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科学研究报告总院重庆研究报告院煤矿粉尘防治新技术
国内煤炭领域专家名单

煤炭行业"653工程"第一批首席专家名单一、采矿工程领域(一)领域首席专家钱鸣高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振骐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亚平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二)各专业培训方向首席专家名单1. 高效高回收率采煤方法与技术黄福昌山东兖矿集团总工程师刘修源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张东升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副院长2. 矿区绿色开采技术张宏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郭忠平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工程系主任3. 煤巷机械化掘进和支护技术潘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分院科技产业中心总经理马念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导4. 井巷设计优化与施工新技术柏建彪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周英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5. 露天煤矿高效高回收率安全开采新技术才庆祥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洪宇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6. "三下"采煤新技术张华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特采室主任郭惟嘉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7. 冲击地压煤层开采技术窦林名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压力研究所所长齐庆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采矿研究室主任8. 矿区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朱亚平徐州矿务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丁日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院长9.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新技术金智新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段绪华华北科技学院副院长二、煤矿安全领域(一)领域首席专家张铁岗平顶山煤业集团中国工程院院士卢鉴章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周心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导(二)各专业培训方向首席专家1. 煤矿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管理体系、安全行为)景国勋河南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张明安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 矿井通风及瓦斯防治常心坦西安科技大学原校长胡千庭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副院长刘剑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3. 煤矿爆炸、火灾防治技术王德明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朱红青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书记张延松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工业防爆研究所所长4. 矿井水害防治武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学院教授、博导5. 煤矿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技术周心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导常文杰开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6. 煤矿粉尘及职业病防治技术李德文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粉尘所所长马骏中国煤炭职业病研究所院长刘何清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系主任三、煤矿机电领域(一)领域首席专家孙继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赵衡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究员宋秋爽中煤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二)各专业培训方向首席专家1. 煤矿供电、综合保护及控制李长录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副院长王崇林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院长谭国俊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教授2. 煤矿通信与信息化于励民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夏士雄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郑丰隆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3. 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含瓦斯监测监控)孙继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鲁远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测控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李景平北京瑞赛长城航空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茂永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4. 大功率综合机械化采煤成套装备张文祥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宗本山西晋城无烟煤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张世洪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李国平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国法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分院支架研究所所长5. 综合机械化掘进成套设备王虹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李炳文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研究所所长6. 高可靠性带式输送机、提升与控制设备蒋卫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总经理刘春生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荆双喜河南理工大学院长7. 新型矿井辅助运输设备王喜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分院常务副总经理姜汉军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传绍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教授8. 复杂煤层和薄煤层开采成套装备(短壁开采成套装备)刘东财铁法煤业集团总工程师毛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步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分院副院长9. 矿井通风、排水及压风设备王振平兖州煤业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铁占续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四、煤田地质与测绘领域(一)领域首席专家徐水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彭苏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副院长(二)各专业培训方向首席专家1. 煤炭地质勘查与资源评价管理张群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副院长曹代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2. 