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成像原理
人眼的结构和视觉成像过程是怎样的

人眼的结构和视觉成像过程是怎样的关键信息:1、人眼的主要结构:包括眼球壁、眼球内容物等。
2、视觉成像的关键要素:如光线、角膜、晶状体等。
3、视觉神经传导的路径和机制。
11 人眼的结构人眼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精密的器官,其结构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11 眼球壁外层:由角膜和巩膜构成。
角膜是透明的,光线首先通过角膜进入眼球。
巩膜则起到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作用。
中层:又称葡萄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虹膜的中央有瞳孔,可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量。
睫状体负责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以实现看清不同距离物体的目的。
脉络膜富含血管,为眼球提供营养。
内层:为视网膜,是视觉形成的关键部位,包含感光细胞。
112 眼球内容物房水:充满在眼前房和后房,维持眼压并为眼内组织提供营养。
晶状体:形如双凸透镜,通过睫状体的调节改变其凸度,从而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的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并维持其形状。
12 视觉成像过程视觉成像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21 光线入射外界的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眼球,角膜具有屈光作用,使光线发生折射。
122 瞳孔调节光线经过瞳孔,瞳孔的大小会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
123 晶状体折射光线通过晶状体进一步折射,晶状体的凸度可以根据物体的距离进行调节,以使光线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124 视网膜感光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主要负责白天和色觉,视杆细胞则在暗光下发挥作用。
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冲动。
125 神经传导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经过大脑的处理和分析,最终形成视觉。
13 影响视觉成像的因素视觉成像过程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31 眼球结构异常如角膜形状不规则、晶状体混浊(白内障)等,会导致光线折射异常,影响成像质量。
132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等,是由于眼球的屈光系统不能将光线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133 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会影响感光细胞的功能,导致视力下降。
人眼立体成像范围

人眼立体成像范围
人眼立体成像是指通过左右眼的视差差异,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三维空间中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而人眼立体成像范围则是指我们能够感知到立体效果的范围和限制。
人眼立体成像的原理是基于我们左右眼的视差差异。
当我们观察一个物体时,光线会通过物体反射或折射,并经过眼睛的晶状体和眼底的视网膜。
左眼和右眼的视点位置不同,因此它们会接收到不同的光线。
这些不同的光线会在大脑中被处理并合成为一个立体图像,从而使我们感知到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然而,人眼立体成像的范围是有限的。
首先,我们只能感知到一定距离内的物体的立体效果。
当物体距离我们过远或过近时,我们无法感知到立体效果。
这是因为过远或过近的物体所产生的视差差异太小,无法被我们的大脑处理和合成成立体图像。
人眼立体成像的范围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光线的强度和颜色对立体感知的影响。
当光线过弱或过强时,我们的眼睛无法准确地接收到光线信息,从而影响了立体感知。
此外,不同颜色的物体对立体感知也有一定影响,比如红色和蓝色的物体在远处和近处的立体效果可能不同。
人眼立体成像的范围还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每个人的眼睛和大脑
对立体感知的处理方式可能略有不同,因此每个人的立体感知范围也会有所差异。
一些人可能对近距离的立体效果更敏感,而另一些人可能对远处的立体效果更敏感。
总的来说,人眼立体成像的范围是有限的,受到物体距离、光线强度和颜色、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人眼立体成像范围的限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立体视觉的原理,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整。
眼睛成像原理PPT课件

