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气扬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趾高气扬意思解释

趾高气扬意思解释

"趾高气扬"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得意忘形,自高自大,甚至气势嚣张的样子。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句话描述了项羽在取得胜利后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样子。

后来,"趾高气扬"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那些自以为取得了成功或胜利,就变得自高自大、得意忘形的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趾高气扬这种行为反映了一种自我认知的膨胀。

得意忘形的背后,是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过高估计。

他们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更有能力,这种自我迷恋和自我中心的心态使他们变得傲慢和嚣张。

然而,这种心态往往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和评价,也忽视了成功的背后可能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从社会角度来说,"趾高气扬"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

人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如果一个人得意忘形、趾高气扬,就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和不满。

因此,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还可能影响个人的社交地位和声誉。

对于如何克服趾高气扬的心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自我反思: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

2. 尊重他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意见,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功或胜利就对他人傲慢无礼。

3. 保持谦逊: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在社交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趾高气扬"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表现,我们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尊重他人、保持谦逊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式来克服这种心态,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

成语趾高气扬的含义及近义词

成语趾高气扬的含义及近义词

成语趾高气扬的含义及近义词趾高气扬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zhǐ gāo qì yáng,意思是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

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趾高气扬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成语趾高气扬的解释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

”《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二、成语趾高气扬的近义词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三、成语趾高气扬的造句1、日本趾高气扬地炫耀着自己的军事力量。

2、为什么一个民族没有气节了,你们还趾高气扬。

3、他那种狐假虎威的人在我面前竟敢如此趾高气扬,真是放肆!4、高薪的经理代替了趾高气扬的大老板。

5、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

6、他们的要求还是过于趾高气扬,不切实际。

7、越有知识的人越谦虚,只有才疏学浅的人才趾高气扬,目空一切。

8、突来的打击,让他灰头土脸,与平日趾高气扬的样子判若两人。

9、你走起路来这么神气活现,趾高气扬。

10、有人给他撑腰打气,他自然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了。

11、老林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其实不过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罢了!12、他这人时而低声下气,时而趾高气扬。

13、他那趾高气扬的态度,实在令人看不惯。

14、他那种趾高气扬的态度真让人受不了。

15、对待别人趾高气扬的人很难有真正的朋友。

16、这个女人,现在用不着我了,就当真趾高气扬起来。

17、他在奥运得到一块金牌,也难怪人家会显得趾高气扬。

18、葡萄除了营养价值丰富外,它的价格也趾高气扬。

19、他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20、一只大公鸡趾高气扬地走着,伸长脖子叫着。

21、但是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

22、他像孔雀一样趾高气扬,认为自己应该受到爱戴。

23、她今晚看上去趾高气扬。

24、她趾高气扬,也许在她敢于放肆的时候,会很放肆的。

【成语故事】趾高气扬

【成语故事】趾高气扬

【成语故事】趾高气扬趾高气扬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自尊心过高,四处显摆自己的人。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一位官员,他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而耳朵垂直向上。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一个叫做荣献公的诸侯国,由于诸侯间的争斗,不断陷入战争之中,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荣献公非常重视百姓的生计,经常派遣官员进行调查,寻找改善百姓生活的方法。

有一天,荣献公听说他的一位幕僚叫赵忠,是一位极为勤劳的人,预计会有一些好的建议,于是便召集他前来报告。

赵忠进宫后,脚步轻快,甚至似乎有一些得意的表情。

荣献公看到他这样,便问道:“赵忠,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跟我说一下。

”赵忠听到荣献公的问话,便扬起了自信的头颅,脚趾向上,好像很高傲似的回答:“大王,我来是给您献策的,您听好了。

我们应该让百姓每年往泥潭里跳三场伏虎拳,这样可以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荣献公听了这样的答案,非常的生气,便大骂道:“你的建议真是太不靠谱了,百姓们的生活如此艰辛,如果不能从内在上解决问题,那他们的日子不会变得更好,你的建议就像是拔苗助长,有伤无益。

