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养生三宝

合集下载

养生三宝是什么

养生三宝是什么

养生三宝是什么老子曰: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此其皆可得而知也。

……人自离母腹,三元真气,日可生发,后为情欲所蔽,不知保养,斫丧者多,于是古圣传授救人修补之法,呼吸吐纳,存神运想,闭息按摩。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

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

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是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

清代医家尤乘就认为,“人除了精气神,再也没有别的了”。

精气神对人这么重要,那么,如何调养人的“精气神”呢?一、人体之精与饮食密切相关人体的精和我们的饮食有密切的关系。

人所吃水谷经过胃肠等器官的一系列运化活动,使水谷变成了精、气、血、津液,无营养价值者为糟粕,下行被排出体外。

有营养价值者上行,经过三焦的作用变为血液,从手太阴肺经进入五脏,五脏得到血液的滋养,通过经络流注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维系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就像大地有土1和水能生长万物一样。

血液可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身体生长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也称之为“精血”。

人的五脏六腑都从胃纳之水谷中获得营养和功能,如果一个人的吸收能力强,则气血旺盛、筋骨坚强、健壮有力。

但是,人的饮食往往容易失节,饮食失节最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自然精血无以化生,四肢百骸无营血滋养,体弱气虚不能温养肌肤,抵御病邪,易为贼风邪气所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此外,人体之精还包括先天肾精。

古代医家强调应该保护肾之精华,除了药饵、食补、导引等养生方法外,在房事方面还应做到“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即快乐而有节制,不纵欲,则能让人心情舒畅、血脉调和、寿命长久。

需要强调的是,适度的欲望是合理的。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圣人在对待欲望问题上能够做到适度,且方法得当。

面对欲望,他们既不压制,更不会放纵,而是“利性则取”“害性则舍”,做到取舍得当、恰如其分。

为何讲,精气神是道家养生不可缺少的三宝!

为何讲,精气神是道家养生不可缺少的三宝!

为何讲,精气神是道家养生不可缺少的三宝!道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即“精、气、神”。

道医是以道教通过形神修炼来恢复生命过程所耗损的能量,实现自我健康修复的实践探索,结合以人的“精、气、神”为核心内容的理论,以道家的宇宙论、人天观、自然观、身心观而提出了道医的独立的见解。

道医认为人体之“精、气、神”受之于天,也是万物的基质,万物受生都起于此,它同老子所谓“道”同为一体,万物由它而生,失它而死,道医视它为上药三品,人得之而身体健康。

一、道医对人体“精”的认知1道医认为“精”分两种一种是后天充养的五谷之精。

一种是先天本原的元精,受之于天地宇宙,是万物的基质,得之而生,持之而壮,与天地同步相存,相因相果,随时而化,随物而生。

至精至微,是本原物质中的真。

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是老子把非非有,非非无的“道”飞称之为物,这个物可以说是无中的有,可这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物,其中既有象,又有物,可是它在是有非有中还有变化,是之而非之中又见到了“精”,而且甚真,既真有,有之中还有非(神),老子的独特见地,也正是对玄之又玄的一个概括。

2精在人体中的作用道医认为老子所说的宇宙演化进程,同时也是人及物的演化过程,这个“精”,老子强调了它对宇宙与物质世界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了这个信(神)也给“道”带来了神奇的功能。

道医认为这个“精”即给道带来神奇功能,同样也会给人带来神奇功能。

那么怎样才能使它在人体发挥更神奇作用呢?只有以后天之精补充它的活力,《管子·内业》中云“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这是进一步指出,精可生于五谷之养,可生于天地宇宙之养,如旺极可通神,藏于胸中便会使人精神饱满,增加智慧,《内业》中还说“精也者,气之精也者”,“精存自生,其外安荣”,“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

中医养生之人生三宝“精、气、神”

中医养生之人生三宝“精、气、神”

中医养生之人生三宝“精、气、神”人生三宝“精”如果根据中医教材来给大家分析“人生三宝”恐怕要写篇万余字的“经文”也未必能说个明白。

原因在于医书专业性太强、曲高和寡、古味儿浓,这样不仅读者辛苦,笔者也苦。

其实作为养生爱好者,我们只需对这“人生三宝”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便足够了。

相信大家有了这些认识就会对生命有更深一步的体察。

精气神人的生命活动于脏腑中进行,于精气神中体现。

生与死的最大区别,莫过于生者存有精气神,而死者了无生气。

因此,精、气、神三要素格外受到中医养生的重视,并将它们称为“人生三宝”。

下面我们就从“精”开始谈起。

“吃红枣补血”、“喝酸梅汤生津”,补血、生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便是围绕“精”所展开的。

