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对比》

合集下载

唐诗和宋诗比较

唐诗和宋诗比较
唐诗和宋诗虽可说是道同殊归,但是毕竟风格迥异。然而细查《滁州西涧》与《淮中晚泊犊头》二诗,前者固然颇具唐诗之神韵,后者却也堪称宋诗之“另类”(这“另类”二字用在这里,似乎用于比较的两首诗并不典型,其实不然。我们要做的,是较高水平层次上的比较。凡夫俗子,村野匹夫的诗最多了,却是做不得数的。),都纯以情景胜。
其三,就字词而言,韦应物字字锤炼而字字自然。苏舜钦自然则自然,锤炼则未必。苏诗倒是颇具劲力,但终失于祥和,以《诗品》论,不过中品而已。
当然,苏舜钦诗野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前面所说的种种优点仍然历历在目。其豪气就远非韦应物所及,于此,则不是论诗的重点。
苏诗终究在意境,手法上落了下风,这也注定了苏更加适合于做一政客,而非文人。苏诗的缺点也就是一般宋诗的缺点:句虽新奇,而意不深远,乍观有效而久诵乏味。说是“异类”,苏诗仍然脱不了时代的樊篱。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
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情飞扬的是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落雪泥”平淡瘦劲的是宋。不同的气象,映出不同的时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唐诗和宋诗比较

唐诗和宋诗比较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情飞扬的是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落雪泥”平淡瘦劲的是宋。不同的气象,映出不同的时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
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宋八大家文学风格对比》

《唐宋八大家文学风格对比》

唐宋八大家文学风格对比1. 引言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骚客杜牧、刘禹锡、王之涣,以及宋代的苏轼、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黄庭坚。

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人,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

本文将对他们的文学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2. 杜牧和苏轼2.1 杜牧杜牧是唐代文坛上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以豪放洒脱的诗风而闻名,作品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怀。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让读者体味到人生百态。

杜牧注重描绘细节,语言简洁明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2 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和辞章等。

苏轼注重情感真实性和个体经历,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精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在情感。

3. 刘禹锡和欧阳修3.1 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一位重要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他以写景为主,善于描绘自然美景,并结合历史事实来抒发自己对社会变迁及时代变革的感悟。

刘禹锡作品中注重细节描写,具有极强的形象描述能力。

3.2 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理论家。

他以辞章闻名,也擅长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欧阳修作品兼具哲理性思考与立体感受,常涉及日常琐事、人情冷暖等题材,给读者带来耐人寻味之作。

4. 王之涣和曾巩4.1 王之涣王之涣是唐代早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亦是乐府诗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多以叙事为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意境给人全新的审美体验。

王之涣作品具有深层次思考和自我反省,呈现出对社会现象及其发展态势的思考。

4.2 曾巩曾巩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学者、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擅长散文写作,并在哲学、经济等领域也有相应成就。

曾巩作品以理性与中庸为特点,注重语言简练优雅和思想深入浅出。

5. 王安石和黄庭坚5.1 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兼文学家,被尊称为“王韬”。

他改革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并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唐宋两代女性服饰比较研究

唐宋两代女性服饰比较研究

唐宋两代女性服饰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对比唐宋两代女性服饰的特点、文化影响等方面,以深入探讨两个时代女性服饰的异同点。

在搜集资料方面,我们发现唐宋两代女性服饰都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唐朝时期,女性服饰以宽大、绚丽为特点,如袒胸裙、大袖衫等,表现出女性的自由、奔放和风韵。

而宋朝时期,女性服饰则趋于瘦小、窄袖,强调女性的纤细、文雅和内敛。

两个时代的女性服饰材质也有所不同,唐朝女性服饰多以丝绸、麻布为主,而宋朝则更倾向于使用棉布、纱绢等材质。

在整理思路方面,我们首先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对女性服饰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分别阐述唐宋两代女性服饰的特点,并对它们进行比较,以找出异同点。

我们将探讨唐宋两代女性服饰的文化影响,涉及当时的社会观念、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等方面。

在完成正文的编写后,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比较唐宋两代女性服饰,我们发现两个时代的女性服饰存在明显的差异。

唐朝女性服饰表现出女性的自由、奔放和风韵,而宋朝女性服饰则更注重女性的纤细、文雅和内敛。

两个时代的女性服饰材质也有所不同。

唐宋两代女性服饰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两个时代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探讨唐宋时期女性婚嫁服饰的比较及其对当代时尚文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这两个时期的女性婚嫁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为当代时尚文化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借鉴。

