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一课练习题

合集下载

4-1哲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4-1哲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哲学与人生》课时练习参考答案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单项选择题1.A2.B3.D4.C二、判断题1.√2.√三、辨析题(1)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前提和依据。

(3)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既要考虑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也要考虑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4)小方不考虑自身的主客观条件,想效仿小梅走影艺之路,这种脱离自身实际的、盲目的人生选择,就有可能走弯路。

四、情境分析题(1)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这是我们做出人生选择和采取人生行动的根据。

人生选择的实现都要受到自己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要走好人生路,就要了解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就有可能走弯路。

(2)人的任何选择都必须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所有可供选择的可能都是由客观世界提供的,而不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

(3)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就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使自己的主观愿望符合自己的客观实际,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一、单项选择题1.D2.A3.D4.A二、判断题1.×2.√3.√4.√三、辨析题(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人生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生命运动过程。

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

因此,要有精彩的人生,只有积极行动。

不积极行动,不想行动,不愿付出努力,终将一事无成。

四、情境分析题(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人生也是如此。

但与其他物不同,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

因此,不同的人生选择就有了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哲学的首要问题是:A. 人生的意义B. 宇宙的起源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D.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 以下哪位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3.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由:A. 上帝赋予的B. 社会决定的C. 个人创造的D. 命运注定的4.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辩证法C. 唯心主义D. 历史唯物主义5. 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儒家的仁义B. 道家的自然C. 法家的法治D. 墨家的兼爱答案:1.C 2.D 3.C 4.C 5.B二、简答题1.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 阐述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3.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什么?答案:1.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变化无常的,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理念是事物的原型,现实世界的事物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复制。

人们通过理性认识理念,才能达到真理。

2.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让万物自然发展。

在政治上,意味着统治者应该减少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以达到社会和谐。

3.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他们的劳动变成了一种商品,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及自身的本质异化了。

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精神层面,导致人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三、论述题请结合实际,论述哲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答案:哲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哲学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例如,通过学习存在主义,我们可以认识到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其次,哲学可以引导我们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儒家强调的仁爱与和谐,可以指导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如何相处。

再次,哲学还能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如道家的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可以教会我们在面对不可抗力时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

哲学与人生练习一、单项选择1、辨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愿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2、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的观点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3、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6、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B.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C.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8、《论语》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它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C.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含义是()。

A.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一个人B.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一个人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个人D.要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一个人10、在日常活中,有人认为:乌鸦叫丧,喜鹊叫喜;也有人延用广东话,把518说成“我要发”。

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违背了联系的()。

第一课第一框哲学的智慧练习题

第一课第一框哲学的智慧练习题

哲学与人生第一课第一框题哲学的智慧知识点巩固一、填空题。

1.哲学的起源是什么?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是在人们世界和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2.什么是世界观?为什么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2)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世界观通常是不自觉的、零散的,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

哲学则把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以的形式加以抽象和概括。

3.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是一门从总体上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学问。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是的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

4.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是什么关系?(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的规律,哲学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的规律。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哲学从不断发展的具体科学中概括出的结论。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和的指导。

二、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文“哲学”一词由“爱”和“智慧”组成;在古汉语中,“哲”具有“智慧”“贤明”等含义。

下列说法没有揭示出哲学本义的是()A.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之学B.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C.哲学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人生处处有哲学,人生发展需要哲学指导。

这是因为哲学()A.产生于哲学家的思考和智慧B.能对所有人生问题做出解释和提供解决方案C.能够引导人们深刻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D.可以代替各门具体科学解决具体问题3.“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感悟。

下列观点与此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相互影响、相互决定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二)理解说明题1.爱因斯坦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其含义是什么?A. 爱智慧B. 爱知识C. 爱自然D. 爱艺术2. 以下哪位哲学家不是存在主义者?A. 萨特B. 海德格尔C. 柏拉图D. 尼采3.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实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A. 物质B. 形式C. 感觉D. 经验4. 以下哪个命题不属于康德的“先验哲学”?A. 先验知识B. 先验判断C. 先验逻辑D. 经验知识5. 庄子的“逍遥游”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A. 追求物质享受B. 追求精神自由C. 追求社会地位D. 追求个人权力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7. 解释什么是“道德哲学”。

