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工作面设计前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

矿评估意见201×年×月××日,在××会议室对《×××工作面设计前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进行了论证、评估,经过集体讨论研究,允许该专项辨识评估报告。
××工作面设计前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第一章专项辨识评估对象概况1.工作面概况×××工作面位于×采区中部,西部为×××工作面,东部为×××工作面(正在回采),南部为×××工作面,切眼与×××运输顺槽相邻。
开采水平:工作面标高:埋藏深度:地面上××村南东,××矿以北,地面大部份为农田。
地面标高:+45.8 ~ +46.9m ,平均: +46.4m。
( 1 )工作面几何参数该工作面净面长×× m,推进长度×× m,工作面面积:××m2。
( 2 )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①地压:主要应力表现为大地静力场型,断层构造发育区处应力集中。
②瓦斯:××煤矿为瓦斯矿井,201×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
③火焰长度>400mm ,挥发分 ,没成具有爆炸危(wei )险性。
④煤的自燃:有自然发火倾向, Ⅱ类自然煤层, 自然发火期为 个月。
⑤地温:约 26℃,属地温正常区。
⑥普氏硬度:见表 1表 1普氏硬度 (f)煤 层2.3直接顶5.7基本顶6.0~9.0直接底5.7( 3 )工作面煤层赋存特征及顶底板条件本面所采煤层为煤层顶底板条件见表 2。
煤层顶底板条件表浅灰色,含大量的卢木、 鳞木、 轮叶 等植物化石,裂隙发育。
f=6.0~9.0 灰色,泥矽质胶结,具水平层理,偶 见裂隙。
11104工作面设计前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

此处请替换为您自己的1OGOXXX煤矿,H104工作面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2023年6月27日一、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小组按照采掘接续计划,XXX煤矿2023年7月计划掘进11104工作面。
为了确保11104工作面掘进、回采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在11104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参加,成立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小组。
组长:副组长:主要成员:职责:(-)收集与新工作面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二)开展新工作面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
(三)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并转化应用。
(四)补充年度风险清单及管控方案。
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范围本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覆盖了与11104工作面井上、井下所有区域、自然灾害、相关生产系统。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前,相关人员收集了与新工作面相关的以下资料和信息:(-)地质地形资料。
(二)自然灾害情况。
(三)相邻采区和工作面的情况。
(四)工作面设计。
三、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参数11104工作面沿煤层走向布置。
工作面辅运顺槽长度1078m,运输顺槽长度1053m,开切眼长度240m,工作面设计可采走向长度1009米。
(二)井上下位置和四邻关系11104运输顺槽地面对应位置位于工广以南,隶属于大路镇东孔兑村赵二沟社。
地面有外排水管路,运输顺槽对应地面位置以南9m有炸药库。
11104运输顺槽由11104辅运联巷拨门沿115。
方位向东掘进,距三维地震解释DFI断层法距约52m,走向长约1052m。
掘进段位于矿井一盘区东翼,北邻11103工作面老空区约270m,南为11105设计工作面(未采掘),西邻6煤辅运大巷。
(三)煤层赋存及顶板情况煤层赋存和顶板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表1煤层赋存情况表2工作面煤层顶底板根据I1101、InO2、III03工作面、6煤辅运大巷周边实际揭露地质资料及勘探资料综合分析:预计I11o4运输顺槽掘至切眼设计位置,距三维地震解释DF1断层法距约52m,该断层在612101运输顺槽已揭露,落差11m。
采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可编辑范本】

兴仁县桂兴煤矿11806采煤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二〇一七年九月11806采煤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编制:参加人员:审核:批准:批准日期:11806采煤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2017年9月10日,总工程师晏中科组织生产技术科、通风科、机电科等业务科室的相关人员,对11806采煤工作面进行了安全风险专项辨识,共梳理出该采面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3项,较大安全风险6项。