在唐宋时期,女性婚嫁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

唐朝时期,女性婚嫁服饰以红色为主,注重宽大的袖口、华丽的头饰和精美的绣花。

而宋朝时期,女性婚嫁服饰则更倾向于简单、雅致的风格,常采用淡雅的色彩、修身的设计以及质朴的材质。

这种差异与两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在当代时尚文化中,唐宋时期女性婚嫁服饰的元素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唐朝的红色婚嫁服饰被融入当代设计,成为具有中国风情的时尚元素;宋朝的简约风格也被当代设计师所推崇,成为一种追求自然、纯粹的美学。

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本文旨在比较唐宋两个朝代的饮食文化。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思路,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并给出结论。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

唐朝时期,由于国家繁荣昌盛,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宋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饮食文化也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局面。

因此,本文将比较唐宋两个朝代的饮食文化,探讨其异同点。

首先,从食材方面来看,唐宋时期都有一些独特的食材。

唐朝时期,由于国家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食材的种类也得到了增加。

例如,唐朝时期出现了西瓜、菠菜、胡椒等食材。

而宋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食材的种类也大大增加。

除了继承了唐朝时期的食材外,宋朝时期还引进了更多外来食材,如玉米、辣椒等。

其次,从菜系方面来看,唐宋时期也形成了不同的菜系。

唐朝时期,以长安菜和洛阳菜为代表,注重烹调技艺和食材的搭配,味道较为浓郁。

而宋朝时期,则以江南菜和川菜为主流,注重食材的本味和口感的鲜美,味道较为清淡。

因此,唐宋时期的菜系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此外,从饮食习惯和礼仪方面来看,唐宋时期也有着不同之处。

唐朝时期,由于国家繁荣昌盛,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盛行“胡风”,饮食习惯也受到影响。

同时,唐朝时期还注重礼仪,宴席上有着严格的礼仪规矩。

而宋朝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市民们更注重饮食的实惠和美味,对于礼仪方面的要求则相对较为宽松。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虽然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但它们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唐朝时期的饮食文化展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而宋朝时期的饮食文化则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此外,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情况。

唐朝时期受到“胡风”的影响,而宋朝时期则引进了更多外来食材和菜系。

总之,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诗词之比较鉴赏》

《唐宋诗词之比较鉴赏》

《唐宋诗词之比较鉴赏》1. 引言1.1 概述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才情和精神追求。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而宋代则以其细腻华美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唐宋诗词的异同之处,深入探讨两个时期的诗词艺术理念、主题和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并评估其对后世文化传承影响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唐宋诗词的重要性并明确文章目录。

其次,在“2. 唐宋诗词概要”中,分别概括介绍了唐代和宋代诗词在历史背景、创作流派、流派代表人物以及创作特点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在“3. 主题和风格比较”部分,我们将详细对比两个时期在主题选择上以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进行鉴赏和解读。

然后,在“4. 表达方式对比分析”中,我们将重点从语言表达和感情表达两个方面来探讨两个时期的诗词在表达技巧和情感表现上的异同之处。

最后,在“5. 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唐宋诗词鉴赏的重点和方法,并探讨这些古代诗词对后世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唐宋诗词进行比较和鉴赏,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两个时期独特优秀的文学成果。

通过分析并展示唐宋两代不同风格、主题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到唐宋诗词艺术的魅力与影响力。

同时,本文还旨在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变迁以及美学观念提供一个切入点,引发读者对于文学形式与内涵相互关系的思考,并进一步探讨唐宋诗词对当代社会与审美价值观念的启示与影响。

2. 唐宋诗词概要:2.1 唐诗概要: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创作时期跨越了唐朝的近三百年,从618年到907年。

唐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丰富多样的题材而闻名于世。

在唐代,有众多优秀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的种种思考和感受,还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诗以其豪放浪漫、意境深远、思想深邃等特点成为后世各代诗人学习借鉴的对象。

《唐宗宋祖:两大文化巅峰的对比分析》

《唐宗宋祖:两大文化巅峰的对比分析》

唐宗宋祖:两大文化巅峰的对比分析引言唐宗宋祖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时期,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高峰。

唐朝和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文将对唐朝和宋朝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不同的特点和贡献。

一. 唐朝1. 政治与社会•守旧而封建的政治体制,以皇帝为中心。

•实行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博门阀。

•曲江池、洛阳城等为代表的盛世工程。

•高度发展的都市文明,如长安城。

2. 经济与技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实施均田制。

•繁荣的商业贸易,丝绸之路的开辟。

•发达的手工业和工商业,如造纸、印刷等技术进步。

3. 文化与艺术•著名的诗人杜甫、白居易等活跃于此时期。

•大量佛教传入中国,在艺术、建筑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开创了唐诗的黄金时代。

二. 宋朝1. 政治与社会•具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官僚政治。

•推崇儒家思想,实行科举制度,重视人才选拔。

•通过编纂《宋会要》等大型工程来调查统计国情。

2. 经济与技术•奠定了江南经济中心地位,发展了农田水利和商品经济。

•发达的造船业和海上贸易,提升了国家的海军实力。

•科学技术进步显著,如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等创新成果。

3. 文化与艺术•士人文化盛行,在书法、诗词、戏剧等方面独具特色。

•发展了传统绘画,形成了江南山水画派。

•茶文化兴盛,在文人雅士中广泛流行。

三. 唐宋对比分析1. 政治体制唐朝重视封建体制,在政权运作上更加个人化;而宋朝则注重官僚制度,在政权运作上更加集体化。

2. 经济发展唐朝的经济以农耕为主,商业贸易也较为繁荣;而宋朝在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尤其是江南地区。

