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1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的一种和教学手段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
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
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一、案例简述本文将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为案例来简单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也将结合本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抒发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篇采用故事形式的书刊推介文章,题目本身就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
选取这个题目,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一下的疑问。
首先,这个课题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是第一个疑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个地方。
其次,“男孩子必读”。
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必读?女孩子就不一定要读了么?是不是故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最后,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要我们学习什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包含太多的信息,作为教师该如何围绕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来构思、讲解这节课并且还要保持文章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难题。
如果,我们不借助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自己不断的在黑板板书,通过自己文字表述与学生就课本内容回答自己的提问来讲解课文,那样避免不了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新意,也不能很直观的讲解课文,分析课文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也不能保持课文对学生持续的吸引。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案例介绍本案例是关于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一次教学实践。
在此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将数学概念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思维教学环节1. 引入(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呈现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例如:假设学生们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内购买一定数量的食品,他们该如何选择,使得能够得到最多的种类。
2. 信息技术展示(15分钟)教师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一个购物网站,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网上进行商品搜索,并了解商品的价格和属性。
学生们可以在互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观察信息。
3. 组织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食品,并在购物网站上搜索相关的产品。
他们需要比较不同品牌和不同规格的产品,并选择最佳选项。
他们需要将价格、质量和种类进行综合考虑。
4. 分享与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购物策略和选择,让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给予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将购买决策过程与数学概念进行联系,例如利用价格与数量的关系进行比较和计算。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分享内容,以及他们在购物过程中的决策,教师可以初步评估学生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延伸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例如通过购物网站或其他应用程序进行价格比较、货币换算等。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思考。
总结通过将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种融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案例篇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火烧圆明园》马洪中学廖华瑜教学目标: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认知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毁灭过程,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服务的。
2.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或难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并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的能力。
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网络环境设计与创设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汇编3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汇编3篇【篇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的融合起来,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以这期培训为标榜,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对于已经制造好的课件,教师可在该产品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可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可以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
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
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
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引言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和传递大量信息的能力,而数学学科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推理的工具。
在教育领域,整合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案例。
教学案例一:数据分析与统计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他们将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来收集和组织数据,并使用图表和图像来可视化数据。
同时,他们将研究如何计算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又巩固了数学统计概念的理解。
教学案例二:几何建模与数学推理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几何建模和数学推理。
他们将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创建和编辑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屏幕截图或打印输出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同时,他们将使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几何定理,并应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还培养了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教学案例三:编程与数学模拟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编程和数学模拟。
他们将研究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逻辑,并使用编程工具来实现数学模拟。
通过编写代码,他们可以模拟数学问题,并观察和分析模拟结果。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编程来解决数学问题,并对解决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学会了编程技能,又深入理解了数学模型和解题方法。
总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提供更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同时,这种整合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简介本文档介绍了一个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其中融合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这个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增强研究体验。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高学生科学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教学内容- 科学原理:重力- 实验:使用视频记录物体的下落过程- 数据分析:使用电子表格制作物体下落的图表教学步骤1. 引入科学原理: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和图片介绍重力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
2. 实验准备:教师向学生展示使用摄像设备记录物体下落过程的实验装置,并解释实验步骤。
3. 实施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摄像设备记录不同物体的下落过程,并保存视频文件。
4. 数据收集:学生将实验得到的视频文件转移到电子设备上,并导入电子表格软件。
5. 数据分析: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物体下落的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6. 结果讨论:学生根据图表,讨论不同物体的下落过程和重力的影响。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
- 图表准确性:评估学生制作的物体下落图表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 结果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结果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教学扩展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重力的影响因素,如重力加速度的变化、斜面上物体的下落等。
他们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更多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总结本案例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提供了有趣和实践性的学习体验。
学生不仅学习了科学原理,还获得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这种融合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案例背景本次教学案例发生在一所初中,所授学科为历史。
历史学科是一门涉及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述和课本的呈现,使得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变得枯燥和抽象。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教学目标通过引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获取、分析和利用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多媒体展示、历史虚拟现实(VR)体验、在线互动讨论等,以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
同时,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在线的历史资料和互动讨论区。
导入新课: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一幅古老的历史地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地图背后的历史故事。
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充满了期待。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多媒体资源,生动地讲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通过历史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得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建筑风格。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直观。
课堂互动:在课程中,教师还利用在线互动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这一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4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4活动背景小学三年级学生研究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的状态变化,老师通过学科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固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再变回液态水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老师计划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一堂融合教学的科学课。
活动过程1. 课前准备:老师将学科视频内容转成GIF动画和图片,放在PPT中作为学生预材料。
并在PPT中嵌入一道Kahoot测试,让学生自主研究并测试自己的掌握程度。
课前准备:老师将学科视频内容转成GIF动画和图片,放在PPT中作为学生预习材料。
并在PPT 中嵌入一道Kahoot测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测试自己的掌握程度。
2. 课堂探究: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实验展示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个过程。
课堂探究: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实验展示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个过程。
3. 信息技术融合:通过PPT中的GIF动画,老师概括性地介绍固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的过程,并在屏幕上手写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反应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信息技术融合:通过PPT中的GIF动画,老师概括性地介绍固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的过程,并在屏幕上手写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反应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4. 拓展延伸:老师安排学生使用Scratch编程软件,设计动画模拟水蒸气变成云、云变成雨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物质状态变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拓展延伸:老师安排学生使用Scratch编程软件,设计动画模拟水蒸气变成云、云变成雨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物质状态变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活动效果本节课以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份,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
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
我是这样导入的: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
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
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
是神奇的自然景观。
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
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生:这里的山太美了!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片断4:情景的设置,乐学的源泉。
师:这里的山很美,这里的水更美。
现在我们坐着竹筏,到九曲溪上游览一番。
请打开“九曲溪”。
画面上出现了九曲溪的风光,溪水很静,很清,几条竹筏在水面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漂行,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
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
他们时而被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能身在其中而欣喜,时而为清绿的水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这天下美景而称奇。
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山水这间,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片断5:广阔的空间,自由地探究。
师:武夷山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可以点击“美丽的武夷山”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自由浏览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
师: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评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维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
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
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自由浏览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
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使学生开阔了得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条件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爱莲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
下面以《爱莲说》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教材分析】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
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 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资源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
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⑴听范读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⑵自由朗读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
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