矿井安全高效地质保障系统技术彭苏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副院长程爱国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质处处长李恒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质所所长3. 煤层气地质理论与开发技术张新民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首席专家贺天才晋城煤业集团总工程师赵阳升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院长4. 矿山测量新技术高井祥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教务处长五、煤炭洁净利用及矿区环保领域(一)领域首席专家赵跃民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杜铭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院长(二)各专业培训方向首席专家1. 高效选煤技术刘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分院院长周少雷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丽娟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系主任2. 煤炭物理加工技术任瑞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系主任徐志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系副主任3. 煤的化学转化技术金嘉璐神华集团煤液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珠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长王永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4. 矿区环境污染机理及防治技术韩宝平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高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杭州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
张延松:以安全为信念

张延松:以安全为信念作者:陈光辉来源:《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15期张延松,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骨干专家,国务院安全事故调查专家,国务院应急救援专家,国家工业与信息化专家,国务院能源专家组成员,国家653工程爆炸火灾专业首席专家,国家863、973、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并担任国家和重庆多个奖项评审专家、国家和重庆市十几个协会和学会的负责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国家一级评价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矿业安全与环保”刊物编委。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科技拔尖人才,国家煤矿粉尘防治技术和瓦斯煤尘爆炸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共主持和参加了国家攻关、国家重点自然基金、973项目、国家重点公益性、创新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项目等60余项;主持和参加横向项目70余项,在研项目12项。
获国家和省部级等科技进步奖12项,在国内外刊物、会议等共发表论文130余篇,编著书籍16部,撰写各类报告70余份,获国家专利15项。
牵头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0余项。
带领的团队在气体粉尘火灾爆炸理论、技术和装备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安全评价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煤层注水渗流理论,粉尘产生控制理论,气体爆炸传播,气体、粉尘两相流爆炸传播,安全评价等理论、技术、装备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国内外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拉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一次次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威力,矿难像恶魔般地威胁着矿工们的生命。
在这个“性命攸关”的行业,安全,成了我们心中企盼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安全事故调查专家张延松教授以“安全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这一老生常谈为信念,执着地探寻着一条通往安全的道路。
突破前沿,与爆炸共舞“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使爆源附近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向外冲击,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巷道和设备设施,扬起大量煤尘并使之参与爆炸,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2024年煤矿粉尘防治技术(三篇)

2024年煤矿粉尘防治技术随着综采、综掘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产高效工作面和综放工作面的广泛应用,我国煤矿粉尘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经八五九五期间的科技攻关,防降尘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在煤层注水、采煤机防尘、液压支护防尘、放煤口防尘及综掘面粉尘高效控制、呼吸性粉尘测试仪器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综采工作面防尘技术(1)煤层预湿注水技术。
煤层注水是煤炭开采中一项有效的预防性减尘措施,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已开始采用此法减尘,至今已成为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比利时和波兰等主要采煤国家广泛采用的减尘措施。
我国从1956年在本溪彩屯煤矿首次试验煤体预注水防尘技术,到xx年已有40%的采煤工作面实施煤体预注水防尘技术。
经过多年科研实践,煤层注水预先湿润煤体已经成为我国综合防尘技术核心,开发了长钻孔、短钻孔和深钻孔等煤层注水的成套技术,开发了水泥砂浆封孔泵,解决了封孔难的问题,提高了煤层注水降尘的效果。
研制了自动化控制的注水系统。
随着综采放顶煤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但由于综放开采的开采厚度大多在5m以上,最大厚度已达10m,而一般煤层在垂直于顶板方向上的渗透性较差,传统的注水工艺不能满足厚煤层开采的需要,九五期间,兖矿集团有限公司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联合攻关,研究开发出适合厚煤层开采的煤层注水技术。
在九五期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研制了由流量和压力传感器、比例控制阀、计算机、泵、液压系统组成的全自动控制的注水系统。
煤层注水自动化控制系统与装备属于典型的机电液一体化设备,为了保证系统能够可靠工作,各子系统均具有手动和自动控制功能。
(2)采煤机防尘技术。
自八五以来,重点开展了对采煤机、液压支架及放煤1:3粉尘的高效治理技术的研究,先后研究出采煤机含尘气流控制、高压水外喷雾降尘技术,对液压支架、放煤口实施自动控制水喷雾降尘技术,使采煤机司机处空气中的含尘浓度在使用含尘气流控制技术和高压外喷雾降尘技术后分别下降了60%~70%和82%~93%,液压支架、放煤El自动喷雾降尘技术的使用,使放煤工操作处的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别下降了84.7%和67.5%,使支架移架时下风流7m处的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别下降了74.6%和61.1%,较好地降低了含尘气流的粉尘浓度。
重庆市主要科研机构简介

重庆市主要科研机构简介全市有市属以上独立科研院所有51家,其中,中央在渝科研院所有16家,市属公益类院所有25家,市属转制开发类院所有10家(不含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管理的8家)。
