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和解读,揭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和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1)小说《幽径悲剧》全文。
(2)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2. 教学重点:(1)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幽径悲剧》。
(2)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情节分析:(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说的情节,总结故事的发展和变化。
(2)让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象征意义分析:(1)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幽径、悲剧等。
(2)让学生探讨这些象征元素的意义和作用,与现实生活和社会背景的联系。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2)对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揭示和解读。
(3)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
2. 评价方法:(1)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现。
(2)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教材:小说《幽径悲剧》。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情感画廊:(形象)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一星级:(课题)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课文较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四、课文朗读: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2、大班点读评读3、配乐全班读五、作业:(真情告白)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幽径悲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安排】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
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作者整理了7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二、教学重难点【教育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
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PPT展示: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幽径悲剧》的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第一章:剧本背景及主题分析1.1 剧本背景作家、年代及文学地位剧本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对剧本的影响1.2 主题分析剧本的核心主题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第二章:角色分析2.1 主要角色角色的性格特点角色的动机和目标角色之间的关系2.2 次要角色角色在剧情中的作用角色与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角色对剧情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剧情梗概与分析3.1 剧情梗概简要介绍剧情发展的主要事件重要转折点和冲突3.2 剧情分析对剧情发展的深入解读探讨剧本中的象征和隐喻分析剧本中的矛盾和冲突第四章:表演技巧指导4.1 演员准备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演员的自我修养和角色带入4.2 表演技巧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和控制角色内心的展现4.3 角色间的互动演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角色间的冲突和沟通第五章:导演理念与排练策略5.1 导演理念导演对剧本的理解和解读导演的创作目标和理念5.2 排练策略排练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角色分配和演员调度排练中的问题解决和调整第六章:舞台设计及道具配置6.1 舞台设计舞台布局和空间利用布景、灯光和音响的运用舞台美术与剧本主题的关联6.2 道具配置道具的作用和象征意义道具与角色和剧情的关联道具的选材和制作要求第七章:化妆与服装设计7.1 化妆设计角色形象和性格的体现年代的特征和审美趋势化妆技巧和材料的选择7.2 服装设计角色身份、地位和性格的展现服装风格与剧本背景的契合服装面料、款式和配饰的选择第八章:演出与观众互动8.1 演出组织与管理演出流程和时间表的制定演员、道具和场地的协调演出宣传和票务管理8.2 观众互动观众引导和氛围营造互动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观众反馈和意见收集第九章:演出评价与反思9.1 演出评价评价演出的成功之处分析演出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演员、导演和制作团队的表现从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演出的期待和展望第十章:经典台词与感悟10.1 经典台词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启示性的台词解释台词的内涵和作用分析台词对角色和剧情的影响10.2 感悟与启示从剧本和演出中汲取的感悟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对未来舞台创作的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剧本背景及主题分析解析:深入了解剧本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对于把握剧本的整体风格和深层含义至关重要。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6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6篇)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半学期了,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
教师明显表现出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一致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新教材的例题、"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
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
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幽径悲剧》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黑暗。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幽径悲剧》,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对生活本质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运用小说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现实问题;(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3)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2.2 教学重点2.2.1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小Y、父亲、母亲等;2.2.2 情节梳理:小Y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遭遇困境等;2.2.3 主题探讨:社会现实问题、人性弱点、生活困境等。
2.3 教学难点2.3.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3.2 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幽径悲剧》,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3.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幽径悲剧》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3 文本阅读与分析3.3.1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小说,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3.2 人物分析:学生分享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3.3.3 情节梳理:学生讲述小Y的成长经历,教师引导分析小说情节;3.3.4 主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3.4 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幽径的象征意义;3.4.2 学生思考小说中的寓意,如生活困境与人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
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
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
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
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
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
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
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
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
“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
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
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四、探究
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
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
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
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
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