”赵忠听到荣献公的话,大失脸面,他的双脚又勾起了一次,好像想要继续说什么,可是西首宫门口的秦庄蒙先生却问他为什么抬起了脚。

“这是显示我的自信!”赵忠回答道。

秦庄蒙脸色一变,伸出手指着赵忠:“你这个勇敢的大胆的家伙,你不知道足下勾起是荒谬的吗?有一句话叫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你的态度是钟无艳敢匿名进行啊?"长长的一句话让荣献公开怒了,就采纳了批评自己的佳句。

继而,他命令赵忠下去,气愤地狠狠地说:“你行走如此情态傲娇,我再也不需要你这样的幕僚了。

”从此以后,趾高气扬成为了赵忠的代名词,也成为了所有自我显示,四处张扬自己的人的形容词。

这也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自信,不要趾高气扬,适度保持谦逊和谦虚,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人才。

又短又好的成语典故故事_中国最有名的典故

又短又好的成语典故故事_中国最有名的典故

⼜短⼜好的成语典故故事_中国最有名的典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化的必经之路。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短⼜好的成语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趾⾼⽓扬【拼⾳】: zhǐ gāo qì yáng【解释】:趾⾼:⾛路时脚抬得很⾼;⽓扬:意⽓扬扬。

⾛路时脚抬得很⾼,神⽓⼗⾜。

形容骄傲⾃满,得意忘形的样⼦。

【成语故事】: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屈瑕的将军,是个专门重视外貌,不学⽆术的⼈,只要稍有点成就,就很骄傲、⾃满。

有⼀次,他打败了骠悍的绞国,凯旋归来,从此骄傲⾃得,从不把其它的朝⾂放在眼中。

第⼆年,屈瑕⼜奉命要去打罗国,有⼀个叫做⽃伯⽐的将军前往送⾏。

当⽃伯⽐回来时,悄悄的对车夫说:“屈将军这次⼀定会打败仗;因为我看他⾛路的样⼦,脚步⼀昂⼀翘的,便知道他的⼼并没有真正的⽤在作战上,⽽是去吓唬敌⼈的,这样⼦怎么能打胜仗呢?”⽃伯⽐说完,沉思了⼀下,就进宫去见楚王,要楚王⽴刻派兵去接应。

楚王不相信,回到后宫将这件事告诉了宠妃邓曼,邓曼认为⽃伯⽐的见解很对,应该派兵救援。

楚王听了,⽴即派⼤军前去,希望能够挽回局势。

但是,战事已经发⽣,屈瑕因为轻敌⽽不设防,被罗国和卢国两⾯夹攻,⽽⼀败涂地,只好⾃杀谢罪。

从此以后,这件事情就被后⼈流传着,⽽屈瑕⾛路的姿态,也被引申成“趾⾼⽓扬”这句话,⽐喻⼀个⼈傲慢⾃得,⽽不把任何⼈放在眼中。

成语典故故事2【成语】:众⼝铄⾦【拼⾳】: zhòng kǒu shuò jīn【解释】:铄:熔化。

形容舆论⼒量⼤,连⾦属都能熔化。

⽐喻众⼝⼀词可以混淆是⾮。

【成语故事】: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是我国古代伟⼤的爱国诗⼈。

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

他主张联合东⽅的⼤国齐国,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偏信谗⾔,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

【成语故事】趾高气扬

【成语故事】趾高气扬

【成语故事】趾高气扬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叫做刘宇的青年人,他自小家境贫寒,但却有着一颗雄心壮志,立志要在未来闯出一番事业来。

刘宇的父亲是个木匠,经常出门做活计,而母亲则是在家照顾家务和刘宇的生活。

虽然家境困难,但刘宇却从小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头脑,他聪明机智,而且乐天达观,总是笑嘻嘻的样子,深得村里人的喜爱。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宇开始变得越来越自负了。

他总是趾高气扬地在村里走来走去,对别人处处指手画脚,以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有一次,他在家里对母亲大发雷霆,说自己不能再忍受这样的贫困生活,要出去闯荡,早日成就大业。