一、中央在渝科研院所有16家1、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2、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3、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重庆材料研究院)4、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6、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7、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8、电子科技集团第24研究所9、电子科技集团第26研究所10、电子科技集团第44研究所11、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12、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13、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4、重庆航天机电设计院15、中国舰船研究院重庆科技交流中心16、中国石化集团重庆一坪高级润滑油公司二、市属公益类院所名单:1、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2、重庆市中药研究院3、重庆市农业科学院4、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5、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6、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7、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8、重庆市中医研究院9、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10、重庆市畜牧科学院11、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12、重庆市体育科研所13、重庆市肿瘤研究所14、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15、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16、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7、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18、重庆社会科学院19、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20、重庆市文物考古所21、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原重庆市医学情报研究所)22、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23、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24、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25、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三、市属独立转制类院所10家1、重庆造纸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3、重庆市化工研究院4、重庆钢铁研究所5、重庆有色金属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6、重庆电子技术研究所(重庆电气科学研究院)7、重庆市纺织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8、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9、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10、重庆市城市害虫防治研究所四、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管理的转制院所8家1、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2、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3、重庆市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4、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5、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6、重庆市硅酸盐研究所7、重庆市生物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8、重庆市机械工业理化计量中心。
煤矿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煤矿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煤矿粉尘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对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矿井的安全稳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煤矿粉尘的防治技术一直是煤矿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煤矿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提高矿工工作环境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一、煤矿粉尘的危害煤矿粉尘包含着大量的固体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工作环境中高浓度的煤矿粉尘会导致矽肺病、尘肺、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肺癌等恶性疾病。
此外,煤矿粉尘还会对矿井设备和工作面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引发煤尘爆炸和火灾等安全事故。
二、煤矿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为了减少煤矿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和避免煤尘引发的事故,煤矿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1. 粉尘来源控制煤矿粉尘的主要来源是煤的采掘、输送、处理和运输等过程中产生的粉尘。
因此,控制煤矿粉尘产生的关键是控制粉尘的来源。
在矿井采煤过程中,可以采取湿式采煤技术和喷雾降尘技术,通过增加水的含量和加装喷雾装置来降低粉尘的产生。
此外,在车辆运输和煤炭处理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粉尘抑制剂和降尘装置等技术手段来控制粉尘的产生。
2. 粉尘扩散控制粉尘的扩散是煤矿粉尘防治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设置通风系统,控制矿井内部和工作面上空的空气流动速度和方向,可以有效减少粉尘的扩散。
另外,还可以采用湿式喷淋、风雨罩和挡尘板等技术手段,限制粉尘的扩散范围,避免其对工人和设备的危害。
3. 粉尘监测与预警粉尘监测是煤矿粉尘防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时监测矿井和工作面上空的粉尘浓度和成分,可以及时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目前,煤矿粉尘监测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预警系统的建立还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粉尘浓度和成分的变化趋势,提前预警煤尘暴炸和火灾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三、煤矿粉尘防治技术的应用煤矿粉尘防治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煤矿工作环境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煤矿科技汇报材料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矿安全科技情况汇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2月4日一、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概况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是由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家中央企业于2008年6月合并组建成立的。
集团下属20家二级子企业,1家控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所属企业分布于北京、上海、太原、重庆、西安、南京、沈阳、武汉、银川等20多个大中城市.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中国煤科已经形成涵盖煤炭行业所有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煤炭行业唯一大型综合性创新基地。
建设有3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等国家级研发试验平台,承担了煤炭行业70%以上的国家行业重大科技项目,95%以上矿用新产品检测检验工作,92%以上煤炭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成为我国煤炭科技装备原始创新的主要来源。
中国煤炭科工以设计与工程总包、煤机装备、安全技术与装备、示范工程、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五大板块为主营业务,正由单纯科研设计类企业转制为科工贸一体化、产学研用一条龙的科技型企业集团,是煤炭行业唯一能够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工程服务商和装备供应商.2014年全年实现收入230亿元,利润27亿元,连续多年位于国资委科研设计类企业的第一。
