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生活即是禅,禅即是生活

⽣活即是禅,禅即是⽣活⽣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代⽣活条件下的具体应⽤,它以佛所说教义为理论依据,默契⼈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活。
禅宗是汉传佛教最精要、最重要的部分,虽然其源头直指灵⼭⼀会,但其实融⼊了很多中国传统⽂化内容和⼈⽂精神,是完全“汉化”了的佛法。
禅宗强调“不⽴⽂字,直下承当”,“直下承当”是要在⽇常⽣活中完成的。
所以禅不离于我们的⽇常⽣活,禅就在⽣活应⽤之中,或者说,禅就是⽣活本⾝。
我们要求得解脱,要证悟到禅的境地,就要在⽣活中体味,在⽣活中落实。
在⽣活中觉悟⼈⽣,奉献⼈⽣,这是⽣活禅所追求的⽬标。
我国茶⽂化诞⽣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佛教发展不谋⽽合,所以佛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
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饮茶便成为当时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茶道是茶⽂化的核⼼,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我完善、⾃我认识的过程。
茶⼈通过品饮⽽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
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
由此可见,茶道在很⼤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上。
茶⼈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
茶道修持和⽣活禅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道”是不不可思议的,需要在⽇常⽣活中实修实证,最终得以顿悟。
⽣活禅是佛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种修⾏理念,不但适⽤于佛教僧众,也适⽤于在家居⼠,是⼀种应时应机的⽣活禅法,值得⼤⼒提倡。
⽣活禅将⾼深的禅法落实到具体的⽇常⽣活中来,⽣活即是禅,禅即是⽣活,禅和⽣活打成⼀⽚,如茶和⽔⼀般,茶味即是⽔味,⽔味即是茶味,茶⽔交融,密不可分。
这种修⾏理念不仅默契佛陀的本怀和佛法真意,⽽且特别契合现代⼈的根基,是⼀个很好的修⾏法门。
⽣活禅的要旨就是要将禅法落实到⽇常⽣活中去,落实到饭⾷茶饮、⾏住坐卧中去,落实到举⼿投⾜、扬眉瞬⽬中去,在⽣活中时刻关照⾃⼼,在⽣活中觉悟,在⽣活中解脱,在⽣活中落实禅修。
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

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
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生活中有禅,禅在生活中。
倡导心理禅,目的在于帮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心灵的安静和生活的意义。
现代人的五欲八风
天地之间,人类是最具感性的动物,往往由于感性的活泼和冲动,而生起烦恼之心,发起执著之念,被困在牢不可破的自我意识之中,倍受迷惑却沾沾自喜,而多数是沉沦于:财色名食睡的贪欲之中,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之中。
人心向往快乐无忧,期盼日日是好日,然而现代人的烦恼却与日俱增,压力和焦虑不断袭来。
今天的社会已与古代社会有很大不同,然就人的心理、情绪而言,古今仍有许多相通之处:顺境中免不了贪欲无厌,逆境中可能怨天尤人。
现代人一方面过度沉迷于科技发展的物质享受之中,另一方面却陷落在精神的饥渴和失落之中。
在文明跃升和教育发达的时代进步之中,人类竟暴露出严重的割裂、矛盾、彷徨和空虚的心态。
人类创造了时
尚和潮流,但时尚和潮流却反过来拖累了人们,周而复始,欲罢不能,疲劳与失神成了人们普遍的症状。
不少人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焦虑不安,孤独无依之感!
