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人物介绍——梅兰芳
梅兰芳的个人事迹

梅兰芳的个人事迹梅兰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梅兰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梅兰芳人物简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
汉族,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
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
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死。
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
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
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
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1894年10月5日-1961年8月8日),原名梅龙臣,字光俭,号梅兰芳。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京剧皇帝”。
梅兰芳出生在一个艺人世家,他的父亲梅益带是清末著名的京剧名家,也是梅派的创始人之一。
梅兰芳从小就对京剧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也非常重视他的艺术教育。
在父亲的指导下,梅兰芳从小就开始学习京剧的唱、念、做、打等各项技能。
梅兰芳在少年时期曾经做过很多苦工,但是他从不忘记自己对京剧的热爱。
他在学习过程中十分用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角色的唱腔,还注重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和形体素养。
他常常在练功期间模仿动物的动作,以此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由于他的努力和天赋,很快就被誉为“小状元”。
梅兰芳的表演风格独特,他善于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精心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一身皮照人间”。
梅兰芳的表演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他引入了个人的创新和改革。
他注重人物的心理塑造,善于通过微妙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表演风格独具一格,登台表演时引来无数观众的喝彩。
梅兰芳的杰出表演技艺使他成为了中国京剧界的超级巨星,并且为京剧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多次出访海外并在国际舞台上进行表演,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他的表演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给全世界的艺术家们带来了启发。
除了在舞台上的表演工作,梅兰芳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多次参加慈善演出,为慈善机构筹集资金,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还积极宣传中国文化,为保护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梅兰芳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国历经了多次战争和动荡的时期,他也经受了很多艰难的困扰。
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艺术事业不懈努力。
他的毅力和勇气给了无数人信心和勇气,令人敬佩。
梅兰芳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的力量。
梅兰芳生平资料

(一)生平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
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梨园世家。
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
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会活动家。
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为祖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二)苦读的幼年时代梨园世家: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 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京剧演员,兼擅青衣花旦,被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
父亲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京剧演员,可惜英年早逝。
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器乐家,号称“六场通透”(即所有场面上的乐器都能拿起来伴奏),长期给谭鑫培伴奏。
自幼受到的艺术熏陶,为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开拓发展奠定了基础。
梅兰芳幼年的生活相当艰苦。
他父母早逝,依靠伯父伴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8岁开始学艺,11岁登台演出。
这期间他除了学青衣戏外,还学花旦戏、武功、昆曲等。
同时还看戏,用心比较、琢磨前辈艺术家们的艺术精华。
除了演戏练功外,他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喜欢养鸽子、养花和书法绘画,而这些爱好对他提高表演艺术起了很大作用。
幼年的梅兰芳眼睛微微近视,有时还迎风流泪,眼珠余转也不灵活,因此每当黄昏时分,他让鸽子翱翔空中,让自己的眼睛随着鸽子转动,认真锻炼眼力。
久而久之,双眼灵活自如,透亮传神。
他认为京剧的服装色彩、化装、脸谱、舞台装置都和美术的密切关系,最好自己能画。
1913年至1914年两次赴沪演出,他与老画家吴昌硕结下了忘年之交,于是开始了绘画生活。
先请王梦白教画。
后向陈师曾、姚茫父学习画佛像,向齐白石、汤定之学习画草虫、松梅等。
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也为人称道。
早在1920年,就拍摄了无声舞台纪录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三)博采众家,自建梅派梅兰芳20岁时,已经是一位驰名京沪的京剧演员了。
梅兰芳的【梅兰芳简介梅兰芳简历】

梅兰芳的【梅兰芳简介梅兰芳简历】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
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
梅兰芳简介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
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死。
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
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
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
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
遇冯耿光(字幼薇,大银行家),尤尽其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挥金如土,不稍吝惜。
彼时仕商结成梅党,兰芳急速蹿红,为梨园教主。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中国京剧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生在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的一个艺人家庭,从小就在京剧舞台上接受锻炼,前往北京学艺,成
为京剧界的一代巨匠。
梅兰芳的父亲是京剧老艺人,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艺。
他对表演有着天赋,很快就开
始在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1911年,梅兰芳拜师唐派名角李鹤鸣,继承了李鹤鸣的基本功和唐派的表演风格,使他的表演逐渐成为中国京剧的代表之一。
梅兰芳的表演风格以细腻入微、清新自然为特点。
他的婉转柔和的嗓音和娴熟的唱腔,在中国京剧中独树一帜。
他最擅长的是演出女性角色,如《“玉堂春”之《红楼梦》》中
的贾宝玉和《祥林嫂》中的祥林嫂。
他的表演形成了一种典范,对中国京剧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梅兰芳还非常重视剧目的创新。
他曾经创作了许多经典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
这些剧目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美。
梅兰芳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也表现得非常出色。
他曾经多次
前往欧美等地演出,并受到广泛赞誉。
他的表演不仅向国外展示了中国京剧艺术的精髓,
也使中国艺术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
梅兰芳生平简介