二、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一)建设了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原煤炭部、安监总局、科技部、国资委等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煤科从创新机构、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建设,从无到有建立了我国煤炭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成为我国煤炭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
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科技方面,重庆研究院、沈阳研究院、西安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北京开采所、常州研究院等单位各有分工和侧重,涵盖了煤矿安全科技全部专业领域,构建了完善的煤矿安全科技研发体系。
重庆研究院致力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粉尘防治、应急救援、矿井通风、安全监控等领域的研究;沈阳研究院致力于煤矿火灾、矿井通风、瓦斯抽放、矿山救护、矿井热害、边坡稳定等领域的研究;西安研究院致力于煤田地质、水害防治、煤层气(瓦斯)抽采装备等领域的研究;北京研究院致力于煤矿安全技术及装备等领域的研究;北京开采所致力于矿山压力及围岩控制、顶板及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等的研究;常州研究院致力于矿井自动化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煤矿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20年研究进展及展望

㊀第48卷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Vol 48㊀No 2㊀㊀2020年2月CoalScienceandTechnology㊀Feb.2020㊀㊀㊀程卫民(1966 )ꎬ男ꎬ山东曹县人ꎬ二级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博士(后)ꎬ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ꎮ现为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ꎬ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㊁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㊁国家安全生产专家㊁山东省教学名师ꎬ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㊁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㊁山东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副理事长㊁山东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㊁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㊁«煤炭科学技术»编委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ꎮ程卫民及其团队长期从事矿山粉尘环境防治研究工作ꎬ建立了煤尘微观润湿理论ꎬ提出了细观喷雾降尘机制ꎬ研制了绿色高效抑尘材料ꎬ研发了矿山粉尘环境系列化防治技术与装备ꎬ研究成果已在全国100多个矿山企业成功推广应用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㊁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5项国家级㊁省部级项目ꎮ2018年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ꎬ2015年获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ꎬ2017㊁2013㊁2012年分别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㊁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㊁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ꎮ2009㊁2018年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ꎮ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38篇(SCI㊁Ei收录131篇)ꎬ出版学术著作6部ꎬ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9项ꎮ移动扫码阅读程卫民ꎬ周㊀刚ꎬ陈连军ꎬ等.我国煤矿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20年研究进展及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ꎬ2020ꎬ48(2):1-20 doi:10 13199/j cnki cst 2020 02 001CHENGWeiminꎬZHOUGangꎬCHENLianjunꎬetal.Researchprogressandprospectofdustcontroltheoryandtech ̄nologyinChina scoalminesinthepast20years[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20ꎬ48(2):1-20 doi:10 13199/j cnki cst 2020 02 001我国煤矿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20年研究进展及展望程卫民1ꎬ2ꎬ周㊀刚1ꎬ2ꎬ陈连军1ꎬ2ꎬ王㊀刚1ꎬ2ꎬ聂㊀文1ꎬ2ꎬ张清涛1ꎬ2(1.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ꎬ山东青岛㊀266590ꎻ2.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ꎬ山东青岛㊀266590)摘㊀要:近年来ꎬ随着矿井开采机械化㊁自动化㊁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ꎬ作业环境粉尘污染日益严重ꎮ为了进一步提高矿井清洁化生产水平ꎬ推动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职业健康水平ꎬ分析了我国煤矿粉尘防治的研究现状ꎬ总结了20年来粉尘防治理论及技术取得的成果ꎬ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ꎮ全面阐述了现有的防尘基础理论ꎬ主要包括:粉尘弥散污染规律㊁粉尘微观润湿理论㊁尘雾凝并湿式除尘理论㊁湿式喷射混凝土除尘理论ꎮ基于上述理论ꎬ国内高校㊁科研院所研发了综采工作面局部雾化封闭与空气幕隔离㊁综掘工作面风雾双幕协同增效㊁煤层注水强渗-增润㊁矿山湿(潮)喷作业系统㊁高效环保抑尘剂等不同尘源控除尘技术工艺ꎮ同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ꎬ在智能化防尘㊁煤层注水减尘㊁采掘作业环境降尘㊁抑尘材料等4个方面给出了下步研究展望ꎮ研究与实践表明ꎬ我国煤矿已经初步形成了粉尘防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ꎬ未来要以智能化防尘为抓手ꎬ实现粉尘高精度传感-传输-评估与预警ꎬ开发集雾化除尘㊁干式㊁干湿混合式㊁小型化㊁吸风量大等于一体的组合式除尘器ꎬ实现综掘工作面㊁综采工作面等广域复杂空间微细粉尘高效通风控除尘技术与装备体系ꎻ同时ꎬ在低渗煤层水力强收稿日期:2019-10-25ꎻ责任编辑:王晓珍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934004)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1774198)ꎻ山东省高等学校 青创科技计划 资助项目(2019KJH005)作者简介:程卫民(1966 )ꎬ男ꎬ山东曹县人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E-mail:chengmw@163.com通讯作者:周㊀刚(1979 )ꎬ男ꎬ安徽阜南人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E-mail:zhougang@sdust.edu.cn12020年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渗-增润技术㊁智能化防尘机器人㊁化学抑尘等技术与装备方面实现突破ꎮ以此来实现矿山粉尘的分源高效治理ꎬ提升矿井的清洁化生产水平ꎮ关键词:煤矿粉尘防治ꎻ除尘技术ꎻ湿式除尘ꎻ智能化防尘ꎻ注水防尘中图分类号:TD7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253-2336(2020)02-0001-20ResearchprogressandprospectofdustcontroltheoryandtechnologyinChina