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正式版

合集下载

煤矿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煤矿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煤矿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煤矿工作面防水安全技术措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煤炭开采过程中会涉及到水文地质条件,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预防和控制工作面的涌水、渗水等水害事故,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介绍煤矿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的具体内容。

一、地质勘探及水文地质估测在煤矿工作面建设前需对施工地点进行地质勘探,了解基本的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评估开采区域涌水量、涌水情况、水源位置等,制定相应的防涌水措施。

这一步操作至关重要,其结果直接影响后续的煤矿安全生产。

二、煤矿井下渗水预测通常情况下,地质勘探已经预示了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重大的渗水隐患。

为保障井下矿工的安全和煤炭的生产,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对井下的渗水量、渗透性等进行预测,以确定渗水的来源和分布规律。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使矿工预先掌握井下煤层渗流情况,以方便随时采取对应的对策。

三、工作面防涌水技术1. 适量封孔防水针对井下涌水的情况,煤矿可以通过封孔防水来改善局面。

具体说,煤炭开采工作面集中封闭可能渗漏存在的孔洞、裂缝和裂隙等,防止地表和井下水源渗透进入工作面。

这种方法在保证煤炭生产的同时,也能改善井下水文地质环境,减轻煤矿灾害风险。

2. 压地宝注浆技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石层内部的差异性,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裂隙,伴随着井下涌水情况。

为此,可以通过采用压地宝注浆技术,将地面上的预混泥浆注入裂隙,让水凝结在其中,从而达到防渗透目的。

这种方法不仅减轻了井下涌水的压力,同时还提高了地质力学的机械强度,有利于矿井的安全稳定。

四、总结煤矿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是保障煤炭生产安全的关键性环节,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

通过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估测等手段,可以提前预测井下的渗水情况。

此外,适量封孔防水、压地宝注浆技术等方法也是解决井下涌水问题的有效手段。

只有在加强技术创新,采取严谨的操作流程,才能减轻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保障煤炭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煤矿采掘工程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煤矿采掘工程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煤矿采掘工程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煤矿采掘工程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采掘压力、瓦斯、粉尘等因素的存在,容易引发水文地质灾害和人为因素灾害,对煤矿采掘工程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极大的威胁。

为保证煤矿采掘工程的水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来加强水的管理和防治。

一、控制岩层断层水的渗漏流入岩层断层水是指在巨复杂岩层圈闭构造中,经常伴随着岩层断层赋存。

岩层断层水是煤层水、地下水、地表水及雨水的汇集体,直接决定矿井的工作面产量和最终采掘效果。

针对岩层断层水的渗漏流入,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 推广预封、封水泵注浆法、高压注浆法等技术,对断层进行封闭加固,防止岩层水渗漏流入。

2. 钢肋拱架支护是防止岩层水渗漏的有效措施,通过对煤巷进行预先加固,能够压制断层区的压裂分离,减少渗水漏水现象。

二、完善排水设施,降低水位采掘过程中,地下水会因开采活动带来的应力扰动而增加,水位的升高容易导致地面和采掘工程的泄洪事故发生,进而引发特别严重及时的灾害。

为保证排水效果,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 应完善采煤区水文地质调查和分析,调查实际水文水资源及其分布状况,合理设计及布置煤层注水井。

2. 采取汇水井+集水管+主井+跑车提泵装置的排水体系,保证煤巷通畅,防止积水淤积,降低隧道水位。

三、强化煤巷防水措施煤巷的防水措施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现代化矿山采用了大型的综合机床和煤机等设备,不良的煤巷防水会直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

加强煤巷的防水是保证生产安全和环保的有效方式,应采用以下技术措施:1. 应对煤巷进行完善的防水检查,对潜在的漏水隐患进行预先排查,加强煤巷的防渗漏措施。

2. 应在煤巷配备便携式水泵等排水工具,及时疏通漏水口,减少水量。

四、加强灾害预测预警为提高矿山安全的预警能力,保障煤矿采掘工程的安全生产,灾害预测预警是必要的环节之一。

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 采用微震监测技术,有效预测巷道破坏和塌陷灾害的发生。

2. 建立地质卫星应用系统,监测山体变形和进一步发生滑坡和山体崩塌等灾害的潜在风险。

矿井防治水措施_1

矿井防治水措施_1

矿井防治水措施
制定部门:某某单位
时间:202X年X月X日封面页
矿井防治水措施
安全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熟悉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计划方案,做好单位安全培训,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及考试更是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您浏览的《矿井防治水措施》正文如下:
一、地面防治水
1、根据地形,在井田范围内开挖排水沟,防止雨水、雪水渗入井下。