所谓精,如血、髓、津液等皆为精,它们是构成人的形体并供养全身的精微物质。

《内经·素问篇》有言:“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虽然只是片面的列举了血对肝、足、掌、指的作用,但由此,“精”对人体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了。

这里想给大家讲一个我身边的案例,以此说明“精”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那一年我侄儿十六岁,我见到他时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印象中,我那侄儿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青春焕发、活力无限,而眼前的少年却是头发稀疏、面容憔悴、眼神无光、沉默寡言。

看到他孤零零地坐在沙发上,我心里格外酸楚。

后来我与他进行了多次沟通,终于明白其中的原由。

这孩子从小自尊心就极强,后来在学校里受到些不科学的引导,造成了极端的心态。

他总以为世上最荣耀之事莫过于考试拿第一,稍微低了别人几分就觉得是莫大耻辱。

因此他对自己也特别“狠”,每晚挑灯夜读,每日睡眠时间不足四小时。

过度用脑则伤心血,睡眠不足则使人体虚。

如若双管齐下日复一日,轻则大损五脏,重则危及生命。

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掉头发,正所谓“发乃血之余”,心血耗竭必然导致毛发脱落。

这种“用心”图的是一个“考高分”的虚名,付出的却是宝贵的健康。

最令人担心的是在他走过这段旅程时会痛心疾首,他是否会怨恨这个学校,怨恨这个社会,他是否会愤怒地呐喊“:还我美好青春!”对于教育的失误究竟责任在谁我们权且不论,青少年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与科学的引导。

老中医:人有三宝“精气神”

老中医:人有三宝“精气神”

“人有三宝精气神”,这个典故出自清代尤乘的《寿世青编》。

那么,精气神何以被称为人的“三宝”呢?《灵枢·本藏》记载:“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中医经典著作中认为人的精血、阳气、神志,是用来养身体、保全性命的。

什么是人体的精呢?精,自然是精华,最好的东西。

什么是人体的精华?试想一下,我们如果3天不吃不喝会怎么样?起码是不能听课看报了。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体的精和我们的饮食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精来源于我们的饮食。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我们吃了饭之后经过肠胃的消化,有营养的部分化为津液,经过中焦气化变红色成为血液。

血液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经过五脏,并把五脏的功能通过血液由经络输布到全身,由内到外、再从外回流到五脏,一天到晚周流不休。

血液的功用是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吸收能力强,则气血旺盛,筋骨坚强,健壮有力。

血液提供了我们身体生长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也称精血。

什么是气?举一个例子:寒冷的天气,我们在外面冻得手脚冰凉,回家后赶紧喝碗热汤,身上立马就暖和了。

饮食入胃,能让我们迅速温暖的功能,古人叫阳气。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上焦对饮食水谷所化的津液进行气化,使其如雾露那样弥漫全身,温煦充养我们的肌肤,抵御病邪,这样一种功能就是气。

由于它出自属性为阳的六腑,运行的区域是脉络之外的肌肤腠理,头面四末,这些地方按阴阳属性分也是阳,所以又叫阳气。

内经说“阳者,卫外而为固”,又因为这种气的功能主要是温煦护卫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身体防御疾病侵犯的第一道墙,故就其功能而言,叫卫气。

《灵枢·卫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由于它浮行于脉外的肌肤腠理,又叫浮气。

《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因这种气能迅速到达肌肤手脚,古人又叫悍气。

总的来说,是一个概念,古人根据功能、特点取了不同的名字,就像很多中药都有不同的名字是一样的。

现代人对一个词语的解释不同,就把一个概念当成不同的名词,解释得非常混乱。

老中医:为什么称精、气、神为摄生三宝?

老中医:为什么称精、气、神为摄生三宝?