scoalminesinthepast20yearsCHENGWeimin1ꎬ2ꎬZHOUGang1ꎬ2ꎬCHENLianjun1ꎬ2ꎬWANGGang1ꎬ2ꎬNIEWen1ꎬ2ꎬZHZNGQingtao1ꎬ2(1.CollegeofSafety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ꎬ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Qingdao㊀266590ꎬChinaꎻ2.StateKeyLaboratoryofMining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Co-foundedbyShandongProvinceandtheMinistr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Qingdao㊀266590ꎬChina)Abstract:Inrecentyearsꎬwiththeincreasinglevelofmechanizationꎬautomationandintelligenceinminingꎬdustpollutionintheworkingenvironmenti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InordertofurtherimprovethecleanproductionlevelofcoalminesꎬpromotethesafetyguaranteeabilityandoccupationalhealthlevelofcoalminesꎬthispaperanalyzestheresearchstatusofdustcontrolinChinaꎬsummarizestheachievementsofdustcontroltheoryandtechnologyinthepast20yearsꎬandputsforwardthefuturedevelopmentdirection.Inthispa ̄perꎬtheexistingbasictheoriesofdustcontrolareexpoundedꎬincludingdustdispersionpollutionlawꎬdustmicrowettingtheoryꎬdustcondensationandwetdedustingtheoryꎬwetshotcretededustingtheory.Basedontheabovetheoryꎬdomesticuniversitiesandscientificre ̄searchinstituteshavedevelopeddustcontrolanddedustingtechnologyofdifferentdustsourcesꎬsuchaslocalatomizationclosureandaircurtainisolationofcomprehensiveminingfaceꎬwindfogdoublecurtainsynergisticeffectofcomprehensiveminingfaceꎬcoalseamwaterinjectionstronginfiltrationandmoisteningꎬminewet(tide)sprayoperationsystemꎬhigh-efficiencyenvironmentalprotectiondustsup ̄pressorꎬetc.Atthesametimeꎬinviewoftheshortcomingsoftheexistingresearchꎬthenextresearchprospectsaregiveninfouraspects:intelligentdustpreventionꎬcoalseamwaterinjectiondustreductionꎬminingenvironmentdustreductionꎬdustsuppressionmaterials.Re ̄searchandpracticeshowthatChina scoalmineshaveinitiallyformedatheoreticalandtechnicalsystemofdustpreventionandcontrol.Inthefutureꎬitisnecessarytotakeintelligentdustpreventionasastartingpointꎬrealizehigh-precisiondustsensingtransmissionevaluationandearlywarningꎬanddevelopacombineddustremoverintegratingatomizationꎬdry-typeꎬdrywetmixedtypeꎬminiaturizationandlargeairsuctionꎬAtthesametimeꎬthetechnologyandequipmentsystemofhigh-efficiencyventilationanddustcontroloffinedustinwideare ̄acomplexspacesuchascomprehensiveminingfaceandcomprehensiveminingfacearerealized.Atthesametimeꎬthetechnologyande ̄quipmentsystemofhydraulicstrongpermeabilityandmoisteningtechnologyinlowpermeabilitycoalseamofmineꎬintelligentshotcretedust-proofrobotanddustsuppressionmaterialarealsoachieved.Inthiswayꎬtheminedustcanbeeffectivelycontrolledbydifferentsourcesꎬandthecleanerproductionleveloftheminecanbeimproved.Keywords:coalminedustcontrolꎻdustremovaltechnologyꎻwetde-dustingꎻintelligentdustpreventionꎻwaterinjectiondustreduction0㊀引㊀㊀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㊁品种齐全ꎬ且分布广泛ꎬ而石油㊁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ꎬ能源结构一直以煤为主ꎮ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详细数据显示ꎬ我国在2012年至2018年间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ꎬ虽然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对新能源的投入ꎬ导致我国的煤炭消费总量近几年有小幅度的波动情况ꎬ但是煤炭消费总量仍然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ꎬ而且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ꎬ煤炭将继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作用[1-2]ꎮ近10年以来ꎬ随着矿井智能化㊁机械化㊁自动化水平的日益提高ꎬ增加了瓦斯㊁煤尘㊁火灾等灾害发生的潜在隐患ꎬ尤其是矿井的粉尘污染ꎬ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安全生产ꎬ威胁工人的职业卫生健康[3]ꎮ而矿井粉尘主要来源于井下采煤㊁掘进㊁运输㊁提升等生产环节ꎬ但其产生量又受地质构造㊁开采方法㊁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ꎮ据统计ꎬ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浮游粉尘量占全部矿井的大致比例如下:采煤工作面50%ꎬ掘进工作面35%ꎬ喷浆作业点10%ꎬ装㊁运㊁卸煤环节5%[4]ꎮ其中ꎬ采煤㊁掘进以及锚喷作业区的产尘量占矿井总产尘量的95%以上ꎮ根据现场实测ꎬ在综采工作面没有任何防尘措施的情况下ꎬ当采煤机截割和移架等工序共同作业时ꎬ人员主要作业区域的时间加权总尘质量浓度可达500~850mg/m3ꎬ呼尘可达300~500mg/m3ꎻ即使采取了防尘措施ꎬ也仍然不能改变工作面作业环境的恶劣状况[5]ꎮ再如ꎬ文献[6]中锚喷作业近年来主要采用干喷和湿喷工艺ꎬ虽然操作简单ꎬ但作业现场粉尘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达80%以上ꎬ且时间加权呼尘质量浓度超过2程卫民等:我国煤矿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20年研究进展及展望2020年第2期200mg/m3ꎮ上述粉尘浓度已大幅超出国家规定的上限值[7-8]ꎬ矿工患尘肺病的风险极高ꎮ煤矿粉尘的危害主要包括2个方面:①煤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ꎮ煤尘爆炸是煤矿中致灾性最严重的灾害ꎬ与瓦斯爆炸相比ꎬ煤尘爆炸的强度和致灾范围更大㊁破坏性更强ꎬ造成的灾难更严重[9]ꎮ我国的煤尘爆炸灾害十分严重ꎬ据统计ꎬ2000年初至2019年初ꎬ全国发生煤尘事故16起ꎬ致使500多人死亡[10]ꎮ②煤尘导致尘肺病ꎮ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一部分通过喷雾降尘或通风排尘等措施进行消除ꎬ一部分粒度较小的尘粒飞扬悬浮在生产空间内ꎬ作业人员由于长期接触呼吸性粉尘ꎬ吸入的粉尘会慢慢沉积在人体肺部ꎬ例如细小支气管或是肺泡内ꎬ长时间接触呼尘会在生理㊁病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ꎬ导致肺组织纤维化疾病[11]ꎬ称为煤工尘肺病ꎮ在煤炭类行业ꎬ尘肺病是一种多发的职业病ꎬ具有 隐性 矿难和 隐形杀手 的说法ꎬ比起瓦斯爆炸等 显性 矿难ꎬ它所具有的杀伤力更强ꎬ并且会损害更多㊁更广的群体ꎬ潜在危害性更重ꎮ据统计ꎬ每年因尘肺病死亡人数是矿难和其他工伤事故死亡矿工数量6倍之多[12]ꎮ据国家卫健委公布ꎬ2010年以来ꎬ我国年均报告职业病新病例2.8万例ꎬ截至2018年底ꎬ累计报告职业病97.5万例ꎬ其中ꎬ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ꎬ约占报告职业病病例总数的90%ꎻ2008 