3. 文化艺术唐朝以诗词、士人文化等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而宋朝则注重实用文化的推崇,如科技发明、书法、绘画等。

结论唐宗宋祖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化巅峰时期。

唐朝和宋朝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时期都对中国历史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所留下的传统和遗产仍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和宋代仕女雕塑的形象对比

唐代和宋代仕女雕塑的形象对比

唐代和宋代仕女雕塑的形象对比刘梵瑜(西安航空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2)摘要:唐宋两个相邻的朝代,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还是在穿衣打扮、日常生活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表现不同的还有仕女陶俑。

从出土文物与历史记载来看,唐代陶俑数量远远大于宋代。

从仅有的宋代仕女陶俑上可以看出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唐宋仕女雕塑的妆容、服饰及审美差异上分析两代陶俑的不同,并追根溯源,讲述其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唐宋仕女;仕女陶俑;仕女形象中国雕塑艺术在远古时代已存在,人们通过塑形、仿造人类与动物,形成早期粗糙的雕塑艺术。

随着以人殉葬文化的衰落,陶俑殉葬文化的兴起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发展。

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其造型艺术已经成熟,兵马俑造型生动,艺术手法崇尚写实,从秦俑的身形、五官、神态、服饰、造型等入手,将各个秦俑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1]。

隋唐时期,陶俑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在色彩上创造出三彩俑,人物形象也变得丰富,出现文官、骑射俑、仕女俑、胡俑等。

在着色上大胆、丰富,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尽显富态,与国家的昌盛相呼应。

安史之乱时期,国家损耗严重,雕塑艺术受到抑制,到宋朝时陶俑数量和质量普遍下降,但从仅存的陶俑来看,其色彩艳丽、神态自若、服饰端庄,亦有审美特征。

到明清,随着殉葬制度的衰落,陶俑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单从形象对比来看,唐朝以前人物较为刻板,人物整体神态、容貌变化不大。

宋朝后期人物逐渐偏向现代审美,女子尽显清秀、柔弱之态。

变化较明显的为唐宋时期,从雕塑的角度,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女性地位与生活状态。

一、唐宋仕女雕塑形象不同的原因(一)唐宋经济上的差异唐朝被称为“天朝上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远超欧洲列国,经济贸易往来不断,特别是唐中期,经济发展迅速,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强,人民生活富足,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使唐朝的民族风气都带有人性的光辉。

女性的地位也截然不同,女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首饰、衣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山水
首 页
文化背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文 化 比 较 二
第二章
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 • 书法 唐:轻盈华美,潇洒婀娜 张旭、怀素 狂草奔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 厚,充满浩然正气 宋:瘦金体书法枯茎瘦骨,老气横秋。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 芾、蔡襄更加注重规矩、法度 舞蹈 唐:健舞:《秦王破阵舞》 宋: 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 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第二章
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太阳、月亮
• 唐人:苍茫辽阔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 间。‛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宋人:寂寞清冷 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冷月无声。‛
首 页
文化背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山、水
• 唐人眼里的山:雄伟壮丽 杜甫《望岳》:‚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 宋人眼里的山:幽冷孤寂 姜夔《点绛唇》:‚数峰 清苦,商略黄昏雨。‛ • 唐人眼里的水:‚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 云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宋人眼里的水:‚一勺西湖水‛
第三章
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
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 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 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 主义。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 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 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 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 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 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 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概 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诗 歌 发 展ຫໍສະໝຸດ 诗古 体 诗近 体 诗
古体诗 乐府诗 绝句
四言:出现最早
五言:成熟于汉代 七言:成熟于唐代
五言 七言 五言 七言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律诗


又称‚诗余‛‚长 短句‛ 调有定格,句有定 数,字有定声,以 两宋成就最高。 又称‚词余‛,以元 代成就最高。
排律
唐时明月宋时风
—走进唐诗宋词
目录




首 页 目录
一、诗歌概说
二、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三、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 四、诗歌鉴赏的理论基础
各 领 风 骚 数 百 年
第一章




