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北大朱滢版-第七章 注意
朱滢-实验心理学-教学大纲

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难点•引论心理实验的各种变量的分类及应用;实验范式的定义和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学规律的性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关系•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实验设计的要求;组间设计的定义、优缺点及应用;组内设计的定义、优缺点及应用;混合设计的应用;准实验设计的定义;中断时间序列设计;不等比较组实验设计;单被试实验设计;组研究和个体研究策略;非实验设计(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问卷法、调查法等);•心理物理学方法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的定义,实验程序(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测量),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信号检测论的原理及应用;心理量表的种类;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斯蒂文斯定律;•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的概念; ABC 反应;减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开窗实验;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反应时间的权衡;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视觉与听觉视觉感受性;明视觉与暗视觉的特性;暗适应与光适应;觉察;定位、解像与识别; CFF ;颜色混合;听阈曲线;听觉掩蔽;等响曲线;空间听觉;•知觉直接和间接知觉;意识和知觉(盲视);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前项掩蔽;后项掩蔽;关联后效;网膜相应点;视野单像区;潘弄( Panum's areas )范围;大小恒常性的测量;月亮错觉;•注意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及其支持实验;衰减模型及其支持实验;反应选择模型及其支持实验;注意能量分配模型及其支持实验;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及其支持实验;特征整合论;非对称性搜索实验;负启动实验范式;•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无意义音节;节省法;联想观点;巴特利特的研究;心理重建理论;瞬时记忆(部分报告法);短时记忆容量、编码、提取和遗忘;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离的实验证据和质疑;负近因效应;加工层次理论;编码 / 提取范式;启动效应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实验性分离现象;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及支持实验;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及支持实验;•心理语言学语言获得的途径;元语言学意识的定义及实验;词频效应;词频效应与语境的关系;句子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动窗实验;•思维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中文屋剧情的思想实验;推理与工作记忆;内容与推理;推理与大脑;决策策略(代表性、可利用性和顺应);概率判断及应用;•情绪、动机与归因对面部表情的辨认;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认知失调;当事人与旁观者所理解的行为原因( Nisbett 的三个实验);文化与归因;•意识意识的概念(有意识觉察、较高级的官能、意识状态);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无意识知觉研究中的三种实验范式( STROOP 效应、错误再认、 EXCLUSION 测验);意识和无意识过程的关系;•个别差异与研究个别差异的研究途径;个别差异的研究变量;研究举例;•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社会心理学中的变量;实验主题与研究范式举例;教学计划。
最新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课件PPT版第七章注意讲学课件

(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
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 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
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 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 息;
13
支持证据: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 耳程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 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 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 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言由男声变为 女声)能觉察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 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 语改为德语、英语或拉丁语等的变化都 觉察不到。
14
Evidence against filtering: Some unconscious processing occurs
GSR (galvanic skin response) conditioning experiment:
One message coming in the left ear, and another set of isolated words coming in the right ear. In the right ear, when subjects got the word “carpenter” they would get a shock.
§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 对地再现。
12
(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
结果: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 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 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 准确率为20%。
白学军版实验心理学(国内最新最全,比郭秀艳朱滢的更好)实验心理学概论

访谈法 面对面交流 调查与 施行标准化测验 测验法 实验法 操纵某些条件,分析 因果关系
11/21/2018
教材结构
主要有三种 重实验方法
迈尔斯和汉森,《实验心理学》
重基本方法及其在具体领域中应用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
重具体应用
赫葆源等,《实验心理学》
11/21/2018
第一章
11
为什么要学习实验心理学?
带着问题的观察 建构一个理论 (假设、假说和预测) 将理论可操作化 (理论中的概念可以进行测量) 检验理论 (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评价结果 (统计分析)
11/21/2018
可能的结果: 接受该理论 修改该理论 否定理论 发展一个新理论
29
第一章
心理学实验程序
选择问题 形成假设
选择被试
实施实验 解释结果与检验假设 撰写报告
“实验心理学产生于实验生理学之中”——波林
感觉与运动神经的分类
特殊的神经能说
感觉的研究:视觉和听觉 颅相学 脑机能定位研究 反射动作的研究
神经冲动的电性质的发现
神经冲动的速度研究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
11/21/2018
第一章
19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创立
诞生于德国(1879)
德国建立了稳固的实验生理学 德国人的气质
细心 爱好精确的分类 爱好描述工作
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的大胆尝试
11/21/2018
第一章
20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创立
韦伯
两点阈限 最小可觉差异
韦伯定律:
11/21/2018
第一章
21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创立
费希纳
朱滢《实验心理学》重点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1.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被叫做绝对阈限.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操作定义)2.差别阈限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
3.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通常用△I/I = k 表示。
在这里,△I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强度,k是小于1的常数。
K也称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是不同的。
后来,Fechner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为韦伯定律。
4.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程序及特点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5.信号检测论色子游戏的四种情形: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3 0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击中率+漏报率=100% 虚报率+正确否定率=100%①击中:当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有”。
②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有”。
③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
④正确否定: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
操作者特征曲线: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率相应发生的变化。
判断标准β: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观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1)有无法: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也叫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第4章反应时1.唐得斯A、B、C反应时间及其测定A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第一节各种变量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
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
第七章 记忆(朱滢实验心理学课件)电子教案

