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PPT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幻灯课件(2024)

26
情绪类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 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可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 情绪。
2024/1/30
动机概念及作用
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 活动的内在原因,是行为 的直接动力。
情绪与动机关系
情绪可以激发和维持动机 ,动机也可以影响情绪的 产生和变化。
27
情绪与动机对行为影响理论模型介绍
米勒魔法数字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通过一系列实验发 现,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 组块。这一发现被称为米勒的魔法数 字,它揭示了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 及其对项目组织和加工的影响。该实 验对于理解短时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机 制具有重要意义。
2024/1/30
25
06 情绪与动机对行 为影响实验研究
2024/1/30
2024/1/30
测量单个刺激呈现后被试作出 反应的时间。
测量多个不同刺激呈现后被试 作出相应反应的时间。
测量被试对两个或多个相似刺 激进行辨别并作出反应的时间 。
12
反应时法在认知过程研究中应用
01
02
03
04
知觉研究
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刺激的反 应时间,研究知觉的辨别、识
别和再认过程。
注意研究
利用反应时法研究注意的分配 、转移和选择性等特性。
2024/1/30
21
05 记忆过程实验研 究范式与案例分 析
2024/1/30
22
记忆过程分类及特点概述
2024/1/30
记忆过程的分类
根据信息在大脑中存储和提取的方式,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 阶段。
各阶段特点
感觉记忆具有短暂的保持时间和有限的容量;短时记忆具有较短的保持时间和有限的容 量,但可通过复述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相对持久的保持时间和巨大的容量,
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

09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0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0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包括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
等,以及群体心理现象,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等。
0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其中实验法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主要
发展历程
从冯特创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实 验心理学逐渐发展并成熟,成为心 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感知、记 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现象和 行为。
任务
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心理 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的理论和 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03
心理物理学实验
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物理学的定义
心理物理学的假设
研究物理刺激与其引起的心理感觉之 间关系的学科。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心理物理学的核心问题
探讨物理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定量 关系。
心理物理学的实验方法
最小变化法
通过逐渐改变物理刺激强度,观 察被试能否察觉刺激变化,从而
02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因变量
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 特定反应。
被试
实验对象,通常为人类或动物。
自变量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产生影 响的变量。
控制变量
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因 变量的因素。
实验组与控制组
接受自变量处理的组为实验组, 未接受处理的为控制组。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课件PPT版 第十一章 情绪,动机与归因

16
2.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1)
上面我们叙述的研究,都是以在某种情绪状态下特定的面 部表情——静止的照片作为材料,要求被试辨认照片代表 着什么样的情绪。这种研究方法的前提假设是,特定的基 本情绪(愉快、悲伤、惧怕、惊奇等等)具有独特的面部 模式,这些独特的面部模式是由独特的面部肌肉活动组成 的。这种研究面部表情的方法叫做面部表情程序(facial expression program),迄今为止,面部表情的研究一直为 这种方法所统治。 J.M.Fernandez-Dols和M.A.Ruiz-Belda(1997)用他们关于微 笑与幸福(smiling and happiness)关系的研究,向占统治 地位的面部表情程序概念挑战。
9
2.呼吸和血压变化
人体的这两项功能与皮肤电反应一样,都是受植物神 经系统控制的。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二者的功能大体相反。一般不受主观意志影响。
一般的测谎器包括三个装置,即可以同时记录人的呼 吸、血压和皮肤电。
在使用这类仪器时,一般提出两类问题,同时记录上 述三种生理反应。一类问题是与案情无关的,如姓名、 年龄、个人爱好、天气变化等,另一类是与案件有关 的问题。 分析比较在回答两类问题时的生理变化记录,若无显 著差异,则表示上述两类问题是一样的,都是中性刺 激。反之,则表明与案件有关。
2
一、情绪(1)
情绪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 关系的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对客观事 物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虽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但二者也有区别。情绪一 般是与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它具有较大的情境 性、激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则一般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 足相联系的,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 说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的产生 都伴有情绪的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往往受情感的支配。所以情绪 和情感又是密不可分的。 尽管情绪体验是每个人都有的,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有的 经验,但是情绪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些什么规律、它和认识 过程的关系怎样等等都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2.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1)
