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写读书笔记。

4、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5、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了解作品内容及主题3、赏析片段,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2、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方法:指导读书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准备阶段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首挽联,你们知道挽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二、新课教学环节一·走近鲁迅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具体章节内容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理解鲁迅先生童年时代的生活背景。

2. 通过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阅读更多名著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作品背景介绍:讲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 章节内容梳理:逐章讲解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章节,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朝花夕拾》2. 主要内容:章节概括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3. 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是如何批判封建礼教的。

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人物形象及其特点: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特点见教材。

鲁迅先生批判封建礼教的方式:讽刺、对比、揭露等。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成就。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篇目。

通过阅读《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目,使学生了解鲁迅童年时代的生活,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阅读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布置阅读拓展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朝花夕拾》内容:童年生活、怀念、向往主题:独立思考、批判精神方法: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布置如下作业:1.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和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举例解释:
-在解读《二十四孝图》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鲁迅如何通过批判封建孝道,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学习《狗·猫·鼠》时,难点在于使学生领会鲁迅运用寓言手法,对人性进行深刻剖析的技巧。
-在探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如何在描绘童年记忆的同时,反映出对教育现状的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文化背景: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举例解释:
-在学习《狗·猫·鼠》时,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对三种动物的描述,隐喻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性特点。
-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强调鲁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绘童年世界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虚伪。
-在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时,着重讲解鲁迅如何通过阿长这个角色,表达对民间文化传承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中运用动物形象的基本概念。散文中的动物形象是作者用来隐喻和讽刺人性的手法。它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狗·猫·鼠》这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对比狗、猫、鼠的行为和性格,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鲁迅运用的比喻和讽刺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分析狗的忠诚与猫的狡猾如何映射现实人物。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动物形象相关的社会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鲁迅的手法,创作一个小故事,运用动物形象来表达某种社会观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朝花夕拾》选文,详细内容为《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经典篇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感悟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对《朝花夕拾》的经典篇目进行详细解读,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隐喻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狗·猫·鼠》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藤野先生》进行文本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名著导读2. 板书内容:(1)鲁迅先生简介(2)经典篇目:《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3)文学风格:讽刺、幽默、深刻(4)隐喻手法:象征、借代、讽刺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朝花夕拾》中的某篇目,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2.阅读并理解《朝花夕拾》中的主要篇目,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和成长问题。

二、教学内容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2.作品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10篇散文,反映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经历和见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3.主要篇目: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4.主题思想:《朝花夕拾》以作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批判了旧道德、旧礼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5.艺术特色:作品以散文的形式,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幽默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社会风貌。

作品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丑恶现象的讽刺和批判。

6.人物形象: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善良质朴的阿长、正直勇敢的藤野先生、孤傲清高的范爱农等。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立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学安排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2.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主要篇目,了解作品内容。

3.作品分析: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进行课堂分享。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学习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完整版)《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教学设计

(完整版)《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薈湛江市第二中学麦晓敏 2016年11月5日莆【教学目的】蚃 1。

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螇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蚅3。

学会欣赏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螄【教学重点】莂 1。

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袇 2。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肆【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蒆【教学过程】膁一、导入(30秒)膁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蒇(板书:朝花夕拾鲁迅)羃二、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5分钟)膄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名著?芁(生谈阅读方法)后出示(PPT1:)膃三、阅读《朝花夕拾》(5分钟)螁师:我们也借鉴以上方法来读读《朝花夕拾》。

(一)(二)蒁作者介绍蒅(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后出示 PPT2)薁(二)整体感知《朝花夕拾》(PPT3)袆《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分别为《》、《》、《》、《》、《》、《》、《》、《》、《》、《》.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到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四、五、芃选文例析《五猖会》(10分钟)薃师:阅读《五猖会》,思考以下问题:(PPT4)节(一)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归纳主题。

2024年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名著《朝花夕拾》,具体章节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详细内容包括:1. 阅读文本,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生活;2. 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3. 探讨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表达;2. 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童年时期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解文本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生活。

3. 例题讲解:挑选文本中的精彩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

a. 描述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b. 鲁迅先生对老师的感情如何?a.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b. 这些人生哲理对你有什么启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本内容,绘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维导图;b. 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a. 思维导图:以文本内容为主线,展现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b. 作文: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表达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朝花夕拾》其他篇目,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表达;2. 例题讲解: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4. 作业设计:思维导图和作文的布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张_妍发布于 2012-04-17 00:10 评论23条浏览7,807次顶 (76) 踩 (4)天津汉沽二中李珍教学设计说明[学情分析]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但学生已经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所以就鲁迅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有初步认识,教学时要多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以上两部作品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学,促进学生讨论,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受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并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写作能力。

[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的一部名著导读,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这部作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它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对现在的青年学生有极大地教育意义。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这部书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搜集、筛选信息、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体会语言的形象性、丰富性,感受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极大关注和热情。

2、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学会欣赏运用拟人、借代、排比等修辞和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3、品味语言,学习抓住关键性语句,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领会作者情怀,增强阅读、鉴赏作品能力。

4、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1、文章内容:品味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

2、表现手法:作者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与拟人、借代等修辞强化感情色彩的。

3、情感体验:每篇文章的深层情感,以及从中受到的教育。

4、能力发展:做的读、写、说结合,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教学思路设计]1、由图片导入,了解学生状况,调动学生兴趣,将积极性带入文本教学中。

2、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整体感知,培养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全书内容。

3、分组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了解鲁迅。

在介绍过程中换位思考、咀嚼、领会表达技巧,并把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以及拟人、借代等修辞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促进读写结合。

4、拓展深化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伟大情怀。

[教学程序的设计](一课时)课前准备:1、分组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了解鲁迅和作品。

2、准备将找到的相关内容与同学们共享。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分钟)投影鲁迅画像,看到这幅画像,想必大家对他都非常熟悉,配合这幅画像,哪位同学能想起鲁迅的一句自评名言,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七年级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刚学过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鲁迅的作品,并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鲁迅的伟大情怀吧。

(板书)二、分组展示整体感知(25分钟)全班分五组展示各组内容,一名同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两名同学分别介绍内容,具体步骤:1、第一组:展示《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重点分析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2、第二组:展示《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二十四孝图》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重点分析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3、第三组:展示《无常》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重点分析“我”: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人。

4、第四组:展示《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重点分析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5、第五组展示:《锁记》和《范爱农》《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重点分析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三、品读赏析,学习表达技巧(16分钟)1、品读情感,朗读回味(1)速读《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阿长的称呼的来历;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 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2)这些事例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有哪些特点?长妈妈没有文化,迷信,无知,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淳朴,关心爱护“我”的性格特征(3)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

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4)就是这样一位没有文化,在我心目中无知的人却给我买来了我一直渴慕的《山海经》,所以即使过去三十多年我仍怀念她,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2、归纳表达技巧,促进读写结合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1)本文在刻画长妈妈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文中找出来。

(2)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3)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映衬手法有什么作用?出示投影:(1)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对比映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