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质量监测
土壤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四、土壤质量现实状况监测方案
1.监测布点
1.监测点位
根据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旳规定, 共设厂区、固体废物处置项目区、项目区下风向, 项目区上风向, 厂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7个土壤环境监测点, 详细取样点位见表3及监测布点图3。
表3 土壤监测布点
①监测因子: pH、阳离子互换量、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Cd、Cr、Hg、As、Cu、Pb 、Ni、Zn、二噁英。
②采样频率: 每三年一次
③采样与分析措施: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局旳《环境监测分析措施》、《土壤元素旳
近代分析措施》(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旳有关章节进行。
表4 土壤各监测点位各监测因子详细监测状况
注: ⑴单个混合样一般在200m×200m旳单个采样区内选用对应措施(对角线法、梅花点法、棋盘式法、蛇形法等)取样后进行混合。
⑵深层取样一般在建设项目基础埋深底部取样。
⑶点状样应在0~0.2取样。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土壤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有必要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本文将介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实施计划。
二、目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如下:1.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通过监测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了解土壤的污染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对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测定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对,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劣,为决策提供参考。
3.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定期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了解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三、方法1.采样方法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采取合适的采样方法,确保采样的代表性。
常用的土壤采样方法包括固定点采样法、均匀网格采样法和目视找样法等。
2.分析方法为了准确测定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需要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
常见的土壤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
3.质量控制在监测过程中,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加标回收率、空白平行试验和质控样品检测等。
四、内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土壤污染物对土壤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其他潜在的污染物进行监测。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有机溶剂和多环芳烃等。
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铅、镉、铬等。
2.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孔隙度等理化性质进行监测,以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
3.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监测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含量和多样性。
五、实施计划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需求和实施能力,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包括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等。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4、土壤背景值调查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1、自然环境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布设原则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覆盖不同土壤类型: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采样点布设方法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第七章土壤质量监测

Li 32.5 15.48 29.1 1.62 11.1~76.4
Na 1.02 0.626 0.68 3.186 0.01~2.27
①A层指土壤表层或耕层。
元素
算术 均值 标准差
几何 均值 标准差
95%置信度 范围值
K 1.86 0.463 1.79 1.342 0.94~2.97
Ag 0.132 0.098 0.105 1.973 0.027~0.409
非腐殖物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 等)、含氮有机合物及有机磷和有机硫化合物。
腐殖物质:是植物残体中稳定性较大的木质素及 其类似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被氧化形成的一 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苯环周 围连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甲氧基及氨 基等,使之具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络合、缓 冲、氧化还原作用及生理活性等性能。
Cr 61.0 31.07 53.9 1.67 19.3~150.2
Cu 22.6 11.41 20.0 1.66 7.3~55.1
F 478 197.7 440 1.50 191~1012
Hg 0.065 0.080 0.040 2.602 0.006~0.272
Mn 583 362.8 482 1.90 130~1786
生物类污染物:病原微生物 放射性污染物:90锶、137铯
五、土壤质量标准
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或范围, 是判断土壤质量的依据。
我国颁布的这类标准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 量指标(GB/T18407—2001)、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 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NY5020—2001);有的省(市) 还制定了这类地方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对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的工作。
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全过程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分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内容及措施。
一、样品采集质量控制1.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根据监测目的确定采样点位,并结合当地土壤特点,选择典型、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2.采样过程标准化:采用统一的采样工具、方法和标准,确保采样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选择适当数量的样本:根据监测目的和地理分布特点,确定采样数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二、样品保存和运输质量控制1.样品保存:采样后立即进行样品的处理和保存,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样品保存,避免样品的二次污染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
2.样品运输:在采样后及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避免样品的质量受损。
三、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1.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建立符合国家要求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相关的档案记录、检测设备管理、操作规范等。
