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淄博实验中学公开课教案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淄博实验中学2017级19班的学生,他们是高二的学生。

这个班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思维活跃,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和老师配合默契。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现当代诗歌鉴赏基础,掌握了一些鉴赏的技巧和方法,课前也对本首诗歌预习得比较好,较好的完成了《致橡树》的导学案。

效果分析本节课是当代诗歌教学,教学思路很清晰,严谨有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当代诗歌鉴赏的技巧。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本节课学生所学到诗歌鉴赏的技巧,可以广泛运用到其他当代诗歌的学习上。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

本节课课堂节奏紧凑,教学过程轻松流畅,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致橡树》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第二单元《爱的生命的乐章》。

《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诗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感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必须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感情,而是要表达一种感情的理想和信念,透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感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高中校本课程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校本课程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时间: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虽然他们已经鉴赏过部分诗歌,但本文意象较多且为现代诗歌,所以认识问题较为肤浅,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进一步培养之中。

效果分析三维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1、学习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意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基本都能掌握。

2、作者倡导的的爱情观作为本文线索贯穿始终,将文章串成一条线,学生对这条线索脉络掌握清晰。

3、也正因为前两个目标的实现,正确积极向上的爱情观才能更加凸显出来,学生对现阶段爱情、学业的理解更加深刻,实现既定目标。

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教材分析如下:一、主题思想《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二、本课结构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

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

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

诗的第二部分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其次,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诗人以寒潮、风雪、霹雳比作生活中的苦难,用雾霭、云霞、虹霓比作生活中的欢乐,双方分担苦恼,共享幸福。

最后,作出斩钉截铁的结论:伟大、坚贞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他的外表,更要爱独立的人格和扎扎实实的根基。

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教学难点为: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为: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古诗如此,新诗亦然。

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

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整体感知1听,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是什么?让我们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听时要求学生1听准字音、节奏。

2体会诗歌情感。

聆听示范朗读。

2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是不是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爱情观?生答:不是。

诗人是怎么表达的?明确:诗人开始对某些爱情观持否定态度,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爱情观。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的分析。

(2)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舒婷的图片,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播放《致橡树》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自主学习①诗歌的主题是什么?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③诗歌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合作探究①诗歌中的“橡树”具有哪些品质?②诗歌中的“木棉”具有哪些品质?③诗歌中的“我”具有哪些品质?4.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橡树”、“木棉”、“我”等意象,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品质。

(2)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对橡树的赞美、对木棉的喜爱、对爱情的向往等。

(3)分析诗歌的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体会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5.课堂小结(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致橡树》的理解和感悟。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诗歌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致橡树》的主题思想、意境美和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致橡树》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边读边悟,慢些。

至少五遍以上。

2、找出本诗的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代表的爱情观。

3、琢磨字句,按作者的褒贬意向进行归类,可以归为几类?4、写出不理解的词、句交给老师。

5、挑战自己,模仿本文,写一下其他意象的多个句子,甚至可以写《致木棉》。

6、入境入情地读本诗,争取能在课堂上展示风采,愿青春勃发的你留下珍贵的一页。

二、学习目标:朗诵并品味意象叠加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播放《梁祝》名曲,教师配乐入境入情背诵、吟诵全文。

2、教师再引入:《诗经》用《蒹葭》“在水一方”问伊人;曹植用《洛神赋》“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问洛神;兰芝用“蒲苇纫如丝”问仲卿;爱情,是莺莺对张生的“长亭送别”;是黛玉对宝玉的“木石前盟”;是叶芝对茅德.冈妮的“当你老了”……当代诗人舒婷则用《致橡树》来表达木棉的爱情观。

二)、赏析文本:1、教师“做样子”,故意换一些错字,故意遗漏一些“意象”,让学生体味缺陷。

方法:在学生齐读、个别读、改后读和评读中分析。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宵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疵情的鸟儿,为绿茵重复单调的歌曲;——【分析:霄(宵)痴(疵)荫(茵)反面,他物】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分析:泉源日光春雨正反,他物】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分析:正面,我你】我们分担霹雳;我们共享虹霓。

爱——爱你伟岸的身躯。

——【分析:我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2、总结这些意象: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像刀——像剑——像戟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伟岸的身躯—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3、配乐齐读。

4、理解以下几个句子:①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分析:独立、自重并肩而立】②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分析:独立、自重并肩而立互相支持同甘共苦坚持到底】三)、总结:“意象叠加”的妙处:①强化抒情,②丰富意象内涵,③群组意象酿造意境。

《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致橡树》的教学反思《致橡树》的教学反思篇一:《致橡树》的教学反思《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做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

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能深入到文本的精髓,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掌握好诗歌的朗读技巧,并能掌握诗歌的意象分析方法。