明代养生家袁黄提出“聚精”、“养气”、“存神”为“摄生三要”(《摄生三要》);道家修身,亦注重精、气、神,称为“三宝”。

《尊生要旨》说:“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将精、气、神誉为“三宝”,固然属后出之说,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已随诸子百家对宇宙和生命本源等的争鸣,而成为先哲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了。

其中认识最深刻、阐发最得力、影响最深远者,莫如道家鼻祖老子。

他在《道德经》中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据此,则“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二十五章)的所谓“道”,是一种难以直接感觉,却又无处不有、确实存在的精细微小物质。

战国时的宋钘、尹文(著述佚。

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管子》中)进一一步发展老子的这一思想,明确提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认为精是气的精萃,气和精即使无形,也都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精微物质,说:“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是故民(名)气”。

人也同样由精气构成,“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又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

浩然和平,以气为渊。

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乃通。

”精气如人之源泉,不仅可固体强身,亦能生神。

谓“精之所舍,而知(智)之所生”;“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由此而产生精神思维活动。

于是内无意念之惑,外无灾邪之侵,“心全于中”而“形全于外”,是为积精全神者。

神的概念,还包涵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意思。

《易传·说卦传》指出“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诸如“列星随旋,明暗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搏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人生有三宝——精、气、神精化气,气生神,...

人生有三宝——精、气、神精化气,气生神,...

人生有三宝——精、气、神精化气,气生神,...
人生有三宝——精、气、神
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

1精化气
肾气由肾精所化,又分为肾阴肾阳两部分:肾阴具有宁静和滋润、濡养的作用;肾阳具有推动、温煦、振奋的作用。

肾阴、肾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平衡协调,则肾气冲和。

肾阳为脏腑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推动和激发脏腑的各种功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肾阳充盛,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温煦,各种功能旺盛,精神振奋。

若肾阳虚衰,推动温煦作用减退,则脏腑功能减退,精神不振,发为虚寒性疾病。

肾阴为脏腑阴液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宁静和抑制脏腑的各种功能,滋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滋润,其功能健旺而不止于过亢,精神内守。

若肾阴不足,抑制、宁静、滋润功能减退,则致脏腑功能虚性亢奋,精神虚性躁动,发为虚热性病证。

2气生神
精生脑髓,精足则脑髓充而神旺。

肾精充盛,则表现为意志坚定,情绪稳定,有毅力,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分析、识别判断和记忆能力,表现出足智多谋和反应灵敏,活动敏捷有力。

若肾精不足,则表现出意志消沉,情感淡漠,对外界事物分析、识别、记忆能力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神情呆滞,行动迟钝,健忘痴呆。

3神御形
人的形体和精神活动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形神合一”是“形神共养”养生原则的理论依据。

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

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净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

保持神气清净,加强精神修养,使寿命得以延长。

养生3宝

养生3宝

养生三宝:精、气、神『存精,养气,守神』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

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活动的根本。

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变化,人已步人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

《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

『养备而动时,则天下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下能使之全。

』『精气神·养生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专注于亚健康养生人群,生命不止·尊贵护理,系统养生,健康长寿·标本兼顾、内外兼修、平衡阴阳、和谐健康·中医中草药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精气神·释义三宝』精:根本!(『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养生之本,在于固本培元,以求阴阳平衡,生命有序,以健康长寿!气:动力!(『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神:精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神是生命健康的外在表现!『道法自然,精气神』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三者相互作用,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为养生长寿之根本。

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

人身的三宝是精、气、神。精足则神气皆足。我们都靠将之维持而活着

人身的三宝是精、气、神。精足则神气皆足。我们都靠将之维持而活着

人身的三宝是精、气、神。

精足则神气皆足。

我们都靠将之维持而活着1、中医认识1.1精气神三宝人身的三宝是精、气、神。

精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的,气则是在乎与手相握时既能感觉出的冷或暖。

神就是我们的心神、脑神。

一般人的心神要看眼睛,神一失,则眼睛呆若木鸡。

有神的人,眼睛非常灵活。

而神藏在气之中,气藏在精之中。

精足则神气皆足。

我们都靠将之维持而活着。

走路做事要靠精,将眼皮合着或打开看东西也要靠精。

因为所有的动作、思想都要出力。

所以人年纪大了,精力枯竭,即使只是您将眼皮睁开,将嘴巴打开,将手指伸开,也不容易,往往要花很久的时间。

反之,精气充足的人,神力就充足。

神力就是理智。

人想东想西,计划东计划西,都要借助于神力。

所以,一般精气常泄的人,智力就比较差,不管是少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皆是如此。