上述五欲八风,像一张严密的网,将现代人一个个被网在里面。
于是各种神经症、强迫症乃至人格分裂、精神分裂的现象就加剧了,世人的焦虑、不安、苦闷和绝望如抑郁的云彩一样压在我们头上。
早在西方文明发现催眠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了禅的智慧,知道以禅治心病,他们相继在这片美好的天地里逍遥安生,让心灵获得一个高远、清静、和谐、圆满的美好境界。
禅,早已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之中,照耀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千古长夜了。
禅的突破与超越性。
【禅言】禅与生活的关系

【禅言】禅与生活的关系
禅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中国禅宗认为。
“禅”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挥功用,一旦脱离了生活的载体,就变成了空洞无物的苦修。
因此,佛说:“禅即是生活”。
所有修行者都是一样地穿衣,一样地吃饭,“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有了“禅”心,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和情趣,由此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藏有禅机了。
其实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并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也不是佛教专有的名词,而是自然天成的本来而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即是生活,生活即是禅。
禅与生活

禅与生活一提到“禅”我们都会觉得太过深奥,其实只要用心,禅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禅是什么?禅,是思维方式;禅,是生活的智慧。
我们也许永远和晨钟暮鼓、习经参禅的生活保持着遥远的距离,但只要用心,就会发现吃饭睡觉、担水劈柴是禅;一句话、一个手势也是禅。
佛法的要义包括在禅学里,但一般人所体会的禅,往往停留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阶段。
殊不知‘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艺术。
透过“禅”,我们可以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幸福美满的人生。
因此,目前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禅的智慧,特别是生活在紧张、忙碌而又多欲的现代社会,最需要禅的洗涤,恢复心灵的自由,披露生活的真情。
“禅”,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的定义是:“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名禅定。
”又说:“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由此,可知“禅”在现代的意义,乃是要具有“超越”现实之是非、善恶、美丑、生灭等等对立法的智慧,不为外在尘劳的事相所影响,同时在内心中常存正知正见,具有宽容的人生观,这就具有“禅心”的人了。
换言之,一个人必须懂得放下一切虚荣,放下跟别人互别苗头,放下不合理的欲望、烦恼,这是佛法上所谓的“真空”;然后依据自己的本质,自在地生活,好好的实现人生的抱负,这是佛法上“妙有”的境界;而“真空妙有”就是“禅”,也就是要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不被外境所影响,如此在现实生活当中,便会过得快乐和自在了。
“禅”也教我们在人与人相处时,要留有“空间”,如此彼此就没有计较、没有对立,友谊自然就流露出来。
例如,家庭、社会或国家的每一成员,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宽容和尊敬,彼此就会减少摩擦,这就是“空间”,也就是“禅”的智慧。
一个冲突、一次车祸、一起战事、一场灾难,都是因为失去“空间”或“禅”的智慧而造成的。
因此,在禅者的眼里,“宽容”是性情的空间,所以有容乃大;“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所以要稍安勿躁;“戒律”是自我的空间,所以要遵守戒律,才能不役于物;“布施”是实现慈悲的空间,所以有布施才有欢喜。
禅,是一种生活的意境散文

禅,是一种生活的意境散文禅,是一种生活的意境散文一个人的时光,喜欢坐禅,听禅和意禅。
禅是一种心念,是一种思想,是对人生的开悟,是参透红尘的起落。
坐禅,是喧嚣的岁月里守得住一颗浮躁的`心,看万物变化,观星辰流动,生死之间,哪一样尘事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听禅,是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知世间所有的真情。
感动生命的存在,感恩今生的相遇,滚滚红尘,花开花落,分分离离的情缘亦如流水来去的淡然,不悲不喜,不贪不念!意禅,是定中花开见佛,一朵花是禅,一片叶是禅,一杯茶暖了凉了也是禅。
芸芸众生,刹那回眸,刹那转身,在刹那的结缘了缘间,禅已入心,禅已入定。
禅是细小如微的沙尘,禅是身边无处不在的踪迹。
明窗净几,独坐书房,一轴画卷,一炉梵香。
对月莫问情冷,捉酒莫道柔肠,愁饮清冷,病饮痴心,只叹,光景一壶,四季交映,衣衫微凉,幽香无处。
携琴弈,伴孤寂,空误良宵伴终老。
莫问前尘,莫问后世,叶落落无声,醉花花不知。
夜里青灯,蒲团沉甸,钟声暮远,木鱼声声,在家出家,在世出世,洗禅浴耳,心静神清,只看,幽幽烟霞云雨香,红尘繁处绕梵音。
寻一处清幽,望一泓碧水,听几许清波,入耳边悠悠。
研一方天地,泼一墨心情,落一块青石,点几笔烟云。