• 这里,应用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 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 字。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条件下, 来改变间隔时间。
• 同样地,也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条件 下,来改变间隔数字。
• 通过这样巧妙的安排,就可以考察间隔 时间和间隔数字对遗忘的作用。
• 实验结果发现,在快慢呈现速度条件下,被试的回忆正
确率随着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而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
• 这一结果支持了干扰说,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干 扰信息引起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 斯滕伯格的实验研究。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 个不等的数字系列,如5、2、9、4、6,之后马上 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是否 刚才出现过,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
是倾向于把他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 关系,并进行归类。
• ②以语言特点为中介编码
• 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 字形等,对当前信息进行编码,使它成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如果既不能分类 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个体倾向 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加工。
第七章 记忆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 (一)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 有关人类记忆的实验研究开始于德国心
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1885年出版的著作 《记忆》中,第一次用实验研究回答了关 于记忆的一些问题。
无意义音节
• 艾宾浩斯在记忆实验中为了便于控制实验材料
的数量和使学习少受各人经验的影响而创制的记 忆材料。 • 每个音节包括3个外文字母。第1个和第3个都 是辅音,中间是元音,这3个字母的组合以在德语 字典中查不到为准,因此称作无意义音节。
• 1932年巴特莱特发表了《记忆:实验社会心理学
的一项研究》一书,指出了记忆研究的另一类取向。
笔记:心理实验研究基础——朱滢主编