并对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防范管控措施。
一、采面的基本情况11806工作面是一采区M18煤层第4个工作面,位于北翼。
工作面以西为11808回风巷(已回采结束),以东为11804备采工作面。
以北为井田边界保护煤柱。
本工作面设计开采煤层为M18煤层,通过地质资料分析,该工作面范围内,煤层赋存较稳定,属于可采煤层。
煤层厚度在1。
8m~2m之间,煤层倾角为20°~23°。
通过前期钻孔的资料及原11808工作面的回采情况分析工作面无大的断层、区域有小范围褶曲、等地质构造.对比11804机运巷和11808回风巷掘进的情况,在工作面下部沿走向煤层有局部变薄的现象(长度40m),对开采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工作面高度,该段开采时要适当起底.煤层的顶底板情况见下表: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回采波及的含水层主要是其老顶,顶部含水极弱的砂岩含水层,透水性好,一般情况下干燥无水,局部可能会有少量的封存静水,造成顶板偶有少量淋水,水量小于0.2m3/h,该含水层与其它含水层无直接补给关系,对回采的影响较小。
底部含水层对该工作面的开采基本没有影响。
本工作面不接近老空水,该面无其它涌水(突水、淋水)水源。
预计该面正常涌水量为0.2m3/h,最大涌水量0。
4m3/h。
该工作面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对采面无大的危害。
根据瓦等级鉴定报告,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无突出危险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出具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M18煤层无爆炸危险性。
10604采煤工作面专项辨识评估1

xxx xxxxxx xxx10604采煤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单位: xxx xxx2018年07月01日会审表会审时间主持人文档名称《10604采煤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参加风险辨识评估人员签名辨识评估时间2018年07月01日主持人项目名称10604采煤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姓名部门签名日期一班长二班长三班长采煤副队长采煤队长通防队长通风科地测科机电科技术科安全科调度室机电副矿长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总工程师矿长10604采煤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会议时间:2018年07月01日会议地点:办公楼一楼会议室主持人: xxx(矿长)参会人员:总工程师 xxx、安全副矿长 xxx、生产副矿长 xxx、技术科科长 xxx、安全科科长 xxx、地测副总 xxx、通风副总 xxx、通防队队长 xxx、掘进队队长 xxx、掘进队副队长 xxx、掘进队三名班长以及调度室主任 xxx等。
风险辨识环节:10604采煤工作面会议主要内容: 2018年06月07日,在麦地煤矿办公楼一楼会议室,矿长刘廷贤组织技术科、生产科、地测科、安全科、通风科、调度室、采煤队以及部分职工代表等相关人员,针对10604采煤工作面投产设计前,开展专项辨识评估,相关内容如下:一)可能存在风险:未编制《10604采煤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未贯彻学习,存在造成安全事故的风险。
风险等级:重大风险管控部门、责任人员:生产技术科管控措施:采面回采前必须编制《采面回采作业规程》,并组织全矿相关管理科室进行复审,并附上审批意见,再组织施工队所有人员学习,并进行考试,矿安全部门不定期对作业规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二)可能存在风险:风险等级:未编制《采面回收安全技术措施》,并贯彻学习,存在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管控部门、责任人员:生产技术科风险等级:较大风险管控措施:采面回收前要将安全及时措施进行全员学习,并签字。
三)可能存在风险:工作面瓦斯超限作业,存在瓦斯燃烧和瓦斯爆炸的风险。
某煤矿采区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某煤矿采区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经过对某煤矿采区进行了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将报告如下:1. 采区概况:该煤矿采区位于某省某市,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采煤深度在1000米左右。
采区主要采煤方式为地下采煤,采用工作面掘进法。
采区共有10个矿井,每个矿井下设多个工作面,总共有20个工作面。
目前矿井生产煤炭8000吨/天,年产能达到200万吨。
2. 辨识方法:本次辨识采用了综合辨识法,包括文献资料调研、现场考察和专家评估。
我们邀请了行业经验丰富的矿业安全专家组成评估团队,对采区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从业人员的安全感知和经验。
3. 辨识结果: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对采区的安全风险进行了辨识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地质构造:采区位于矿山构造带,存在地质构造不稳定的风险,如断层、地裂缝等。