2、在风井所在自然沟内开挖排洪渠。

3、通过主井上部的水渠(牧民浇地用水)防渗处理,防止渗漏井下形成水患。

4、将井下水排至火烧区以外,防止其通过火烧区流入井下,杜绝循环排放。

二、井下防治水
1、650水平和580水平必须架设双管路、双电源,设备完好率必须达到100%。

2、回采标高必须控制在+630m,留足隔水煤柱20m(+630~+650m),不得开采或破坏。

3、定期对580、650水仓进行清理,保证其有效容量,(时间定为每年3月份)。

4、每采仓结束之后,必须砌筑密闭,其密闭必须满足防火、防水要求。

其厚度为2.5米(墙为2m,浆为0.5m)。

5、购进一台探水钻,对二采区45-2煤层进行探水,掌握水文地质情况,并界定火烧区底界标高。

6、所有开拓巷道必须开挖水沟,并保持畅通无阻。

矿井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矿井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矿井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一、矿井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1.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等因素确定。

根据地质勘探结果确定排水井的位置和深度,并合理设置挽水井、引水井、拦截井等。

2.确定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根据矿井涌水量、涌水速度等数据计算排水系统的截流量和排水量。

3.排水系统的建设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如选择合适的井筒结构和井壁支护体系,采用封孔充填技术等。

二、井下防渗排水技术1.井下防渗排水主要是通过减少地下水的渗入来降低矿井涌水量。

可以采取加固工程,如注浆、压实等,形成防渗屏障,减少地下水渗透。

同时,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渗效果。

2.在井下设置截流设施,采用导流井、挽水井等技术,将地下水引导到远离采矿区域的地方,减少地下水渗入矿井。

三、矿井涌水处理技术1.针对矿井的不同涌水特点,选择合适的涌水处理技术。

如对于胶结性涌水,可采用注浆、封孔等措施。

对于大量涌水,可采用抽水、泵站等设施进行处理。

2.针对矿井涌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利用传统的沉淀池、过滤器等设备进行处理,也可采用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

四、监测和预警技术1.矿井涌水的监测是保证矿井安全的重要手段。

可以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矿井的水位、涌水量等参数,并通过声光报警装置及时发出警报。

2.通过地下水位监测和地下水化学分析等手段,预测矿井涌水的趋势和规模,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五、应急救援和演练1.制定矿井水害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和行动方案。

2.定期组织水害事故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矿工的自救能力。

煤矿煤矿防治水工作措施

煤矿煤矿防治水工作措施

煤矿防治水工作措施防治水工作意义煤矿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难免会有一些地下水、地表水、降雨涝水等进入矿井,对采煤作业和工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必须对煤矿进行水防治工作,及时控制地底水和地表水,使其不影响采矿工作的正常进行。

而煤矿防治水工作就是为了减少水患对煤矿作业的威胁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了地质、水文、岩土工程、机械、矿井设计、矿井建设、采矿技术、安全管理、水环境治理等各方面。

煤矿防治水的主要工作措施1.开发矿山地下水资源在进行矿山建设前,应先对矿山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渗透能力、量与质、变化规律等情况,从而科学合理的利用地下水。

2.有效控制井下水流为有效控制井下水流,可采用硬岩井下水体系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利用硬岩与软岩的渗透能力和压力差,在固硬岩体中人为的构筑井下水流运行通道,良好地控制了井下的水流,发扬了硬岩体的自然优势。

3.构筑防渗措施防止地下水的渗入是水防治的重要措施,其中主要方法是在地下水下渗物上筑起防渗帷幕,进行防涌、补偿、充注、排水等措施,提高地下水位的控制能力。

4.实施日常管理为了有效控制井下水流,需要进行科学又严密的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严密监控井下水位,及时找出漏水地点;定期做好井下水位观测工作,同时拟定应急处理预案,提高处理突发水情的能力;定期检查水库、排水系统、导流沟等防水措施的完好情况。