8. 描述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康德的“道德律”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10. 论述尼采的“超人哲学”对现代人生观念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A. 爱智慧2. C. 柏拉图3. B. 形式4. D. 经验知识5. B. 追求精神自由二、简答题6.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四个原因:形式因(事物的本质形态)、质料因(构成事物的物质)、动力因(事物变化的推动力)、目的因(事物存在的目的或目标)。

7. 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的哲学分支。

它探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为什么某些行为被认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8.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最好的治理是顺应自然,不强制干预,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发展,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秩序。

三、论述题9. 康德的“道德律”是指普遍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循理性的法则,即“行为的准则能够成为普遍法则”。

而“自由意志”是指人们有能力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来选择行为,不受外在因素的强制。

康德认为,道德律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因为只有当人们自由地遵循道德律时,他们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其含义是:A. 爱智慧B. 爱生活C. 爱艺术D. 爱自然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笛卡尔D. 康德3.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存在主义D. 辩证法4.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遵循什么原则?A. 快乐原则B. 自由原则C. 道德原则D. 利益原则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A. 唯物论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主要内容。

7. 阐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观点。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如何解释人与劳动的关系的?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0. 分析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B4. C5. D二、简答题6.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理念世界是完美无瑕的。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而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复制。

7.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存在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时间是存在的本质属性。

他强调了人的存在方式,即“此在”,并探讨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的意义。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从而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和自身都产生了疏离。

三、论述题9.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主张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追求个人的力量和自由。

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上。

10.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强制干预。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可以应用于政府治理、企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强调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物质B. 意识C. 精神D. 理念答案:A3. 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普遍性规律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财富的积累B. 个人能力的发挥C.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D. 个人地位的高低答案:C5.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心主义观点B. 唯物主义观点C. 形而上学观点D. 辩证法观点答案:B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认识的唯一来源B. 认识的唯一标准C. 认识的唯一目的D. 认识的唯一动力答案:A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A. 主观的B. 客观的C. 相对的D. 绝对的答案:B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革命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前提是:A. 个人奋斗B. 社会制度C. 物质财富D. 人的全面发展答案:D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A. 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B. 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C.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D. 和谐共生的关系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实践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辩证性,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三是历史性,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阶段性的;四是科学性,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追求客观真理;五是革命性,旨在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问题B.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D.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答案:B2. 以下哪位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苏格拉底D. 普罗泰戈拉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A. 社会意识B. 社会制度C. 社会关系D. 社会生产力答案:A4. 康德认为,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A. 快乐原则B. 义务原则C. 自由原则D. 爱的原则答案:B5. 以下不属于人生价值范畴的是:A. 物质价值B. 精神价值C. 社会价值D. 个人价值答案:A二、填空题6. 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包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________。

答案:我要到哪里去7. 庄子提出的“逍遥游”体现了________哲学思想。

答案:道家8. 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答案:对立统一9. 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和奉献,这是________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10. 尼采认为“上帝已死”,这反映了他的________哲学思想。

答案:存在主义三、简答题11. 简述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案:存在主义认为个体的存在先于其本质,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生没有预设的意义,意义是通过个体的行为和选择创造出来的。

12. 解释“知行合一”的哲学含义。

答案:“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观点,主张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体现和验证。

四、论述题13. 论述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答案: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1)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2)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贡献个人力量;(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4)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如艺术、文化、宗教等。

14.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提供了分析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2)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3)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和文化的进步;(4)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有神论和无神论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5.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D.自身的性格
6、下列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
A个人的体质B个人的学业条件
C个人的家庭情况D个人的性格
7、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

这个观点表明()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8、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
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
D、一切从书本出发
9、“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二、理解说明
1、曾经有一只蚂蚁和一头大象,他们是好朋友,经常再一起玩耍,一起吃饭,一起洗澡。

有一天蚂蚁与大象之间有了一点误会,大象就去追蚂蚁,蚂蚁撒腿就跑,跑
啊跑啊,跑到一堆沙前,蚂蚁钻到沙里了,只露出一条腿,一只老鼠看见了,就问蚂蚁,说:"蚂蚁,蚂蚁,你为什么还露出了一条腿大象会看到你的。