同时,地下水位较高,可能导致矿井水灾风险增加。
(2) 钻井爆破:采煤过程中需要进行钻井和爆破作业,存在爆炸风险,如爆炸事故和飞石风险。
(3) 煤与瓦斯突出:采煤过程中,煤炭的含气量较高,可能导致炸药或机械摩擦引发瓦斯事故。
(4) 煤尘爆炸: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煤尘,如果无法及时清理,可能引发煤尘爆炸事故。
(5) 电气设备:采区存在大量的电气设备,如矿用机械、照明设备等,存在电火灾和电击风险。
(6)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部分从业人员对安全知识和技能了解不足,存在操作不规范和疲劳驾驶风险。
4. 评估结论:根据辨识结果,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某煤矿采区的主要安全风险为地质构造不稳定、钻井爆破、煤与瓦斯突出、煤尘爆炸、电气设备和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等方面。
水灾风险、爆炸风险、瓦斯事故风险、煤尘爆炸风险、电火灾风险和疲劳驾驶风险等具有较高的高危性和潜在性。
5. 安全措施建议:为了降低采区的安全风险,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实施科学的地质勘探,确保地质构造稳定。
(2) 严格控制钻井和爆破作业的安全标准和程序,确保安全防护措施到位。
采煤工作面专项辨识评估

1202工作面设计前专项辨识评估xxx煤矿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1202工作面设计前)xxx煤矿二〇一七年六月1202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第一章专项辨识评估对象概况1.工作面概况1.1工作面位置、周边关系及开采情况1.2面煤层赋存特征1.3煤层顶底板1.4地质构造该采面煤层倾角33°~40°,平均36°,煤层厚度0.9~4.8米,平均2.42米。
采面地质构造简单,运输巷和回风巷在掘进过程中未遇较大断层,仅煤层在掘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起伏,对回采没有太大影响。
采面可能还有未掘露的小断层,在回采过程中再作调查。
煤层底板标高+1521.6m~+1623.7m,最大相对高差105.1m。
第二章专项辨识评估责任体系2017年6月12日在矿一楼会议室,成立专项辨识评估领导小组,组长xxx,成员见下表,对1202综采工作面进行了新工作面设计前的专项辨识评估。
1202工作面设计前安全风险专项辨识人员名单第三章安全风险辨识、评估3.1 风险点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现将1202工作面作为一个风险点排查。
3.2 危险源辨识3.2.1 危险源辨识对1202综采工作面风险点危险源辨识如下:环境因素: 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地表陷落等危险源。
物的因素(设备设施):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单体液压支柱、乳化液泵站、移动变电站等。
人的因素(作业活动):开采煤机、开刮扳输送机、操作泵站、打设支柱、检修设备等。
按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要求,只对能造成重大事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以下只对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地表陷落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
3.2.2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①采空区积水:生产过程中存在采空区积水,涌入工作面,造成水灾事故。
②瓦斯:生产过程中瓦斯异常涌出,造成瓦斯事故。
③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生产过程中不按规定进行防突预测、检验或区域验证,防突治理不到位,存在发生瓦斯突出,造成瓦斯事故的风险。
11. 7022采煤工作面初采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稿)

7022采煤工作面初采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2018年7月16日7022采煤工作面初采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一、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小组按照采掘接续计划,***计划2018年8月开采7022工作面。
为了确保7022工作面初采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参加,成立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小组。
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生产副矿长)、***(通风副总)主要成员:生技科***、地质科***、通风科***、安全科***、调度科***、机运科***、采煤队***、通维队***、机电队***职责:1.收集7022工作面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2.开展工作面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