煤矿防治水的难点1.地下水复杂多变地下水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它不仅受污水、地表水的影响,还会受到地质、水文、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2.难以有效控制地下水由于地下水穿透力强,所以在防水措施中,往往需要加强防水靶心,建设更有效的防水帷幕或防渗墙来进行有效控制地下水。

3.难以预知水患风险由于地下水及地表水受到多种因素的不同影响,导致难以完全掌握其变化规律。

因此,有效的预测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变化,成为煤矿水防治的一大难点。

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规程措施

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规程措施

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规程措施煤矿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业生产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安全风险都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其中水上安全问题更是需要高度重视。

为了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规程必须详细制定。

一、煤矿中的水安全问题煤矿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水安全问题:一是来自外部的水源,比如雨水、地下水和废水等,其中地下水是最为严重的因素。

因为在采掘过程中,地下水经常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被破坏,导致其渗入煤矿,最终形成洪水灾害,危及矿工生命安全和设备设施的完好性。

二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问题,包括煤矿排放的废水,煤尘污染的水、尾矿等。

二、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规程1.防水措施煤矿在生产和开采中必须加强防水措施,特别是在重要通道区域和生产区域必须加强防水技术的施工和维护,以减少因水害带来的危险。

2.排水设施建立好煤矿的排水设施,特别是将地下被淤积的水通过专业设备很好地排出,防止水灌进煤矿,特别是洪水灾害会危及整个煤矿区域,关键时刻更需控制好水灾的影响。

3.治水设备在煤矿中加大技术投资力度,引入安全可靠的水利设备,以应对煤矿水上危险。

更当然需要及时修缮和维护设施和设备,保证其备好。

4.废水处理煤矿产生的废水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必须通过合理的废水处理方式将产生的废水进行循环利用或导出处理,减少对水资源的占用和污染的产生。

三、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管理要点1.定期安排煤矿水环境排查在煤矿的生产中,必须对其水情进行定期的排查,记录每一次排查的结果,以发现有异常的煤矿水情,及时采取措施。

2.加强煤矿安全防范措施在煤矿采掘中,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防止因为随意操作导致事故事件的发生。

3.实施科学合理的建设和开采方案在煤矿的建设和开采方案制定中,必须充分考虑煤矿水环境,方案中必要完善的措施,有效避免其水环境产生的危害,减少安全隐患的出现。

4.制定煤矿水安全响应预案在煤矿中一旦出现水灾事故事件时,特别是在没来得及采取防范措施导致危险时,必须及时制定出响应预案,抢救妥善的处理问题,保证煤矿生产正常进行。

煤矿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煤矿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煤矿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第一篇:煤矿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目录一、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 (1)1、工作面概况 (1)2、地质构造 (1)3、主要水源 (2)4、突水系数及涌水量预计 (3)二、领导机构 (4)三、矿井防排水现状 (5)四、工作面防治水措施 (5)1、疏水降压 (5)2、加强水文实时观测 (5)3、加强老空水的探查与排放 (6)4、底板注浆改造 (6)5、突水危险性评价 (6)6、工作面排水方案 (7)7、防排水措施 (10)五、工作面初采期间涌水量观测方案 (12)附件1、11071工作面避灾路线图2、11071工作面排水方案平面图 3、11071工作面突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梁北矿11071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1071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一、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1、工作面概况11071工作面位于11采区东翼上部第二区段,11071工作面对应地面有箕啊、铁李村,地面标高+112m—+119m。

11071工作面西起11采区上山煤柱,东至铁李正断层,上部为11031工作面采空区,下部为11111工作面采空区,为“孤岛”采煤工作面。

11071风巷走向长1312m,11071中巷走向长1541m,11071机巷走向长1568m,上下两部分在切1测点联合开采形成一个大的工作面。

下部切眼平均采长162m,上部切眼平均采长165m,联合后工作面平均采长327米,风、中、机巷和切眼均沿二1煤层顶板布置,工作面西部巷道方位104°,中部调向位置以东巷道方位89°,11071风巷顶板标高为-358.530m~-341.740m,最大高程差为16.79m;11071中巷顶板标高为-397.812m~-373.125m,最大高程差为24.687m;11071机巷顶板标高为-433.809m~-406.325m,最大高程差为27.484m。