所以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朗读感悟法和意象分析法。

在导入环节中,以电视剧《梅花三弄》的主题歌曲导入,我觉得很符合诗情画意的特点,就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显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另外一个班,我干脆就亲自上阵,为他们演唱,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重视朗读,在反复多样的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分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范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朗读时有了有效的感性指导,使的学生更快速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情感。

意象分析时,能够归类分析,这样清楚明了,作者在诗中“先破后立”的的结构特点也一目了然,学生容易掌握。

篇二:《致橡树》的教学反思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习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

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总结起来,有如下的几点问题,值得反思:第一,备课准备不过充分,学生预习不够充分。

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是我们可是比较少的原因,而备课的不充分,不是说我没有好好的备课,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更充分的备课,总觉得最诗歌的内容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学生也没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

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致橡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3.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预习案一、熟读诗歌,字词识记慰藉.()霹雳..()流岚.()雾霭.()虹霓.()戟.()二、资料阅读,知人论世1.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

30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

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

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

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

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

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

2.走进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

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

中国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舒婷的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一代人对历史、对祖国、对爱情的崭新理念,以感人的激情、深邃的思想与精巧新奇的意象取胜,如著名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另一类以描写自己内在情思,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福,以及对爱情的回忆与期待为主,以真挚、委婉的情思与隽永、优美的意境取胜,如《春夜》、《秋夜送友》、《落叶》、《思念》等。

一个长得并不美丽的诗人,一个做过临时工的女人,一个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个从油印刊物走向中国诗坛的传奇人物,一位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3.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文本《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反复诵读诗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过程方法:分析诗歌出现的意象,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过程方法:反复诵读中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教学难点】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的音频视频、学生朗读配音。

2.学生准备:做导学案,搜集有关作者与作者诗派的文学常识,掌握象征手法,创作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探寻爱的真谛【导入】播放《因为爱情》歌曲(给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导入词: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在中国的众多诗歌当中,文人墨客们一直赞美它,歌颂它。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关于爱情的诗句?(学生回答+教师PPT展示)。

刚才大家回忆了人类社会的美好爱情,那同学们可曾见证过两棵树之间的爱情呢?(PPT出现橡树和木棉树图)那本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来看一下两棵树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美好的爱情,他们之间又诉说着怎样的情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致橡树》。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音乐+导入词导入新课引入本单元的主题——爱的生命的乐章,让学生进入一场寻爱之旅。

】二、精彩范读,体会音乐之美(4分钟时间范读完成)教师:悠悠诗情缓缓流淌,一段心事微微荡漾撩拨我们的心弦,忍不住轻轻吟诵,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爱情世界,做一位美的朗读者。

预设:自由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自由诵读(3分钟)教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大声诵读,能让诗情之上碧云霄,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接下来开启我们的朗诵之旅,请两位同学配乐范读,同学们静心聆听,反复品读,进行点评。

提示学生点评的角度(情感、语速、语调、停顿)诵读展示(6分钟)【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频,名家范读+学生范读,让同学们在唯美的音乐氛围当中走进舒婷的爱情世界,通过学生自由诵读和展示诵读,让同学们在这种唯美的爱情氛围中品味诗歌展现的爱情观。

】三、自由鉴赏体会至真至爱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品味诗歌之美,感悟诗歌之情。

(通过问题设计,层层推进,鉴赏诗歌)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诗歌可以分成几层?(明晰两层)(重点分析第一层,探寻作者否定的爱情观)2、第一层中诗歌涉及哪三类意象?他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3、作者对待这三类意象的态度是什么?教师:作者用一个“不”字坚定的表明了自己对于这几种爱情观的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她不期待一味奉献,也不期望简单给予,那大家在这里读的时候一定要坚定有力。

那作者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情观呢?哪一个意象才能代表自己在爱情观中的形象呢?接下来读第二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继续分析第二层,探寻作者期待的爱情观)1、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2、分析木棉和橡树形象及象征意义。

3、橡树和木棉应怎样共同面对生活?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出舒婷期待的爱情观。

重点句子赏析:爱,不仅爱你健美的外在,也爱你的“位置”“土地”,那“爱情”“土地”具体指什么?请同学们同学们发言,教师引导——理想、信念、事业......鉴赏提示:意象,意境,结构,手法,语言,情感,主旨......学生:小组竞赛形式,各组通过组内展示和评比,选出优者,进行展示。

教师:点评学生提供的优秀鉴赏作品,总结本文作者否定的爱情观和期待的爱情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由鉴赏能发掘诗歌的美,不强调时代背景,从学生的角度,从新时代的角度,从他们个性化的见解中,锻炼他们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走进作者,探究朦胧的主旨教师过渡:揭示诗歌背后的故事,让诗歌朦胧的情感和主旨,渐渐浮出水面。

设计活动:1、让学生体会知人论世在作品鉴赏时候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2、小组合作讨论舒婷的爱情观,探究她那至真至美的爱情到底是怎样的。

