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发生防治论文

合集下载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关 键 词 :水 稻 ;恶 苗 病 ;防治 水 稻 恶 苗 病 俗 称 公 稻 子 、徒 长 病 , 由 串株 镰 孢 菌 引 起 ,近 年 在 水 稻 各 品 种 间普 遍 发 生 ,发 病 趋 势 日益 严 重 .一 般 发 病 率 在 O~3% ,严 重 的发 病 率 达 到 60%以 上 。 恶 苗 病 广 泛 分 布 于 所 有 种 植 水 稻 区 。 黑 龙 江 省 在 从 种 植 选 择 种 子 过 程 中 就 十 分 重 视 该 病 的 防 治 .因 为 水 稻 恶 苗 病 从 苗 期 到 抽 穗 期 都 会 受 到 危 害 而 发 病 。发 病 秧 苗 常 枯 萎 死 亡 , 生 育 期 的 植 株 受 害 一 般 也 很 快 死 亡 . 即使 个 别 能 抽 穗 结 实 .也 是 穗 小 粒 子 少 ,谷 粒 不 饱 满 ,对 产 量 影 响很 大 。 1危 害 症 状
菌 丝 达 到 糊 粉 层 。恶 苗 病 菌 在 30~35 繁 殖 最 快 ,20~25℃虽 能 繁 殖 ,但 繁 殖 速 度 缓 慢 ,到 4Oqc病 菌 显 然 受 到 抑 制 。
典 型 的 症 状 一 般 发 生 在 移 栽 后 的 25— 30天 内 。种 子 萌 发 后 ,病 菌 从 芽鞘 、根 和 根 冠 侵 入 ,引 起 秧 苗 发 病 。病 株 产 生 的 分 生 孢 子 可 从 伤 口侵 入 感 染 健 苗 引 起 再 侵 染 而 使 大 田 发 病 。水 稻 开花 时 . 分 生 孢 子 传 染 到 花 器 上 产 生 病 种 子 。 脱 粒 时 。病 种 子 的分 生 孢 子 粘 附 在 无 病 种 子 上 再 次 引 起 带 病 种 子 。
2.2发 病 过 程 。分 生 孢 子 的形 成 , 从 插 后 的 枯 死 株 到 收 割 的 发 病 株 ,任 何 时 期 都 可 产 生 ,形 成 量 最 多 的 时 期 ,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 : 对水稻 恶苗病 的 田间症状表 现 、 发病 机理 、 传播 途径 和影 响发 病 因子等进 行 了阐述 . 出了以 提 抓 好种 子 消毒处理 为 关键性技 术的综合 防治措施 。
关 键 词 : 稻 恶 苗 病 ; 生 ; 治 方 法 水 发 防
水 稻恶 苗病 是 由真菌 引 起 、由种 子 传播 的种传 1 水 稻 恶 苗 病 田 间症 状 病 害 , 般 减产 1%~ O , 病 严 重 的可 减 产 5 % 11 苗 期 症 状 一 O 2% 发 O .