工作面采煤面积418545.64m2,煤层倾角平均12°,平均煤厚3.98m,计算二1煤层地质储量228.22万吨。

矿井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矿井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矿井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为更好地防止矿井生产中水灾事故的发生,对矿井水患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我矿防治水有关制度,保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特制定本措施。

一、矿井开采所采用的安全保证措施1、采掘工作面的防治水措施1〕、定期收集、调查和核对相邻煤矿和废弃的老窑状况,并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标出其井田位置、开采范围、开采年限、积水状况等。

2〕、针对主要含水层〔段〕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并制定相应的“探、防、堵、截、排〞综合防治措施。

3〕井巷掘进必须严格执行“逢掘必探,边探边掘〞的探放水原则,掌握前方水文状况,假设发现有水患时,应及时采用措施,待确认安全后方可向前掘进,并将出水点位置标于井上下对照图或采掘工程平剖面图上。

井巷揭露的主要出水点或地段,必须进行水温、水量、水质等地下水动态和松散含水层涌水含砂量综合观测和分析,防止滞后突水。

4〕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特别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用措施,马上报告矿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5〕井下和地面排水设施保证完好,所设沉淀池、水沟要及时进行清理,每年雨季前必须清理一次。

每年雨季前对矿井防治水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成立防洪抢险队伍,并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

6〕在矿井采掘工程中保持“有掘必探〞的原则,避免再次碰到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溶洞水。

7〕查明矿区和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做到水文地质条件可靠。

2、地面防治水措施必须先查清矿区及其四周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渗漏状况,与水力有关的水利工程,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资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

二、防水安全煤岩柱留设1、防水煤〔岩〕柱的留设原则1〕、在有突水威胁但又不宜疏放〔疏放会造成成本大大提升时〕的地区采掘时,必须留设防水煤〔岩〕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正式版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正式版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切实抓好矿井防治水工作。

确保安全生产,特根据我矿实际编制矿井防治水措施及水害预警程序。

一、建立健全防治水领导机构1、成立了矿井防治水工作领导组矿长 : 郭爱权总工 : 马锡友成员 : 闫志刚、黄明光、王占东、曹继伟、李清臣、郝达来、刘学全、史永成、朱彩飞、赵强二、地形地貌井田内的地形特征为东北高,西南低,地形标高为1160m~1260m,高差为100m。

以风积沙漠地貌为主,呈波状起伏,微地貌形态有新月形沙丘、沙垄等,流水地貌分布在井田西部的乌兰木伦河,河流两侧可见Ⅰ、Ⅱ、Ⅲ级阶地,第四系萨拉乌素组湖积地层多为风蚀地貌。

三、地表水系区内地表水系较发育,主要河流为位于井田西部的乌兰木伦河及位于井田东南部的乌兰木伦河支流~考考赖沟,乌兰木伦河发源于鄂尔多斯市巴定沟,流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于陕西省神木县汇入黄河,全长228km,流域面积8706km2,内蒙古境内长117km,流域面积3041 km2,为常年径流,年平均流量为337mm3,其中净水304mm3,年含砂量44Mt,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所设王道恒塔水文站历年观测成果,该河最大洪流量为9760m3/s(1976.8.2),贫水期流量一般为3.13m3/s。

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228.23m,最高洪水位为1238.66m。

考考赖沟发源于工作区中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6km,至石圪台井田东南角流入乌兰木伦河,该溪为常年性地表径流,流量一般为0.158m3/s,雨季有所加大,是神东煤炭公司的供水水源地。

四、气象本区气候属于半干旱、半沙漠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春季多风,秋季凉爽,全年少雨,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

