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之一,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了解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对于水稻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是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有利条件,此时病原菌易于繁殖,而且水稻叶片的受病情也会加重,从而导致恶苗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土壤中如果富含有机质、氮、磷等养分,以及水稻的连作等因素,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几率。
3. 病原菌恶苗病的病原菌是恶苗病霉(Pyricularia oryzae)。
病原菌寄生在寄主植物上,是一种寄生真菌。
在适宜的气温、湿度条件下,病原菌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侵染寄主植物的叶片和茎部,引起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 栽培管理不当苗期地力薄弱,种植密度过大,或是种子植入土壤太深,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土壤中过多的氮肥和有机肥是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有利因素之一,因此在施肥上要遵循适量、合理的原则,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和有机肥。
特别是要注意追肥的时机,避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施肥。
2. 提高通风透光性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可以减少水稻叶片的潮湿程度,从而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
可以通过合理调节水田的水位,及时除草,保持地块间的通风畅通。
3. 种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合的抗病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轻恶苗病的发生。
4. 合理密植水稻的密植会增加水稻叶片重叠的机会,从而增加病原菌的扩散。
合理密植可以减少水稻叶片的重叠,减少恶苗病的发病率。
5. 生物防治选择适宜的生物防治剂进行喷施,比如三环唑等,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对水稻的侵染,减少恶苗病的发生。
6. 注意病害防控定期巡田观测,及时发现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防治处理。
在病害发现较早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叶面喷施化学农药,对水稻进行有效的控制。
水稻恶苗病病因以及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病因以及防治技术【常见问题】水稻为什么会发生恶苗病?防病条件以及防治技术有哪些?专家全面解答一、病因1、症状识别: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
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可死亡。
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
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
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剥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
以后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鉴定:恶苗病系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串珠镰孢菌)引起的。
病部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一般无色。
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或有双胞,大小为4-6微米X2-5微米,最初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成链状或簇生成球状,以后分散。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细长,新月形,两端弯曲尖削,基部有足胞,大小为16-57微米X2.5-4.5微米,一般有3-5个隔膜。
大型分生孢子通常着生于多次分枝的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分生孢子集聚时呈淡红色或橙红色,干燥时呈粉红色或白色,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3、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
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
健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症状。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是由恶苗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下面将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发生原因:
1. 恶苗菌是水稻的一种真菌性病原体,常常通过土壤传播。
恶苗菌在土壤中存活并繁殖,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pH值下,会引发病害。
2. 应用过多的有机肥料和浓度过高的化肥,会导致土壤肥力不平衡,使水稻植株生长不健康,容易感染恶苗菌。
3. 水稻密植也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原因之一。
密植会导致通风不良和光照不足,增加了水稻感染真菌的风险。
4. 不合理的灌水方法和过量的灌溉,会导致水稻根部长时间湿润,增加恶苗菌的生长繁殖。
防治方法:
1. 预防病害的发生,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选用耐病、耐瘟疫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 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30%福美胺或35%甲基托布津进行土壤消毒。
3. 合理施肥,避免施用过多的有机肥料和浓度过高的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
4. 注意田间管理,合理控制水田水分管理,避免过度灌水和积水。
定期疏松土壤,增强通风效果。
5. 进行轮作栽培,避免连作,以减少病害的积累。
6. 基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抗病力。
7. 经常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可能的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切除病苗、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等。
8. 注意水稻苗期的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提高水稻抵抗病害的能力。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主要与恶苗菌的传播、土壤肥力不平衡、水田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当的灌溉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
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1480684b35eefdc9d33317.png)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别名徒长病、白秆病、标矛等,分布很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解放后,由于普遍采用种子处理或换种无病种子,已摹本控制其为害。
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大批种子随意调运,又未坚持种子处理,致使此病在许多地方有回升之势,值得注意。
