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精心整理政治经济学论述题1、试述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答:(1)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2)生产对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方式和性质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方式和性质。
二是生产的水平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水平。
(3)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有可能对生2?答:(1(2(3?3?(1?(2(3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
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画括号部分用自己语言概括)4、试述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答:(1)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有两方面的原因: 内在动力:剩余价值的生产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
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剥削程度以外,资本家还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外在压力:竞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从外部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迫使他们不断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力图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2)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的大小。
(均成正比)(老师说应适当解释)5、试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答:资本的积聚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在生产规模上的扩大。
资本的集中是指资本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大资本。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答案提纲)1、怎样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解释。
需举例说明。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对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马克苏的这句话中的生产方式,人们存在着不同理解:①指生产关系;②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③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④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目的:《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3、怎样理解:法文版序言中“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要理解这里提到的三层意思:没有平坦的大道、不畏劳苦、有希望。
马克思开篇就陈述了法国人观。
他认为法国人有点急功近利,总是追求结论,只关心和他们有直接关系的问题,而马克思的方法论是紧密性和关联性很强的科学理论,法国人容易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
科学探索的道路是曲折不平的,只有那些不怕难关、不畏惧危险,敢于拼博向上的人,才会最终战胜一切困难而最终成功。
4、为什么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物与物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于是就造成这样一种假象,商品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它能够支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从而被人们所崇拜。
这种把商品神秘化的观念,就是商品拜物教。
5、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三种:(支付手段;购买手段;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第一,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
第二,作为购买手段的职能,只是在国际贸易的平衡受到破坏时,货币作为但方面的购买手段而发挥作用。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1、简述劳动二重性学说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答:①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所完成的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②由于确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确立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正事依靠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创造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其他一系列学说。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答:①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②货币共有五种职能,分别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二者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的依据及意义?答:①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本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②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成存在的资本,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③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二,为了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4、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答: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②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一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二是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答: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③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④预付资本的总量大小。
6、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辨析题+论述题+计算题---政经(一般整理)

辨析题(先判断,后分析)第一章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解答:(1)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的观点是对的,但笼统地认为相同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是片面的。
(2)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商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市场供求关系各有不同。
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
(3)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解答:此观点错误。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是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3、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
解答: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这个说法错误。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因为,劳动并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要素。
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但有劳动这一要素,而且土地、设备、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对社会财富创造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解答:(1)此观点正确。
(2)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不过,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从而这些自然属性使金银天然地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A.重商主义B.古典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现代西方经济学【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正确答案】 D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A.得不到任何补偿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A.两次劳动B.两种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C.企业信用D.消费信用【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原因是()A.劳动力商品有价值B.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道德因素【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这就是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浅析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小论文

浅析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小论文摘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等三方面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从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的。
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使用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市劳动的社会属性。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这一系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为什么商品的各种矛盾导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呢?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具有独立的财产或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市场主体。
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的事情,是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和基础的。
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只从事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而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需要互相交换其产品。
这样,各个生产者在客观上都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商品不再是小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不仅社会分工更加深化和细化,形成庞大的、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而且生产商品的活动已经由有一定规模的、有严密内部分工的企业有组织地进行。
但是生产资料和产品仍旧是私人财产。
这样,简单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于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也就会以更加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论述题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论述题1.简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形成条件?答:⑴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⑵形成这一矛盾的条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⑶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忏属性,社会分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属性。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答: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⑵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的必然性?答:一、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A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B资本主义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动力。
4.简述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答:一、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二、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三、这两个条件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5.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答:一、价值轧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二、因为A生产价格是以人价值为基础的,并没有脱离价值。
B全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C生产价格的确定及其变动归属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
6.试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答:一、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劳动交换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它是与计划配置社会资源的计划经济相对应的。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内在的一致性。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民就没有市场经济。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基本规律,对市场经济同样起作用。
三、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简单等同。
市场经济出现于商品经济己普遍化和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2)

1704-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分:110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1、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2分)A:社会主义社会B:共产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信息网络社会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2分)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改变C: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们()(2分)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4、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2分)A: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C: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2分)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创新、包容、开放、进取6、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2分)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客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2分)A:忽视意识的主观特征B: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C: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8、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2分)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B: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D: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说的是()(2分)A:时间具有一维性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C:时间具有有限性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10、世界观是()(2分)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B: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C: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D: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1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2分)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12、垄断利润真正来源于()(2分)A:垄断行为所创造的更多市场价值B:垄断势力在自由市场上的巧取豪夺C: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生产和非生产领域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2分)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C:社会矛盾严重激化D: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出现14、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向更高级的生产方式过渡创造物质条件,这主要表现在()(2分)A: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C: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D: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15、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2分)A:两党制和多党制两种B: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C: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种D: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专制独裁制三种16、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2分)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17、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2分)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8、人的本质在于()(2分)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道德品质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学识修养19、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工具属于()(2分)A:实体性因索B:运筹性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20、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2分)A:唯心主义先验论B:旧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C:唯物主义反映论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21、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2分)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方面新变化的是()(2分)A:生产者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增加B:机器生产由“三机系统”发展为“四机系统”C:生产管理中增加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手段和工具D: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出现了法人所有制等新形式23、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前,资本主义处于()(2分)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C: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D: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4、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2分)A:有机构成B:价值构成C:技术构成D:数量构成25、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资本积累是因为资本家有“节欲的美德”,这是荒谬的。
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
1、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必须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需要更多的资本,这就需要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m分为两部分,一部分(m/x)用于自己和家人消费,另一部分G用来扩大再生产,购买新的生产资料,雇佣更多的工人。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即:
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的主要表现
①用暂时不用的钱去赚更多的钱,根源在于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在第一个生产过程结束时,资本家获得了200元剩余价值。
他留下100元(m/x)用于自己和家人消费;另一部分100元G 用于扩大再生产。
其中△C用于购买更多的机器设备,△V用于招收更多的工人。
在第二个生产过程结束时,资本家获得了220元剩余价值,多赚了20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记载了对社会问题感兴趣的英国医生艾金的研究报告(《曼切斯特市外三十至四十英里范围内的郊区》):“在机器生产出现以前,工厂主们晚上在酒店聚会时花费从来不会超过6便士的一杯果酒和1便士的一包香
烟。
”而“18世纪最后30年‘是穷奢极欲、大肆挥霍的时期,这是靠扩大营业来支持的。
’”
②购买新设备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根源在于受到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
新的机器设备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单个产品的价值量减少,但可以按社会平均价值量出售,资本家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