四、近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2、矫正: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 太强,或者眼球的前后 方向过长,成像于视网 膜前。
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近 视眼镜。
13
四、远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2、矫正: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 太弱,或者眼球前后方 向过短,成像于视网膜 后。
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远 视眼镜。(老花眼镜)
4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5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6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7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8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9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10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
11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 变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 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 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 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 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 清近处的物体。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1
一、眼睛的结构
睫状体 角膜 晶状体 瞳孔
虹膜
玻璃体 视网膜 通往大脑的神经
2
角膜、晶状体的共同作 用相当于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瞳孔则相当于光圈
3
二、人眼看物的原理
•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 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 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 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 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人眼视物的原理

人眼视物的原理
答案:
眼睛看东西的原理要从眼睛的结构来讲起,从前到后,眼睛可以分为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如果把眼睛比作一个照相机则相对比较好理解,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一般平行光线通过晶状体和角膜的折射,形成的物像会落在视网膜上,产生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导到视觉中枢。
这样再反馈到视网膜表面形成物象,眼睛就可以看到东西了,这个就是眼睛看见东西的原理。
所以如果眼睛不同的位置出现病变,就会导致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以后才可以对症治疗。
延伸:
视力传输是由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以及大脑皮质视觉中枢各部分功能相互配合而完成的。
首先物体可以射不同频率的光线,人体眼睛内的屈光系统可将这些光线折射到视网膜上,进而透过角膜进入房水、虹膜,再经由瞳孔筛选出有效光线继续穿过晶状体。
晶状体发挥其凹透镜、凸透镜的作用,将有效光线聚焦于某一角度,继而沿着玻璃体直射到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视网膜与相机胶片相类似,将收到的信息成像,再通过视神经传输给大脑皮质处的视觉中枢,而使眼睛可以看到东西。
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要注意眼睛的保护,注意不要用眼过度。
光学原理在人眼成像中的应用

光学原理在人眼成像中的应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光的投射和反射。
” 这句话给我们展示了光在成像中的至关重要性,而人眼作为一个光学系统,也利用了各种光学原理来实现成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基本光学原理在人眼成像中的应用,并了解人眼实现视觉的方式。
折射折射是光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其描述了光线穿过介质时会弯曲方向的现象。
人眼中的折射由角膜和水晶状体等光学元件完成。
当光线进入角膜时,它被弯曲,由于角膜的曲率和密度,它使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改变。
当光线从角膜进入水晶体时,它会再次弯曲。