此病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极低。
损失率为一般约5%一20%,在华南地区有的重病田损失达30%以上。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常受到恶苗病的危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导致水稻减产,针对水稻恶苗病,病菌,发病条件等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一、病原水稻恶苗病菌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 Wollenw)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
其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分生孢子占绝大多数。
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五色,单胞,偶有双胞,最初在孢子梗上呈链状或头状集生,后分散。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逐渐狭细,基部有脚胞,一般具3~5个少数具6~7个隔膜,无色,多着生在多次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
二、发病症状此病在水稻秧田和本田期均可发生。
在秧田期,2~4叶期即表现症状,病秧苗往往徒长,一般较健苗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狭长,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重病苗多在移栽之前或移栽之后不久死去。
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在本田期,,病株多在移栽后10天至1个月左右陆续出现。
除具有与病秧苗相类似的症状外,其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基部常弯曲露出叶鞘。
剥开叶鞘,可见茎上有褐色条斑,节部呈褐色。
病株在地表上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出倒生的不定根。
剖开病茎,可看到其内有蛛丝状的白色稀疏菌丝。
以后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1 . 4发病 因素
加强田间管理是有效防治水稻各种病害的根本措施 ,及时
播种 , 科学移栽 , 保 证 秧 苗 移 栽 后 充 足 的水 肥 供 应 , 促 进 植 株 的 根系发育 , 壮苗促苗 , 提高苗势 , 强壮的秧苗不仅能抗倒伏 , 抗病 害, 而且为高产丰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催芽这个环节上 , 要注 意时间不宜过长, 在移栽起秧时要尽可能避免损根。 插秧时要注 意 不 插隔 夜 秧 , 不插 老 龄秧 , 不插 深 泥秧 , 不 插 烈 日秧 , 不 插 冷水 浸的秧 , 保证秧苗的成活及正常缓苗 。 2 . 3妥 善处 理 田间杂 物 清除病残体 , 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 , 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 沤制堆肥 。妥善处理病稻草 , 不能随便乱扔 , 也不能堆放在 田边
水 稻 恶苗病 的发 生 . 并给 出了防 治办 法。
关键 词 : 水稻 ; 恶苗病 ; 赤 霉菌
中图分 类号 : ¥ 4 3 5 . 1 1 1 . 4 +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0 4 3 2 ( 2 0 1 4 ) - 1 7 — 8 2 — 1
发病水稻 , 植株 的节间会变得很长 , 长得细细的 , 颜色较淡 , 根系 发育不 良, 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枯死苗上有淡红或 白色霉粉 状物。 一般发病的植株抽穗都较早 , 但穗小粒少 , 多数为不实粒 ,
植株病死后表面分有 浅红色或粉红色的粉状霉物 , 病 粒谷壳 的 内外颖合缝外 , 着生有浅红色霉层。稻秆 内也会生有 白色霉物 , 后 变成 粉 红 色 。
1 - 4 . 1 品种 与发 病 关 系 实 践 证 明 , 水稻 的 不 同 品 种对 于 恶 苗 病 的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褐穗病、苗色变病、穗里粗病,是水稻害虫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线虫及其传染的病毒引起的。
一般出现在刚穗锯时,穗锯后2周即可明显看出病害的症状。
主要病症有穗基部及穗的褐色腐病,穗表面褐色毛茸茸的霜霉(图1),穗枝及小枝病害最多,";花"池苗成灰色,叶片褪绿,褐色斑点。
1. 病原生物。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生物是病毒,主要由以线虫介染传播,这些水稻恶苗病的病原有密孔葉病毒、普通核睫病毒等。
它们能够形成芽孢,抗病性弱,遇潮湿有利病变发生,所以春播期存在较大危害。
2. 气候因素。
水稻恶苗病也受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子的制约,此病害在5-7月之间总体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时常出现高潮湿度前,特别是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病害的发展。
3. 种水稻品种的抗性。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及致病能力也有所差异,抗性的品种一般被称为高抗品种,具备稳定的抗病性能。
针对水稻恶苗病,以下是一些对策和防治方法:1. 合理选择品种。
在种植水稻时,尽量选择抗病品种,尽可能避免种植抗病性差的品种。
而且应严格按照法定规定的防治时间,详细按照发布的长势要求,积极地采取先穗短而粒多的作物类型。
2. 合理地施肥。
播种前在种子植后期对施用氨肥,可以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加强田间管理。
细心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作物的抗性,加强田间管理,调整播种期,及时杀菌除草,能有效遏制各种害虫、性病发生。
4. 及时施药。
及时施用抗病剂,可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如采用高氨间苯三酚、阿米索他等组份的抗性剂,为防治水稻恶苗病带来了可能性。
5. 适当添加有机农耕肥料。
有机农耕肥料能够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加,可改善土壤结构,缓解水土流失,累积水分,增加土壤肥力,也使作物抗病性增强,可有效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率。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由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
这种病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理解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一、发生原因:1. 天气条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尤其是气温和湿度。
高温多雨的条件是恶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样的天气条件非常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强风和暴雨也可以传播病原菌,加速病害的蔓延。
2. 土壤条件:土壤中的养分和酸碱度也会影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养分过多或过少,以及酸性土壤都会影响水稻的免疫能力,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
3. 病原菌侵染:真菌Magnaporthe oryzae是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侵染是造成水稻恶苗病的根本原因。
这种真菌可以在土壤和种子上长期存在,并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
二、防治方法:1.良种选择:选择对水稻恶苗病抵抗力强的优良水稻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恶苗病的首要措施。