上面我们叙述的研究,都是以在某种情绪状态下特定的面 部表情——静止的照片作为材料,要求被试辨认照片代表 着什么样的情绪。这种研究方法的前提假设是,特定的基 本情绪(愉快、悲伤、惧怕、惊奇等等)具有独特的面部 模式,这些独特的面部模式是由独特的面部肌肉活动组成 的。这种研究面部表情的方法叫做面部表情程序(facial expression program),迄今为止,面部表情的研究一直为 这种方法所统治。 J.M.Fernandez-Dols和M.A.Ruiz-Belda(1997)用他们关于微 笑与幸福(smiling and happiness)关系的研究,向占统治 地位的面部表情程序概念挑战。
9
2.呼吸和血压变化
人体的这两项功能与皮肤电反应一样,都是受植物神 经系统控制的。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二者的功能大体相反。一般不受主观意志影响。
一般的测谎器包括三个装置,即可以同时记录人的呼 吸、血压和皮肤电。
在使用这类仪器时,一般提出两类问题,同时记录上 述三种生理反应。一类问题是与案情无关的,如姓名、 年龄、个人爱好、天气变化等,另一类是与案件有关 的问题。 分析比较在回答两类问题时的生理变化记录,若无显 著差异,则表示上述两类问题是一样的,都是中性刺 激。反之,则表明与案件有关。
2
一、情绪(1)
情绪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 关系的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对客观事 物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虽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但二者也有区别。情绪一 般是与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它具有较大的情境 性、激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则一般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 足相联系的,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 说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的产生 都伴有情绪的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往往受情感的支配。所以情绪 和情感又是密不可分的。 尽管情绪体验是每个人都有的,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有的 经验,但是情绪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些什么规律、它和认识 过程的关系怎样等等都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

实验的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 能被概括到实验情景以外的程度。即 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实验设计的核心在于实验控制,但是,在人为控 制创设的实验情景下得出的规律,其推论也往 往有相当的局限性。
与外部效度类似的另外一个概念: 生 态效度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1. 测验的反作用
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其他影响实验内部效度 或外部效度的重要因素:
1. 实验处理的“传染”
假如实验组与控制组有机会相互沟通,实验组的被试 就可能把一些实验刺激的因素传递给控制组的被试。 例如,某学校在进行一项教师是否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 生可能会私下交流学习经验,得到学习方法指导的实 验班学生会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播给对照班的学生。这 时候我们就说对照班受到了“污染”,已经不是真正的对 照班了。
例三:想知道一个人估计时间的准确性,设计 如下:一只绿色小灯泡和电子记时器相连,主 试按键让灯亮5秒、10秒、30秒、60秒,然后 让被试相应复制出按键时间。
效度反映的是对因变量的测量是否测 得到的是因变量自身真正代表的属性。
实例
在一项研究解题方法(自变量)对解题 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若以被试在一定时间内 解答出来的问题的多少为因变量的指标,当 要解答的问题足够多,而且按困难程度排列 时,以解答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指标是有 效的。但是,如果问题很多但又都非常容易, 那么解答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的指标就 不能说是有效的。因为它可能是由阅读速 度和书写速度造成的,而并不能准确地反映 出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其他实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 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实验者或实验助理人员的偏向
实验设计的核心在于实验控制,但是,在人为控 制创设的实验情景下得出的规律,其推论也往 往有相当的局限性。
与外部效度类似的另外一个概念: 生 态效度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1. 测验的反作用
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其他影响实验内部效度 或外部效度的重要因素:
1. 实验处理的“传染”
假如实验组与控制组有机会相互沟通,实验组的被试 就可能把一些实验刺激的因素传递给控制组的被试。 例如,某学校在进行一项教师是否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 生可能会私下交流学习经验,得到学习方法指导的实 验班学生会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播给对照班的学生。这 时候我们就说对照班受到了“污染”,已经不是真正的对 照班了。
例三:想知道一个人估计时间的准确性,设计 如下:一只绿色小灯泡和电子记时器相连,主 试按键让灯亮5秒、10秒、30秒、60秒,然后 让被试相应复制出按键时间。
效度反映的是对因变量的测量是否测 得到的是因变量自身真正代表的属性。
实例
在一项研究解题方法(自变量)对解题 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若以被试在一定时间内 解答出来的问题的多少为因变量的指标,当 要解答的问题足够多,而且按困难程度排列 时,以解答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指标是有 效的。但是,如果问题很多但又都非常容易, 那么解答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的指标就 不能说是有效的。因为它可能是由阅读速 度和书写速度造成的,而并不能准确地反映 出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其他实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 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实验者或实验助理人员的偏向
2024版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临床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可以为临床心理学提供支持, 帮助心理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心理障碍患者。
人机交互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帮助设计师 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
28
THANKS
2024/1/26
29
观察的定义
在自然条件下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系统 的记录和描述,以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和 发展变化。
实验与观察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强调实验方法的运用,但观察 也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实验和观察相 辅相成,共同推动心理学的发展。
2024/1/26
8
变量与控制
变量的定义
变量的选择与操作