你真的很笨。

"
蚂蚁没好气的说:"你才笨呢!我露出一条腿是想把大象拌倒,你这只笨老鼠,别管我,等着看好戏吧!大象怎么爬起来吧!"说完之后还坏坏的笑了几声。

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说明这个故事,这个成语说明了说明哲学问题。

2、有一位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平时除了参禅悟道之外,还对武术颇有研究。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

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

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

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

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量力而行,而不要好高骛远。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从这个故事中你学会了什么方法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3、有一个青年人和一位老人一起去钓鱼。

鱼竿抛出去后,老人每钓一条鱼,都要用尺子量一量:如果鱼小于七寸,他就放入桶中;如果鱼大于七寸,就放回海里。

青年越看越不懂,就问:“为什么不要大鱼要小鱼”老人回答说:“因为我们家的锅只有七寸大,鱼太大没法煮,所以只要七寸一下的。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按照某些人的思维,捉到越大的鱼越好,才不会管锅有多大,胃口有多大呢。

实在因为吃不了而坏了的,那就扔掉,反正鱼有的是。

也有人认为,老人这种取自己够用的,不贪求的做法,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够用就好”也是不错的生活态度。

你赞成那种观点你赞成那种观点你赞成那种观点你赞成那种观点
文中的观点是否正确文中的观点是否正确文中的观点是否正确文中的观点是否正确请列举事例分别加以说明。

4、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

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比一般小伙子大。

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制服不了它。

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

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

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有一次,周处在外面走,看见人们都闷闷不乐。

他找了一个老年人问:“今年年成挺不错,为什么大伙那样愁眉苦脸呢”
老人没好气地回答:“三害还没有除掉,怎样高兴得起来!”
周处第一次听到“三害”这个名称,就问:“你指的是什么三害。


老人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加上你,不就是三害吗”
周处吃了一惊。

他想,原来乡间百姓都把他当作虎、蛟一般的大害了。

他沉吟了一会,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我把它们除掉。


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找虎去了。

到了密林深处,只听见一阵虎啸,从远处窜出了一只白额猛虎。

周处闪在一边,躲在大树背面,拈弓搭箭,“嗖”的一下,射中猛虎前额,结果了它的性命。

周处下山告诉村里的人,有几个猎户上山把死虎扛下山来。

大家都挺高兴地
向周处祝贺,周处说:“别忙,还有长桥的蛟呢。


又过了一天,周处换了紧身衣,带了弓箭刀剑跳进水里去找蛟去了。

那条蛟隐藏在水深处,发现有人下水,想跳上来咬。

周处早就准备好了,在蛟身上猛刺一刀。

那蛟受了重伤,就往江的下游逃窜。

周处一见蛟没有死,紧紧在后面钉住,蛟往上浮,他就往水面游;蛟往下沉,他就往水底钻。

这样一会儿沉,一会儿浮,一直追踪到几十里以外。

三天三夜过去了,周处还没有回来。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这下子周处和蛟一定两败俱伤,都死在河底里了。

本来,大家以为周处能杀死猛虎、大蛟,已经不错了;这回“三害”都死,大家喜出望外。

街头巷尾,一提起这件事,都是喜气洋洋,互相庆贺。

没想到到了第四天,周处竟安然无恙地回家来了。

人们大为惊奇。

原来大蛟受伤以后,被周处一路追击,最后流血过多,动弹不得,终于被周处杀死。

周处回到家里,知道他离家三天后,人们以为他死去,都挺高兴。

这件事使他认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找老师学习。

那时候吴郡有两个很有名望的人,一个叫陆机,一个叫陆云。

周处去找他们,陆机出门去了,只有陆云在家。

周处见到陆云,把自己决心改过的想法诚恳地向陆云谈了。

他说:“我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

现在想干一番事业,只怕太晚了。


陆云勉励他说:“别灰心,您有这样决心,前途还大有希望呢。

一个人只怕没有坚定的志气,不怕没有出息。


打那以后,周处一面跟陆机、陆云学习,刻苦读书;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

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

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来做官。

到了东吴被晋朝灭掉以后,他就成为晋朝的大臣。

这个历史故事给我们青年学生什么样的启示
青年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周处后来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作为青年学生的什么应该如何去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