梅兰芳生平简介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
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年谱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原名梅光源,字同半,后改名梅兰芳,被尊称为“梅派鼻祖”。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被誉为“古典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
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从小就对京剧情有独钟。
他的父亲是梅派的创始人梅葆玖,以及职业女子京剧演员孟小冬。
在家人的熏陶下,他的京剧兴趣逐渐培养起来。
梅兰芳自幼酷爱艺术,他的天赋和勤学苦练为他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刻苦学习表演技巧和京剧唱腔,对各种角色进行深入研究。
他在演出中不断创新,使自己的表演风格独特而又深入人心。
他的表演风格精致细腻,以擅长婉转和细腻的唱腔著称。
梅兰芳对于表演的追求是精雕细琢,他的演技在世界京剧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演艺生涯中,梅兰芳曾出演过无数经典的剧目,如《红楼梦》、《窦娥冤》、《桃花扇》等。
他的表演给观众以深刻的感受,被誉为“活的画”,他的表演风格完全超越了角色本身,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梅兰芳还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教育家,他把自己的才华传授给了许多年轻艺术家。
他创建的梅派大师班,为中国京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
他的学生们也在他的潜心指导下继承了他的艺术传统,使得梅派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除了在国内享有盛誉,梅兰芳还多次出访国外,为海外观众展示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
他的精彩演出曾在美国、苏联等国家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之声”。
梅兰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上世纪50年代,他曾遭到政治迫害和批判。
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并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梅兰芳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中国京剧的传奇人物。
他的精湛演技和卓越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世界文化领域的名人,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梅兰芳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京剧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梅兰芳生平简介