3.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并转化应用。
4.补充年度风险清单及管控方案。
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范围本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覆盖了与7022工作面相关的井上和井下所有区域、自然灾害、相关生产系统。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前,相关人员收集了与工作面相关的以下资料和信息:1.地质地形资料。
2.自然灾害情况。
3.相邻采区和工作面的情况。
三、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参数7022工作面沿煤层倾向布置,工作面回风巷长度615m,运输巷长度554m,开切眼长度225m,可采走向长度510m。
(二)井上下位置和四邻关系7022工作面布置在+100m水平南翼,南面为7024工作面(正在回采),北面紧邻炸药库和集中回风巷,上部为+149水平下山采空区,其下部均为未开采地段。
煤层埋深334m~348m,平均埋深341m。
(三)煤层赋存及顶底板情况煤层一般由三个主要煤分层组成,自下而上为A、B、C 三组,三组中以C组较为稳定。
全层厚度0.76~1.2 m,平均1.05 m;采用厚度0.47~0.65 m,平均0.55m,含夹矸2层,夹矸多为深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
煤层顶板为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粉砂岩、细砂岩。
伪顶为小于1m的粘土岩,老顶为粉砂岩,细砂岩,老顶较致密坚硬;K10煤层直接底板为0.20~0.30m褐黄色薄层状根土岩,因此常有底鼓现象,属较难管理底板,往下3~4m,一般有2~4m厚的细粒石英砂岩,较致密坚硬,煤层直接顶底板不太稳定,老顶较稳定。
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

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摘要本报告针对某矿山特定工作面进行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建议。
通过对该工作面的实地勘查与风险分析,确定了主要的安全风险点,包括瓦斯爆炸、煤尘爆炸、地质构造不稳定等。
针对这些风险点,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建议,包括改善通风状况、加强瓦斯监测、加强防火措施等,以提高该工作面的安全性。
引言在大型采矿企业中,为确保矿工的安全生产,评估工作面的安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某矿山特定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该工作面的安全风险进行了系统评估,通过实地勘查与分析,以期为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
实地勘查与分析工作面概况该矿山工作面位于矿山深处,舱房采用支柱式支撑,该工作面的主要煤层在20-30m之间,煤厚2-3m。
通风方式为气矸式通风,矸石堆场距工作面100m。
安全风险点在实地勘查和风险分析过程中,确定了该工作面存在以下主要安全风险点:瓦斯爆炸该工作面存在明显的瓦斯含量,瓦斯超安全限值3-5倍,这极易导致瓦斯爆炸事故发生。
煤尘爆炸在该工作面的采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煤尘,这些煤尘如遇到火源,极易发生煤尘爆炸事故。
而且由于工作面深处处于暗部通风状态,煤尘容易积聚,也增加了煤尘爆炸的风险。
地质构造不稳定由于煤层的特性,该工作面地质构造不稳定,支撑与控制难度较大,如果支柱失效,将会对采矿人员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推论及结论该工作面存在多项安全风险,其中以瓦斯爆炸、煤尘爆炸、地质构造不稳定为重点。
针对这些安全风险,本文后续章节将提出系列控制措施建议,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控制措施建议为了降低工作面的安全风险,本报告提出了以下控制措施建议:改善通风状况通风是预防瓦斯爆炸、煤尘爆炸事故的重要手段,提高通风能力是防范事故的关键。
本文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改善通风状况:1.加大风机风量,增加工作面的新风和排风量。
2.增加气矸数量,增强气矸间的交流,使得瓦斯能够及时排出。
3.建议在采煤面上方设置送风口,增加进风口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1155采煤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煤矿煤矿二〇一七年八月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人员名单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工作面概况 (1)第二节工作面安全生产条件 (2)第三节工作面生产系统 (3)第二章安全风险辨识 (9)第一节安全风险辨识原则 (9)第二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范围 (9)第三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等级标准 (10)第四节安全风险因素 (10)第五节安全风险辨识 (13)第三章安全风险评估 (23)第一节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3)第二节安全风险评估 (27)第四章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34)第一节瓦斯灾害管控措施 (34)第二节火灾防治管控措施 (39)第三节顶板灾害防治管控措施 (41)第四节支护设备(支柱)防治管控措施 (44)第五节其它类灾害防治管控措施 (45)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概况一、概况*****煤矿位于***旧府办事处陈贝屯村,矿井总体构造形态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5~13°,局部达14°,井田面积约为,批准开采C5b、C6a号煤层。