于寂寞的尘光里,轻吟心事,素手纤纤,独卧青云下,喜闻暮鼓声。
一山,一水,一禅,一寺,沧海桑田,尽收眼底,观一花一木,悟一生一死,红尘来去,皆做轮回。
静看世间百态,净扫繁华喧嚷,境地无所无求,淡泊世事缤纷。
种一树含泪的菩提,洗尽满身的尘埃,在馨香煮酒的时光里,捧一杯清茶,握一卷书香,在经文里彻悟,在蒲团上修行。
一个人,只想择一处安静的幽间,看晨起朝露,嗅拈花清香,青衣秀发,临风沐月。
煮一杯清茶,品一番滋味,三千尘沙遮不住禅定的青瞳,碎一地残花,看一世轮回,三千痴梦断了那寂寞的年华。
烟帘碧影,青石案上,铺一张新宣,碾墨生香,绘三生尘事,描百般柔情,万年的红尘也只是一纸的聚散。
夜冥风静,魂化佛经,蒲团禅坐,万物空境,人间花事,如一指萧音,曲曲缠绵,曲断人去,一寸柔肠疼了生生世世的思念,一句佛号彻悟了三生三世的刹那。
(完整版)充满智慧的生活禅语

充满智慧的生活禅语1、是人就需要自由,是人就应该有慈悲心,是人就应该懂修炼,是人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影响身边的人向善。
2、心中无欲真解脱。
“无欲”并不是什么都不要,或什么都不做,而是忘我地、无我地、不为我地去要、去做。
只有达到无欲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热爱自然,融入自然,此时哪怕只是见到一片树叶,你也会感到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3、悟道之人如何待事?时时刻刻保持内在的觉知,对事物清楚明了,又不加以分别。
事物就是事物,它没有属性,一旦你给它下了定义,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而我们普通人则相反。
4、生活中遭遇的所有的困难与挫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创造力,把我们打造成完美的人。
5、生活的最髙境界是慈悲、知足、感恩。
具体表现是简单、无欲、解脱、自在。
6、幸福和富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放下了多少。
对物质世界的一切越执着,越说明你是它们的奴隶。
内心一丝不挂,才是万物的主人。
7、“放下”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而是放下你对事物执着的心、贪恋的心,放下你的私心和顾虑。
但是,责任心,利益集体、利国利民的心和团队精神是不能放下的。
“手中有权,心中无权”“手中有钱,心中无钱”……若对财色名利世间的一切都能如此,还需要放下什么?8、过分地追求外在的一切,心灵才会变得浑沌、污浊、空虚、彷徨。
大自然是心灵真正的净化剂,万物的灵魂就是大自然。
我们应该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9、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惟一、永远的依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我们应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宠。
10、是因为你的心没有敞开,没有读懂这个社会,接受这个社会,才会感到孤独,甚至漂泊。
惟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接受一切,容纳一切,才会感到充实、宁静、祥和,与万物同一体。
11、生命的价值远远超过世间任何物质的价值。
可是現在的人恰恰相反,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方向,对物质过分地贪求,物欲高涨,忘却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荒芜了生命,实在可悲可叹!12、真理不分彼此,更不分种族与宗教。
一心向佛的禅语

一心向佛的禅语
一心向佛的禅语,启迪人心,提高人们的思考与品行,帮助人们追求
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禅语:
1. 禅定是你心中的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你的真实内心。
2. 人生的路途在平静中探索,平静是如此神奇而又灵性的力量。
3. 慈悲和智慧是内心的种子,只有培养它们,内心才会出现改变。
4. 活在当下,超越烦恼,这才是内心真正的自由。
5. 念念不忘,情牵佛心,用心修持,福祉自然临。
6. 摆脱烦恼,舍去执着,净化心灵,回归内心的平静。
7. 禅道不仅是对命运的抗争,更是对自己内心的认知。
8. 只有内心强大,才能面对一切风雨,内心的平静就是最好的护身符。
9. 无爱无痛,执爱即痛。
放下执念,远离痛苦。
10. 健康的身体建立在健康的内心之上,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是健康的基
石。
11. 内心的平静可以看透一切,洞彻自己的执着,了悟生命的真谛。
12. 禅修不仅是静坐冥想,更是对自我、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入探索。
13. 珍惜当下,远离浮躁,才能突破现有的瓶颈,迎来新生。
14. 禅语自有其内涵,体会自有其妙处,真正理解需要自己亲身实践。
15. 无为而治,这是禅道的真正意义,内心的平静才是永恒的荣耀。
这些禅语指引我们,帮助我们走向内在的平静、安宁和智慧,让我们不断提升自我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自信和清明。
禅意人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度有智慧的人

禅意人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度有智慧的人滚滚红尘,争争世道。
看过的是云烟,走过的是人生,尝过的是苦辣,回味的是甘甜,经历的是沧桑,成就的是尊严。