2018年ꎬ全国尘肺病新增病例总数247611人ꎬ其中煤矿尘肺病新增125418人ꎬ约占50.65%[13-14]ꎮ目前ꎬ大多学者只针对煤矿单一的防尘技术展开研究ꎬ对综合类煤矿粉尘防治理论技术体系的研究还较少ꎮ因此ꎬ为了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ꎬ推进我国煤矿粉尘防治技术的发展ꎬ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和职业健康水平ꎬ笔者分析了我国煤矿粉尘防治的研究现状ꎬ总结了粉尘防治理论及技术取得的成果ꎬ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ꎮ1㊀我国煤矿粉尘防治理论研究现状1.1㊀粉尘弥散污染规律1.1.1㊀综采工作面粉尘污染综采工作面粉尘污染一直是矿井粉尘防治的重点ꎬ对于综采工作面粉尘污染研究方法主要分为试验与数值模拟ꎮ蒋仲安等[15]以气溶胶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ꎬ结合综采工作面实际环境和呼吸性粉尘二次飞扬特点ꎬ建立了与综采工作面移架产尘点与割煤产尘点耦合下的呼吸性粉尘扩散模型ꎬ并通过相似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ꎻ刘毅等[16]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了粉尘运动的数学模型ꎬ根据综采工作面的具体性质和实测数据ꎬ明确综采工作面产生的粉尘运动规律ꎻRENAUD等[17]通过构建两阶段的数学模型ꎬ对矿井空间中的粉尘分布进行了相关模拟ꎬ研究了采煤工作面粉尘的扩散规律ꎮ相关学者亦采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对综采工作面粉尘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ꎮPA ̄TANKAR等[18]利用LES大涡法对气体运动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ꎬ同时利用Eulerian-Lagrangin法对粉尘颗粒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ꎮREN等[19]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ꎬ计算模拟了矿井内的风流和粉尘流动特性ꎬ并根据结果提出2种可能的粉尘控制方案(图1)ꎻSUN等[20]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风流扰流对粉尘污染的影响ꎬ同时提出了局部喷雾封闭控除尘技术ꎬ提高了除尘率(图2)ꎮMAGESH等[21]将工作面中运移的风流视作连续相ꎬ而将煤尘分别视作连续相与离散相进行了数值模拟ꎬ并对比分析了由不同模拟方法得到的煤尘分布规律ꎮ谭聪等[22]将现场实测的粉尘质量浓度分布情况与模拟的综采工作面割煤粉尘运动规律进行对比ꎬ得出几个重要的对综采工作面粉尘质量浓度有影响的因素ꎬ主要是工作面风速㊁采煤机滚筒转速㊁刮板输送链条速度以及煤壁面条件ꎻ姚锡文等[23]针对不同通风条件下的综采工作面风流运动和煤尘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ꎬ得到了上行通风与下行通风的降尘机理以及大倾角综采工作面的最优排尘风速ꎮ图1㊀呼吸带高度处的风流速度分布[19]Fig.1㊀Distributionofairflowvelocityattheheightofbreathingzone[19]综上所述ꎬ国内外学者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综采工作面粉尘污染规律进行了研究ꎮ根据综采工作面不同尘源产尘特点ꎬ建立了适用于综采工作面的风流-粉尘颗粒DPM耦合流动数学模型ꎬ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来描述气载粉尘的湍流扩32020年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图2㊀粉尘浓度迹线[20]Fig.2㊀Traceofdustconcentration[20]散ꎬ对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截割产尘ꎬ移架产尘以及通风携尘等多尘源粉尘的弥散过程进行了CFD数值模拟ꎬ所得成果为综采工作面粉尘防治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ꎮ但是随着综采机械化的不断推广ꎬ综采工作面粉尘污染也日益严重ꎬ过去的理论与技术不足以保障现有生产需要ꎮ因此ꎬ在综采工作面粉尘弥散污染规律方面ꎬ目前较为前沿的理论是通过现场测定与试验测试相结合ꎬ同时ꎬ进行综采工作面风流-粉尘耦合运移的CFD数值模拟ꎬ以确定综采工作面风流-粉尘运移㊁逸散规律ꎮ1.1.2㊀综掘工作面粉尘污染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粉尘弥散影响因素较多ꎬ例如产尘位置多变㊁技术工序繁杂等ꎬ对此ꎬ研究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ꎮNAKAYAMA等[24]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ꎬ对风流和粉尘在综掘工作面的运移情况进行了研究ꎬ结果表明:风流流线与粉尘迹线存在着对应关系ꎬ且试验和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一致性较高ꎮ在巷道粉尘弥散的试验研究中ꎬNIE等[25]得出了试验条件下粉尘浓度沿风向变化的曲线和流场与粉尘浓度场之间的关系ꎬ提出了实现风㊁尘分流的技术途径ꎮ王德明等[26]分析了综掘工作面产尘机理ꎬ借助于Fluent软件对工作面粉尘分布与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ꎬ获取整体横向和纵向上的粉尘运移分布规律ꎮYU等[27-29]建立了掘进巷道的高仿真度三维模型ꎬ采用稳态解算方法分别对压入式㊁压抽混合式及添加附壁风筒等通风条件下粉尘分布规律进行了仿真模拟ꎬ对比了压抽风量比例㊁压抽风筒位置和风幕等对粉尘浓度分布范围及粒径沉积规律的影响ꎬ分析出合理风量压抽比例和风筒位置最佳布置方式ꎬ依据分析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ꎬ对除尘方法提出了指导建议ꎬ并对其降除尘效果进行了分析ꎬ明确了最优化的除尘技术(图3㊁图4㊁图5)ꎮ图3㊀单压通风时2.5μm粉尘迹线[27]Fig.3㊀Movementtrajectoriesof2.5μmdustparticleswhenforedrentilation[27]㊀㊀针对掘进工作面存在的粉尘扩散模型误差大㊁粉尘时空演化规律不明确等难题ꎬ国内外学者基于CFD(计算流体力学)-DEM(离散单元法)计算框架完善了粉尘细观运动受力ꎬ采用颗粒放大法建立了综掘工作面离散粉尘颗粒动态追踪模型ꎬ并结合现场实测对模型进行了校正ꎬ提出了以粉尘动态追踪模型为核心㊁宏观粉尘团与细观颗粒流联结的预测分析法ꎬ明确了综掘工作面单压㊁长压短抽及长压短抽结合传统附壁风筒通风方式下不同粒级粉尘颗粒运动迹线㊁风流诱导偏离流线㊁沉降行为以及累积质量分布等粉尘时空演化规律:单压的情况下ꎬ巷道内的风速随着距掘进工作面距离的增大逐渐衰减ꎬ掘进工作面附近的高浓度粉尘团随风流扩散至整个巷道ꎬ对整个工作面有严重的污染ꎻ在长压短抽的情况下ꎬ随着距掘进工作面距离的增大ꎬ巷道内的风速逐渐减小ꎬ一部分粉尘团随抽风而消除ꎬ一部分粉尘仍然聚集在掘进工作面附近ꎬ随风流逸散至整个巷道断面ꎻ长压短抽结合传统附壁风筒通风的情况下ꎬ靠近掘进工作面和附壁风筒径向出风口处的风速相对较大ꎬ中间区域风速相对较小ꎬ总体上沿巷道长度方4程卫民等:我国煤矿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20年研究进展及展望2020年第2期图4㊀长压短抽通风时风流-尘粒耦合场运移数值模拟[28]Fig.4㊀Air-dustcoupledfieldmigrationlawinlongpressureandshortexhaustedventilationofattachedwallduct[28]图5㊀附壁风筒长压短抽通风时风流-粉尘逸散规律[29]Fig.5㊀Wind-dustcoupledfieldmigrationlawinlongpressureandshortventilationofattachedwallwindmill[29]向风速分布更为均匀ꎬ且旋流风幕会在附壁风筒处形成ꎬ对于封闭综掘机司机前方的高浓度粉尘团具有显著的效果ꎬ并由抽风筒抽出ꎬ避免了粉尘逸散ꎬ大幅降低粉尘浓度ꎮ为了解决综掘工作面粉尘质量浓度超标的技术难题ꎬ国内学者蒋仲安等[30]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问题(DPM)对岩巷综掘工作面通风除尘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图6)ꎮ确定了风量压轴比为2ʒ3的 以轴为抽ꎬ前压后抽 混合式通风除尘较优ꎬ并对现场进行了应用ꎬ验证了研究结论的正确性ꎮ图6㊀压入式通风时流场分布[30]Fig.6㊀Distributionofflowfieldinforcedventilation[30]1.2㊀煤尘润湿理论煤层注水和喷雾降尘是采掘工作面粉尘防治的主要措施ꎬ通过钻孔压向待开采煤层注水或高压雾化产生的雾场ꎬ使煤体(尘)湿润ꎬ从而减少采掘过程中浮煤的产生ꎮ因此ꎬ煤粉润湿性是影响降尘效果的重要因素ꎮ1.2.1㊀煤尘润湿特性为此ꎬ要想更好地了解煤尘的润湿性ꎬ首先需要对煤尘与水之间的固-液关系进行分析研究ꎮ对此ꎬ董平等[31]在对超细煤粉表面润湿性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ꎬ随着变质程度的不同ꎬ超细煤粉粉碎后的煤粉表面疏水性将不断增加ꎮ聂百胜等[32]根据煤大分子和表面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煤表面自由能的特征和煤吸附水的微观机理ꎬ得出煤吸附水分子是多层吸附的结论ꎮ第1层吸水主要是由于煤与水分子的氢键作用ꎬ而其他水分子层的吸附则是由分子间的长程作用力所致ꎮ金龙哲等[33]分析了煤层注水时水在煤体内的运动过程ꎬ应用界面化学理论分析了水在煤表面的润湿过程ꎬ总结出煤体能够自行润湿的条件ꎬ并初步阐述了水在煤表面的润湿机理ꎮKOLLIPARA等[34]针对不同粉尘样品ꎬ研究了它们的物理㊁矿物学和润湿特性ꎮ采用固定时间润湿率(试图模拟采矿环境周围的润湿性)和绝对时间润湿性(评估内在润湿率)来评估粉尘润湿率ꎬ得出煤尘的固定润湿率在57%~99%ꎬ大多数矿井的润湿率在90%以上ꎬ煤层中部的润湿性最差ꎻ粉尘颗粒与水滴的接触时间是提高煤尘润湿性的重要因素ꎬ结果表明ꎬ颗粒较大的粉尘完全润湿需要更多的时间ꎮARKHIPOV等[35]提出了一种估算细煤颗粒在水滴上润湿性的新方法ꎬ提高了颗粒润湿性估算的准确性ꎮ湿式除尘和化学抑尘相结合ꎬ尤其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煤润湿性的影响最为显著ꎮ王德明等[36]分别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㊁十二烷基磺酸钠(SD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煤尘的润湿能力ꎬ测试了煤尘接触角㊁表面张力㊁润湿时间等参数(图7)ꎬ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ꎬ随着浓度的增加ꎬ使得吸附密