版 社 .9 9 17 .
【] 2李成雄 , 王作柱. 莜麦 的栽 培与育种【 . 原 : M】 太 山西 人民出版
社 ,9 4 1 3 1 4 1 8 ,2 — 3 .
[任嘉嘉 , 益 民, 3 】 魏 张波 . 温处 理 燕 麦 籽 粒 对 制 粉 及 其 营 养 成 高 分 的影 响[ . 国粮 油学 报 ,0 8 6 :8 9 . J中 ] 2 0 ( )9 - 9 [. J 内蒙 古 农 业 科技 ,O 8 1 :0 — 0 . ] 2O ( )13 14
的地上 部分 用镰 刀全 部采 收 , 行连 株收 获 。有 条件 进 的地方 可 用 机械 收 获 。机 械采 收 时 应注 意 行驶 速 度 适 中. 以免 造成 燕 麦 漏 采 、 伏 等 现 象 , 重 影 响产 倒 严 量 。选 晴 朗无露 水 的 天气 进行 , 收获 后及 时脱 粒 、 晾
水 稻 种 子 消毒 处理 工 作 , 使 2 1 致 0 1年 水 稻恶 苗 病在 症 状 , 苗全株 淡黄 绿色 , 秧 植株 生长 细长 , 一般 高 出健
台州市 黄 岩 区 的部分 稻 区严 重 发 生 。据 对 江 口街 道 苗 1 ~ / , / 1 根系发育不 良; 片和 叶鞘窄长 , 3 2 叶 部分 病株 林 家岙 村 调查 , 行 种 子处 理 的 甬优 6号 品种 。 苗 移栽 前死亡 。湿度大 时在枯死 苗近地 面部分有 时产生 进 秧 恶苗 病株 发病 率 1 %,而未进 行 种子 处理 的同一 品 淡 红色或 白色霉状物 , . 2 即病菌 的分生孢 子 。 种秧 苗株 发病 率平 均 为 1 .%, 中最 严重 田块 秧 苗 12 本 田期 症状 3 7 其 . 几乎 全 部发病 , 育 3 4m 秧 苗 ( 所 3 z 可种 04h 2 田) . m大 在 秧 田期 不 表现 症 状 的带 菌 秧苗 ,移 栽 后半 月 无法 栽种 , 种常 规稻 。水稻 恶苗 病在 我 国稻 区都 有 至一 个月 会 出现 病 株 , 改 一般 病 株 比健 株 高 , 分 蘖少 但 不 同程度 的发 生 。 因此 , 普及 水 稻 恶 苗 病 有 关 知 识 , 或不 分蘖 ,节 间 明显伸 长 ,节 部 常 弯 曲露 出叶鞘 之 提 高广 大 农 民 防治 恶苗 病 的 自觉 性 ,不 仅 可 以减 少 外 . 下部 几 个茎 节倒 生 许 多 白色 或黄 褐 色 的不 定 根 。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为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歉收。