这种连续的弯曲,使得光线能够最终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散射散射是指光线在穿过介质时碰到杂乱的分子或颗粒而改变方向的现象。
在人眼里,这个原理解释了眼中的色散即不同频率的光线被折射角度不同地弯曲。
事实上,人眼所看到的颜色,就是通过对光线的散射来实现。
例如,天空看起来蓝色是由于大气中的氮分子将蓝光所散射出来,并使它在天空中遍布。
焦距焦距描述了光线聚焦的程度,即距离光学元件的焦点的距离。
人眼中的焦距,是通过调节水晶状体的弹性来实现的。
这使眼睛能够根据物体的距离来自动调整焦距,以使光线精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锐度锐度即指眼睛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它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瞳孔大小和近视程度等。
光线经过眼睛中各个光学元件后聚焦在视网膜上,所以应保持光学元件的良好质量来尽可能地提高锐度。
视觉感知视觉感知是我们了解图像的方式,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收集光线,形成视觉印象。
视锥细胞负责识别颜色和形状,视杆细胞负责在暗处提供黑白图像。
然后,神经信号向大脑传输,帮助我们将收集到的信息解释为我们的现实世界。
锐利的图像会更容易被大脑识别和解释。
结论光学原理是我们理解成像和视觉的重要元素。
人眼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光学系统,利用了多种光学原理来实现视觉。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这些原理。
尽管现代光学技术已经比我们的眼睛更先进,但深入了解光学原理仍然非常重要,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眼的工作方式,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科学领域。
人眼、光学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分辨率及其影响因素

人眼、光学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分辨率及其影响因素文章主要从人眼成像原理入手,逐步介绍光学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分辨率和分辨率的影响因素。
分三部分作简要说明。
一人眼成像1 、人眼结构人眼成像原理图如下,所取的距离为250米,则人眼成像见下图1:图1人眼结构原理图2、成像原理自然界各种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不同颜色可以反射出明暗不同的光线,这些光线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构成光刺激。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圆锥和杆状细胞)受光的刺激后,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转换成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入大脑层的视觉中枢,然后我们就能看见物体了,经过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产生视觉,人就看清了正立的立体像。
人的眼睛是个复杂的成像系统,而人的大脑像CPU处理这些图像,让人能在视觉上感知到图像。
人眼成像最主要的是晶状体和视网膜。
晶状体调整眼睛的焦距是光束集中到富有视锥细胞和视柱细胞的视网膜上,在进行光电(生物电)变化,由视觉神经把信号传至大脑生成图像。
人类的目标就是能制造出能过可以和眼睛相媲美的视觉系统,这是机器智能化的关键部分。
3、分辨率说及人眼分辨率首先需要知道如下几个概念:(1)视角:观看物体时,人眼对该物体所张的角度。
(2)分辨角:人眼的分辨角:指刚能看出两黑点时,两黑点对人眼的张角。
(3)分辨力:人眼分辨图像细节的能力称为分辨力,可用分辨角来衡量,分辨角的倒数为分辨力。
它也反映了人眼的视力。
分辨力还与照度及景物相对对比度有关。
人眼分辨率指的是人眼能够分辨两个相邻的点或者线的能力,通常以刚能被分开的两点或两线与眼睛瞳孔中心所成的张角表示。
其最小分辨的距离在0.2mm 左右。
要观察和分析更小的距离时,就必须借助于专门仪器。
观看物体时,能清晰看清视场区域对应的分辨率为2169 X 1213。
再算上上下左右比较模糊的区域,最后的分辨率在6000X 4000。
初中眼睛成像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眼睛的成像原理实验目的:1. 了解人眼的结构和功能。
2. 探究眼睛如何成像。
3. 比较人眼与凸透镜成像的异同。
实验器材:1. 演示眼睛结构的模型2. 凸透镜3. 灯光源4. 光屏5. 白纸6. 画笔7. 记录本实验步骤:一、观察人眼结构模型1. 将演示眼睛结构的模型放在桌面上,仔细观察其各个部分。
2. 记录下模型中眼球、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部分的位置和功能。
二、模拟眼睛成像1. 将凸透镜放在光源前,调整距离,使光线通过凸透镜。
2. 在凸透镜后放置光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
3. 用画笔在白纸上画出光屏上的成像,并记录下成像的特点。
三、对比人眼与凸透镜成像1. 将模拟眼睛成像的实验结果与人眼结构模型进行对比。
2. 分析人眼与凸透镜成像的异同,如成像位置、成像大小等。
实验结果:1. 人眼结构模型中,角膜、晶状体等部分与凸透镜的功能相似,都能使光线聚焦。
2. 模拟眼睛成像实验中,光屏上形成了清晰的成像,与眼睛成像原理相符。