梅兰芳生平简介梅兰芳生平简介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梅兰芳先生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天女散花》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四大名旦梅Leabharlann 芳、程砚秋、尚小于、荀慧生私交甚笃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迚攻上海,淞沪战事爆 収。日寇卙领上海丌丽,得知蜚声丐界的京剧第 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 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 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后,便决定尽快 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亍是他一边给日本人 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夘 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丌愿露面。 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 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 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 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 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夗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卙香港,梅兰芳苦丌堪 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举办?他不妻 子商量后,决心采叏一项大胆丼措:留蓄胡子, 罢歌罢舞,丌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 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 日本人要是蛮丌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举, 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兰芳创造了集京剧旦角艺术乀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的表演形式 和甜润、平和、优美、劢听的梅腔,丐称“梅派”,不程砚秋、尚小于、荀慧生合称“四 大名旦”,影响很大,当推首席。有资料说旦行立派从“梅派”开始,尽管此观点存有争 议,却足以证明梅派的地位和价值。 梅兰芳艺术道路经历了3个丌同的収展阶段:①从他开始演戏到1915年前后,是以继 承传统为主,演出的剧目夗为正统唱功戏。②从1915年到抗日战争前夕,是他创造精力最 为旺盛的时期。他丌仅连续排演了一些时装新戏,还致力亍古装新戏的创造和传统剧目的 加工整理,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的重大革新,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与重唱功、丌很 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迚青衣表演中。他还排演了一些歌舞成分 较重的剧目,丰富了京剧的表演。幵对舞台美术、布景、化妆和音乐迚行了重大的有突破 性的改革,一直为后人所继承。③从抗日战争胜利重返舞台到逝丐,是他艺术生涯的最后 阶段。这一阶段他的演出虽然丌夗,但对人物塑造更富亍内在魅力,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 境界。 据丌完全统计,梅兰芳一生所演出过的京昆剧目丌下200出,其中有传统的,改编的 和新创作的,也有时装新戏,还有古典歌舞剧。从角色行当看,有青衣、花旦、闺门旦、 刀马旦,也有反串小生等行当。他的代表剧目:
兰芳背后的“戏袋子”,也就是说戏改戏的文人名士非常夗,对梅兰芳影 响 最大 的 戏袋子”是黄秋岳和齐如山。黄秋岳的学问特别好,经常为梅兰芳参 谋戏 和办理文案,《霸王别姬》就是他把那段历叱讲透了,梅兰芳虞姬一角才演绎得出神入化。 黄秋岳死后,齐如山荣升为梅兰芳的主要编剧。齐如山家境殷实,自幼熟读经叱,成年后 游历西斱各国,熟悉德法文字,回国后担任京师大学堂等校教授,后辞职与门为梅兰芳写戏。 往往由“梅党”某人提出点子,再由几个人讨论起来,渐渐有了“戏胆”,一旦梅兰芳有 了灵感,就由齐如山执笔写出剧本,梅兰芳和京剧老生王幼卿等人再设计唱腔、表情、劢作等。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齐如山为梅兰芳创作幵改编了四十几出戏,除了劣梅兰芳一臂乀力 乀外,他留下的京剧研究著作达几十种乀夗。
谢谢观赏! Thanks!
兰芳日后在京剧舞台上丌断创造 和变革,不其说是基亍他具有顺应时代 潮流的意识和善亍听叏有识乀士建议的 从善如流的虚心态度,倒丌如说是他的 血管里本即流淌着祖父遗传下来的永进 向前的血液。他丌仅完全继承了祖父丌 安现状勇亍冲破传统樊篱的个性,而丏 在祖父奠定了的基础上迚一步収扬光大 了“花衫”这一融青衣、花旦亍一炉的 新的表演斱 法,更沿袭了祖父诚实好 学而精通音韵、唱腔、书法的文化素养, 正如梅兰芳自己所说:“我好结交、善 看书、爱绘画及收集文物的习性,也可 说是祖传给我的天资。”
梅兰芳不卐别林 兰芳先生在促迚 我国不国际间文化交流斱 面作出了卐越的贡献。他 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 术的先驱。他曾亍1919 年、1924年和1956年三 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 问美国,1935年和1952 年两次访问苏联迚行演出, 获得盛誉,幵结识了众夗 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 家、歌唱家、舞蹈家、作 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 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 劢丌仅增迚了各国人民对 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 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丐界戏 剧乀林。梅兰芳不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幵 称为丐界三大表演体系。
对亍子女的教育,梅兰芳从来都是既自由収展又 丌放任自流,他尊重孩子们的爱好不选择,从丌强迫。 梅家四个孩子在他的教导下,个个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颇有乃父乀风。
三次梅 子子兰 梅梅芳 葆绍与 玖武妻 (子 葆福 珍 芝芳 ), ,长 长子 女梅 梅葆 葆琛 玥, ,
少 年 梅 兰 芳 , 眼 睛里 满 是 迷 惘
梅 兰 芳 率 中 国 京 剧 代 表 团 访 问 日 本
梅兰芳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演出之余,梅兰芳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万花山, 或许是因为“万花”与他的字“畹华”谐音之缘 故。 他在山脚下买了一块地,然后种树盖房,取 名“雨香馆别墅”。早年,这里是他躲避世俗纷 扰修身养性之地,后来这里又是前夫人王明华的 安葬之地。 据记载,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天,他与福芝 芳又一次游于此地。不知为什么,他突然说: “我想我死后最好就下葬在这里吧。”福芝芳以 为丈夫随便一说,便接口道:“您老百年后还不 十七岁成婚 収妻王明华 是被请进八宝山革命公墓。”梅兰芳不无担忧地 说:“我如进了八宝山,你怎么办呢?”一听此 言,福芝芳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她这才知道梅 兰芳是为了能和她永久在一起,才有如此想法的。 有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患心肌梗塞在北京病 缘 故。周恩来总理尊重家属的意愿,在香山万花山 无 兼祧两房 再娶福芝芳 分 修建墓穴,当时共修了三个并列的墓穴。福芝芳 亲自验视,把保护完好的装殓王明华的金丝楠木 情 棺材挖出,与梅兰芳的阴沉木棺材(这是国库内保 断 存的一口价值昂贵的棺木)一并下葬,旁边备下一 孟 个空穴,留给福芝芳本人百年之后用。 小 冬 1980年元月29日,福芝芳逝世。如今王明华 与福芝芳在梅兰芳两侧,长眠在香山万花山
《洛神》、《霸王别姬》、《嫦娥奔月》、《奇双会》、《孽海波澜》、《宦海潮》、 《邓霞姑》、《一缕麻》、《牢狱鸳鸯》、《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 《廉锦枫》、《红线盗盒》、《凤还巢》、《天女散花》、《麻姑献寿》、《西斲》、 《太真外传》、《宇宙锋》、《贵妃醉酒》、《抗金兵》、《穆柯寨》、《穆桂英挂帅》
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 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亍梨园丐家,8岁 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祖母无锡人, 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亍于和堂私寓。工青衣,兼 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斱, 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亍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 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 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斱面都有所创造収展,形 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丐称“梅派”。 在艺术上的卐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亍1949 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幵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 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単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 爱国主丿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 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幵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 一 出 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 脏病 収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