母亲苦口婆心地劝他说:“孩子,不要太过自负,世界很大,你要虚心学习,不要一味地自以为是,否则只会让自己越走越远。

”但刘宇根本不听母亲的话,依然执意要出去闯荡。

于是,刘宇一意孤行,挑着一口装满了梦想和自负的口袋,开始了自己的旅途。

他来到了一个繁华的城市,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机会。

他始终没有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机会和成功。

在他的眼中,那些没有能力和才华的人都得到了成功和机遇,而他却连一点起色都没有。

渐渐地,他开始变得沮丧和消沉,整日里愤愤不平,抱怨自己的不幸和不公。

他对别人的失败和挫折指指点点,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天才和聪明人,而这个世界却没有眼睛,看不清楚他的才华和潜力。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老者来到了城市,他是一个隐居在山林中的智者,自称是名叫默笙的高人。

他听说了刘宇的事迹,便决定帮助他一把。

于是,他找到了刘宇,对他说:“年轻人,你现在的状况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不公,而是因为你自己的自负和浮躁。

你趾高气扬,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能干,却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不足之处。

你应该虚心学习,勤奋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这个世界不公。

”刘宇听后,心中一震,他没有想到这位老者竟然如此深刻地看透了自己。

他决定要听从这位智者的教诲,虚心学习,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于是,他跟随着老者来到了山林中,开始了一段艰苦的修行生活。

【成语故事】趾高气扬

【成语故事】趾高气扬

【成语故事】趾高气扬
趾高气扬的故事起源于《战国策·魏策一》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叫蒯徵的人,他为人非常骄傲自大,总是趾高气扬地对待别人。

有一天,蒯徵听到魏国国君曹相说了一句话:“世间之人,无一无二者,亦不可得。

”蒯徵听后心生一计,他想出了一个极为狂妄自大的主意,他决定要证明自己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人物。

蒯徵到了一片著名的草原,他看到那里有许多羊群和骏马,便把自己藏到了草丛里,将羊和马都赶跑了,只留下一只羊和一匹马。

之后,蒯徵走到了一个寺庙前,他发现寺庙里的佛像有许多,便想证明自己的独特性,他想把其他的佛像都推倒,只留下一尊。

于是蒯徵从寺庙前经过时,拼命将佛像打翻,只留下寺庙里的一尊佛像。

蒯徵得意地走进了城市,他告诉大家,他是世间唯一一个剩下来的人。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以为他是个疯子,便随手捡起了一只羊和一匹马,称他为“羊羊马马”,表示他就是最普通的一个人。

蒯徵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他很生气,准备离开城市。

没走多远,他又遇到了一位叫冉雍的智者,冉雍告诉蒯徵:“你是人,羊是羊,马是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你的行为只会让人觉得你可笑而已。

”冉雍的一番话让蒯徵深思熟虑,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那以后,蒯徵改正了自己的傲慢和自大,放下了趾高气扬的态度,开始真正地与人为善,待人亲和,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尊重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趾高气扬是一种不好的态度,它让人变得孤立,也失去了朋友和尊重。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学会谦逊和尊重他人,不要傲慢地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只有真正地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友谊。

趾高气扬是贬义词吗

趾高气扬是贬义词吗

趾高气扬是贬义词吗导读:典故出处《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

”《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近义词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反义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妄自菲薄英文翻译go to one's head成语资料成语解释: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成语举例:但是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

(闻一多《复古的空气》)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贬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成语结构:联合式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辨形:趾,不能写作“指”或“志”;扬,不能写作“阳”。

成语辨析:见“踌躇满志”。

成语谜面:树顶奏唢呐歇后语:大雁飞东南;孔夫子上树;树顶奏唢呐成语故事公元前701年春,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骚(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

由于对方盟国众多,气势盛大,屈瑕盛为恐慌。

于是,他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

将军斗廉反对这样做,斗廉认为,敌方盟国虽多,但人心不齐,斗志不坚,只要打败郧国,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