度和煤尘表面亲水位点也相应增加ꎬ提高了润湿效率ꎮ林柏泉等[37]系统地分析了煤尘的物理性质及其润湿行为(图8)ꎮ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ꎬ并与去离子水进行了比较ꎮ研究结果表明ꎬ煤的粒度越细ꎬ煤的微观结构越复杂ꎬ煤的润湿性越差ꎮ在3种不同的煤尘样品中ꎬ挥发分含量较高的煤的润湿性能较差ꎬ因为挥发分更容易释放ꎬ颗粒周围更容易形成气膜ꎮ1.2.2㊀煤尘微观润湿机理文献[38-39]从分子层面对我国14类煤种煤尘理化结构与其润湿性之间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ꎬ首次发52020年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图7㊀煤尘从气-水界面进入溶液的动态润湿过程[36]Fig.7㊀Dynamicwettingprocessofcoaldustenteringsolutionfromgas-waterinterface[36]图8㊀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浓度煤粉表面的吸附状态[37]Fig.8㊀Surfactantadsorptionstateonthesurfaceofcoaldustatdifferentconcentrations[37]现了煤尘微观理化特性与其润湿性关联机制ꎮ1)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ꎮ通过对煤尘表面官能团进行分析(图9)ꎬ低煤化程度的煤含有较多的非芳香结构和含氧基团ꎬ芳香核心较小ꎻ中等煤化程度的烟煤的含氧基团和烷基侧链减少ꎬ结构单元间的平行定向度有所提高ꎬ附在芳香结构上的环烷基较多ꎬ有较强供氢能力ꎮ此类煤的许多性质在煤化过程中均作为转折点看待ꎻ更高煤化程度的煤向高度缩和的石墨化结构发展ꎬ化学上具有明显的惰性ꎬ在润湿性上也会表现疏水性ꎮ在煤尘润湿性定量分析中ꎬ煤尘在3050cm-1处的透过率与煤尘接触角角度线性相关ꎬ而在1020~1100cm-1处煤尘接触角随其透过率增加而增加ꎬ当煤尘碳元素含量超过82%时ꎬ煤尘润湿性表现较差ꎮ图9㊀煤尘的FTIR谱图[38]Fig.9㊀FTIRspectrogramofcoaldust[38]2)X射线衍射(XRD)ꎮ为了还原煤尘润湿过程ꎬ分析其润湿能力ꎬ利用XPertPROMPD型X射线衍射仪对10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1 10号)进行测试ꎬ得到如图10所示的图谱ꎬ认为变质程度不同煤样的X射线衍射曲线的形态特征具有很明显的规律性ꎮ随着变质程度的升高ꎬ2处特征衍射峰相对强度有所增加ꎬ峰形由宽且钝转为窄且锐ꎬ趋向类石墨峰发展ꎬ说明组成这些煤的有机质的C原子排列趋于定向㊁规则ꎬ随着煤变质程度的提高ꎬ煤中脂族结构会逐步减少ꎬ但芳核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均进行芳环的缩聚反应ꎬ芳香结构增多ꎮ因此ꎬ变质程度高的煤种晶态成分较多ꎬ芳香层片在空间的排列较为规整ꎬ相互定向程度较高ꎬ芳香微晶结构单元增大ꎬ芳香环缩合度增高ꎻ而中低变质程度的煤种非晶态成分较多ꎬ往往是一些亲水性的烷基小分子侧链㊁含氧官能团等ꎮ同时ꎬ煤尘无机矿物相种类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的润湿性ꎬ原生矿物种类数量越多ꎬ润湿性则越好ꎻ但次生矿物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则较小ꎮ图10㊀煤尘的XRD-Fourier谱图[38]Fig.10㊀XRD-Fourierspectrumofcoaldust[38]3)核磁共振(NMR)ꎮ基于不同煤种之间润湿性的差异ꎬ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种进行13C-NMR试验ꎬ解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尘的芳碳结构参数ꎬ并根据样品中各种官能团的化学位移及其相对面积ꎬ计算得到6种煤尘的碳结构参数ꎬ以气煤为例ꎬ如图11所示ꎮ6程卫民等:我国煤矿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20年研究进展及展望2020年第2期图11㊀气煤13C-NMR分峰谱图[38]Fig.11㊀13C-NMRpeakseparationspectrum[38]㊀㊀通过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试验分析ꎬ可以看出煤级不同ꎬ谱图也有所不同ꎬ随变质程度加深ꎬ芳碳比例不断增加ꎬ但谱图不断变窄ꎬ质子化碳含量增加ꎬ芳香环杂原子碳含量减少ꎻ脂碳在煤结构中比例不断减少ꎬ谱图分布相对较分散ꎬ各脂碳结构都有一定分布ꎬ并且随变质程度加深都在减少ꎮ总体而言ꎬ各结构参数基本符合煤变质作用增碳㊁脱氧的规律ꎮ此外煤尘分子结构差异对润湿性影响有一定的规律性ꎬ即随着芳环碳㊁质子化碳㊁桥接芳碳不断增加ꎬ酚羟基或醚氧碳㊁季碳㊁亚甲基或次甲基碳㊁氧接脂碳不断减少ꎬ引起憎水性的有机组分增加与亲水性含氧官能团减少ꎬ从而导致煤尘润湿性由易到难ꎮ此外ꎬ通过13C-NMR试验ꎬ可以获取煤体碳结构参数ꎬ根据碳结构参数结合红外光谱试验ꎬ反推煤体分子式及结构组成ꎬ以此从微观角度进行微观分子动力学的模拟和分析ꎬ为抑尘剂的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ꎮ4)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ꎮ为了摸清不同变质程度煤尘表面氧元素(基团)的差异及其对煤尘润湿性能的影响ꎬ通过对不同煤样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ꎬ以无烟煤为例ꎬ如图12所示ꎮ结果表明ꎬ含氧官能团在煤表面分布较为广泛ꎬ煤的表面(O/C)比值较其元素分析结果总体呈增加的趋势ꎬ且随着变质程度加深ꎬ煤表面(O/C)比值逐渐减少ꎬ亲水性基团逐步脱落ꎮ在煤表面含氧官能团中ꎬ对煤尘润湿性贡献较大的羧基和羟基随变质程度增加逐步减少ꎬ从而导致极性氧基团在各个煤种表面分布不均ꎬ随着变质程度增加极性氧基团含量从13.24%逐步降至4.74%ꎬ但羰基分布则相对较稳定ꎮ综上所述ꎬ文献[38-39]通过FTIR㊁XRD㊁NMR和XPS等分子层面测试分析方法ꎬ首次全面揭示了煤岩尘微观理化特性与其润湿性之间的关联机制ꎬ实现了粉尘润湿研究方法从宏观组分到微观结构的突破ꎮ提出了不同变质程度煤尘堆垛结构㊁分子结构对其润湿性的影响规律:①微晶结构中面网间距C1s:碳原子中1s轨道电子被激发所测光电子能量ꎻO1s:氧原子中1s轨道电子被激发所测光电子能量ꎻN1s:氮原子中1s轨道电子被激发所测光电子能量图12㊀无烟煤XPS全谱扫描图[39]Fig.12㊀FullspectrumscanninggraphofanthraciteXPS[39]越小㊁堆砌度及延展度越大ꎬ润湿性越差ꎻ②石英Si O Si反对称伸缩处的透过率越高ꎬ润湿性越差ꎻ③针对芳碳ꎬ芳环碳㊁桥接芳碳㊁质子化芳碳含量越多ꎬ酚羟基或醚氧碳含量越少ꎬ润湿性越差ꎻ针对脂碳ꎬ季碳㊁亚甲基或次甲基碳与氧接脂碳含量越少ꎬ润湿性越差ꎻ④针对表面官能团ꎬ极性氧基团含量越少ꎬ润湿性越差ꎮ研究结论为煤尘采用经济㊁有效的湿式除尘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ꎬ为不同变质程度煤尘分类润湿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ꎮ1.3㊀尘雾凝并湿式除尘理论由于煤矿井下生产条件的特殊性ꎬ除煤层注水预湿润煤体技术外ꎬ尘雾-凝并湿式降尘技术是当前国内采煤工作面普遍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ꎮ通过雾滴-尘粒的重力沉降㊁惯性碰撞㊁截留㊁布朗扩散与静电效应ꎬ对扩散的粉尘可进行有效消除ꎮ国内学者[40-43]对喷雾降尘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ꎬ大部分学者认为喷雾降尘的原理是惯性碰撞㊁截留㊁重力作用㊁静电力和扩散等多种情况相互作用的结果ꎮ周建平等[40]认为影响雾滴捕获尘粒最明显的因素是雾滴直径ꎮ雾滴直径小的ꎬ更容易捕获尘粒ꎮ但是在实际降尘操作过程中ꎬ若形成的雾滴直径过小ꎬ则会造成雾滴由于过快的蒸发而存留时间过短ꎬ反而影响整体捕尘效率[40]ꎮ林鸿亮等[41]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单相喷嘴㊁两相喷嘴的气液比㊁轴向距离和径向距离的变化规律ꎻ李高峰等[42]采用试验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降尘系统喷雾参数进行研究ꎬ得出压力和其他参数之间的关系ꎻ句海洋[43]利用基础理论分析㊁数值试验㊁试验测试和工程应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ꎬ系统研究了综采工作面喷雾降尘理论及应用情况ꎮ㊀㊀国外学者SWANSONA等[44]为了正确评价水滴㊁灰尘和流动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ꎬ建立了一个风7。
煤矿相关检测检验资质

附件2
批准的检测检验能力范围 1.机构名称: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检测中心)
2.机构名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检测中心、安全检测中心)
3.机构名称: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
证书编号:(2013)国安监检甲04005 有效期至:2016年8月5日
4.机构名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爆破技术研究所
5.机构名称:长沙安全技术检测中心
6.机构名称: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
证书编号:(2013)国安监检甲04011 有效期至:2016年8月5日
7.机构名称: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8.机构名称:南阳市爆炸与火灾安全防范重点实验室
9.机构名称:洛阳正方圆重矿机械检验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04015 有效期至:2016年8月5日
证书编号:(2013)国安监检甲