2.校正和验证分析仪器:定期对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进行校正和验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3.实验人员培训和考核:进行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包括仪器操作、分析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并建立考核机制,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四、数据分析和质量控制1.数据整理和统计:对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质量控制参数计算:根据监测方法和相关标准,计算出各项质量控制参数,如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等,评估数据的可靠性。
3.异常数据分析和处理: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查找异常数据的原因,如样品损坏、污染等,并进行重新检测或剔除。
五、结果报告和质量控制1.编制监测报告: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编制监测报告,确保报告内容准确、完整。
2.质量控制审查:对制作的监测报告进行质量控制审查,确保报告内容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样品采集、保存和运输,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操作规范,严格控制和监督各个环节中的质量问题,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为了保障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指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土壤进行监测与评估,明确土壤的质量状况,并制订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以确保土壤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环境要求。
本文将从土壤监测的必要性、监测方法以及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土壤监测的必要性1. 了解土壤质量状况通过土壤监测,可以了解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分布及迁移规律,了解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从而判断土壤质量是否达标,是否适宜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方面。
2. 发现土壤污染问题通过土壤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土壤中的大气污染物、化工废弃物、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是否超标,以及土壤是否受到了污染,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与保护。
3. 提高土壤利用效率通过土壤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土壤的种类和特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提高土壤的利用效率,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质量。
1. 实地调查与采样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情况、周围环境等信息,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按照一定的规范采集土壤样品,以获得代表性的样品。
2. 实验室分析与测试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与测试,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为后续的评估和决策提供依据。
3. 数据处理与评估对实验室测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土壤质量的评估结果,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及污染程度,为制订保护和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土壤监测结果,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保障土壤质量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据。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方案监测目的:1.判断土壤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趋势。
2.确定污染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情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资料收集:1.土壤污染与自然环境有关,包括土壤类型、土壤环境背景值、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质条件、水土流失等。
2.土壤污染与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工业生产与废弃物排放密切相关,与污染源分布、工农业空间布局有关。
3.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施用农药、化肥的累积情况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油料、电池)等。
监测项目:1.背景值调查研究要求测定项目多,以了解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水平。
2.污染事故监测仅测定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3.土壤质量监测测定影响自然生态和植物正常生长及危害人体健康的项目。
4.必测元素包括镉、总汞、总砷、铅、总铬和pH值。
采样点的布设: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
2.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应在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布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肥堆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4.采样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应采集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样品,不同镇、区的采样点尽可能选在相同类型土壤上。
采样点数量取决于监测目的、范围大小、环境状况、监测单元数量、经费和时间等。
可使用“中国土壤背景值调查研究”提出的监测点数估算公式。
采样时间和频率:应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确定采样时间和频率。
对于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可采用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的梅花形布点法,中心分点设在地块对角线相会处,一般设5~10个分点。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标确定1.调查的覆盖范围:根据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的不同,确定监测区域的覆盖范围,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
2.指标选择:根据土壤质量评价的要求和目的,选择一些关键指标,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二、监测方法和频次确定1.监测方法选择:根据监测目标和指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土壤采样、样品处理和实验分析方法。
如采样时避免人为污染,样品处理前要做好干湿样品的区分以及粉碎等处理,实验分析时能够准确测定土壤指标。
2.监测频次确定:根据土壤类型、农作物种植周期和土壤质量变化趋势等因素,确定监测的频次。
一般可每年或每个种植周期进行一次监测。
三、监测样本的采集与处理1.样本采集点的选择: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覆盖范围,确定样本采集点。
采样点要尽可能代表监测区域的特征,如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选择。
2.采样方法:采用系统采样方法,确定采样深度和样品数量。
一般采取分层采样,将不同深度的土壤分层进行采样,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四、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1.分析方法选择:根据监测目标和指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分析方法进行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物理测试和生物监测等。
2.数据处理与解读:对于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应该进行统计处理和解读。
可以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评估土壤质量的好坏,并分析土壤质量变化的原因。
五、监测结果的报告与应用1.结果报告:对于监测结果,编制报告详细记录监测过程和结果。