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骚。

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猛攻蒲骚,大获全胜。

这就是有名的“蒲骚之战”。

但是,屈瑕并无自知之明,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的身上。

因而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从此任何敌人都不放在眼里。

过了两年,楚玉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

出师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向送行的官员告别,然后登上华美的战车,威风凛凛地扬长而去。

送行的大夫斗伯比返回时对御手说:“莫敖这次出征要吃败仗的'!你看他那副趾高气扬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

”斗伯比越想越感不妥,就吩咐御手驾车到王宫,求见楚王。

他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但楚王没答应。

屈瑕到了前线,更加不可一世。

竟然下令军中“敢谏者处于极刑”。

武断专横到了极点。

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

成语寓言故事《趾高气扬》

成语寓言故事《趾高气扬》

成语寓言故事《趾高气扬》
成语寓言故事《趾高气扬》
【成语】:趾高气扬
【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解释】: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出处】:《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

”《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举例造句】:但是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

——闻一多《复古的空气》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的武王派大将屈瑕,带兵进攻罗国。

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

回来的路上他对驾车的人说:“你瞧屈瑕走路把脚抬得高高的,多有神气。

他太骄傲了,不把敌人放在心上,这次打仗他一定要失败!”
回来之后,斗伯比马上去见楚武王,他对楚武王说:
“请您派援军快去帮助屈瑕吧!”
武王说:“那怎么可以呢?我们已经没有军队可派了!”
武王没有听取斗伯比的意见,回到宫中对他的夫人邓曼说:“你看斗伯比这人多怪,他明知我已无兵可派,却让我派兵去支援屈瑕!”邓曼想了一会儿,对楚王说:
“我看斗伯比的`意思并不在于派援军,而是说屈瑕自以为是,不听人言,贪恃以前的战功,以为这次攻打罗国必然获胜,因而轻敌。

你应该教训、告诫屈瑕。


屈瑕将军队带到水岸边,由于他毫无防备,又没有认真组织兵士渡河,结果在楚军过河的时候,遭到罗国军队的左右夹击,大败而逃。

屈瑕一个人跑到山谷里上吊自杀了,其他的将领逃回楚国,向楚武王请罪。

楚武王沉痛地说:“这是我的错,我没有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就派了屈瑕为将,才有今天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趾高气扬的历史典故
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趾高气扬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

【释义】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历史典故】
公元前701年春,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騷(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

由于对方盟国众多,屈瑕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

将军斗廉认为,敌方盟国虽多,但人心不齐,只要打败郧国,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騷。

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

屈瑕本就是个看重外表,且无自知之明的人,有了这次的胜利,他就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从此任何敌人他都不放在眼里。

过了两年,楚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

出师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威风凛凛的。

送行的大夫伯比返回的时候,对给他驾车的人说:“我估计屈瑕这次出征一定要吃败仗,你看他走路的时候脚抬得那么高,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
伯比越想越不妥,就去求见楚王,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但楚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回宫后,楚王无意中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夫人邓曼。

邓曼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听了楚王的话,认为伯比说得很有道理,也建议楚王应该赶紧派兵去援助,否则就来不及了。

楚王听了夫人邓曼的话,这才恍然大悟,立即下令增派部队前去支援,但是已经晚了。

屈瑕到了前线,不可一世,武断专横到了极点。

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而屈瑕则一点也不做戒备。

结果遭到了罗军与卢濡的军队的两面夹攻,楚军死伤惨重,屈瑕也因
战败而自杀身亡了。

【成长心语】
要想获得成功,应保持谦逊。

缺乏这样的素质,没有这样的准备,就难以成就大业。

骄傲的人,往往眼高于顶,往往拒人于千里之外,往往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遭人厌弃。

如果是身居高位的人目中无人,必定会因其地位而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谦逊的人,平易近人,尊重别人,别人乐于跟他打交道。

谦逊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够促使人不断地进取,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

才干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谦逊是成功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