首 页 概 说
诗歌发展的历史
1、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
发 展 历 史
2、诗歌的起源实在不是一 个历史问题,而是一个 心理学问题:
散曲
小令 套数
杂剧
剧曲
传奇
第一章
首 页 概 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诗歌与音乐之关系
1、《诗经》的“颂”原训“舞容”, 颂诗是歌舞的混合。 2、《诗经》的“风”及其重章叠唱 3、古诗中“兮”“噫”的运用 4、“乐府”的形成和发展 5、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 6、关于词
歌 乐 舞 同 源
第一章
首 页
首 页
文化背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文 化 比 较 三
• •
张 旭 狂 草
米 芾 书 法
第二章
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首 页 文化背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文 化 比 较 四
• 唐人:舞剑,公孙大娘《剑器舞》气势 磅礴,刚劲有力——宋人吹箫,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千回百转、呜呜咽咽,令人黯然神伤 • ‚剑气‛(阳刚)与‚箫心‛(阴柔) 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大风格趋向 • 唐人:喝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 热烈奔放、令人陶醉的感性世界 • 宋人:茗茶——理性的享受、人生的感 悟 • 唐人是浪漫的诗人,宋人是典雅的智者
首 页
文化背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引 子
第二章
首 页 文化背景
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秦罗敷的美:“日出 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 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 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 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荷马史诗》中海伦的美:——“海伦进来
首 页
第二章
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 唐人:心胸开阔 首 页 •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山 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文化背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上一页 • 宋人:感情有节制的含蓄表露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下一页 • 苏轼《江城子· • 唐人:友情深厚 返 回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 文 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高适《别董大》:‚莫愁前 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化 比 • 宋人:友情淡漠 • 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较 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不须 八 携酒登楼,问有谁,共我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审 美 标 准
了,她的美让老人们肃然起敬” • 侧面描写的手法——共同的审美标准
第二章
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 一、以肥硕、端庄、雍容为美: 《诗经· 硕人》健美:“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 兮。”——杨贵妃——薛宝钗:北 方大家闺秀式的美 • 二、以苗条、清瘦为美:湘夫人; 西施——赵飞燕、洛神——梅妃— —林黛玉:南方小家碧玉式的美
首 页 文化背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两 类 美 女
第二章
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唐 代 仕 女
首 页
文化背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审 美 标 准
第二章
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宋 代 美 人
首 页
文化背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审 美 标 准
第二章
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 唐代文化:丰盛、 热烈、光彩照人 • 宋代文化:清瘦、 典雅、略带病态
模仿的艺术
诗的起源有两层原因, 一是模仿的本能, 二是求知所生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诗学》
诗 歌 再 现 印 象
第一章
首 页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先秦诗歌:《诗经》《楚辞》 两汉南北朝乐府民歌:汉乐府、南北朝乐府文 人诗歌—“三 曹”、陶渊明 唐代诗歌:“初唐四杰”、“李杜”、“王孟” “高岑” 、“新乐府”“小李杜” 等 五代词:李煜 宋代诗歌:宋诗—陆游、杨万里等 宋词—婉约派、豪放派 元曲:马致远、张养浩等 明清诗歌:于谦、龚自珍等
第三章
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唐
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即位。这是唐诗的准 备阶段。在风格、意境、声律等诸多方面 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齐、梁的颓靡遗风。 “四杰”和陈子昂出现后,诗风才逐渐改 变,他们在继承南朝的艺术技巧方面和建 立五、七言律诗的格律和体制上,有着不 容埋没的功劳。陈子昂继承汉魏风骨来开 辟唐诗的领域,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 白、杜甫。
文 化 比 较 六
第二章
唐诗宋词的文化背景
• 唐人的生活:自由开放 胡、汉、南、北各种文化高 度融合的时代 文化背景 • 宋人的生活:严肃、拘谨 宋朝的社会背景和理学兴 起,‚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 上一页 • 唐人的悲伤:甜蜜的幽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初次人生展望时的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始终弥漫着青 下一页 春的气息 返 回 • 李泽厚《美的历程》:‚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 叹息,总是轻盈‛。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 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 文 依旧笑春风。‛ 粉红色的回忆,淡淡的怅惘 化 • 宋人:表面不愁,心里更愁 辛弃疾《丑奴儿》: 比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 较 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七 却道‘天凉好个秋’!‛
首 页 发展脉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初 唐 四 杰
第三章
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
盛唐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诗达到了巅峰。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 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 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首 页
发展脉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盛 唐
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 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 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首 页 发展脉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山 水 田 园 诗
第三章
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
[例1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 · 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首 页 发展脉络
上一页
诗歌与音乐之关系
一、年年岁岁花相似
——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的共通之处
概 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
——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的融会
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与 流 行 歌 曲
唐 诗 宋 词
——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的不同时代 特征
第一章
首 页 概 说 上一页 下一页
诗歌与音乐之关系
送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返 回
孤帆远景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越 调
第一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