本文将主要探讨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环境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是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

当气温在20-30摄氏度,湿度在85%以上时,是病原真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从而容易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大面积爆发。

2、病原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稻瘟病菌属的种类。

这些真菌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霉层,破坏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萎缩甚至死亡。

病原真菌可以通过风、水、病原携带的种子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3、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扰。

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土壤条件: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和养分,以及土壤通风排水性差,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生长势弱,易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

5、种植密度:水稻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水分蒸发不易,从而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爆发风险。

2、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微量元素等,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4、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翻耕、松土等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通风排水性,减少病原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爆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敌草快、杀菌威等,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免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

6、生物防治: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制剂进行菌源防治、利用植食性寄生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7、病后处理:在水稻恶苗病爆发后,及时收割、销毁病死植株和秸秆,清除病害源,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8、科学田间排水:恶苗病主要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科学田间排水,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干燥对于预防恶苗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靖江市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探讨

靖江市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探讨
1 发 生 概 况
3 . 1 感病品种种植 面积 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 1 2 年靖江市感病 水稻品种 “ 武运粳 2 4 号”的种植面
积达 1 . 8 2 6 万h m ,占水稻种植 总面积 的 8 4 . 2 5 %, 而“ 武运
粳2 4 ” 易感 恶苗病 , 是导致 本市机插稻 恶苗病偏重发生的主
年 代 ,靖江地 区种植粳 稻时该病 发生 较重 ,一般病 株率为 5 %~1 0 %; 9 0 年代 中期 , 以咪鲜胺为 代表的咪 唑类杀菌剂成
为 防治 水稻恶苗病 的首选 药剂 , 病 害基本得 到了控制 , 田间 零 星查见病株 。近几年来 , 随着机插 稻的推广和高产感病 品 种 的大 面积 应用 , 由于机插 稻育苗 移栽条件 下 , 浸种催芽环 节 和高 密度育秧等措施有利于 水稻恶苗病菌繁殖 、 扩散和侵 入 ,加剧 了水稻恶苗病 的蔓延 和抗药性 的发展 ,从秧 苗 3 叶
平 均2 . 4 0 %。
2 发生特 点
2 . 1 发 生早 、历 期 长
恶苗病菌在 3 0~3 5 ℃繁殖最快 , 侵害寄主 以3 5 ℃最适宜 , 诱致徒长 以 3 1℃最为 显著 ,在 2 5 ℃下病苗大为减少 。相 比较而言 , 靖江 市直播稻 以旱直播方 式为主 , 不经过浸种催 芽环节 , 直接 落谷播种 , 明显抑制 了水 稻恶苗病的发生和发 展。 ( 2 ) 机插 稻秧苗期 无纺布全程 覆盖 ,以覆盖保墒 、 防雨
2 0 1 2 年靖江市水稻恶苗病发生面积1 . 4 5 万h m , 占水稻总 面积的 6 6 . 7 8 %, 病株率 0 ~1 0 . 5 4 %, 平均 2 . 0 2 %,其中以 “ 武 运粳 2 4 ”机插稻的恶苗病发生最 重,病株率 0 . 2 3 %~1 0 . 5 4 %,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介绍了水稻恶苗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分析了其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总结了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技术,以期为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生;防治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在宁国稻区时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

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1发病症状水稻恶苗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

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死亡。

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

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

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茎秆逐渐腐朽。

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

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有大小 2 种,小分生孢子囊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为(4~6)μm×(2~5)μm。

大分生孢子多为纺锤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0~18.0)μm×(2.5~4.5)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

有性态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μm×(220~420)μm。

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μm×(2.5~4.5)μm。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是由真菌引起、由种子传播的种传病害,一般减产10%~20%,发病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

以前农民在购买水稻种子时,农技推广部门免费赠送种子消毒处理的药剂,种子处理率超过90%,水稻恶苗病很少发生。

农民产生了麻痹思想,放松了水稻种子消毒处理工作,致使2011年水稻恶苗病在台州市黄岩区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

据对江口街道林家岙村调查,进行种子处理的甬优6号品种,秧苗恶苗病株发病率1.2%,而未进行种子处理的同一品种秧苗株发病率平均为13.7%,其中最严重田块秧苗几乎全部发病,所育334m2秧苗(可种0.4hm2大田)无法栽种,改种常规稻。

水稻恶苗病在我国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普及水稻恶苗病有关知识,提高广大农民防治恶苗病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减少水稻产量损失,而且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1水稻恶苗病田间症状1.1苗期症状水稻苗期最易感病,且发病程度与种子带菌率有关。

重病稻谷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

病轻的稻谷种子出苗后,当土温达到25℃~30℃时,就开始表现症状,秧苗全株淡黄绿色,植株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1/3~1/2,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和叶鞘窄长,部分病株移栽前死亡。

湿度大时在枯死苗近地面部分有时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1.2本田期症状在秧田期不表现症状的带菌秧苗,移栽后半月至一个月会出现病株,一般病株比健株高,但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倒生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根。

剥开叶鞘,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暗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株丝状菌丝体,以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贺伯君1余继华2(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黄岩318020;2.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植物检疫站黄岩318020)摘要: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症状表现、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和影响发病因子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抓好种子消毒处理为关键性技术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及综合防治

水稻恶苗病及综合防治

株残体而未充分腐熟的有机粪肥 ,病菌即可从芽鞘 入侵 ,引起幼苗发病形 成初侵染 在病 茁上产生 的 分生孢子又可 引起 再侵染 。当谷粒 受到侵染 ,可造 成稻种带菌;脱粒时病健谷粒混打混收也可使健粒 表面 带 菌 ;含 有病 株残体 而未 充 分腐 熟 的有机 粪 肥。这些都将成为新的初侵染源。

