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

浅谈贝聿铭及其建筑思想————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
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本文以其代表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对其建筑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本文将以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视角对其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环境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
二、场所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透明的体量更使得卢浮宫本身有了别样的风情。
金子塔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明确的指标。
三、典型空间效果从下图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
这个空间的构成具有对称、均致、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
对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平面分析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
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一、艺术特点贝聿铭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
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贝聿铭玻璃钢材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贝聿铭巧用混凝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
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贝聿铭几何构造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
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一位著名的现代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美国纽约市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以简洁、现代为主要特点,建筑结构设计精密,外形简约而富有力量感。
他尤其善于利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进行设计,这样的特点在他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上述两个著名的建筑外,贝聿铭还设计了很多世界著名建筑,其中包括香港的银河中心、卡塔尔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等。
银河中心是一座由4栋高楼组成的建筑群,是贝聿铭为香港规划的中心之一。
在这里,他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现代建筑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中间的一个高大的玻璃矩形体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周围的几栋高楼则则以不同的形态向外扩张,富有层次感。
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则是一座结合了穆斯林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建筑。
建筑中使用了很多穆斯林传统的建筑手法,如天窗、白色穆斯林拱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建筑和材料,如倒悬的钢板、金属丝网等等。
整个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不仅赢得了建筑业内的赞
誉,也成为了周边景观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风格虽然简约、现代,但其实是极其复杂、精密的。
他将现代材料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使得建筑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也
是他一直受到建筑界欢迎的原因之一。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和现代感的建筑,其设计理念体现了贝
聿铭先生对艺术和建筑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座美术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空间,更是一种对美学和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简约、流畅和融合。
首先,简约体现在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的设计上。
整个建筑采用了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繁杂的结构,给人一种清新、简约的美感。
其次,流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造型和空间布局上。
建筑外观呈现出流畅的曲线和优美的比例,内部空间则呈现出通透、流畅的设计,让人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最后,融合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上。
建筑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开放式空间设计,使自然光线和景观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同时也让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美术馆内展示的艺术品既有传统的中国艺术,也有当代的国际艺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交流。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艺术品,更是为了营造一个与
艺术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空间。
它通过简约、流畅和融合的设计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体验和思考空间,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美术馆,更是一种对美学和文化的探索和传承,是贝聿铭先生对艺术和建筑的独特贡献。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一、生平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1、强烈的几何构图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贝聿铭(Ieoh Ming Pei),一位享誉全球的华裔建筑师,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贝聿铭的建筑艺术进行赏析。
贝聿铭的作品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设计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利用几何形状和线条,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
例如,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玻璃金字塔以其简约的外观和优雅的线条,将传统的卢浮宫与现代的建筑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不仅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
他尊重自然和文化的特点,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要素。
例如,他设计的香港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滨地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海浪的起伏和流动。
建筑外观的曲线和光滑的表面与周围的海洋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而舒适的氛围。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材料的巧妙运用。
他善于使用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将其与传统建筑元素结合起来。
例如,他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的外观犹如一对倒置的“V”字形,由两座巨大的钢铁框架构成。
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赋予建筑独特的外观,也展现了贝聿铭对材料的创新运用。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的建筑设计不仅追求美感,也注重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
例如,他设计的德国柏林银行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结合了银行的功能需求和当地的城市规划,创造出一个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
贝聿铭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创新的设计,将建筑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和功能性的实用性。
通过赏析贝聿铭的建筑艺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他对建筑的独特贡献,同时也能够启发我们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和理解。
贝聿铭 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贝聿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立。
他在设计中常常利用地形、自然光线以及自然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