学生:重新解读诗歌,在自己自由鉴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会得出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文革十年,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崩溃,人们在唯心转而麻木的"知足、感恩、屈从”下苟且度日。

舒婷下过乡,劳动过,吃过不少苦,在那个人性异化,精神变态的年代,感受到无尽的肉身苦难和精神摧残。

文革结束后,夹杂着一种宣泄、客观批判以及解脱的情绪,一种寻求民主、自由、开放的现代人的本质力量被唤醒,一批饱含时代进步热情地青年诗人们开始战斗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解放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阵地上,他们用“饱蘸血泪的诗句描写了那个可不荒诞的年代烙于人们心灵的阴影,表现着一种特殊感受到的迷惘、苦恼、愤怒、哀伤和忧愁。

”(杨匡汉《中国新诗学》)。

他们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五四”诗歌和西方诗歌传统的继承,体现了人道的回归和诗歌艺术的回归。

这些诗歌,如今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标记。

在这种背景下,舒婷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怀着对人性主义的诉求,对理想主义和自由人格的写出了整整影响深远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作品,便是她的这一篇代表作——《致橡树》。

这是一首极具反思意义和暗含控诉的诗歌,它反思了人的存在、人的精神价值、人的异化,捍卫人的自信和尊严,及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抗争和呼号,而这其中的"人",尤指在人们传统男女关系意识中处于依从地位的女性。

设计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爱情观。

学生:积极向上、共同进步、同甘共苦、相知相依【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一是对学生渗透了情感目标的教育,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转身回眸,完成目标获新知预设活动:教师幻灯片展示目标,留些时间让学生稍作整理。

教师总结:两颗互生爱意的树,他们之间根紧紧相连,叶叶相依,每当一阵风吹过,这是他们爱的言语,彼此心心相印;他们可以共同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同甘共苦,生死相依,为了美好的未来生活,共同坚守着他们的理想、信念。

然而,一切必须基于二人是平等的且独立的,这样的爱情才能在他们的心中成立,这才是作者理想的爱情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总结,看看这节课的收获——本课目标是否完成,本堂课是否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生成性目标达成)。

】六、板书设计七、爱的真谛,追寻挚诚之爱舒婷代表“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橡树”听了这些话感想万千,请你以《致木棉》为题目,以“橡树“的身份,用诗歌的形式给“木棉”回一封信。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作业:借用诗歌所学,写一首小诗献给跋涉路上的自己)【设计意图:通过这一作业的布置,让同学们能在爱情的氛围熏陶中把自己的积极爱情观用写作的方式展示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文笔,同时也对同学们的审美情趣、情感教育有一定的指导和渗透作用。

】教师结束语:同学们,十六七岁的你们就像一颗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你也会遇到你心仪的那颗橡树和木棉,这时候,我期望你能静下心思考,这棵树是否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是否已经拥有了铜枝铁干或者红硕的花朵?是否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经深深的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的时候,那时候你的爱情之果才会充满生命的甘甜。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文本《致橡树》学情分析《致橡树》是中国朦胧诗派的一首诗歌,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文本。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77年3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高二的学生虽然在高一接触了一些诗歌,但是基础略微薄弱,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还不够深厚。

但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相关,跟生活贴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所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进而提高理解能力。

同时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进入高中学习,学生从生理到心理都呈现着明显的过渡性,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学习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也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管理风格和学习风格,教师根据个体差异,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活动,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正确积极价值观的引导和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此次课堂中,此项内容是本节课非常重要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文本《致橡树》当堂学习效果分析【注】1.本记录表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的评价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得分范围如表所示,可给出具体分数。

2.可根据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3.课后可根据课堂表现打分,每节统计一次,每一周公布一次,选出优秀小组成员和优秀小组。

【评测分析】课堂记录评价表,对学生自学和交流的学习过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价。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单一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变成课堂的主导者,在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可能得到直观的认可,数字最有说服力,甚至课堂评价表能给老师一个教学反思的数据凭借。

《致橡树》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宽松自由的教学课堂模式开展,并结合我校学科特点,把课堂重心向学生学偏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体现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由于平时使用小组教学,所以对小组的表现的课堂评价同学们都能熟练地使用。

分数记录员在课下都已经安排好,所以课堂上并没有再体现。

我们一直都是课下汇总,下节课之前公布结果,两周一大总结,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个人。

小奖品鼓励,这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

导学案导学已经把一些简单问题消灭,也已经给学生自主鉴赏诗歌做好了充分的材料准备,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解读文本。

在小组合作中,由于各组资源的均衡,各抒己见,表达观点,通力合作,推出优品。

当然数分配不均衡现象每堂课都不可避免,做好学生情绪的安抚工作,有利于正常课堂秩序的开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其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所以,在此次课堂当中,同学们的课堂效果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他们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