除了智力之外,全身的活力全靠精,所以有精在身,可以耐眠;可以长途跋涉,可以耐寒耐热又耐饥,出任何力都充裕有余。

如果损精、损气、损神,人则无法做事、思想,如同车子没有汽油,开不动。

因此,有许多人行房完或者手Yin后,需立刻吃饭或吃点东西,否则受不了。

因为精气一失,身体就虚亏撑不下去。

若是精气不失,就是三个钟头不吃饭也无所谓。

总之,精气可以应用万千,人一到老年,精气一失,也如石头一般,一件坏事也做不出来。

所以精为至宝,宜守宜藏,并且用在善行之上。

1.2保肾气祖国中医认为肾为生命之本,禀受先天父母的元气即藏于肾。

肾气足则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容面光泽红润,精力充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肾气虚则反之。

为了便于理解,举个例子说明。

古人认为天人和一,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的生理结构、活动规律和大自然极其相似。

例如,由于人们滥砍滥伐,造成森林覆盖面越来越小,森林失去了调节的能力。

因此这些年不是旱就是涝,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部分地区发生泥石流,长江、黄河的河道两边出现塌方,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城市出现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身三宝---精气神精气神知识一、中医理论基础二、精气神概述三、什么是精四、什么是气五、什么是神六、三者关系七、怎么养精八、怎么养气九、气对人体的重要性项目知识:一、项目定位二、项目功效三、项目特色精气神起源: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

又名“性命之学”、“内丹仙学”等。

内丹学肇始于中国古代的神仙家,神仙家为了追求长生不死、返老还童的理想,研习了许多延年益寿的方术,至战国时逐渐认识到男女合气之术是“天下至道”,向内丹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哲学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

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

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

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

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

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医学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

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

「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

「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

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

「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所以,写作「炁」。

从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点,表示火在下燃烧,这种「火」是生命的原动力。

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

在内丹学中,「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

「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

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

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

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变化,人已步入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古人对这点非常重视。

苟子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这里说明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要注意精、气、神的物质补充:二是强调不可滥耗“三宝”。

什么是精?精,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精"这个字,大家都会写,米字旁加一个青。

米字就是粮食,稻谷;青是代表声音,所以念精。

这里的米实际上指的是精微的物质。

也就是说人体有一种非常细微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叫做精。

也就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精华,也就是构成人体形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津液。

《素问·金匮真言论》上说,精是身体的根本。

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就不可能有人的身体。

精的来源?先天:先天之精是秉受于父母的,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作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灵枢·决气》中说,我们的父母亲---"两神"相互结合以后,然后生下了我们人。

而构成我们人体的就是"精"。

"精"在我们人这个形体出生之前就有了,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

拿现在的话来说"精"就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力和身体健康的一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

这里说的"精"主要是藏于人的肾中,所以叫肾精。

肾精又叫做先天的根本,是一种遗传,是先天之精。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后天:后天之精是来自饮食的营养物质,亦称水谷精微.有了营养物质的不断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但先天之精需要不断地有物质补充才能保证人的精不亏,才能发挥其功能,这种物质即是后天之精。

古人云:“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所以说.人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得谷者昌,失谷亡”;古人云“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赖饮食以自气血”。

故注意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才是保证后天养先天的重要手段。

《干金方》就说过:“饮食当令节俭,若贪昧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享短气”,这样反不利于健康。

怎样才算“饮食有方”呢?归纳前人经验,不外乎定时、定量.不偏、不嗜而已。

只有在饮食得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药物滋补的问题。

服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补”,不然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之,合理的食补和药补对于身体的保养是很重要的。

"精"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精,才有形体。

所以精气神三宝,最早又称为"形气神",比如汉代初年《淮南子》这本书就是"形气神"三者并称的。

一个人要健康、长寿,最最关键的就是要养精,既要保住先天的肾精,又要调养后天的水谷之精。

肾精,生命的原动力在《黄帝内经》里面,把精看成水,肾精就好比是水一样,像水一样地流动。

在《周易》八卦里面有一个卦叫坎卦,坎卦上下是阴,中间是阳。

肾精就好像是坎卦,是水,是液体,外边是柔的,里边是刚的。

坎卦这个符号非常形象,它的上下是柔弱的,是虚的,像水,就是肾精。

水当中有一个阳爻,有一个非常刚强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肾中的真阳,真阳之火,是生命的原动力。

