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控制—— 整体 框架 》 提 出 内部 控制 包 括 五个 要 素 : ,
内部 环 境 、 险 评 估 、 制 活 动 、 息 与 沟 通 、 风 控 信 监
督 … 。20 1 02年 7月 , 国 国会通 过 的《 班斯 一奥 美 萨
克斯利法 案) 0 ) 4条款 , 4 第一 次对 财 务报 告 内部 控制 评价 的有 效性 提 出了 明确 的要求 。 目的是加强 公 司 内部控制 的有 效 性 , 防止 公 司欺 诈 案 愈 演 愈 烈 L 。 2 J 20 0 4年 1 0月 , 0 0 委员 会 在 原有 的基 础 上 又 推 C S
5 5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活动 、 信息 与 沟 通 、 内部 监 督 五个 方 面 组 成 J( ) 7 1 :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 包 括治 理 能力 和管 理 能力 , 是 企业 实施 内部控制 的 基础 。在 评价 时应 该考 虑 : 治
内部环 境
理机构与职责分工、 经营理念、 人力资源政策和诚信 道德价值观等关键点 。( ) 2 风险评估。任何企业在 经营活动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 的风险, 并对其生存 和竞争能力产生影响 , 可归纳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
险 。风 险评 估的作 用 是识别 、 估 和管 理影 响经 营 评 目标 实现的各种风 险。因此 , 价时应该 考虑 : 在评 企 业的 内部风 险和外 部 风险 。( ) 制活 动 。控制 活 3控 动是企业根 据风险评估结 果 , 采用相应 的控 制措施 , 将风险控制 在可承受 的范 围 内。控制 活动包括财 务 报 告层面 的控 制和业务活 动层 面 的控制 。本文 以工 商企业正 常经 营 的八 个 具体 业 务 活 动 为 例 建立 指
程序与方 法 的应用 、 审计 成本 的节 约 、 审计 效率 的提 高和审 计 风 险 的 控 制[l 水 澎 、 3。吴 陈汉 文 、 贤弟 邵 和饶 盛华认 为 , 有 上市 公 司必 须建 立 健全 内部控 所 制 体系 、 立 内控 信 息 披 露 机 制 、 强 外 部 监 管 力 建 加 量 【 。朱荣恩 、 唯、 4 J 应 袁敏认 为 , 早建立一套完 整 应尽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 _ 通过金析我 国 _ 上_ 市金 司 一 内部控趔j } _ 价盎 在的 一 问题一煎 究 一 我一 国上 市 _ 公 司一 内 部揎制督 偷搓型的_ 构建 , 客 观业啦我国 上市 _ _ 奁一 内叠控制进 援价_ 丛 整体 上 价 上_ 市叠司一 瓠控制. 的强盟猩庹 便于 董 墨盎丞l 取 攒拖 一 防蓝
业 定性 和定 量分 析 ,建 立 内部 控制 综 合 评 价模 型 ,从 而能 够 比较 客 观地 对 上市公 司 内部控 制进 行评 价 ,以期 对 上市公 司有 实 际的参 考意 义 。
二 、我 国 上 市 公 司 内部 控 制 评 价
的 缺 陷
定 的《 内部控 制规 范》 主要 是针对 一般
控制设计 的基础上 , 按 照 独 立 审计 准 则
2 0 0 2年 7月 ,美 国 国 会 通 过 了
的第 9号 《 企业 内部控制 与审计 风险》 规定 的环境控制 、 会计系统控 制和控制 程序 三方面要素 , 评 价 内部控 制设 计 的 合理性 和完整性 , 测试和评价 内部控制 执 行 的有效性 、 形 成 审核意 见 , 并 出具 审核报告 。 上市公 司虽然 意识到 了内部 控制的重要性 , 对 内部控制进 行 了积极 探索, 但 由于上市公 司内部控 制是按 照 部门或者行业法 律法规 的要求 建立 的,


