中,调神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在养生理论和方法中,调神居于首要地位,这是由神在整个人体中主导作用所决定。

神对人的各种活动都起到支配作用,不仅对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体病理过程也产生巨大影响。

现代研究也发现,各种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素中,最为突出地就是不良精神状态和情绪。

所以道家说“上士养神,中士养气,下士养形。

”管子谈到养心时提出要具备“四心”状态: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强固,可以为精舍。

”全心---“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调神养生的一些基本原则虚静无为:精神调养,以虚静为本。

心神属阳,宜静以养之,心清则神清,心定则神凝。

心神清明,则血气平和,有益健康。

心能与形相守,使形神相亲,才能保持人体健康。

自然超然:要想精神健康不仅要虚静无为,还要自由超然。

要求人对思想感情的表达不压抑、不限制,任由思想翅膀自由翱翔。

超然是对现实中功力生活的一种超越和淡然。

这种超然并不是对现实iyi的完全排斥,而是对现实利益一种顺其自然态度。

自然纯真:就是强调要自然对待自身整个精神活动,让自己精神情感活动自然流露,就是要将精神情感的存在、变化和需求看成是一种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状态。

所以可以尊重人的精神情感存在规律和需求规律,自然地去满足这些需求,而不要人为的抑制或消灭它。

顺其自然地表达,合理加以引导,满足正常需求,才能减少它的消极影响。

自我认同:就是自我意识对自身精神和身体存在的认同。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调神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调神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调神养生法)【清静养神】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

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

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

“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

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

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道家养生学概要》曰“养心之大法有六: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摄的重要原则。

对外,顺应自然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谨守虚无,心神宁静,这样外御内守,真气从之,邪不能害。

可见,“恬淡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

二、清静养神的方法1、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

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

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2、养心敛思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

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的良方。

【立志养德】一、立志修养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

调神养生法

调神养生法

调神养生法。

调神养生法,即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使情绪稳定,心情舒畅,从而使身心健康的养生法。

“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征象的概括;狭义的神指以情志、意识、思维活动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

调神养生法重在指后者。

由于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调摄精神情志包括清静养神、四气调神、气功练神、节欲保神、修性怡神等多方面。

清静养神:清静养神,指保持心神宁静、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工作与学习。

包括:①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要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

如果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过高过多,达不到目的,就难免会产生优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必然扰乱心神的清静,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故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若能减少私欲,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则可减少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境坦然、心情舒畅,即神气清静内守,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②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神用专一而不杂,可驱逐烦恼。

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心思清静的良方。

欲取得保养心神的良效,必须具备光明磊落的胸怀,志有所专的品德。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精神愉快,安详调和,不仅有利于工作和学习,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健康长寿。

③抑目静耳。

眼和耳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感官,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

只有做到耳无妄听,目无妄视,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避免外界事物对心神的不良刺激,才能使神气内守而不过劳,维护身心健康。

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般来说,有道德、修养好的人往往健康长寿。

由于品德高尚,不谋私利,讲究仁义,常做好事,必然人际关系良好,不愉快的纠纷大大减少,心情愉快,气机通畅,心神安宁,气血和调,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可获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学》之精神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之精神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之精神养生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是认识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之间,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因此精神养生很是重要。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所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首先是情志变化的保健,这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会增强,从而起到防病作用,患病之后,精神状态良好可加速康复,还可以利用心理活动规律治病。

那么想要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

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这些因素各位肯定都会有所了解,这里就不在过多解说。

因此第一步要想养生就得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志。

第二、调神养生法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

由于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精神调摄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第三则是调摄情绪法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七情调援。

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和情志制约法。

一、节制法:(一)遇事戒怒,首先要知道怒对人体伤害极大,《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第五章 精神养生

第五章 精神养生

第五章精神养生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所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当代社会中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

长期以来,对精神心理卫生重视不够。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质,必须重视精神心理卫生的研究和运用。

第一节情志变化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

一、情志变化的保健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

因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情志活动都有抒发自己感情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

因为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而不能充分疏泄,便对健康有害,甚至会引起疾病。

若能恰当而有目的、合理地使用感情,则有益于健康。

但是,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

此时,七情便成了致病因子。

因此情感对人体的损益效果,不单取决于情志本身,而同时取决于人们对感情的态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

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会增强,从而起到防病作用,患病之后,精神状态良好可加速康复,还可以利用心理活动规律治病。

总之,精神、心理保健不仅直接涉及到健康、寿命,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重视精神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

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变化又能影响健康。

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

中医养生调神

中医养生调神

中医养生调神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其理念和方法在养生调神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中医养生强调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五行,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调神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调神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调节饮食习惯中医养生非常注重饮食的调节。

根据中医理论,饮食与人体的阴阳、五行相对应,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建议多吃新鲜、有机的食材,避免过多的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品。

同时,中医注重吃饭的时间和方法,提倡有规律地进食,细嚼慢咽,不过饱不过饥,以保持身体的充沛能量和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调养情绪心态中医养生强调人的情绪和心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情绪不良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调节情绪心态是调神的重要一环。

中医提倡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压力和焦虑。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的方法,如冥想、太极、气功等,有助于平衡身心,提升生活质量。

三、运动养生中医养生推崇运动作为调神的重要手段。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理气血、舒缓压力,并且对调节情绪、改善睡眠也有积极的影响。

中医认为不同的体质适合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气虚体质适合太极、瑜伽等柔和的运动,而阳虚体质适合跑步、打篮球等有氧运动。

无论何种运动方式,均需在适量的基础上进行,以免适得其反。

四、中药调养中医养生广泛应用草药调养身体,以达到调神的效果。

中药是利用自然草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制成的药物,具有独特的药效和作用。

中医根据个体情况,配制不同的中药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五脏功能等。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材可补气养血,当归、川芎等药材可调经活血。

中药调养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和有效。

五、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养生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休息都对身体调神有益。

此外,中医还推崇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和熬夜等有害行为。

第二节 养生之道(上古天真、四气调神)

第二节 养生之道(上古天真、四气调神)
“恬惔虚无”确能保养精神,延长寿命, 但消极无为则失去生命的意义,必须正确看待 。
四气调神大论
题解与内容提要
四气,指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的生化作用和规律。
神,即人的精神意志活动。 四气调神,顺应四时的生化作用和规律 来调摄精神意志活动。
目的要求
1、了解四时气象特点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2、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原则及 其应用价值。 3、理解“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 本也”的含义及在《内经》理论体系中的意义。 4、理解“治未病”含义及在养生中的地位。
本文用黄帝和岐伯对话的方式提出 问题:古人能够度百岁乃去,为什么今人
却半百而终呢?且看岐伯如何回答。
【原文】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 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 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 半百而衰也。
马莳、高世栻
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万物皆生 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应 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马莳云:“所以圣 人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 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分阴气也。正以 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王冰
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阳; 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因为“阳气根 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 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黄帝 内经素问》
❖ 一男性,咽痛,干咳,用六神丸, SMZCO无效,查咽部充血,扁桃体II度 肿大,舌尖红,苔薄微黄,脉细数,询 问之近日经商卖肉,隆冬食羊肉甚多, 助火伤阴,予百合、生地、玄参、桔梗、 当归、赤勺、甘草,5剂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调神养生法
精神的调控对养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代养生学家也将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基本方法,是预防各种疾病的良方。

调神养生并非是单纯的概念,它还包括有很多内容。

目前养生学已经总结了很多养生方法,今天小编将和大家详细的了解调神养生有关知识。

《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

由于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精神调摄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静养神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

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

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
调神摄生,首在静养。

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后世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

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

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

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莫要于养心。

天玄子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