在实验中可以操作和测量的因素或特 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选择合适的变量, 并对其进行精确的操作和测量,以保 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控制变量的方法
通过随机化、双盲法、对照组等方法 控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 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024/1/26
9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1 2
实验设计的类型 包括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析因设计等 多种类型,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 设计。
学习曲线实验
01
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和速度,如迷宫学习实验、条件反射实
验等。
记忆保持与遗忘实验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究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如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自由回忆
实验等。
记忆干扰与抑制实验
03
研究不同记忆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抑制现象,如前摄抑制和倒摄
抑制实验等。
13
思维与决策实验
人机交互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帮助设计师 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
28
THANKS
2024/1/26
29
观察的定义
在自然条件下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系统 的记录和描述,以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和 发展变化。
实验与观察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强调实验方法的运用,但观察 也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实验和观察相 辅相成,共同推动心理学的发展。
2024/1/26
8
变量与控制
变量的定义
变量的选择与操作
在实验中可以操作和测量的因素或特 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选择合适的变量, 并对其进行精确的操作和测量,以保 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控制变量的方法
通过随机化、双盲法、对照组等方法 控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 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024/1/26
9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1 2
实验设计的类型 包括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析因设计等 多种类型,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 设计。
学习曲线实验
01
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和速度,如迷宫学习实验、条件反射实
验等。
记忆保持与遗忘实验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究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如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自由回忆
实验等。
记忆干扰与抑制实验
03
研究不同记忆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抑制现象,如前摄抑制和倒摄
抑制实验等。
13
思维与决策实验
北京大学吴艳红实验心理学讲义(上)

– 节省法(重学法) 。
实验心理学
.
6
三、实验方法与非实验方法 (1)
•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 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
•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实验心理学
.
7
三、实验方法与非实验方法 (2)
•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
– 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 –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 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 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 范式的另一种解释是哲学家T. S. 孔恩提出的,是 指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在一个领域内某一理论 为大家所公认,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它指导 着这一时代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这个理论便称为 范式。
实验心理学
.
9
四、实验范式(2)
• 加工水平效应(the level effect of processing) • 在非随意学习中(incidental learning),要求被
实验心理学
.
3
一、实验心理学:定义、内容及简要历史回顾 (3)
Five Historic Scientists
Hermann von Helmholtz 赫尔姆霍兹
1821 – 1894
Measured speed of neural impulses
Ernst Weber 韦伯
Gustav Fechner 费希纳
•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 定义: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
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 因变量的选择及测量 • 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 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 因变量的敏感性 •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可能关系
实验心理学
.
6
三、实验方法与非实验方法 (1)
•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 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
•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实验心理学
.
7
三、实验方法与非实验方法 (2)
•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
– 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 –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 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 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 范式的另一种解释是哲学家T. S. 孔恩提出的,是 指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在一个领域内某一理论 为大家所公认,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它指导 着这一时代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这个理论便称为 范式。
实验心理学
.
9
四、实验范式(2)
• 加工水平效应(the level effect of processing) • 在非随意学习中(incidental learning),要求被
实验心理学
.