通过交叉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管理栽培:合理的田间管理和栽培措施也可以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比如适时控制田间杂草,保持土壤通风透气;合理施肥,保持土壤酸碱度平衡;适时灌溉,避免过度积水等。
3.化学防治:在水稻恶苗病发病初期,可以利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
常用的化学防治药剂有三环唑、多菌灵等,但使用化学农药也要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友好的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
比如可以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或者真菌来进行生物农药的防治,如拮抗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等。
5.农田轮作:适当的农田轮作可以有效减少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在农田轮作中,可以种植与水稻不同的作物,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避免病害的传播。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会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质量。
那么,水稻恶苗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本文将从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1. 病菌侵染: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菌是稻瘟病菌,当水稻叶片受伤或者生长季节湿度高时,病原菌容易侵入植株内部,引发病害。
2. 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水稻田长期积水、排水不畅、连作等不良管理措施,容易引发水稻恶苗病。
3. 土壤富含病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残留能力,长期种植水稻,土壤中的病原菌会不断积累,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4. 大气条件:气候潮湿、温度适宜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夏季雨水较多,温度高的气候,更容易造成水稻恶苗病的流行。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一定抗病力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如“中华恶苗”等。
2. 合理施肥:适量施入有机肥,增强水稻植株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发病率。
3. 合理耕作:及时清除水田里的积水,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传播。
4.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以选择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控制病情的扩散。
5. 深松整地:经常进行深松整地,改善土壤通气、排水条件,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残留。
6. 高标准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适时浇水、间断深松整地、选用抗病品种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可有效减轻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的常见病害,通过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希望广大农户和相关机构能够重视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工作,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又称为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
歉收。
本文将主要探讨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环境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是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
当气温在20-30摄氏度,湿度在85%以上时,是病原真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从而容易导致水稻恶苗病
的大面积爆发。
2、病原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稻瘟病菌属的种类。
这些真菌在水稻叶
片上形成黑褐色的霉层,破坏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萎缩甚至死亡。
病原真菌可以通过风、水、病原携带的种子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3、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
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扰。
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
重要措施之一。
4、土壤条件: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和养分,以及土壤通风排水性差,都会增加水稻恶
苗病的发生风险。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生长势弱,易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
5、种植密度:水稻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水分蒸发不易,从而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爆发风险。
2、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
微量元素等,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4、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翻耕、松土等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通风排
水性,减少病原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爆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常用
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敌草快、杀菌威等,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免对水稻植株
造成伤害。
6、生物防治: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制剂
进行菌源防治、利用植食性寄生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7、病后处理:在水稻恶苗病爆发后,及时收割、销毁病死植株和秸秆,清除病害源,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8、科学田间排水:恶苗病主要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科学田间排水,保持
田间的通风和干燥对于预防恶苗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总结: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病原真菌的传播,加强水稻的抗病性,是降低水稻恶苗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也需要灌溉排水、施肥施药等田间操作合理,保持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长,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希望通过防治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减少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