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 课《金色的鱼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 课《金色的鱼钩》教案《金色的鱼钩》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领会作者通过人物神态,行为,语言,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请看《长征》片断(运用课件播放)2.长征塑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你们已经学过了长征中的哪些故事?3.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长征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板书)学生读题4.这篇课文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呢?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有没有象征意义?还含着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草地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认读: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2.解词:回味严峻瞻仰闪烁喜出望外奄奄一息3.在预习中你有哪不懂的问题?(提出后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起解决)三.理清文章脉络1.快速阅读,课文讲一个什么故事?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这个故事,分为几部分写?说说段落起止和为什么这样划分?(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分四部分)2.学生汇报后师小结四、教师范读课文1.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感人。
我忍不住读一读.大家听好.看好.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
2.师范读(入情入境)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讲一位快四十岁的老班长为了带领三个有病的小战士走出一望无际的草地,无微不致地照顾他们而牺牲的故事)2.老班长为什么要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小战士呢?(这是党交给的任务)老班长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这个任务的?请继续学习课文.二、精读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老班长一路上无微不致地照顾病号.他们在草地上要走多少天?(四十多天)作者重点写了几天的事情?(四天:钓鱼、不喝鱼汤、命令、牺牲)(二)这四天最能体现老班长是怎样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的,认真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段.好好地读一读,再深入体会:为什么会受感动.体现了老班长什么品质?(三)重点赏析.领悟情感1.汇报最让自己感动的语段(1)出示:(3-4自然段)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1《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1《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讲述了一位老渔夫与一条金色鱼钩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绘老渔夫与金色鱼钩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珍惜资源的理念。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叙事性文章。
但对于文章中的一些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珍惜资源等主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金色”、“鱼钩”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主题,分析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珍惜资源的理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抓住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体验老渔夫与金色鱼钩之间的深厚感情。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人物等。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色鱼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金色的鱼钩 教学教案(多篇)

15* 金色的鱼钩【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长征故事,学习红军战士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品质。
语言运用:运用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老班长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感受老班长尽心尽职、舍己为人的形象特点。
思维能力:能在具体情节和典型环境中,关注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从中感受老班长的崇高。
审美创造:体会阅读小说的乐趣,感受读书的快乐。
【课前解析】关于课文:本文是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关于草地环境: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它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
面积约1.52万平方千米。
海拔在3500米以上。
由于排水不良,形成了大片的沼泽。
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
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行军时,稍不小心,偏离道路,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
【教学目标】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背景1.播放红军长征的图片(出示课件3),导入:你知道长征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长征过草地的途中。
(板书:金色的鱼钩)2.了解长征和松潘草地。
(出示课件4、5)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情节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6)课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4)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4)《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9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