3
一、实验心理学:定义、内容及简要历史回顾 (3)
Five Historic Scientists
Hermann von Helmholtz 赫尔姆霍兹
1821 – 1894
Measured speed of neural impulses
Ernst Weber 韦伯
Gustav Fechner 费希纳
•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 定义: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
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 因变量的选择及测量 • 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 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 因变量的敏感性 •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可能关系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第二节 心思量表的建立
▪ 等级陈列法举例〔见P97〕 ▪ 某广告公司要对10张广告的优劣作评选,
请来了17名评判者〔即被试〕。评判的方 法是让被试将10张广告排成美到丑的一个 顺序。经过众多被试的比较,就可求出全 体被试对同一广告评判的等级的平均值, 这个值就是广告的平均等级。各广告按平 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方法。此法的详细步骤是主试先呈现一个 规范刺激,例如,一个分量,并赋予规范 刺激一个客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 以这个客观值为规范,把其它不同强度比 较刺激的客观值,放在这个规范刺激的客 观值的关系中进展判别,并用数字表示出 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对每个比较刺激 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
▪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关于大小常性的 对照研讨:
第二节 心思量表的建立
▪ 伯雷斯等人以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高; ▪ 汉米尔顿等人那么以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
性要低; ▪ 皮什克姆-史密斯等人的看法以为他们彼此并没有差别。 ▪ 这些情况,以前总以为是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呵斥的,
▪ 对数定律表示:心思量是刺激量对数的函 数,即当刺激以几何级数添加时,心思量 那么以算术级数添加。
▪ 这两个定律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第二节 心思量表的建立
▪ 二〕幂函数定律 ▪ 史文斯定律:指的是心思量S〔如长度的客
观单位〕是物理量I〔如线段的长度〕的幂 函数,用公式表示即S=bIa。其中b是由量 表单位决议的常数,a是觉得通道和刺激强 度决议的幂指数。幂函数的指数值决议了 按此公式所作心物关系曲线的详细外形。 这就是史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称史蒂文 斯定律。
▪ 3.什么是比例量表?通常是怎样建立这种 量表?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PPT1

Scientific research is often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basic and applied.
Applied research aims at solving a specific problem – such as how to cure bedwetting – whereas basic research has no immediate practical goal.
Are Experiments Too Far from Real Life?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 引论
17
谢谢!
因变量的选择及测量 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因变量的敏感性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 引论
14
五、实验中的各种变量(4)
额外变量或自变量混淆
有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对因变量足 以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对因变量 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Hermann Ebbinghaus 艾宾浩斯
1850 - 1909
Wrote On Memory in 1885, showing complex mental phenomena could be studied
Barry H. Kantowitz, Henry L. Roediger Ⅲ & David G. Elme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Research, P466
Extended Weber’s law (Fechner’s law) and founded psychophysics
Applied research aims at solving a specific problem – such as how to cure bedwetting – whereas basic research has no immediate practical goal.
Are Experiments Too Far from Real Life?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 引论
17
谢谢!