降雨量多集中于每年7、8、9三个月,年降雨量为100.8~593.5mm,年蒸发量为2297.4~2833.7 mm,是降水量的4~5倍。

气温最高为36.6℃ (1975年7月16日),最低为-30.1℃(1974年12月14日),年平均气温为6.2℃。

春冬两季风力较大,一般在4级以上,最大风力可达10级,年平均风速3.5m/s,风向多为西北风。

冰冻期较长,最长冻土天数为167天(1976年)最大冻土深度为2.04m(1964年3月1日)。

五、矿区水文地质概况1、本矿位于乌兰木伦河、束会川两河分水岭西侧,紧靠乌兰木伦河(据井田边界最近处约230m),为半干旱、半沙漠地区。

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植被稀少。

附近最大的地表水为乌兰木伦河,长年有水,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

区内最大河谷为考考赖沟,发源于勘查区东北部龙王庙滩,经矿区东南边缘流向区外,汇入乌兰木伦河。

区内风积沙广布,多为波状沙丘及平沙地,基岩没有出露,该层厚度0.70-76.47m,厚度变化较大,东部最薄,向西变厚。

该层为透水不含水层。

区内最低侵蚀基准点标高1165m。

2、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本区按地层岩性可划分两大类A、B、C、D、E、F六个含水层位,这些含水层由于受地层沉积厚度的不同和岩性变化及顶部地层被剥蚀的程度不同,其分布面积含水性有较大的变化。

含、隔水层组合关系见表1-2-8。

(1)孔隙潜水含水层全新统风积沙(Q4eol)A含水层区内广泛分布,常形成沙漠地形,钻孔揭露厚度0.70~76.47m,平均为29.89m。

该层未胶结,渗透性强,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起到了维持补给地下水的作用。

该层在地形低洼处含有少量地下水,多为透水不含水层。

(2)侏罗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层① B含水层区内该层大部分被剥蚀,仅有2个钻孔见到该层含水层,分布面积很小。

含、隔水层组合关系一览表表1-2-8时代组合关系Q4 A含水层J1-2y 第一隔水层(侏罗系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下同)B含水层(侏罗系细、中、粗砂岩,下同)第二隔水层(含2-3煤层)C含水层第三隔水层(含3-2煤层)D含水层第四隔水层(含4-2煤层)E含水层第五隔水层(含5-2煤层)F含水层第六隔水层(含6-2煤层)② C、D含水层该层在区内大范围分布,为主要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0088L/s·m,渗透系数0.0116m/d,水质为重碳酸钙型水,水位标高为1254.99m。

其中C含水层厚度0~59.95m,平均厚度29.19m,D含水层厚度1.2~31.54m,平均厚度17.11m。

注:邻区抽该段水单位涌水量0.0168~0.0593L/s·m,渗透系数0.0368m/d。

③ E、F含水层由于该区仅抽一段J1-2y混合水,故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同C、D含水层。

其中E含水层全区分布,厚度为4.58~37.74m,平均厚度17.82m,F含水层井田内分布范围较小,厚度0~25.62m。

平均厚度7.37m。

巴图塔井田抽该段水结果:单位涌水量0.0054 L/s·m,渗透系数0.0166m/d,水质为重碳酸、氯化物钠型水,水位标高为1262.64m。

(3)隔水层从第四系底界开始,至6-2煤层止,以煤层做为间隔标志。

共有6个隔水层分布,与煤层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其中第一、二隔水层在井田内大部分剥蚀或切割厚度极不稳定。

C含水层以下各隔水层(包括煤层),未受到剥蚀,厚度相对稳定。

因各含水层分布面积及厚度变化较大,局部地段各隔水层厚度难以单独统计,故没再逐一做厚度划分。

3、充水因素分析矿坑充水是影响矿井正常开采的主要因素,矿坑充水条件可以综合为两方面,即充水途径和充水水源。

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矿坑水。

(1)充水途径本区地质构造简单,基本表现为平缓的单斜构造形态,未发现大的断层及裂隙带,地表大面积被第四系风积沙掩盖。

因此,本区充水途径浅部主要以顺岩层孔隙、裂隙渗透为主,深部则以沿地层层面及岩层的孔隙、裂隙侧向迳流为主。

另外,煤层开采后,可使采空区产生顶板冒落,形成冒落裂隙带向矿坑充水。

(2)充水水源区内可构成矿坑充水的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

①大气降水充水因素分析据伊金霍洛旗气象资料,该区年降水量为194.7~531.6mm,平均356.4mm,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7、8、9三个月。

由于勘查区全部被第四系风积沙掩盖,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经验数据:渗入量约占降水量的5%左右)起到收集大气降水的作用,也起了维持补给地下水的作用。