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上一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为朝鲜人民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认识了为救助伤员失去小孙孙的大娘,认识了为救老王失去妈妈的小金花,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老班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注意:动眼不动口,边读边思考,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做到一目十行)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谁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a、你用的是要素串连法,对于这种叙事的文章,我们可以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b、我们再来听听这位同学又是概括的?这位同学用的是段意合并法,可以看出来你的课前文章段意的预习作业做得好。
先把每段的段意概括出来,再连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c、谁想再来说说的你的方法?你是用用小标题的方法来概括,你课前给文章加小标题的作业预习得不错。
先给文章的四部分加上小标题,再把各部分的内容合起来。
你的标题概括法比段意概括法更加简洁。
因此,我们在概括叙事文章的时候,完全可以灵活运用这三种方法。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一)、老班长为了照顾别人而牺牲了,这多么令我们感动啊!下面就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并勾画,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批注你的体会。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1《金色的鱼钩》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1《金色的鱼钩》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位红军长征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个人安危,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红军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课文中所表现出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仍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感悟来进一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教学难点: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2.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情促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资料。
2.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3.视频:准备相关纪录片或电影片段,为学生提供更多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征的艰苦历程。
然后引入本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1《金色的鱼钩》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1《金色的鱼钩》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在海边钓鱼时,钓到了一条金色的小鱼,鱼钩却卡在了鱼的嘴里。
老渔夫不忍心看到小鱼受苦,决定帮助小鱼取出口中的鱼钩。
文章通过这个故事,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教育学生要有爱心,关爱生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但对于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的把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他们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情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尊重自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引导学生关爱生命。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资料3.课件或黑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聆听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引导学生谈论对课文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了解老渔夫和小鱼的故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孩子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
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短片,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短片)这是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个纪录片,从短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1:我觉得红军过草地非常艰难。
生2:我觉得红军过草地时牺牲巨大。
生3:我觉得草地上条件恶劣,非常危险。
生4:红军过草地时缺少吃的喝的,很不容易。
是啊,红军在草地上历尽了千难万险,茫茫草地上留下了太多战士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过草地有关的故事。
(ppt1)上课!伸出手,和老师来齐写课题。
齐读课题!二、前置作业检查1、课前大家进行了自主学习,这些词语你会读吗?(ppt2)三生领读。
(预习的真不错,怪不得我听说咱们班的孩子会学习呢)2、老师还布置了一个题目,(ppt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生展示。
(谁能说的更简洁?)师:概括叙事文章,要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力求简洁明了。
(板书:老班长)三、交流感受深刻的地方老班长为了照顾别人而牺牲了,这多么令我们感动啊。