矿区内构造简单,但小断层较多。
矿井属于高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min,矿井平均涌水量50m3/h。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t,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
采用皮带输送机和刮板输送机运煤。
1155采煤工作面于2017年7月20日布置切眼贯通,形成通风系统。
二、工作面位置:1155回采工作面为一盘区内最后一个工作面,位于井田东南部,运输上山右侧,南部为1153工作面采空区隔离煤柱,东部距井田边界155m,北部为二盘区采区(未开采)。
工作面煤层顶板标高为+1400~+1385;该工作面倾向长度45~130米:工作面运输巷长度为699m、回风巷长度为682m,可采面积为69756m2。
三、地面相对位置:工作面位于井田东南部,回采面地面标高为+1700~+1825m。
四、回采对地面的影响:本回采面位于井田的东南部;地表主要为山地,地貌属黄土丘陵区;地面标高为+1700~+1825m之间,无村庄、河流及其他构筑物等地面设施,预计在开采过程中地面塌陷程度微小,应加强地面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五、煤层特征b煤煤层,厚度2 ~,平均厚度为,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1155工作面开采C5煤层产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倾向5~13°。
煤层物理性质:煤层为黑色,玻璃-沥青光泽,裂隙发育,质软,性脆,断口参差不齐,条带状结构,比重随灰分含量不同而异。
煤层视密度为m3。
宏观煤岩特征:以亮煤为主,其次为半亮煤,局部见有暗煤。
显微煤岩特征:显微煤岩类型以微镜煤为主,其次为微镜惰煤,以及微惰煤。
显微煤岩组分为镜质组多以均质镜质体、基质镜质体为主,团块镜质体少见;惰质以粗粒体为主,有部分半丝质体和少量微粒体。
煤层层理,节理比较发育,煤层较软,稳定性较好,对回采工作没有大的影响。
第二节工作面安全生产条件一、地质构造:本回采工作面在回采巷道中遇到一条较小的正断层,在1155运输顺槽距离200m处,产状NE33°、∠60°、H=。
对工作面回采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地质钻孔及开掘巷道揭露资料,本工作面地质构造较简单。
二、水文地质(一)、含水层分析:从含水层分析,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是充水的主要来源,其地下水可通过冒落带或导水裂隙带直接涌入矿坑。
预计工作面老顶来压或周期来压期间,顶板断裂产生裂隙导通其含水层,使工作面顶板产生淋水,恶化工作面生产环境,加大顶板管理难度。
三、相邻老巷、老空、构造等对施工安全的影响程度。
1155回采工作面为一盘区内最后一个工作面,位于井田东南部,运输上山右侧,南部为1153工作面采空区隔离煤柱,东部距井田边界155m,北部为二盘区采区(未开采)。
从矿井地质资料分析,该工作面范围内无钻孔,无大断层等构造导水,矿井地质情况相对简单。
在工作面布置期间,进回风巷道及工作面切眼掘进过程未揭露断层,局部裂隙无导水性质,对回采顶板管理有一定影响,所以在回采过程中遇构造期间主要加强瓦斯和顶板管理。
从相邻工作面涌水情况分析,上部1153工作面采空区与1155工作面相邻。
1153回采至后期距停采线约100m时,其上部采空区积水经顶板冒落带或煤柱裂隙流入采煤工作面内,使工作面涌水加大,恶化工作面生产环境,软化工作面底板,加大顶板管理难度。
三、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矿井属于高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min,矿井平均涌水量50m3/h。
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III级、属于不易自燃煤层,煤尘无爆炸性。
本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北风,受季风影响,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夏季短热,秋季凉爽。
从相邻煤矿开采以及本矿开掘巷道分析情况,煤层开采未发现地温和地压异常现象。
环境地质方面:地表为中低山侵蚀山岳地貌。
地势陡峻,地表稳定性一般:井田内地层倾角小,地质构造简单,地下水活动性差,引发岩层移动的地质因素较小,矿井的稳定性较好。
第三节工作面生产系统一、生产系统简况1、巷道布置方式工作面沿煤层倾向布置运输机回风巷道,沿煤层走向布置切眼,运输巷长度699m,回风巷长度682m,切眼平均长度45~130m,运输巷担负进风、运煤、行人、敷设管线任务,回风巷为专用回风巷。
2、巷道断面及支护:运输及回风巷道均为锚网支护,运输巷道净断面为;回风巷道断面为;工作面切眼为液压支柱配合“π”型钢梁矩形棚支护,切眼巷道断面为。
3、巷道特征表:二、采煤系统1、采煤方法该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采煤机割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