规范报告格式,包括监测区域的基本情况、监测方法和指标、监测结果和分析以及结论等内容。
2.结果应用: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土壤改良措施和管理建议,帮助农民合理调控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六、监测方案的评估与改进1.方案评估:定期对监测方案进行评估,包括监测效果、数据准确性和方案可行性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
2.方案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需求进行方案改进,包括监测方法的优化、监测指标的扩展以及监测频次的调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地分类 砂土类 壤土类
类 别
黏壤土 类
黏土类
质地名称
砂土及壤质砂土 砂质壤土 壤土 粉砂质壤土 砂质黏壤土 黏壤土 粉砂质黏壤土 砂质黏土 壤质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 重黏土
各级土粒质量分数/%
黏粒
粉沙砾
沙砾
(<0.002mm) (0.002~0.02mm) (0.02~2mm)
0~15
0~15
85~100
0~30 0~55 0~35
土壤质量监测
(二)土壤有机质
▪ 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 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通常可分为 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是土壤 形成的重要 基础,与土壤矿物质共同构成土壤的固相部分。
▪ 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分解后可提供 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有机质腐解后形成的腐殖质,能把土粒粘结成团 粒结构。这种结构保水、保肥能力强,类似储存 水肥的小仓库,随时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有机质 是微生物的食物,土壤有机质丰富而其他条件又 适宜时,就能促进微生物的旺盛活动。
土壤
土壤固相 (占容积的50%)
矿物质(质量占固相 总质量的95%~98%)
有机质和生物(质量 占固相总质量的2%~ 5%)
土壤溶液
空隙
空气
土壤溶液和空气占土壤总体积的50%, 且二者之间经常处于彼此消长的状态。
土壤质量监测
(一) 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由岩石经风化而来的,一般占土 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98%。矿物质直接影响土 壤性质,又是植物矿质养分的主要来源,故同土壤 肥力有密切关系。
土壤质量监测
2020/11/10
土壤质量监测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一、土壤组成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 松表层。它介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 间,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由矿物质、 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物质、土壤生物、水分 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
土壤质量监测
河流雾
图5.2
农田灌溉 雪
土壤溶液的来源
雨 浅层地下水
土壤质量监测
(五) 土壤空气 n 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
来源于大气、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的 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氢气、氮氧化物、二氧 化碳等)。 n 积水的土壤通气不良,导致对植物的危害,茶 树最忌积水,积水的土壤不应用于种茶树。
土壤质量监测
n 非腐殖物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 等)、含氮有机合物及有机磷和有机硫化合物。
n 腐殖物质:是植物残体中稳定性较大的木质素及 其类似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被氧化形成的一 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苯环周 围连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甲氧基及氨 基等,使之具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络合、缓 冲、氧化还原作用及生理活性等性能。
土壤质量监测
表5.1 我国土粒分级标准
颗粒名称
石块
石砾
粗砾 细砾
沙砾
粗沙砾 细沙砾
粉粒
粗粉粒 细粉粒
黏粒
粗黏粒 细黏粒
粒径/mm >10 10~3 3~1
1~0.25 0.25~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土壤质量监测
表5.2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土壤质量监测
(三) 氧化-还原性
因土壤中含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无机物质和有机物 质,使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 (Eh)来衡量。
Eh>300mV:氧化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氧 化状态。
Eh<300mV:还原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还 原状态。
土壤质量监测
三、土壤背景值
▪ 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的标准。 ▪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境
0~15 0~15 0~15
0~45 35~45 45~100
55~85 40~55 0~55
15~25 15~25 15~25
0~30 20~45
25~45 25~45
0~20 0~45
55~75 10~55
25~45 45~65 65~100
45~75 0~35 0~35
土壤质量监测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一) 吸附性
与土壤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密切相关。 土壤胶体:
无机胶体 有机胶体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和无 机污染物(如Hg2+、Pb2+、Cu2+、Cd2+等重金属离 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或离子交换吸附能力。
土壤质量监测
(二) 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划分为九级: pH<4.5为极强酸性土;pH=4.5~5.5为强酸性土; pH>5.5~6.0为酸性土;pH>6.0~6.5为弱酸性土; pH>6.5~7.0为中性土;pH>7.0~7.5为弱碱性土; pH>7.5~8.5为碱性土;pH>8.5~9.5为强碱性土; pH>9.5为极强碱性土。 中国土壤的pH大多在4.5~8.5范围内,并呈东南 酸西北碱的规律。土壤的酸碱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土壤质量监测
(三)土壤生物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藻 类等)及动物(原生动物、蚯蚓、线虫类等) 对进入土 壤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的 形态转化起着主导作用,是土壤净化功能的主要贡 献者。
细菌
放线菌
蚯蚓
线虫
图5.1 土壤微生物和动物
土壤质量监测
(四) 土壤溶液
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溶有土壤中可 溶成分的稀溶液,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降雪、 地表径流、灌溉、地下水。
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 ▪ 背景值(地质学):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理
1.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1)原生矿物质: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 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次生矿物质: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 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 改变。
土壤质量监测
2.土壤化学组成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 量约占96%以上,与岩石中各元素的含量相似。 3.土壤机械组成 指不同大小颗粒(沙砾、粉粒、黏粒)的相对 含量。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粒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 质有很大差异,如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和迁移、 转化能力,有效含水量及保水、保温能力等。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参见表5.1;国际制土壤质地 分类见表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