下面就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ppt4)1、谁先来分享你的感动之处?(1)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 课《金色的鱼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 课《金色的鱼钩》教案《金色的鱼钩》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领会作者通过人物神态,行为,语言,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请看《长征》片断(运用课件播放)2.长征塑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你们已经学过了长征中的哪些故事?3.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长征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板书)学生读题4.这篇课文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呢?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有没有象征意义?还含着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草地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认读: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2.解词:回味严峻瞻仰闪烁喜出望外奄奄一息3.在预习中你有哪不懂的问题?(提出后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起解决)三.理清文章脉络1.快速阅读,课文讲一个什么故事?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这个故事,分为几部分写?说说段落起止和为什么这样划分?(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分四部分)2.学生汇报后师小结四、教师范读课文1.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感人。
我忍不住读一读.大家听好.看好.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
2.师范读(入情入境)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讲一位快四十岁的老班长为了带领三个有病的小战士走出一望无际的草地,无微不致地照顾他们而牺牲的故事)2.老班长为什么要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小战士呢?(这是党交给的任务)老班长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这个任务的?请继续学习课文.二、精读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老班长一路上无微不致地照顾病号.他们在草地上要走多少天?(四十多天)作者重点写了几天的事情?(四天:钓鱼、不喝鱼汤、命令、牺牲)(二)这四天最能体现老班长是怎样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的,认真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段.好好地读一读,再深入体会:为什么会受感动.体现了老班长什么品质?(三)重点赏析.领悟情感1.汇报最让自己感动的语段(1)出示:(3-4自然段)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看课题,质疑问难。
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师:为什么这么读?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
谁还读?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啊?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默读)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三、抓线索,释疑解难。
1.抓住线索,引导思路。
师:那我想问一问,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生: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生:指导员把三个伤病员交给老班长,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知道过草地很艰苦,但老班长说他一定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去。
师:他们过草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饥饿威胁着他们。
生:同行有三个病号,走得太慢,要走出草地需要浪费许多时间。
生:我读过《草地夜行》,知道草地里还有许多草塘,稍不小心就会陷下去。
师:你会举一反三,真能干。
设想一下,如果老班长一个人过草地,他会走出草地吗?生:我想会的,他带着三个病号不都走到草地边上了吗?师:那他为什么不一个人走呢?生:他要留下来照顾三个伤病员。
生:他要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生:他自己说:“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他一个人走出去,他觉得无法向党交代。
师:用课文中的话说,他要留下来做三个伤病员的上级,保姆,勤务员。
那究竟是干些什么事儿呢?生:上级就是领导,是带领他们走出草地去。
生:勤务员就是干杂活的,帮三个伤病员做饭、洗衣服、缝衣服等。
生:保姆就是把三个伤病员当孩子一样去照顾他们,关心他们。
2.细读课文,释疑解疑。
师:那现在同学们就认真地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的?生:(自由读,边读边勾划。
)师:谁来说说?生:为了照顾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务员,什么活都干。
生:他自己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仍然用饱满的情绪鼓励三个伤员,并带领他们走到草地边上,他真是个好领导,好上级。
生:没有了食物,他愁得整夜整夜合不拢眼,后来看到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给伤员吃。
生:他看到鱼少,就自己不喝鱼汤,只吃难以下咽的草根和同志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生:当别人发现他的秘密时,他还嘱咐别人不说,不让其他人知道。
师:他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生:因为他说他是共产党员,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别人受到委屈。
生:他怕小同志知道了真相,也不吃鱼了,那他们就走不出草地了,老班长就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他想硬撑着,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师:一句话,他这样做就是苦了自己,去照顾别人,最终能完成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是吗?生:老班长为了三个伤病员最终倒下了,临死前还记挂着三个伤病员,还想着自己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他真的是舍己为人,一点儿都没想到自己。
3.精读句子,体会感情。
师:课文中有些句子读了让人非常感动,你认为呢?把你认为感动的句子勾划下来,多读几遍,要读出感情来。
生:(勾划,朗读)4.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品读。
(略)四、集全文,提炼中心。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生:老班长是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生:老班长舍己为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这体现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
生:从老班长身上我想到了那个倔强的小红军,为了别人,宁愿牺牲自己。
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对老班长的内心逐渐了解,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五、前后呼应,发展思维。