研 究 背 景 及 意 义
响程 度 的差异 很大 ,风险 的确 认 与计 量 所 承受 风 险程 度 能 力 差别 也 很 大 。 因而 ,大 多数 上市公 司仅 依靠 注册 会 计 师对企 业 内部控 制进行 审核 并 出具 审核 报告 , 从 某种 程度 上来 说 , 超越 了 注册 会计 师 的专业 胜任 能力 ,已不 能 满 足 上 市 公 司 的 内部 控 制 目标 的实 现。 内部 控制评 价 必须实 现 内部化 , 将 内部控 制评 价按 照不 同主体 的需要 出 发 ,采取 不 同的程 序和 方法对 内部控 制进行 全 方位 的评价 。 ( 二) 内部控 制评 价 内容不 明确 内部控 制评 价 的内容 是 内部 控 制 评 价 的基础 。内部控 制标 准委员 会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构建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构建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构建【摘要】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

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目标设定、评价方法和实施程序等。

然后阐述了构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方法和实施过程,分析了该体系可能面临的关键问题。

最后强调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对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论指出,上市公司应不断完善自我评价体系,以确保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市公司应重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构建、构成要素、方法、实施过程、关键问题、重要性、经营管理、持续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评价结果不真实、不客观,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和风险控制能力;一些上市公司在构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时存在着方法不当、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当今企业管理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探讨,为企业提供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指导和思路。

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深入了解该体系的基本组成结构和要素,为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探讨构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构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为企业提供实际操作的方法和路径。

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模型的构建

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模型的构建

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模型的构建作者:郑蒙娜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30期【摘要】文章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基础构建上市内部控制指数。

内部控制的目标有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和资产安全这五大目标。

构建该指数关注的重点在于企业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文章构建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即内部控制指数模型由内部控制基本模型和内部控制修正模型构成。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指数模型一、引言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是内部控制建设、评价和审计的完整体系。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如何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文献研究国外关于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文献中关于内部控制指数设计的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以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为依据;二是以企业自愿披露的关于内部控制的信息为基础设计的指数;三是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基础设计的指数。

Leone(2007)总结了前人的观点,列出了内部控制缺陷的风险指标,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风险因素,包括组织的复杂性和变革;二是内部控制相关投资,如财务困境;三是其他相关风险;四是发现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激励因素。

Botosan(1997)较早较完整地定量化了公司水平的披露指数,该指数分为五个部分。

Moerland(2007)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公司层面构建了内部控制指数。

Chil-Yang Tseng(2007)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企业风险管理的四大目标为基础,构建了企业风险管理指数。

国内的文献中,陈汉文(2010)总结了现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

二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

三是通过构造指数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的构建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的构建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的构建作者:赵爱玲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04期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制度存在缺乏清晰的工作步骤和程序,缺失内部控制评价工具的相关准则,信息披露的责任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适合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框架体系应包括: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外部审计师审核鉴证、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等三部分内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外部审计师审核鉴证应具有相互独立的工作步骤和业务流程。

自我评价报告与鉴证报告共同构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报告。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架构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4-0048-04一、引言在上市公司中建立和推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增强公众公司对外披露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避免或减少公众公司财务造假,已得到众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广泛共识和积极推行。

我国自2007年开始,要求境内上市公司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公开披露。

2008年6月,由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征求意见稿等配套性制度,并开始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鉴证。

《基本规范》的核心内容较多地吸收和借鉴了美国的COSO框架。

同时,财政部截止2009年4月已发布的27项《企业内部控制引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内容丰富全面,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准。

应该说,我国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制度规范建设方面是较为科学和全面的,也是比较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

但是,上市公司参照这些规范建立的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则必须通过公司管理层自我评价和外部审计师审核鉴证后才能得出结论。

而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正是我国目前内控体系总体建设的薄弱环节,相关技术标准缺失,内控评价和报告体系的构建尚处探索阶段。

浅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公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下称指引,并规定上市公司分别于2007年起开始执行,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司层面、控股公司和附属公司层面以及公司各业务环节层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出具鉴定意见。

根据《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如何建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原则和主体1.评价原则根据《指引》,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遵循下列原则:(1风险导向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2一致性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采用统一可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3公允性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事实为依据,评价结果应当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4独立性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机构的确定及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应当保持相应的独立性。

(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适当的成本实现科学有效的评价。

2.评价主体《指引》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结论的真实性负责。

”将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主体规定为“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个模糊不确定的对象。

一般认为,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是指单位内部审计的部门和外部的注册会计师。

对于高级管理层,可由外部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评价。

如果由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这部分,结果可能会不理想。

因为内部审计部门一般来讲隶属于董事会的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于企业高管,审计权力有限。

