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练习及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练习及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教师寄语:“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背诵本诗。
2.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1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荇藻()蓬蒿()憔悴( ):蝼蚁( ):2. 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________________ 。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诗集有《我的记忆》《__________________ 》《望舒诗稿》和《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1. 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3.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三、合作释疑1. 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 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没有渔船的苦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河山,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了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整, 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 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 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 什么?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生:戴望舒。
(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二、预习展示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
(屏)(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
(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1.下列词汇中,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用来显示敌占区沦亡景象的有()a.“灰烬”b.“奇异的芬芳”c.“那么细,那么软”d.“血和灰.阴暗”e.“没有渔船”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篇通讯是《光明日报》记者邵云环同志在贝尔格莱德已遭北约空袭,并扬言“加大轰炸力度”的日子里写的。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c.鉴于《金瓶梅词话》自身的缺陷,问世不久便被禁,只有少数批评家去研究,至今仍是不宜公开发行的书。
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如果不是在“二战”中神秘失踪,它的科研价值一定会在诸多学科中得到充分体现。
3.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桥杨山道路与道路的连接寂寞时甘愿寂寞渴望与等待的组合痛苦时甘愿痛苦默默承受重量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大队人马从胸膛上驰过用一支无声的歌(注:杨山,现代诗人,曾任《红岩》杂志副主编)a.诗中“桥”的形象可视为作者自喻。
作为文艺刊物的编辑,诗人“甘愿”充当“大队”文学习作者由文学之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成为他们“渴望与等待的组合”。
“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用一支无声的歌”,这就是诗人的愿望。
b.“桥”的形象也是一切奉献者的形象。
“默默承受重量”,甘当他人或后代的“桥”,让他人或后代通向幸福的彼岸,而自己,“寂寞时甘愿寂寞/痛苦时甘愿痛苦”,这正是奉献者的共同特征,《桥》是一首奉献者的歌。
c.这首诗以桥喻人,写得朦胧.含蓄,意象有典型性,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发人思索,耐人寻味。
d.《桥》给人以人格的力量,给人以美的情操和享受,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好诗。
4.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__;动乱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安定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___。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朗读篇一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
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
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目标2: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教学过程设计(教案)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预习时你做到了吗?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课时(展示课)一、预习展示(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感情线索,用自己的理解、激情大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优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学习难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2、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预习检测一、给下列字词注音: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堤上蹂躏二、朗读诗文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至少三点)三、默写古诗《春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4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曾经有一位文弱但高贵而倔强的灵魂,用自己的笔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激情的爱国诗歌,让我们走近这位诗人——戴望舒,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二、激情读诗,感受深情1、你觉得诗歌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诗歌朗读有哪些技巧?感情充沛:高昂低沉语速合理:快速缓慢重音准确:停顿恰当:字音清晰:抑扬顿挫:2、读完本诗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3、你有什么疑问或困惑?请写下来①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
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篇一:2015东营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②该校某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项活动;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2分)活动:仿写示例:读书犹如揽胜,山川之,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仿写:一、阅读(共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一)(4分)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2分)(二)(8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我用残损的手掌》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要点提示】此题旨在通过对一些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致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形象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要点 3 写作特色 (1)运用幻觉和虚拟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 象祖国广阔土地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 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 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深挚的情感。 (2)对祖国各地的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二、《我用残损的手掌》积存与运用1.烬dī cuì掠蒿xìng 幛2.D3.寄与:给予、寄托等;苏生:新生、苏醒等。
4.戴望舒《雨巷》 5.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穷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⑵我/用残损的手掌试探/这广大的土地明白得与鉴赏1.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长白山、黄河、江南、南海;延安抗日依照地 3.①B ②F4.⑴残损灰烬透骨阴暗孤单⑵温暖明朗牢固蓬勃如春5.例如:句子: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成效:这两个比喻超级生动、贴切、恰如其分,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情感抒发得细致动人,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令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句子:“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成效:那个地址用了明喻,很形象地刻画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光明的新生活。
6.诗人安排了两个部份来展现“试探”的具体内容。
一部份是已经蒙受仇敌糟蹋、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份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仍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这两部份并列在一路,组成了对照。
诗人利用两套笔墨,渲染出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诗人对仇敌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7.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⑵那个地址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坚信她能给中国大地带来光明和苏生,对祖国以后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拓展与提高(答案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二、《我用残损的手掌》积存与运用1.烬dī cuì掠蒿xìng 幛2.D3.寄与:给予、寄托等;苏生:新生、苏醒等。
4.戴望舒《雨巷》 5.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穷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⑵我/用残损的手掌试探/这广大的土地明白得与鉴赏1.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长白山、黄河、江南、南海;延安抗日依照地 3.①B ②F4.⑴残损灰烬透骨阴暗孤单⑵温暖明朗牢固蓬勃如春5.例如:句子: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设计:刘杜王军教师寄语:“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荇藻..()蓬蒿..()憔悴..():蝼蚁..():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诗稿》和《》。
二、理解探究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三、合作释疑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五、拓展延伸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闻一多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我会见的是噩梦。
哪里是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
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达标测试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o ()哑荇.()藻hour ()咙蝼蚁.()锦zhàng()憔cuì()蓬蒿.()河堤.()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B.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C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D.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3.《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二、阅读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帆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唉,—它不是在寻求幸福,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2.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答案一、基础知识1.(zhàng)(xìngzǎo)(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p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梦鸥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二、理解探究1.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三、合作释疑1.(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2.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
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
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
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
“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四、课内精读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祖国大地(祖国山水)。
不能删,括号内的文字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2.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4.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5.示例:“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6.“那里”指“解放区”。
诗人心目中的“永恒的中国”应是: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意思对即可)五、拓展延伸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
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达标测试一、积累与运用1..嘶xìng喉yǐ幛悴hāodī2.2.D3.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二、阅读1.帆(可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塑造“帆”的形象(诗中其他形象起衬托作用)。
2.指个人的幸福。
3.渴望自由,呼唤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