我们的心也有疲惫的时候;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读点禅语,感悟下人生,净化下灵魂。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
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珍惜眼前人。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
有智慧的人,却的了解自己。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心善,事事皆善;心美,事事皆美。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安详方能静观,静观方能明晰,明晰方能行动。
喜以度为贵,怒以忍为贵哀以节为贵,喜以趣为贵。
不求是贵,少病是寿,够用是富,无欲是福。
人生苦短,我是认为在事业上工作上要抱入世的态度争一争,但是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要抱出世的态度,淡泊一点,朴实一点。
好的句子能够指引我们的人生,记得转发和收藏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时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
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文化”,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又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一
禅,又称“禅那”,有“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义,习惯与禅定、禅修、禅法等并称而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
禅是源于印度的一种禅定方法,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了佛儒道文化信仰体系中普遍施用的一种“开悟见性”之法,进而演变成“安身立命”的一种生活智慧,传承至今。
《六祖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现象所迷惑所束缚,也不能被内在意念所误导所纠缠,内心保持冷静与平和,举止能
够自持与理智,心行相应,清净善美,就是禅定。
这有如《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作为一种方法,禅有“坐禅”之意,如达摩面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而到达“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寂静思虑,身心轻安;作为一种智慧,“禅不用坐”,而实现“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身心合一,生命升华。
因此,禅或禅定,就是要让我们面对现实的诸多现象进行内在反思,透过生命的现象探求其内在的法则(法性或佛性),并能在体认有关法则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得到心灵的安顿、精神的超越。
因此,禅是一种省察的方法、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人生的智慧。
当然,如果执著于禅修,或者在禅修中偏执于“顿悟”与“神通”,或者只是用禅的外衣去包装纯粹物质利益之企图,那必将会“著静落空”,背离“直指人心”之宗旨,最终也必将事与愿违。
因此,我们谈禅、谈禅定,不能谈玄说妙,不能脱离人生实践,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人群。
禅的境界、精神和智慧,恰恰就在于生活中的行走坐卧、举手投足间,只有通过生活的实践与社会的考验,才能得以体现和彰显。
禅与生活是“不二法门”,在生活中禅修,在禅
修中生活,拥有生活的智慧,享受智慧的生活,这正是禅的“实践性特质”。
面对生活,禅的方法能使我们冷静与清醒。
何为“生活”?梁漱溟先生在其《人生的三路向》等著作中,曾主要依据佛学理论,从“生活”概念说起,引发出“人生的三路向”与“文化的三路向”,并对东西方文化与哲学作出比较和探讨。
在他看来,文化涉及的不是个体的人,而是在相对稳定的社团中的人的生活,文化的问题实际上归结为生活的问题,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
生活就是“意欲的相续”,由我们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形式演变成一个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不同形态,产生不同的社会与人生之发展路向。
其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之不同,在于其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
禅对生活的态度,就是从整体的、关联的、连续的生命互动过程来理解的,将生存和死亡、快乐和痛苦、染污和净化、系缚和解脱等相对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彼此相依、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加以思考。
这样,生活就不是分离的、零碎的和孤立的状态,而具有了联系性与普遍性、变化性与丰富性。
所以,生活不应当只是一种机械的曲线回环与重复,更不应当只是满足个人贪欲的无限膨胀与独享。
二
我们在生活中的诸多焦虑与烦恼,根源于“我”的执著以及由此产生的私欲上的“贪”、情绪上的“嗔”、思维上的“痴”,即所谓贪、嗔、痴“三毒”。
这种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错谬,严重毒化了我们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欲望的物质化、享乐的工具化、情感的技术化、道德的价格化、人际关系的交换化,使人逐步成为“物”的复制品。