恶苗病主要侵染源 是带菌种子 ,因此应 采取种 子处理 、消灭菌源 、清除病 株 、减少 损伤的 的综合 防治措施
51 做好选种晒种 .
建立 无病 留种 Ⅲ ,选 留无病稻种 ,选 出病粒 、 破粒 、虫伤粒 、秕粒和稻种 中的杂质 ,选 留饱满健 壮的种粒 ,浸种前摊薄晾晒2 3 — 天。 52 药剂浸种 .
水稻恶苗病 又称 徒长病 、米秧 子 ,属真菌性病 害 。此病在我县 各稻 区都有不 同程 度的发生 ,近年 来有加重危害的趋势 ,因此 .应提 早重视对此病的 防治。 1 发生症状 水稻恶苗病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能发生 ,以分蘖 期发生最为严重。 苗期发病表现为徒 秧苗细高, 明显 高于健苗 ,叶鞘细长 ,叶片嫩 ,根 系发育不 良,部分秧苗在移栽前死亡 。大 【发病表现为不分蘖 u 或/ 9蘖 ,节问明显仲长 ,节部常弯 曲露与叶鞘外 , J . - 近地表的几节长出倒主须根是此病的显著标志 ,病株 般不抽穗,病轻的可提早抽穗 ,但穗小粒瘪。
作膏祷介:刘云霞,女 ,助理农艺师 ,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2l 一
农 业 科 技
汉巾 技 2 0- 科 0f 1  ̄4
水稻恶 苗病及综合防治
刘云霞:李小文!
【城固县农技中心 ,陕西城固 1 . 7 3 0 ;2 固县种子管理 站 ,陕西城固 2 20 城 73 0} 2 2 0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植 物 保 护
现 代 农 村 科 技
2 0 1 7年 第 8期
水 稻 恶 苗病 的发 生 规律 及 防治 技 术
韩 民利 邢春 强 张 薇 姚玉 涛 0 6 3 2 0 0 ) ( 河北省 农林 科 学 院滨海农 业研 究所 河北 曹妃 甸
分 生孢 子 在 2 5℃ 的水 中经 过 5~6 h即可 萌发 ,子 囊
参考文 献
业 出版 社 . 1 9 9 6 .
1 7~1 8 m ×2 . 5~4 . 5 m, 多数孢 子 集聚 时呈 淡 红色 或橙 红色 ,该 菌子囊 壳大 小 2 4 0~3 6 0 m ×2 2 0~
4 2 4 m, 子囊 圆筒 形 ,基 部细 而 上部 长 , 内生子 囊孢 子 4~8个 ,双孢 , 大 小 5 . 5~1 1 . 5 t x m ×2 . 5 m,排
在 稻 株 体 内做 半 系 统 扩 展 , 分 泌 赤 霉 素 刺 激 细 技 术参 考 。
关 键 词 : 水 稻 ;恶 苗 病 :防 治
长 , 引起徒 长 。本 田生长 期 分 生孢 子借 雨 水传 播 ,从
植株 伤 口处侵 入 引起 再侵 染 ,水 稻抽 穗 扬花 期 长 出分
6 I x m ×2~5 I x m,成 串状 或 链 状 ; 大 型孢 子 细长 ,
低于 3 d 。将 药 剂 配 好 后 倒 入 浸 种 容 器 中 搅 拌 均 匀 ,
镰 刀 形 ,茎 部有 足 孢 ,一 般 有 3~5个 隔膜 ,大 小 为
放 入 种 子 ,每 天 上 午 和 下 午搅 动 浸 入 的种 子 各 1次 , 芽 播种 。
鞘表 面 长 出粉 红 色霉 即为 病菌 无 性 时期 分 生孢 子 , 小 型 孢 子 卵 为椭 圆形 ,无 色 ,单 孢 问有 双 孢 ,大 小 为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病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病特点;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52-01
水稻恶苗症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是由无性态的串珠镰孢菌、有性态的藤仑赤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又称徒长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1-2]。