1.抒真情,点明题目。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不太好)师:我听出来了,老班长的牺牲让你们难过,伤心。
但是,活着的人只是难过行吗?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我觉得小梁不只是悲痛,为了完成老班长没有完成的任务,他们必须坚强。
生:老班长的牺牲让小梁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为了老班长,他必须擦干眼泪,顽强地带领两个小同志走出草地去。
师:说得很好,你们的意思是要“化悲痛为力量”,是吧?那你们俩给大家读一读?生:(读)师:读出韵味来了,我想起一句歌词:“擦干眼泪挥挥手,迈开大步向前走!”男生全部都来带着自己新的感受来读读。
男生:(读)师:刚上课时,有同学对题目提出了疑问,现在可以解决了吗?生:是老班长用鱼钩钓鱼来救活了三个小同志,使他们顽强地走出了草地,所以课文用“鱼钩”做题。
生:金子是高贵的,而老班长的精神同样是高贵的。
生: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就像一盏灯,点亮了革命者前进的方向。
生:我从那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身上看到了老班长那颗金子般的心。
2.唱歌谣,提升感情。
师:说得太精彩了。
那你们能不能说说,“我”为什么要把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生:“我”把鱼钩包起来,是想表达“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生:“我”把鱼钩贴身放着,每当看到它,就会获得无穷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生:“我”把鱼钩收藏起来,是为了革命胜利后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教育子子孙孙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舍己为人,忠于党,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师:听了你们的精彩发言,我知道你们已经领会了这篇文章的精髓。
恭喜你们,你们会读书了,你们是好样的。
是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
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王若飞、狼牙山五壮士、倔强的小红军……不都是这样的好战士吗?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把我们的祖国,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生: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3.发展思维师: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呢?(佚名)二、选择题2.情在高处李小萧①大约七米的距离。
②我紧握着枪托,手心里渗出了一把汗。
小心地深呼吸一口山间潮湿的空气,努力把狂跳的心稳定下来,又取下眼镜仔细擦了擦。
我已发了誓,不击中它今生就不再摸猎枪。
③那是个骄做的家伙。
尖曲的喙,强硬的躯,鸟黑而莹绿的羽。
脖边还围着一圈浅褐色的纹锦,就像古希腊勇士的桂冠。
它昂首站立在那岩石上,扇起的翅膀嵌在白蒙蒙的天空上面,于是属于鹰族的野悍与霸气就展露无遗了。
我看不到它的眼,它正盯着自己爪下的猎物。
一定是个年轻的家伙——岩鹰!④我突然感到有股热血在胸里面沸腾了起来,它正全神贯注地撕扯爪下的猎物——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那是一只雏鸡。
⑤它突然昂起头来高叫了一声。
隐没了的太阳一下子从阴翳的云层里挣了出来!山岩上风在猎猎地吹,清凉的鸣声回荡在山山峦与苍穹之间。
这才是真正的鹰之唳!那被霞光镀了的剪影,不啻为一座真正的力与美浑然天成的伟大雕像。
我心里忽地一动,枪在中途停住了。
⑥它居然对爪下的美味只撕不吞!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它已把一切都完成了。
天是如此的蓝,风又变得如此的清。
它募然欣喜地高叫了两声,拍拍翅膀,消失在岩边。
⑦我一下子从震撼中清醒过来,心里一阵难耐的懊悔。
但那问号依然盘旋脑际:这冷酷与嗜杀成性的鹰竟会弃猎物而去?⑧我刚要失望地起身,突然从天空传来一声熟悉的鹰鸣,急忙伏下,心又狂跳了起来,紧盯着声音传来的地方。
是它!只不过还携了一只鹰来。
我以为是它的爱侣,但仔细观察之后,发觉自己错了。
那是只苍老的岩鹰,很老了。
它的羽毛在阳光下灰蒙蒙的,且脱落了不少,好像还受了重伤,一只翅膀耷拉着。
脚无力地蜷成了一个“7”字形,它的脖子转动也很困难,也许根本就不能转动!年轻的鹰把它轻轻地放在向阳的岩石上,然后叼起猎物,一块块地喂它。
⑨我静静地看着,托枪的手悄然垂了下来。
①年轻的鹰在笨拙地喂着,显然它只习惯大力撕扯暴吞,做这种温柔的动作还笨拙得可爱。
它的大喙不时错过老鹰的嘴,有时还忘了松开。
但老鹰自始至终都在安详地接受着,那半闭的眼中,流露出的也全是爱和满足。
①天很蓝,风很清,我的眼睛开始潮湿。
②年轻的鹰每喂完一口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叫。
有好几次,老的鹰把嘴闭上了,不肯张开,只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它。
但它都轻轻啄开老鹰的嘴。
那分明还带着少年的任性和撒娇!是的,它明白母亲(或父亲)的心,尽管它也确实很饿了。
有好几次叼在嘴里的肉差点本能地吞下去;尽管再找到如此鲜美的野味已很不容易,但它宁愿去喝涧里的水充饥,也不肯吃一块给母亲(或父亲)的食物!我的泪开始大股大股地往外涌,我不敢站起身,生怕惊动了那深情的两代鹰。
我只有用泪水模糊了的眼,定定地望着那正紧紧依偎着晒太阳的两只鹰。
不看那美丽的流云,也不听那柔歌似的松涛。
④没有照相机,但我的心已摄下了这一生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一幕。
①那一年,正是我因一双皮鞋跟父母闹翻的第一次出走。
反思自己过激的行为,我当即决定下山。
下山后,我马上还了朋友的猎枪,搭当天的末班车回家了。
1.作者的思想情感由发现岩鹰后狂喜激动,经历了三次变化,请逐一概括填出。
(每格5个字左右)狂喜激动2.文章第⑥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中都写到天“蓝”风“清”,反复描写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3.文中第③自然段和第⑧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分别描写了小岩鹰和老岩鹰的外形,它们的外形各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这两处的外形描写有什么作用?4.你如何理解第14段画线句?5.你听说过“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句话吗?如果没有,请你试着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一下,然后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1.难过失望感动欣赏省悟反思2.这里的环境纯净美好,衬托小岩鹰给老鹰喂食举动的美好、感人。
3.小岩鹰健壮、美丽。
勇猛和旺盛的生命力,老鹰苍老无力,受了重伤,生命垂危,为后文写小岩鹰喂食和老岩鹰接受喂食埋下伏笔。
4.虽然“我”没有照相机拍下这感人的场景,但“我”会永远记住两只岩鹰之间的深情,并警醒自己,以此为榜样,学会去理解和关爱父母。
5.略3.忽略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先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跪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完全不放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绿嫩绿的小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