3. 人眼与凸透镜成像的异同如下:- 成像位置:人眼成像在视网膜上,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
- 成像大小:人眼成像大小与物体距离有关,凸透镜成像大小与物体距离和凸透镜焦距有关。
实验结论:1. 人眼具有与凸透镜相似的光学功能,能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成像。
2. 人眼成像原理与凸透镜成像原理有相似之处,但成像位置和成像大小存在差异。
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人眼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我认识到,眼睛成像原理与光学原理密切相关,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3.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关注光学知识的学习,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盯着光源或凸透镜。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关于人眼视网膜成像

关于人眼视网膜成像人眼看清物体,是眼睛前的物体通过眼睛的屈光系统,在眼的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眼视觉细胞、视觉神经通过一系列的光、化学、电等的生物转换,将物象的信号传递到大脑。
而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是视网膜的黄斑,其黄斑的是一个直径在2mm左右的中心凹。
事实上,我们要看清楚物体的全貌,首先应该是在视网膜上成实像,也就是说必须是物体在眼屈光的两倍焦点以外,这样才能是眼屈光系统的最后成像部位视网膜能有清晰可辨析的图;其次应该是在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尽量在直径2mm左右的范围内。
根据物理光学成像的原理,要使物体在凸透镜后成缩小的倒立图像,只有将物体放置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而且越远,成像就越小,但像会离透镜后焦点越近。
实际上,眼镜的眼轴长度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像距是不变的,成像的大小也是有相对的要求的,像太大眼睛无法看清,太小无法辨析(事实上人眼的最小分辨率应该是在三个视觉细胞的大小范围即5um左右,而一个视觉细胞直径是1-1.5),而且眼睛前的物体距离是因为人生活需求,不断改变目标,因此要真正看清物体,人眼只有通过改变焦距(即调整焦点位置),而这种调整既要满足倒立实像的需要还要满足图像大小的需要。
特别是视网膜上的黄斑是一个浅漏斗状的小凹区,因此在视网膜的黄斑上成的想应该是符合黄斑特性的图像,这样也就保证成像的质量,因此人眼的变焦不是简单的焦度变化,而是符合黄斑成像质量要求的变焦,它的想是要符合这样一个面的要求才能有效的使视网膜上的光感细胞被更多的激活,产生更多的化学物质,刺激神经系统,出现更优质的视觉信号足量刺激,便于大脑的中枢神经分析判断处理,因此人眼的调节系统是一个四维的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精密的系统,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因此,只要通过改善的调节,使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更符合中心凹的形态,就能迅速提升人眼的视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眼成像原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人眼成像原理
摘要:
人能看到大千世界,缤纷万物,这是靠我们的有精密的智能的成像系统—眼睛。
眼睛是敏感的光感应器管,是一切动物与外界联系的信息接受器。
这篇文章从光和颜色原理解释开始到成像原理和眼睛结构比较系统的介绍我们的眼睛是怎么形成图像的。
关键字:光成像眼睛
一、光和颜色的概述
任何光都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的一个或者多个光子汇聚而成。
人眼看到的景物是光源或者光源发出的光从物体上反射而成的光,人眼吸收这些光子并在脑子里成像就是你看到的景物了。
有很多种方式产生光源,但所有这些方式都是利用原子激发的原理,当原子收到激发,其电子移至更高的轨道,每当电子从更高的轨道返回正常轨道,就产生了光子。
加热是激发原子的一种方法,比如白炽灯,通过电流对灯丝加热,来激发灯丝里面的原子;还有你看到铁在很热的时候是红色的,这个是铁原子的激发。
光子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可能会被吸收、反射、折射或者散射,这都和物体的原子结构有关,不做深入分析。
物质颜色原理则是:当物质(分子或离子)吸收了相当可见光能量的电磁波后,就会表现出被人眼所能觉察到的颜色。
物质之所以具有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它对不同的波长的可见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它吸收的光的颜色有一定关系。
如当白光通过硫酸铜溶液时,铜离子选择性地吸收了部分黄色光,使透射光中的蓝色光不能完全互补,于是硫酸铜溶液就呈现出蓝色。
由于透射光中其它颜色的光仍是两两互补为白色,所以物质呈现出的颜色恰恰就是它所吸收的光的互补色。
若物体对白光中所有颜色的光全部吸收,它就呈现出黑色;若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则呈现出白色;若透过所有颜色的光则为无色。
