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解读】四气,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之气。
调神,即调养精神。
大论,则说明了本篇内容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大论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大论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大论老军医养生堂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
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主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黄帝内经》 四季养生概述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概述《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养生方法。
一、春三月《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解释: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生机,此时养生应该注重保护这种生机。
建议:应该夜卧早起,多到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饮食上多吃一些具有生发阳气作用的食物,如韭菜、香椿等。
二、夏三月《黄帝内经》:“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解释:夏季是自然界万物茂盛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促进身体新陈代谢。
建议:夜卧早起,应该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同时,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食物,如绿豆汤、荷叶粥等。
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身体干爽和健康状态。
三、秋三月《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解释:秋季是自然界万物成熟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注重收敛、滋润。
建议:早卧早起,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莲子等。
同时,避免过度贪凉而暴食冷饮。
四、冬三月《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解释:冬季是自然界万物休眠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注重收藏、补阳。
建议:冬季应该早卧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等。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很重要的古代中医养生著作,其中有《四气调神大论》一篇,讲
述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
《四气调神大论》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四时气”,“五脏形志”,“生气通天”和“治疗法则”。
首先,文章讲述了四时的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春季阳气生发,夏季阳气旺盛,秋
季阳气渐收,冬季阴气盛行。
各个季节对应的气候变化和健康调节方法都需掌握。
其次,文章介绍了五脏的形态和特点,还有它们与情志之间的联系。
肝主刚,心主神,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同时,每个脏器都有个性化的情绪表现,这些情绪可以影响脏
器功能。
接着,文章讲述了生命的根源——气的来源和作用。
气分为精气和宗气,精气是人体
本源的物质,宗气是自然界中的元气。
它们通过呼吸、饮食、运动来互相转化。
气与神之
间也存在必然联系。
最后,文章阐述了医学的治疗法则,并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这里的治
疗法则不仅适用于疾病治疗,也适用于日常养生和健康呵护。
总之,通过《四气调神大论》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掌握健康调节方法,进而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黄帝内经》四季调护要点

《黄帝内经》四季调护要点《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其中有关四季调护的要点主要集中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一篇中。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调护的要点:春季调护:起居:春季应早睡早起,利于木气生发。
饮食:春季宜清淡,以利肝气舒发。
多食新鲜蔬菜,有助于疏泄肝火。
情志调养:情绪宜舒畅,避免过于激动。
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穿着:春季温差较大,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避免过于厚重或过于单薄。
夏季调护:起居:夏季宜晚睡早起,避免日晒过度。
饮食:宜多食水果、蔬菜,有助于清热解渴。
避免暴饮暴食,以免伤胃气。
情志调养:情绪宜平和,避免过度激动。
夏天宜多参与户外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穿着:避免暴露于强烈阳光下。
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以利汗气散发。
秋季调护:起居:秋季宜早睡早起,有助于肺气清肃。
饮食:宜多食养肺食物,如梨、白果等。
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情志调养:情绪宜宁静,避免过于忧虑。
适度锻炼,有助于调畅气机。
穿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避免过于单薄的衣物。
冬季调护:起居:冬季宜早睡晚起,有助于养阴补肾。
饮食:宜多食温热食物,如姜、葱、大枣等。
避免过食生冷食物。
情志调养:情绪宜安静,避免过于冲动。
冬季宜静养精神,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穿着:冬季要保持足够的保暖。
注意防风、防寒,避免过度受寒。
这些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调护的一些要点,总体原则是顺应自然之气,调养心身,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实际生活中,个体差异和环境变化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有特殊的身体状况,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讲了四季养生法则:“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指出违反气候变化自然规律会生病:“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并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阐述的四季养生法则:“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具体阐述如下:春养生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试译:春天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