2、采高及循环进度根据我矿井下工作面实际煤层厚度以及现有采煤设备性能和支护装备水平,确定采高为~。
根据井下顶板、瓦斯、煤层情况,以及采煤机和π梁长度,确定循环进度为,昼夜循环数4个。
3、落煤、装煤、运煤方式选定工作面MG170/410―WD型滚筒采煤机落煤,煤机滚筒的螺旋叶片配合运输机的铲煤板进行装煤。
工作面选用SGZ-630/220W型刮板输送机,顺槽选用一部SGB—620/40Z刮板输送机、一部SPJ-80O型胶带输送机运煤,至一采区运输上山巷皮带,到井底煤仓。
4、支护方式的选择工作面选用DW25-250/100型型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选用的π型梁,铁丝网配套支护。
工作面两端头采用DW25-25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合4米的π型梁形成四对八梁支护。
支护形式为错梁直线柱,交错迈步前移,两梁六柱,四排控顶。
工作面末排支设密集柱切顶和挡矸。
两顺槽超前工作面煤壁20米范围,采用DW25-25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合“π”型钢梁进行一梁三柱沿顺槽两帮双排支护。
5、割煤及进刀方式该面采用采煤机割煤,其进刀方式如下:A:采煤机割煤至工作面上端;B:煤机跑空刀攉炭到工作面中部,并沿工作面输送机弯曲段斜切进刀,继续割煤到工作面下端。
C:移直输送机,采煤机跑空刀攉炭到工作面中部;D:采煤面自工作面中部开始割煤到工作面上部,工作面下部溜子移近煤壁,恢复初始状态。
三、运输系统工作面一部SGZ630/220型2×110kw刮板输送机→面超前采用一部SGB—620/40Z型刮板输送机→转1155运输巷SPJ-800钢管皮带→采区运输上山巷运输皮带→井底煤仓→主斜井皮带→地面。
四、通风系统1、采煤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
计算工作面供风量1050m3/min。
2、通风路线:主斜井(副斜井)→1155轨道巷、1155皮带巷→1155工作面→1155回风顺槽→总回风巷→回风井→地面。
3、通风设施设置:1155皮带巷设置一组风门。
工作面上隅角安设一个风帘。
风门要完好结实严密、风门能自动关闭并且有风门连锁装置。
工作面上隅角设挡风帘由工队管理,通风瓦斯员检查监督。
五、供电系统供电电源来自中央变电所→移动变电站,采煤工作面安装KBSGZY-800,10/,800kVA型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1台,主要供给除采煤机、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等设备用电;其供电设备、电压等级、电缆种类、电缆断面,馈电开关额定值,安全系数“三大保护”符合供电系统的安全要求。
采煤工作面实现了瓦斯电闭锁。
六、排水系统工作面→1155皮带巷(自流)→1155临时水仓(水泵抽排)→+1380m大巷(自流)→主(副)水仓→水泵通过排水管道→地面污水处理池。
七、安全系统1、监测监控系统瓦斯监控系统:瓦斯监控由地面调度主机房接至→ 1155工作面分站→ 1155回风顺槽瓦斯探头。
监测系统采用KJ90N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当瓦斯浓度达到%时,能切断为该面工作的所有电源。
瓦斯传感器吊挂位置:T1位于工作面上隅角处、T2位于工作面出口距工作面不大于10m处、T3位于回风顺槽距总回风巷10~15m处。
传感器吊挂距顶板不大于30㎝、距巷帮不小于20㎝,顶板完好,无淋水地点。
传感器报警浓度为≥l%(CH4),T1、T2传感器断电浓度≥1.5%(CH4),T3传感器断电浓度≥1%(CH4),断电范围为工作面及其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复电浓度小于l%(CH4)。
在回风顺槽风流混合处向里大于10m的地点安设CO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CO传感器报警浓度为≥24PPm,温度传感器的报警浓度为≥26℃。
安全监测系统安装用使用时应注意事项:⑴、仪器下井时必须有“产品合格证”、“防爆合格证”、“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及其安全性能经机电专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准予下井方可下井。
⑵、仪器必须在地面通电试运行,调校合格后,方可下井使用。
⑶、仪器在井下安装必须当场充气调试,调校合格后,交由施工单位使用。
⑷、传感器每隔15天调校一次,保证其断电功能灵敏可靠,并记录。
每天应使用瓦检仪校对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⑸、通风工区及施工单位人员洒水防尘时,严禁将水洒到探头上,以免损坏探头。
⑹、当瓦斯浓度超过%自动切断电源后,严禁送电,只有经现场瓦斯检查员检查其浓度降到%CH4以下时方可送电。
⑺、当监测监控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具备故障闭锁功能,井下值班人员应在2小时内处理完毕,在故障处理期间必须在瓦斯传感器位置悬挂便携仪以监测该地点的瓦斯情况,并设专人管理。
2、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矿井通信系统为FD-3000型,矿用数字式程控交换机1台,配备KTA-22型煤矿通讯安全耦合器,作为生产调度交换总机;选用MHYAV-30(2×)型电缆由副斜井敷设,矿调度室安装与本地通信网络相通的直拨电话。
为预防停电而中断通讯,在调度室设UPS电源备用。
井下电话机选用KTH17型本安电话,作为井下采煤工作面运输巷和上出口(回风巷)的固定通信。
设置电话的地点设立醒目的电话标志,并标明调度、救援等要电话号码,建立和完善井下通讯系统,确保随时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