物欲是迷失心灵的直接原因。
一个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宇宙万有作为自己强取豪夺的对象时,将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凌驾于无限的生命之上,于是,所有的冲突和矛盾就将成为必然,不满、愤怒、失望、忧郁、绝望等也就难以避免,成为生命的障碍。
当我们迷恋于荣誉、财物、地位等一切身外之物时,就会丧失理智,不择手段,暴力和伤害就在所难免,社会难以健康发展,世界就无安定和平。
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审视与反省,进而不断校正与明确生活的追求和目标,体验生活的和谐与美妙,我们的生活将不再是枷锁和负担,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就会真正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唯有这样的生活,才可能让生活真正实现“相续”,它不再是染污的、私欲的、低劣的,而是净化的、无私的、高尚的。
禅的智慧,能使我们生活得达观与自在。
生活中,不少痛苦来自于心灵的封
闭与精神的僵化。
看破、放下、自在,是禅的智慧。
世间万象,特别是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时代和个人的因缘聚合、因果相应,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希图任由主宰而恒常不变都不可能,即所谓“诸法无我,诸行无常”。
洞悉了这一法则与真理,就是“看破”。
“看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让我们看见“我”的虚妄和自我的真相。
但我们还需要落实在行为上,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就需要“放下”。
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与愉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放下。
在现实生活中,大致有这样三种现象:提不起,放不下,没有担当和责任,却只想名利享受;提得起,放不下,能够奋斗,却贪恋权力;提得起,放得下,能随缘进取,也能顺应机缘舍弃,得失坦然、宠辱不惊。
放得下,是为了进取和包容;只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在禅的境界中,应当有这样的显现: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融通的心;放下融通的心,提起自在的心;彻底放下,从头提起;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因为慈悲,所以提起;因为智慧,所以放下。
生活其实就是放下的过程,只有经过了生活实践的验证,才能确认自己是否真正地放下了。
这绝不是做些表面文章就可以奏效的,没有彻底的放弃自我执著,是做不到“如如不动”的,也是不会自在的。
自在,
是一种禅境,更是一种生活情态,乃至生命状态。
人要生存要生活,但要活得心安理得,活得自自然然,活得有品格有格调,才是真自在,这是一种从心底里透发出来的彻底达观、轻松、愉悦。
有禅诗云“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自在,生活便如“雨过竹风清,云开山顶露”一般的灵动与净明。
三
禅的生活,与道德践行相始终。
人的一生,就是做人做事的历程。
做人做事,应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以善法,扶助自心”。
坐而论道容易,起而躬行不易。
而禅的效能最明显的莫过于心灵净化与道德提升,能够对个体乃至群体的社会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持续的精神支撑。
禅宗祖师达摩之禅法,特别强调理论(理入)与实践(行入)并重,以理导行,以行彰理,理行合一,普利众生。
赵朴初先生曾说:“我们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
”星云大师提出当代“人间佛教”理应“重视伦理道德”与“奉行慈悲喜舍”。
当前颇为流行的“生活禅”的奠基人净慧法师在《生活禅钥》一书中,提出任何人只要想
获得“时空的自由自在”,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修养功夫:道德的约束、信仰的规范和良心的养成”。
为此,他提出做人与做事各需遵循的“八字方针”,即做人要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要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并提出做人与做事应该是一体的,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人做好了,事也在其中。
做事的八个字,实际上还是讲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当中的不断升华与圆满。
事实上,做人与做事的这些标准,总括起来都可以归为伦理道德的范畴,无非前者注重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后者注重的是社会的伦理关系,归结到人自身、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情操与品格上。
这样,就把个体的尊严、幸福与社会的和谐、完善圆融在一起了,在自利、利他的社会实践中,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
(作者:刘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