他常常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元素,以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他的设计中既有创新性的现代化元素,也有承袭传统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另外,贝聿铭注重建筑与人的需求的结合。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其美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他的设计中常常考虑到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心理感受,以提供尽可能舒适和实用的建筑空间。
他的建筑被人们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此外,贝聿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他坚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的,能够对环境友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采用被动式设计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最后,贝聿铭注重空间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能够激起人们情感和体验的空间。
他的设计中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他通过使用光线、材料和形式等元素,使建筑充满了人性化的情感。
综上所述,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人的需求的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空间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他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发表时间:2016-03-23T15:31:35.5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作者:陈峥嵘
[导读]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528312
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
一、生平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
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
1、强烈的几何构图
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
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的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两者妙在似与不似、像与不像之间。
在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这座法国最重要的文化纪念碑应该被现代化,扩建和更好的与城市相结合,但又不能危及整座历史建筑的完整性。
这项挑战被一个事实给扩大了,那是有着800年历史的卢浮宫一直都是作为一座皇宫来建立和使用,根本上不适合作为一座博物馆。
②而贝聿铭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建造了一个环绕着中心庭院的U形建筑物和在中间建立一座有70英尺高的玻璃金字塔。
这在当时法国建筑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法国很多建筑师认为贝聿铭所采用的玻璃四棱锥是一个玻璃金字塔的造型,而这个造型应属于埃及的特有建筑风格。
但贝聿铭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四棱锥的造型,是一个最纯粹的几何造型,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建和地区的特有风格。
按贝聿铭自己的解释说:四棱锥既不模仿过去,也不压倒现在,它预示着将来,从而使卢浮宫更加完美。
选取四棱锥造型是因为这个造型是对整个卢浮宫整体性破坏最小的几何形式,它弱化了扩建建筑对原有建筑的改造行和破坏性。
最终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并受到世界人民的广大认可。
2、对光的重视
勒・柯布西埃说过“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
光是世间万物表现自身和反映相互关系的先决条件,建筑与光历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
贝聿铭是一个非常善于运用光线的建筑师,这其中包括了自然光和灯光的运用,在贝氏建筑中,光的运用被展示的淋漓尽致,这让人们都会对贝聿铭在建筑中用光的设计意匠和娴熟技术叹为观止,让人感叹其鬼斧神工。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贝聿铭对建筑与光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系统观点和主张。
他认为,光使物体的实存成为可能。
“建筑空间之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施下阴影。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贝聿铭将三角形作为重要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光作为传递的媒介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板互相交错,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新馆建筑群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传统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并与周边历史建筑相融合。
③
3、对环境的重视
作为第二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增强了建筑与环境的连续性,这使得他的建筑和空间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他的作品中建筑不再是“居住的机器”,而作为环境的一体,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和心里特征。
在达拉斯市政厅的设计过程中,贝聿铭花了很大力气说服政府增加了一个供人们聚集的广场,而把主楼做成一个具有强烈向地性质的建筑。
这样的建筑设计手法增强了建筑与广场的亲和力,同时考虑到当地气候炎热,向地的坡度正好为广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阴影,为广场的使用者提供了栖息地。
再如在日本建造的美秀博物馆,为了使自然环境不受破坏,博物馆建筑物的80%深埋于地下,因此很难感觉到建筑物的实际体量。
该建筑物看上去就像是一系列散落在地面上的四坡顶天窗。
垂直立面基本上通过对面的西墙表现出来,为了呼应地形轮廓,其露出地面的高度均不超过13米。
4、对细节的把握
贝聿铭对细节要求非常严格,有时到了苛求的程度。
一个和他打过交道的营造商回忆:“那个八分之一寸的人,因为即使在17层楼上,那里差了那么点八分之一村,他也马上就能指出。
”在建造香山饭店时,为了找到理想中的材料,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据说每一块砖都是经过他的精心挑选。
这对于一个世界闻名,工程业务量巨大的设计师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贝聿铭注重建筑的结构和构造做法,在1954年台湾的一次座谈会上贝聿铭回答记者有关建筑教育的重点的提问时,曾把结构和构造放在首位(原文:结构或构造等工程科学式建筑有密切向关系的,理应彻底了解,不过建筑师本身并不一定要算,但一定要懂得怎样算,因为先会算你才知道从中间求变化。
)这在他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体现的很清楚。
在接到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任务时,贝聿铭考察完现场后,决定从抗风性能着手,以应对当地风量、风速较大的现状。
因此选定了抗风性能好,自重轻的刚才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
在当时设计时原本保留了外漏的横向刚才连接,但贝聿铭经过反复的推敲不断地改进,决定将其隐藏起来,不但满足了结构的要求,同时增强了其美观性,这才有了现在的如钻石般菱形的香港中银大厦。
四、贝聿铭的中国风格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
在贝氏建筑中最能体现中国风格特色的建筑当属北京的香山饭店。
按贝聿铭的说法,香山饭店在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也花费了他很大的心血,他在营造中国特色的氛围上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也成为该建筑最具特色的地方。
贝聿铭将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他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做法,而是致力于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上,这使得其空间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贝聿铭将建筑的层次逐渐展开,非常引人入胜。
而最据中国特色的是“四季庭院”,在那里种植了竹子,疏影婆娑,人们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竹丛和金鱼。
这非常符合中国人所熟悉的意境。
以这座阳光灿烂的庭院为出发点,各条走廊蜿蜒伸展,通过借景、障景的手法,从厢房看到四周园林的景色似透非透,似露非露,继承了中国建筑中巧于因借的设计手法。
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
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
那里总有园林。
”
相比较于中国大量大屋顶似的形式上追求中国特色的建筑,贝氏中国特色建筑无论从手法上还是已经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可参考性,这也为我国日后寻求一条中国化的建设道路指明了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阅读贝聿铭》黄建敏中国计划出版社
[2]浅析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光环境与空间营谢勇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2
[3]浅析贝聿铭与几何构成吴振东,艾小群理论研究.设计
[4]ttp:///view/57cd3b63783e0912a2162aee.html
[5]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徐宁、倪晓英、高福民古吴轩出版社(2007-04出版)
[6]贝聿铭王天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08出版)
注释:
①ttp:///view/57cd3b63783e0912a2162aee.html
②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与贝聿铭
③浅析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光环境与空间营谢勇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