大气降水在该层滞留后经基岩风化裂隙和岩层层面缓慢渗入,补给下伏充水含水层,即发生间接补给。

本区受大气降水影响的主要是3-1煤组,由于局部煤层顶板薄,大气降水可直接通过第四系沙层直接或间接渗入煤层中,使矿坑充水。

②地表水充水因素分析区内主要地表水为考考赖沟,发源于核实区东北部龙王庙滩,长年有水,下游沟口实测流量190~500l/s,沟两侧堆积有较厚的第四系风积沙,从现有资料分析,在矿体未来开采时,地表水主要以地表迳流排泄于区外,渗入地下很少。

只有在煤层顶板较薄处开采时,由于开采时的振动和采空后产生的冒落带,可使地表水沟通,造成矿坑充水。

本区3-1煤组局部地段顶板较薄,开采时应避开这些地段,或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③ 地下水充水因素分析矿井开采方式为井下开采,故地下水是矿坑涌水主要的直接充水水源之一。

区内3-1煤组以上基岩因受剥蚀,局部较薄,有利于大气降水的直接或间接渗透补给,易形成地下潜水,在3-1煤组埋藏较浅处,在开采时潜水为主要充水水源。

4-2煤及以下煤组顶底板大部都有较稳定的隔水层,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

根据抽水试验结果得知:该段水量较小,地下水充水来源主要以侧向迳流补给为主,对矿坑充水影响较小。

4-2煤层则选用承压水计算公式,开采时涌水量应是4-2煤层以上的总和,即:110m3/h。

4、矿区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复杂程度评价区内完全被第四系风积沙掩盖,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且渗透性好,为一透水沙层。

下伏地层可直接接受第四系沙层的渗透补给,因此,矿床以孔隙水、孔隙~裂隙水充水为主,孔隙~裂隙水具有较高的水头压力,单位涌水量均小于0.01L/s·m,地表无大的水体及建筑,但各抽水段地质构造简单,无大的断层及裂隙带,矿井疏干排水不会引起地表变形。

因此,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但考虑到考考赖沟水源地保护、矿体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等因素。

该区水文地质类型应属第一~第二类,第二型,属于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区。

5、供水水源本矿采用经净化处理后的井下水作为矿井生产、井下洒水的水源,剩余部分排放到工业场地附近的乌兰木伦河。

生活用水水源由神东公司自来水管网供给。

6、矿井涌水量预算储量核实报告涌水量预算,由于含水层厚度受人为划分及抽水试验受时间限制等因素,故计算参数不同程度的受到一些影响,涌水量也相应受到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4-2煤层选用承压水计算公式,开采时涌水量应是4-2煤层以上的总和,预算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10m3/h。

经与实际调查相邻的乌兰木伦矿实际开拓巷道涌水量(Q =90~110m3/ h)比照,认为所选参数及计算方法正确,数据可靠,可作为预算矿坑涌水量的依据。

并建议生产部门在开采过程中根据实际涌水量及时调整排水设施。

六、工程地质该区全部被第四系风积砂所覆盖,风积砂厚度基本表现为东及东南部较薄,中西部较厚的特征、区内没有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变形、塌陷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仅在一些沟谷切割较陡处,因流水的侵蚀作用,有小型的坍塌和风积砂滑坡现象。

勘探时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浅部基岩抗压强度一般较低,随深度增加,其抗压强度有所增大。

该区煤层顶、底板均为侏罗系碎屑岩类岩层,断裂不发育,煤层间有贫水砂岩分布。

上部煤层开采后,局部地段冒落带直接切入第四系,可引起地表塌陷或开裂,水沙可溃入矿井。

因此,勘型为第三类中等复杂型。

周边矿井根据矿方提供,本矿井周边有四个矿井。

位于本矿北部为乌兰木伦煤矿,西北部为华能井煤矿,东部为朝阳煤矿,南部为神木考考赖沟煤矿。

乌兰木伦煤矿、华能井煤矿及朝阳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三个矿井均与本矿无矿权争议;神木考考赖沟煤矿位于陕西省境内,该矿井田境界与石圪台煤矿井田境界有小部分重合现象,重合部分位于石圪台煤矿井田东北部输水管道保护煤柱线范围内,虽然按照正常开采对本矿无影响,但两个矿井存在矿权争议问题,不符合有关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