二、眼睛结构
眼睛等于捕捉光线的摄影机,而大脑是组成影像的机构。
所有的色彩视觉都是建立在人的视觉器官的生理基础上的,所以必须了解视觉器官的生理特征及其功能。
人眼的形状像一个小球,通常称为眼球。
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进入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含有感光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感光细胞把接受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神经中枢,产生色感。
眼球壁有三层膜组成。
外层是坚韧的囊壳,保护眼睛的内部,称为纤维膜,它的前1/6为角膜,后5/6为白色不透明的巩膜,中层称葡萄膜(或血素层、血管层),颜色像黑紫葡萄,由前向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内层为视网膜,简称网膜。
1、角膜(cornea):如同相机的滤镜,光由这里折射进入眼球而成
像。
2、晶状体,水晶体 (lens):如同相机的镜片。
光线投射进来以
后,经过它的折射传给视网膜。
所谓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以及各种色彩、形态的视觉或错觉,大部分都是由于水晶体的伸缩作用所引起。
它像一种能自动调节焦距的凸透镜一样。
3、黄斑是网膜中感觉最特殊的部分,稍呈黄色。
色觉之所以有很大
的个人差异与黄斑是有关系的,位置刚好在通过瞳孔视轴所指的地方,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最集中的所在,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
我们看到物体最清楚时,就是因为影像刚好投射到黄斑上的缘故,黄斑下面有盲点,虽然是神经集中的部位,但缺少视觉细胞,不能看到物体影像。
4、盲点 (blind spot):视神经与眼球的接点,该处无视细胞所以无
法感光。
5、视网膜 (retina):如同底片。
视网膜是视觉接收器的所在,它
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神经中心。
眼睛的感觉为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
细胞所致。
视杆细胞能够感受弱光的刺激,但不能分辨颜色,视锥细胞在强光下反应灵敏,具有辩别颜色的本领。
在中央凹处之内,只有视锥细胞,很少或没有视杆细胞。
在网膜边缘,靠近眼球前方各处,有许多视杆细胞,而视锥细胞很少。
某些动物(如鸡)因视杆细胞较少,所以在微光下,它们的视觉很差,成为夜盲。
也有些动物(如猫和猫头鹰)因视杆细胞很多,所以能在夜间活动。
视觉细胞的两重功能:明视觉与暗视觉
1)、视锥细胞与明视觉
a.视锥细胞特性:包含感红,感绿,感蓝细胞主要感受颜色的差别,而对明暗的感觉比较低,对光的敏感性小,只有达到一定照度的情况下,视锥细胞才起作用。
b.明视觉:指在光亮的条件下,由锥体细胞起作用的辩认物体细节和颜色的视觉。
2)、视杆细胞与暗视觉
a.视杆细胞特性:感受物体的明暗,对光的敏感程度高,不能感受物体颜色的差别。
b.暗视觉:指视杆细胞的活动特性,可以在光线很暗的情况下工作,不能反映色光的差异。
3)、明暗视觉特点:
a.明视觉对400nm(紫色)和700nm(红色)附近的色光感受性很低,而对555nm的黄绿色部位最敏感。
暗视觉对510nm的蓝绿色部位最敏感
b.明视觉曲线与视觉曲线之间没有联系。
明暗视觉特性随人的年龄,
性别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如下表所示:
三、成像原理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
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经过处理使人可以看到这个物正像的了。
而人为什么能感觉到物体的立体性,是因为人的视觉能分辨远近,这靠的是两只眼睛的差距。
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
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
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
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
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而平面镜成像的本质是因为人眼的观察结果,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如果没有人眼的观察,那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像(当然,其它动物的观察也是一样的)。
当观察反射光线时,人眼会误认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有物体,这个物体就是虚像,因为人的智力的原因,人能够分别像与物是不同的,而动物却不能分别像与物的区别,只是因为它们的智力不够。
四、总结
人的眼睛是个复杂的成像系统,而人的大脑像CPU处理这些图像,让人能在视觉上感知到图像。
人眼成像最主要的是晶状体和视网膜。
晶状体调整眼睛的焦距是光束集中到富有视锥细胞和视柱细胞的视网膜上,在进
行光电(生物电)变化,由视觉神经把信号传至大脑生成图像。
人类的目标就是能制造出能过可以和眼睛相媲美的视觉系统,这是机器智能化的关键部分。
五、参考书籍
都上网上一些论坛上的话题,在这只是做一下整理和修改,所以就没有记录从哪里来的,为的是让自己能够理解“视觉”这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