说明:“检测检验对象”的依据标准、项目/参数、限制范围、说明详见资质证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程段 11 节 1ISO9001:2000认证企业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煤矿粉尘防治新技术简介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粉尘研究所2009年4月第一部分煤矿粉尘测试新技术煤矿粉尘监测技术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粉尘浓度的监测,二是粉尘粒含量的监测。
国内目前对粉尘浓度的监测相对较重视,度分布的监测,三是游离SiO2有长周期粉尘监测技术、短周期粉尘监测技术和粉尘遥测技术。
1、长周期粉尘监测技术长周期粉尘监测技术主要是指能够连续监测一个工作班<8小时以上),这对于科学评价接尘人员的接尘强度相对较科学,是应该鼓励推广使用的粉尘监测技术,目前主要有两种仪器设备。
1.1 AZF-01型呼吸性粉尘采样器技术特点<1)呼吸性粉尘分离效能完全符合国际标准<BMRC曲线)的一种长周期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2)仪器机壳采用ABS工程塑料,并作了防潮、防静电处理,减小了仪器重量。
<3)粉尘分离装置采用双气泵采样、数显计时,具有气流稳定、负载能力大、工作时间长、操作方便的特点。
主要技术参数<1)采样流量:3.8L/min;<2)采样准确度:±10%;<3)连续工作时间:>8h;<4)防爆形式:矿用本质安全型,防爆标志:ExibⅠ;<5)外形尺寸:310mm×125mm×125mm;<6)重量:2.5㎏。
1.2CCX2.0型个体粉尘采样器技术特点<1)仪器机壳采用ABS工程塑料、具有防潮、防静电功能;<2)粉尘分离装置采用旋风分离原理、双气泵采样;<3)采用1英寸OLED双色彩屏显示;<4)具有气流稳定、负载能力大、工作时间长、操作方便等特点;<5)能科学地反映接尘人员吸入的呼吸性粉尘质量和不同作业场所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主要技术参数<1)采样流量:2L/min;<2)采样流量稳定性:≤5%;<3)负载能力:≥2000Pa;<4)连续工作时间:>8h;<5)外形尺寸:138mm×89mm×45mm;<6)重量:0.5㎏.2.短周期粉尘浓度监测技术短周期粉尘监测技术主要是在指定的监测地点,通过短时间的采样<一般在10min 以内)来测试分析空气中的粉尘浓度的方法,该方法由于耗时短,因此广受煤矿现场的欢迎,也是目前国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粉尘监测技术。
但由于其采样时间短,受到采样时工作面的工作状况影响较大,其所监测的粉尘浓度数据智能反映监测时间段的平均粉尘浓度,不能科学地评价接尘人员的接尘实际情况,因此尤其缺陷性。
目前国内所用仪器主要有两种:2.1 CCGZ-1000型直读式测尘仪技术特点<1)测量准确度高:该仪器采用独创的流量控制技术和流量积分控制算法,使采样流量更加稳定、测尘数据更加准确,测尘误差在±10%;<2)采用了消除人为误差的先进技术:本仪器将粉尘采样与浓度监测两个过程设计在同一装置中进行,避免了采样滤膜在转移过程中粉尘脱落造成的人为误差;<3)粉尘浓度数据可直接上传给计算机,方便数据报表的绘制、存储和打印;<4)具有电池欠压自动关机、性能自检、数据自动保存等功能;<5)可快速在线标定GCG500型粉尘浓度传感器。
主要技术参数<1)粉尘浓度测量范围:0.2~1000mg/m3;<2)采样流量:15L/min;<3)粉尘浓度测量误差:±10%;<4)连续工作时间: 120min;<5)防爆型式:矿用本质安全型;防爆标志:ExibⅠ;<6)外形尺寸:280㎜×185㎜×165㎜;<7)重量:≤4㎏。
2.2 AZF-02呼吸性粉尘采样器技术特点<1)该仪器对呼吸性粉尘的分离效能完全符合“BMRC”国际标准曲线的要求,能科学地反映接尘人员吸入的呼吸性粉尘质量;<2)能在粉尘作业环境中进行短时间大流量的呼吸性粉尘和总粉尘采样。
主要技术参数<1)采样流量:20L/min;<2)采样准确度:±10%;<3)防爆型式:矿用本质安全型,防爆标志:ExibⅠ;<4)外形尺寸:310mm×125mm×125mm;<5)重量:3㎏。
3、粉尘遥测技术粉尘遥测技术是利用粉尘浓度传感器,通过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对所监测地点实施连续监测,其监测地点在井下各作业场所,其数据的显示和处理在地面监控系统主机。
该技术实现了粉尘浓度的在线监测,能十分科学地评价井下接尘人员的接尘强度。
但该技术目前只能监测总粉尘浓度,还不能监测呼吸性粉尘浓度,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研发。
GCG-500型粉尘浓度传感器:技术特点额定工作电流小,大大减轻了分站电源的负担,并可安装在距分站更远的位置,在额定采样流量的情况下,整机额定工作电流≤120mA,最大工作电流≤180mA;(2)输入电压范围宽,可适用于煤矿井下各种分站,仪器在输入电压12V~24VDC范围内均能正常工作;测量精度高:采用分段式控制算法,根据不同的浓度大小自动采用不同的比例系数计算,同时增加了温度补偿功能,提高了测量的精度;(4)具有自动校准零点功能,并可设置校准零点漂移的时刻;(5)具有软启动模式的功能,减小了仪器启动时对供电电源的冲击,最大启动电流≤130mA;(6)具有在线标定的功能,可用CCGZ-1000型直读式测尘仪在线直接标定;(7)测量量程可根据需要设定为0-500mg/m3或0-1000 mg/m3;(8)可测量瞬时粉尘浓度或平均粉尘浓度,平均粉尘浓度的测量时间可在1~3600秒范围内任意选择。
主要技术参数(1)总粉尘浓度测量范围:0 mg/m3~500 mg/m3或0 mg/m3~1000 mg/m3;(2)测量误差:≤ 15%;(3)输出信号:200Hz~1000Hz;1mA~5mA;(4)工作电压:12V~24VDC(本安电源>;(5)最大传输距离:1500m;(6)外形尺寸:265mm×200mm×190mm;(7)重量: 10kg。
第二部分煤矿粉尘治理新技术1. 综掘工作面粉尘治理综掘面首先采取深孔注水技术,增加煤体的水分含量,从而减小掘进过程中的产尘量;在掘进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控尘技术,控制粉尘的无序扩散,将粉尘集中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然后采取高压喷雾和除尘器抽尘净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并采用粉尘浓度传感器监测回风流的粉尘浓度,利用该传感器对回风流净化水幕进行控制,当粉尘浓度超标时自动打开喷雾,当粉尘浓度低于标准值时,自动关闭喷雾,从而实现综掘面的高效降尘<可使综掘面粉尘浓度降低到10mg/m3以下)。
1.1分段式深孔注水技术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采用深孔注水,能有效提高注水压力,增加煤体注水区域的水分含量,软化煤体,降低掘进过程中粉尘产生量;同时具有释放瓦斯,降低煤体中瓦斯含量的作用。
技术特点<1)封孔深度更深,可以在应力集中带封孔,有效提高注水压力<可达21MPa)、延长注水时间、增加注水量,使煤体更充分湿润。
<2)该封孔器耐压强度高,使用简易,封孔效果好,且可以重复使用,尤其针对高密度瓦斯矿区效果更为明显。
<3)分段式注水封孔器能使煤体得到均匀的湿润和增加注水量。
主要技术参数:表6 分段式注水封孔器主要技术参数序号名称技术参数FZF-50 FZF-801 封孔孔径<mm)50 802 封孔器外径<mm)40 703 封孔器总长<m) 5.5 7.54 分段封孔器数量<根) 2 35 单向阀打开压力<MPa)2~3 2~36 额定工作压力<MPa)16 217 工作状态爆破压力<MPa)≥24 ≥328 自由状态膨胀范围<mm)9 重量(kg> 25 601.2综<机)掘工作面涡流控尘及除尘器抽尘净化技术抽尘净化是降低综<机)掘工作面粉尘浓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抽尘净化是利用除尘器运行中在尘源处产生的负压,使含尘空气进入除尘器中净化处理。
目前,煤矿井下综掘工作面一般采用长压通风方式,这种通风方式容易在掘进面瘾头形成一个强烈的射流区域,使工作面粉尘加速向迎头以外扩散,导致抽尘净化系统的收尘效率降低,从而使工作面的降尘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综<机)掘工作面抽尘净化技术包括工作面涡流控尘技术和除尘器抽尘净化技术两个方面。
1.2.1综<机)掘工作面涡流控尘技术巷道旋转式出风的涡流风筒涡流控尘的主要作用使控制粉尘在工作面迎头的无序扩散,从而提高收尘系统的收尘效率,一般是通过改变工作面供风风筒出风方向来实现。
涡流控尘就是使掘进时产生的粉尘被压在掘进面迎头,而不向外扩散。
在除尘器的抽吸作用下,粉尘被收入除尘系统内进行净化处理。
1.2.2综<机)掘工作面抽尘除尘技术根据综<机)掘面生产技术条件,为了解决好除尘系统如何与掘进机、转载机、断面大小等生产条件的相互配套,我院成功研制出了KCS系列电动除尘器和CSY系列液动除尘器。
KCS系列湿式过滤旋流除尘器是我院最新研制生产的新一代除尘器,除尘采用喷雾过滤拦截、捕尘洗涤粉尘、旋流脱水分离粉尘等原理除尘。
CSY系列液动湿式除尘器主要是安装在掘进机机面上与掘进机配套使用,是通过掘进机液压系统富裕的高压油驱动除尘器,通过的喷雾、过滤、捕尘、脱水、分离粉尘后得到洁净风流由排风口排出,从而达到净化含尘风流的目的。
1.3.高压喷雾降尘技术<2)喷雾流量:20~40L/min;<3)雾化粒径:≤100μm;<4)降尘效率:≥70%。
2炮掘工作面粉尘治理烟。
技术特点<1)降尘消烟效果好,放炮后5分钟工作面的粉尘降到10mg/m3以下,并基本消除炮烟的异味;<2)耗水量小,耗水量是一般常规喷雾的1/3;<3)水雾封闭巷道长,水雾可封闭巷道全断面9M以上。
主要技术参数:<1)喷雾压力8~12MPa;<2)雾化粒径≤100μm;<3)水雾封闭巷道长度6~9m;<4)水雾粒运动速度:20~30m/s;<5)水雾粒密度:108~109颗/m3。
3.综采工作面粉尘治理综采工作面首先采用动压注水技术,增加媒体的水分含量,并实现注水系统的无人值守功能;然后采取采煤机高压引射降尘技术、采煤机尘源智能跟踪高压喷雾降尘技术和液压支架自动高压喷雾降尘技术集成,形成对综采工作面主要尘源<采煤机割煤和液压支架移架、降柱、放煤等)的综合治理,最终高效降低综采工作面的粉尘浓度<一般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