因变量的选择及测量 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因变量的敏感性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 引论
14
五、实验中的各种变量(4)
额外变量或自变量混淆
有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对因变量足 以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对因变量 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Hermann Ebbinghaus 艾宾浩斯
1850 - 1909
Wrote On Memory in 1885, showing complex mental phenomena could be studied
Barry H. Kantowitz, Henry L. Roediger Ⅲ & David G. Elme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Research, P466
Extended Weber’s law (Fechner’s law) and founded psychophysic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研究。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兴起。
2021/3/7
CHENLI
3
三、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 减法反应时 ❖ 加法反应时 ❖ 开窗实验
2021/3/7
CHENLI
4
1、减法反应时
❖ Donders受天文学家关于人差方程研究和 Helmholtz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研究的影响,于 1868年在其“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一文中, 把心理时间的测定引入心理学,并提出反应 时间的相减法。
❖ 然而,反应时实验中除了反应速度之外还有反应准确率问题。
❖ 研究者们注意到,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 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 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 立一个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这就 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 SAT)。
❖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 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 ❖ 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
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 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 “反应的潜伏期”。 ❖ 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 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 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出声 转换
将转换结 果储存
看第二 个字母
编码阶段
转换阶段
储存阶段
第一个字母加工的反应时间
图3 “开窗”实验: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阶
段
2021/3/7
CHENLI
15
四、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
❖ 研究者们为了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特性,常常把反应时间作 为指标。其考虑的逻辑是,心理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和反应时 间的长短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即对一个复杂刺激的加工所 需时间较长;而对一个简单刺激的加工时间则要短一些。
%L CM 100 +100
TM秒
%L
CM
6
5
50 0 0 -100
❖ 减法反应时间的实验当时受到内省心理学家 的攻击。
❖ 当一个训练有素的内省者进行Donders反应 时,他们注意到C反应的感受不像是一个A反 应加上其他的什么东西,B反应也不像是C反 应加上别的什么,而是觉得三种反应均不相 同。
2021/3/7
CHENLI
9
(2)Posner的实验
❖ Posner等曾设计过一个实验,运用反应时相减法来 证实,短时记忆的信息除听觉编码之外,是否还存 在视觉编码的问题。
2021/3/7
CHENLI
10
(2)Posner的实验——结果
550
反 应 500
时
间 (
450
毫
秒 400 )
350
2021/3/7
0
0.5
1
1.5
时间间隔(秒)
图1 反应时是字母间隔时间的函数()
CHENLI
命名匹配 字形和命名都匹配
2
11
(2)Posner的实验——结论
❖ 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 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 连续阶段。
2021/3/7
CHENLI
12
2、加法反应时(1)
❖ Sternberg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 的四个因素:
识记项目的数量(记忆集大小) 探针刺激的质量(清晰和不清晰) 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 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2021/3/7
CHENLI
CHENLI
B反应时 C反应时 B−C
7
(1)反应时ABC(3)
❖ 反应时间的相减法最初是被用来测定某一心 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
❖ 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 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反应时间相减法 的。
2021/3/7
CHENLI
8
(1)反应时ABC(4)
2021/3/7
CHENLI
16
五、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1)
❖ 有人研究过反应时间和判断次数以及判断信 息之间的关系。
❖ 其研究方法大致如下:
50mm
40mm~60mm
完全肯定左 边一段长
完全没 有信心
完全肯定右 边一段长
2021/3/7
CHENLI
17
五、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2)
第四章 反应时间
❖ 反应时间的概念 ❖ 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 ❖ 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减法反应时 加法反应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窗实验
❖ 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 ❖ 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 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
2021/3/7
CHENLI
1
一、反应时间的概念
❖ 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 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
2021/3/7
CHENLI
2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
❖ 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 “人差方程”——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的差异。 ❖ 1850年生理学家Helmholt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
速度。 ❖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 1879年,Wundt及其学生以反应时间为指标进行了一系列得
2021/3/7
CHENLI
5
(1)反应时ABC(1)
❖ Donders首先测定3种不同的反应时间:
A-反应时间:S1→R1
B-反应时间:S1→R1 S2→R2
C-反应时间:S1→R1 S2
2021/3/7
CHENLI
6
(1)反应时ABC(2)
2021/3/7
A反应时 C反应时 C−A
基线时间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 他们在实验中安排了两种材料:一种是形同音同的 两个字母如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两 个字母如Aa。
❖ 并安排了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同时呈现;另一种 是继时呈现,时间间隔为0.5s、1s和2s。
❖ 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 应,记录反应时间。