水稻恶苗病常导致谷粒播后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该病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但也有部分病株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水稻恶苗病多年前发病较重,由于推广药剂浸种,病害有所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等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发生越来越普遍。

2012年海安地区尤为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减轻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根据其发病特点,综合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病因,以提高水稻单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发病特点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真菌病害,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

苗期受害,常造成徒长,比健康苗高出1/3,全株呈黄绿色,细弱,叶鞘与叶片变窄而长,根毛稀少,根系发育不良。

成株期受害,症状与苗期受害类似,常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得以表现,节间伸长显著,
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着生于下部茎节。

病茎剥开后,有暗褐色条斑着生于茎上,节上下组织呈褐色,有时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后茎秆逐渐腐朽,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3]。

2 发病原因
2.1 种子带菌
水稻恶苗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在种子内越冬。

因此,种子带菌是引起水稻苗期恶苗病发病的主因,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浸种过程中,无病种子受到带菌种子上分生孢子的污染,造成苗枯、苗死;二是受害或病死植株上的分生孢子传播至健苗,造成秕谷或畸形,若侵入时间较晚,谷粒可能不显现症状,但菌丝已经侵入导致种子带菌;三是病种与健种在脱粒时混收,也可导致种子带菌。

2.2 品种差异
品种抗病性、熟期等差异对水稻恶苗病发生有一定影响。

一般晚稻品种重于早稻品种,抗病性强的品种优于一般品种。

如武运粳24田块重于淮稻7号、淮稻5号田块,武育糯16田块重于淮糯12号田块。

2.3 栽插方式
秧苗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通常栽插过深、拔秧后过夜等有利于病菌侵染。

机器栽插容易损伤水稻根系,有利于病原从伤口侵入,
因此机插田块重于手栽田块[4]。

2.4 播期迟
土温30~50 ℃时易发病,20 ℃以下或40 ℃以上都不表现症状。

根据海安地区的气候条件,要适当早播,避开病害最适温度,减少恶苗病病菌侵入。

晚播发病重于早播。

如武运粳24在5月10日播种的田块发生恶苗病的几率明显低于5月25日播种的田块。

2.5 土壤肥力差异
增施氮肥和未腐熟有机肥会刺激病害发展。

通常氮肥肥力水平高的田块水稻恶苗病发病重于氮肥肥力水平低的田块,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田块发病重。

3 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种源、品种、栽插方式、播期及肥力水平关系密切,其中种子是否带菌尤为重要,是控制该病发生的关键。

水稻恶苗病一旦发生、表现出症状即无法挽回。

为了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首先选无菌种子,其次在种子处理、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预防,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
选择栽植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蔓延。

3.2 加强田间管理
防止种子及稻苗根部受伤是减少病菌侵入的关键。

因此,催芽时不宜过长,拔秧前灌水湿润,注意不要伤到根部,以不插老龄秧,
不插隔夜秧,不插烈日秧,不插深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为原则;育苗期防止缺水受旱;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销毁,水稻收获后稻草不可作为催芽时的覆盖物和捆秧把,可将其用作燃料或沤制堆肥;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转速不宜过快,间隙不宜过小,以免种子颖壳受伤。

3.3 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 g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 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 kg;药剂浸种: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2~3 d,每天翻种2~3次;或用16%恶线清(咪鲜·杀螟丹)100 g加少量水搅拌后再加50 kg水配成溶液,然后将50 kg稻种倒入该溶液中,上下翻动几次,浸种72 h。

4 参考文献
[1] 傅华欣,杨小龙.16%恶线清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65-766.
[2] 方兴洲,陈莉,产祝龙,等.水稻恶苗病与浸种、催芽和播种等因子的关系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6):
1107-1110.
[3] 宋术伟.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2(21):332.
[4] 程龙军.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种子处理技术[j].农技服务,2012,29(2):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