我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能源危机,所以要找能源。

现在世界科学界已经开始在大海里面去找能源。

海洋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包括海水能、海面能、海底能和海洋生物能等。

其中海水能就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等。

在这个能源危机的时代,海洋能真是人类的福音啊,海洋能才是最根本的能源。

这就好比我们的肾精,看上去是水,是液体的,实际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能源,这才是生命的最根本的原动力,就是这个动力维持着我们生命的健康。

我们明白了这个生命的原动力,就一定要把它护养好。

养精是养生的根本啊。

精有什么作用?1、维持健康:是维持人的生命健康、生命活力的最基本的物质。

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

因此阴精充实不仅生长发育正常。

2、创造能量:3、掌控一切:怎么养精?养精的三个方面:节欲保精、经络按摩、合理饮食第一,节欲保精,切记"色字头上一把刀"养精首先要节欲,这是最关键的一种做法。

《黄帝内经》里面经常提到的,人要有节制,尤其是"行房事",男女交合一定要节制,这样能保住精,因为这个精主要是肾精。

房事太多会泄精,会泄掉了人的精气。

按《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叫"积精全神",要把精蓄积在那里,就像人体里有一个水库一样。

"水库"里面有水,这个水不能随便地泄了,要把它积攒在那里,否则水就干了,水干了,这个水库还有什么用?大家想一想,历代的皇帝为什么大多都短命,很少有长寿的?有人做了个统计,中国历代皇帝加起来有402位,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皇帝嫔妃太多了,精消耗得太多了。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么多嫔妃,房事太过度了,精怎么能保得住?有一句话叫做"色字头上一把刀"。

这是把什么刀?古书说:"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

"这是一把砍伐我们骨头的刀。

因为房事太多了以后,必然就耗散了精气。

这个精藏在肾里,肾有"生髓主骨"的作用,肾主管骨头,肾精丧失了,我们骨头也就受到损伤。

所以人如果房事太多,无节制,那就像一把斧子一样,是在砍伐我们自己的骨头。

第二,经络按摩,不让精外泄养精要经常进行经络的按摩,肾精是在人体的下部,这个地方后来称为丹田---下丹田。

保精、养精要按摩下丹田。

下丹田在哪里呢?一般人都知道下丹田就在肚脐下面的位置,准确的位置是肚脐下1.5寸。

肚脐下面3寸有一个穴位叫关元穴,在关元穴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就是下丹田。

下丹田就是肾精所藏的地方。

在下丹田的位置我们可以两手交叠,用手掌心的劳宫穴按揉下腹,按揉下丹田的位置。

把手掌劳宫穴对准下丹田,整个手掌覆盖肚脐(神阙穴)和脐下3寸关元穴之间,整体按摩120次,顺时针按摩60次,逆时针按摩60次。

为什么要120次?这是取人体的"天年"数,就是正常的寿限。

一般按120次,就会温暖、发热。

肾精最怕寒冷。

同时,还要按揉命门穴,命门穴和肚脐相对应,在人体的后背上,肚脐相对的正后方。

方法同按揉丹田,也是两手交叠,用手掌心劳宫穴按揉命门。

命门,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好,命门就是生命的大门,是主管生命开阖的。

我们要把这个门给它守住了,不要让精外泄,所以这个部位也要经常按摩。

同样也是按摩120次,顺时针按摩60次,逆时针按摩60次。

每天早晨和晚上各按揉一次,每次按揉120次以后,下丹田和命门会发热、温暖。

按揉丹田属于练功的一种方法,练功的最好时间在一天中是四个时辰:子午卯酉。

子时是半夜11点到凌晨1点,午时是中午11点到1点,卯时是上午5点到7点,酉时是下午5点到7点。

我们可以在上午卯时和下午酉时来按揉下丹田。

经常地按摩下丹田和命门可以温精,可以保精,不让肾精外泄。

第三,合理饮食,维持生命的健康在我们的饮食当中,要多吃养精的东西。

比如黑芝麻、黑豆、山药、核桃、芡实、莲子,还有地黄,地黄熬汤很好喝的。

平常多吃这些食物不仅有利于延年益寿、强身健体,而且有助于治疗遗精、早泄。

中医有一句名言:"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尤其是体弱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要依靠饮食营养来充实气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