笔记:心理实验研究基础——朱滢主编朱滢心理实验研究基础说明:1.这本书很薄,170多页;2.这本书跟其他研究方法的书不太一样,强调对实验逻辑的理解,相对来说对具体方法的介绍少一些,这一点是其他书所不突出的;这不是说具体方法不重要,而是说对实验逻辑的相当了解,才能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
引用封面的话:“本书的目的不是对各个领域放入研究加以总结,才是讨论怎样才能做好心理实验研究。
”3.因为是笔记,有些我认为重点或者有助于学习理解的地方进行了详细的摘录或者转述,有些地方从略,不一定和考研大纲吻合,也未必全然符合作者原意。
第一章引论一.实验金字塔——安德森统计推论——实验设计——测量——行为——现象——概念框架(一)统计推论:验证试验结果的手段之一。
1(其他方法:重复实验,重复观察等)(二)实验设计:研究蓝图,反映了问题怎样组织、安排,转化为一个实验程序。
(三)测量:把客体与事件的客观世界转化为概念与符号的主观世界的过程。
2(四)行为:实验中的测量对象。
(五)现象:所测量的东西在心理学上叫什么。
(六)概念框架:为什么要进行研究,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如何(按:这个概念相当于理论体系,但是突出了概念——现象——行为这个链条的衔接)1.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2.概念框架不同,导致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不同二.决策过程(一)心理学实验特点:1.实验中额外变量保持稳定(恒定),操纵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2.实验结果的显著性检验,即所谓零假设的检验。
(有争议)(二)进行实验的理由:1.确定(原文为决定,改。
因为实验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两个或多个多变量之间的关系;2.扩展变量研究的范围;3.增强报告的发现的信度;4.检验理论(假设——检验逻辑)三.记忆实验的四面体模型(Jenkins)31.被试类型2.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单词,图画,段落)3.定向任务(被试受测查的特征)(指导与、策略、预期)4.测量记忆的测验类型(自由回忆、线索、补笔)第二章概念的定义科学研究的基本事实:概念的恰当定义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非出发点。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注 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1.当我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选择性注意起什么作用?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结果又如何?答:(1)当人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时,选择性注意能够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其中一些刺激,而忽略其他的刺激。
这种选择性可以使人们通过控制感知觉、思维及行动活动的优先次序来影响人们的经验与行为。
(2)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的结果,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
①注意的早期理论,Broadbent提出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
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样被选择的刺激则被注意到了。
而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Treisman的衰减理论认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即被拒绝的刺激只是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也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ch和D.Deutsc却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
相反,所有输入信息被加工并可供使用。
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一个信息是否会被“注意”到。
即被选择和被拒绝的刺激开始都进行了加工,只是在后期的选择反应中只有被选择的刺激被进一步加工作出了反应,而被拒绝的刺激则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2.到底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答:不能简单认为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注意本身容量有限和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是容量有限性的两个方面。
(1)注意本身容量有限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其中注意的能量分配理论认为,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
只要对注意的能量没有超过上限,人们就能同时进行几项任务。
但是注意的能量有限,这个界限具体是多少却不能被精确的估计。
(2)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注意的选择性与容量有关,可以从注意的两个特点来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加工方法
核心思想:在分析心理活动(mental operations)把心理(mind)分解成不同的 表征,探讨信息的形成、保持及转换。 研究过程 提出一个广泛的理论假设 构造信息加工模型 根据模型预测行为(反应时) 测量数据与预测的比对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鸡尾酒会效应 Cherry(1953)的双听实验
注意的控制作用 刺激和反应的协同性范式 Stroop 效应
示例: 请看到字后,尽快说出字的颜色
红 功 红
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定义 注意是一个基于人体器官的系统,它建立在各 种细胞和组织组成的生理结构的基础上,这些 构造负责不同的功能,并都有自己的生理基础。
实验证据
• 双任务冲突(p185)
– – – – 心理不应期范式(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PRP) 早期证明注意加工过程的资源有限性 Pashler(1964)提出中央瓶颈模型 脑功能成像试图找出神经机制
注意的瞬脱效应(p185)
• 注意的瞬脱效应是指在一系列快速呈现的刺激中,如果在第一 个靶刺激(T1)出现之后的200-600毫秒之内呈现第二个靶刺 激(T2),被试探测第二个靶刺激的能力会降低
注意的功能(p189) 警觉功能
• 持续性警觉与阶段性警觉
定向功能
• Posner空间提示任务,图7-3
执行控制功能
注意功能的测量
• 注意网络测验使用反应时间来量化注意网络加工的 效率。被试任务是快速准确地对目标刺激的中央箭 头的方向(左或右)进行按键反应。提示线索分为 三种:无提示、中央提示、空间提示;目标因素分 为两种:两侧与目标一致、两侧与目标冲突。被试 注意的+字一直在屏幕中央,目标及侧翼干扰呈现在 注视点的上方或下方,各为0.50的概率。 • 扫描图7-4
Broadbent(1958)注意系统容量的有限性
• 单通道模型
Treisman Deutsch和D. Deutsch(1963)提出反应 选择模型),之后,Norman(1968,1976) 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
分散注意(divided attention) Kahneman(1973)在《注意与努力》 (Attention and Effort)一书中提出注意能 量分配模型。 一些任务比另一些任务更需要注意资源 总能量水平有限,但可增可减 对注意能量的要求不超上限,可以一心几用 注意能量分配有规则和策略
多巴胺(Dopamine) (C6H3(OH)2-CH2-CH2-NH2) 由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它正式的化学名称为4-(2-乙胺基)苯 -1,2-二醇,简称「DA」。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 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 学奖。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 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 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 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 与上瘾有关。
注意的神经网络 扫描图7-5注意的网络 警觉网络
• 丘脑、额叶和顶叶
定向网络
• 顶上小叶、顶下小叶、额叶 眼动区、上丘、丘脑枕核、 丘脑网状核
执行控制网络
• 前扣带回、外侧前额叶 • 多巴胺
心理不应期范式
人们同时操作两种相继快速的反应任务且两个任务呈现的 起点时间间隔不同步(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 简称SOA)时,通常发现随着刺激呈现时间间隔的缩短, 任务1(T1)和任务2(T2)在加工时间上有较高重叠时, T2的反应时(RT2)会显著延长(Pashler,1994)。 SOA缩短导致RT2延迟的现象即心理不应期 (Psychologicalrefractory period,PRP)效应。 心理不应期效应描述了两个反应时任务在呈现时间上很接 近的情境下,两个刺激任务被同时加工或继时加工的现象, 它的存在说明了人在加工重叠的双任务时,人的信息加工 系统受瓶颈机制或受有限中枢能量分配不足限制的过程, 这种限制被广泛地应用心理不应期范式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