此时,应该入夜睡眠,早早起床,闲庭信步,穿戴宜宽松舒适,让心情开朗愉悦,要保持万物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争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养长原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试译:夏天的三个月,是自然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生长旺盛。
此时,应该入夜睡眠,早早起床,不要厌恶白天长,千万不要发怒,要与夏天万物秀美的景象相应,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
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夏长之气,便会损害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养收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四季养生原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四季养生原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如何四季养生,《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节选)一篇讲述了四个季节不同的养生原则: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着一片新生的景象,万物欣欣向荣。
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中缓缓散步,披开头发,舒松衣带让形体舒展,使自己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
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便损害、劫夺和克伐它。
这就是与春季相适应的保养生发之气的道理。
若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肝气,以致供给夏季长养的力量就少了,那么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
由于天地之气不断上下交换,所以一切植物都已开花结实。
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厌恶炎夏之日,不发怒,让精神象万物开花成秀那样充实,使腠理保持阳气的宣通。
这就是与夏季相适应的保护长养之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那就要伤及心气,到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以致供给秋季收敛的力量就少了,到冬季还会发生更严重的疾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此时天高气爽,秋风劲急,地气清肃。
这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一般起居时间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使精神安定宁静,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使神气收敛,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外来因素扰乱意志,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收敛之气的道理。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春季养生

“发陈”就是推旧出新,春天是生发的时候,树木都长了嫩芽,天地俱生,天地都开始生起来,万事成物都开始生长了。
这时养生夜卧早起,晚点睡,但也不要超过子时,太阳出来就起来,万物都在生发。
广步于庭,步在古代就是慢慢地走,慢慢的在院子里走,披发缓形,披着头发,放松心情,缓形,就是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
以使志生,志是肾精的神,使肾精的精气一点点升起来,生而不杀,赏而勿罚,要给予,不要掠夺,要奖赏,不要处罚。
春天你折一枝花,冬天就少收一串果,让它好好的长。
对于我们的宝宝,这个季节,尽量的去顺从他,使他保持身心愉悦,才能更好的完成第天读经典的任务。
这个顺从,也是有限度的,不能因为春天的生发之机,就无原则无限制的顺从孩子,肝木过旺了,也会导致脾胃土的虚弱,也要用点辛温的食物来克制一下。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如果不这样,违背它,就伤肝,肝木生心火,如果春天没养好,给夏天的东西就少了,就易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苗不好,夏天自然就长不到,人体也是一样道理,春天不注意保养,夏天就得病了。
志是肾精的神,五脏皆有其神,神就是脏腑之气特别足了以后的外观,称之为神。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志,脾藏意肾的神明为志。
就是一种收藏的特性,收藏的能力。
这种收藏能力特别强的话,人的志向就特别地远大。
插一下魂魄。
魄,我们常说的魄力是一个人做事有没有决断性,在中医里是肺的神,肺气足以后的外现。
魂,我们常人理解生命就是离开身体之后的那个不可见不可摸的东西,肝开窍于目,眼睛是神的外散,是肝魂,肝脏功能稳定,不会魂不守舍。
肝主魂肺主魄,平常两个就象夫妻一样是在一起的,魂魄分离就是魂往上走,走的是嘴巴或鼻子。
魄往下走,最后走魄门(肛门),魂往上走,走的是嘴巴或鼻子。
一分离,人也就没命了。
还有五志,五种情绪:喜怒忧思恐,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
五脏还有其他的象:五窍、五华、五色、五味等这些,以后我们有机会单独在五藏中详细学习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气调神大论》
中医西医都不好看病,因为人们习性不改。
有些女孩子,脸红,眼睛水汪汪肾气不好。
蒜,辣椒不入药。
蒜是走气的,入气走清窍,走小便,走眼睛。
辣椒是走味的,入血份的。
走浊窍,吃多了,口生疮,肛门疼。
肺收敛为主,宣发为辅。
春夏秋冬都可以泡脚。
补:是固摄的意思,固摄现有的气血如亡羊补牢。
习惯养成很重要。
心态养成很重要。
圣人是能掌控自己,控制全局。
四季养生注重气机和五脏神明
春季养生
春季常见病:一、痿厥(肌肉无力手脚冰冷)
二、老病根(坏的东西也在生发)
春天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好好的散步,让阳气慢慢的生发)
春天吃粮食,夏天吃羹剂(解暑暖胃),最容易消化的。
秋天食酱剂,用发酵的东西助消化。
冬天食饮剂。
温酒驱寒,通经脉。
谷物,果类,肉类。
鱼虾类是发性,生发偏盛春天吃。
牛羊肉来自西北,年轻人不能多吃,秋冬天吃。
面:甘温入脾。
米:甘咸微凉,偏凉性,除烦渴,可煮粥。
药总是有偏性的。
核的收敛气机比皮类还要好。
菊花是走收敛收藏的,而一般的花都有宣散瘀结的作用。
果实一般有降气的作用。
放风筝:抒发肝气。
在无为中去做。
而不好的东西要主动避免。
夏季养生
夏至一阴生,结果是由于阴气造成的。
夜卧早起,情志上不能憋着。
皮大于毛,所以人的收敛大于宣发。
得皮肤病的原因:
一、情志上过度焦虑,想事情钻牛角尖。
二、空调房。
三、夏天冷饮。
冬吃萝卜,夏吃姜。
夏天恰恰要吃温热的东西。
萝卜清凉顺气,夏天配合羹剂。
上床萝卜下床姜
晚上吃个大萝卜。
秋季养生
早卧早起,使志安宁,养收敛,忤逆之则飧泄。
秋天酱食。
小便数而欠,为肺气虚。
冬季养生(上文件损坏)
冬天重视酒剂(米酒)冬至一阳生(夜是最长的)
冬天喝酒不烫的话容易有问题。
一阳生,天气会更冷,天地之机的收敛更强。
少阳生,厥阴强。
节气转换,要平安转换。
旧立伤骨,旧劳伤肝。
宁可蹲下不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