❖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反应都是“相同”。
13
2、加法反应时(2)
识记项目 的编码
探针刺激 的性质
识记项目 的数量
反应 类型
探针刺激 的编码
顺序 比较
决策
反应时间
反应类型的 相对频率
反应 组织
图2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2021/3/7
CHENLI
14
3、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
被试按键
转换 开始
转换 结束
被试再按键
看第一 个字母
2021/3/7
CHENLI
3
三、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 减法反应时 ❖ 加法反应时 ❖ 开窗实验
2021/3/7
CHENLI
4
1、减法反应时
❖ Donders受天文学家关于人差方程研究和 Helmholtz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研究的影响,于 1868年在其“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一文中, 把心理时间的测定引入心理学,并提出反应 时间的相减法。
❖ 然而,反应时实验中除了反应速度之外还有反应准确率问题。
❖ 研究者们注意到,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 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 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 立一个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这就 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 SAT)。
❖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 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 ❖ 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
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 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 “反应的潜伏期”。 ❖ 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 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 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出声 转换
将转换结 果储存
看第二 个字母
编码阶段
转换阶段
储存阶段
第一个字母加工的反应时间
图3 “开窗”实验: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阶
段
2021/3/7
CHENLI
15
四、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
❖ 研究者们为了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特性,常常把反应时间作 为指标。其考虑的逻辑是,心理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和反应时 间的长短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即对一个复杂刺激的加工所 需时间较长;而对一个简单刺激的加工时间则要短一些。
%L CM 100 +100
TM秒
%L
CM
6
5
50 0 0 -100
❖ 减法反应时间的实验当时受到内省心理学家 的攻击。
❖ 当一个训练有素的内省者进行Donders反应 时,他们注意到C反应的感受不像是一个A反 应加上其他的什么东西,B反应也不像是C反 应加上别的什么,而是觉得三种反应均不相 同。
2021/3/7
CHENLI
9
(2)Posner的实验
❖ Posner等曾设计过一个实验,运用反应时相减法来 证实,短时记忆的信息除听觉编码之外,是否还存 在视觉编码的问题。
2021/3/7
CHENLI
10
(2)Posner的实验——结果
550
反 应 500
时
间 (
450
毫
秒 400 )
350
2021/3/7
0
0.5
1
1.5
时间间隔(秒)
图1 反应时是字母间隔时间的函数()
CHENLI
命名匹配 字形和命名都匹配
2
11
(2)Posner的实验——结论
❖ 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 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 连续阶段。
2021/3/7
CHENLI
12
2、加法反应时(1)
❖ Sternberg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 的四个因素:
识记项目的数量(记忆集大小) 探针刺激的质量(清晰和不清晰) 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 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2021/3/7
CHENLI
CHENLI
B反应时 C反应时 B−C
7
(1)反应时ABC(3)
❖ 反应时间的相减法最初是被用来测定某一心 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
❖ 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 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反应时间相减法 的。
2021/3/7
CHENLI
8
(1)反应时ABC(4)
2021/3/7
CHENLI
16
五、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1)
❖ 有人研究过反应时间和判断次数以及判断信 息之间的关系。
❖ 其研究方法大致如下:
50mm
40mm~60mm
完全肯定左 边一段长
完全没 有信心
完全肯定右 边一段长
2021/3/7
CHENLI
17
五、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2)
第四章 反应时间
❖ 反应时间的概念 ❖ 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 ❖ 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减法反应时 加法反应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窗实验
❖ 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 ❖ 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 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
2021/3/7
CHENLI
1
一、反应时间的概念
❖ 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 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
2021/3/7
CHENLI
2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
❖ 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 “人差方程”——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的差异。 ❖ 1850年生理学家Helmholt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
速度。 ❖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 1879年,Wundt及其学生以反应时间为指标进行了一系列得
2021/3/7
CHENLI
5
(1)反应时ABC(1)
❖ Donders首先测定3种不同的反应时间:
A-反应时间:S1→R1
B-反应时间:S1→R1 S2→R2
C-反应时间:S1→R1 S2
2021/3/7
CHENLI
6
(1)反应时ABC(2)
2021/3/7
A反应时 C反应时 C−A
基线时间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 他们在实验中安排了两种材料:一种是形同音同的 两个字母如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两 个字母如Aa。
❖ 并安排了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同时呈现;另一种 是继时呈现,时间间隔为0.5s、1s和2s。
❖ 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 应,记录反应时间。
❖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反应都是“相同”。
13
2、加法反应时(2)
识记项目 的编码
探针刺激 的性质
识记项目 的数量
反应 类型
探针刺激 的编码
顺序 比较
决策
反应时间
反应类型的 相对频率
反应 组织
图2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2021/3/7
CHENLI
14
3、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
被试按键
转换 开始
转换 结束
被试再按键
看第一 个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