外部会计师相对独立,评价更具有客观性。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结果和政策等内容,可由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组织架构》(征求意见稿第八条中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包括“根据董事会、监事会或经理层授权,具体组织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事宜”。

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

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

理论探索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文/韩兴国 蔚 娇*摘 要:目前,国际金融风险已经引起了金融行业的高度重视,上市公司与金融市场相辅相成,上市公司牵动着金融行业的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正处于整合与国际化的发展阶段,而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因此,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

文章梳理了国内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采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结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风险管理0 引言为了确保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内部控制执行良好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相继建立了内部控制评价模型。

其中,美国基于监管或监督的观点建立了管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建立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注册会计师审查委员会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

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规范》)实施的有效性,可以借鉴美国、英国等国的做法,分析我国制度环境,建立适合我国制度环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模型[1]。

1 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指标中表明: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多个领导层和基层员工共同执行的过程,以完成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评价通过反映关键信息,测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整有序进行,主要为增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企业内部体系,建立优质的内部管理环境。

检测企业内部评价指标最好的方式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评价的主题和对象、目标、办法等方面。

通过确定评价系统的这些方面,可以运用内部控制信息的精确反映来更好地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1 内部沟通机制较差内部控制完整开展和上市公司开展的各个方面有关。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责任不只应下放给内部审计部门,员工也应积极参与公司的发展建设。

在内部控制建立的过程中,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承担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责任,以确保审计部门顺利开展内部控制体系。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战略指数构建与应用重点分析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战略指数构建与应用重点分析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战略指数构建与应用重点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护和规范公司资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预防和降低风险所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战略指数的构建与应用对于提高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战略指数的构建方法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战略指数的构建1.内表控制与外部控制指标。

内表控制指标是指公司内部制度、流程、人员等方面对风险的控制力度,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审计、风险管理等指标来衡量;外部控制指标是指公司对外部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包括金融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的指标。

将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构建综合的内部控制战略指数。

2.关键业务领域的风险指标。

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差异很大,因此需要根据相关行业的特点构建相应的内部控制指标。

例如,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高,可以构建与这两个风险相关的指标。

3.定量与定性指标的结合。

内部控制战略指数的构建既包括定量指标,如财务风险指标、风险管理指标等,也包括定性指标,如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性、风险意识等。

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的结合,可以全面评估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

4.权重的确定。

不同指标对内部控制的贡献度不同,需要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来确定权重。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来确定权重。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战略指数的应用1.评估内部控制状况。

通过计算内部控制战略指数,可以准确评估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为公司提供参考,明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监督和管理。

内部控制战略指数可以作为监督和管理的工具,帮助公司及时发现并解决内部控制问题,提高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质量。

3.指导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内部控制战略指数的构成,可以明确改进内部控制的重点和方向,指导公司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改进措施。

4.提升投资者信任度。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直接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频繁出现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经营失败、巨额资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等现象,这些现象使得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国关于内部控制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相继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等,它们联合构建了中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本论文以内部控制理论、业绩评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为理论依据,按照全面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等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该体系以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为核心,以此量化了内部控制运行质量,结果显示内部控制评价指数越高,证明企业内部控制越有效;本文还对31家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运行质量与其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揭示我国目前煤炭行业内部控制的状况,发掘内部控制的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最终能够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促进内部控制五大目标的实现。

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部分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基本理论;这部分界定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和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功能,然后介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整体框
架。

第三部分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首先说明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要遵循的原则,其次简单介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理论依据,最后介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流程,本部分主要介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设计思路,以所构建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为基础,以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为出发点,设计战略指数、报告指数、合法合规指数、经营指数和资产安全指数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指数,以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设计了修正指数,综合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指数。

第四部分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应用检验,以煤炭行业的31家上市公司为例,依据第三部分提出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流程,计算煤炭行业31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同时确定其内部控制的运行质量等级,此部分主要用来证明本论文所构建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可操作性。

第五部分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质量和公司业绩的相关性检验,以煤炭行业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SPSS软件分别检验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与经济增加值(EV APS)及每股收益(EPS)的相关性,从而证明本论文所构建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科学性,最后分析了检验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六部分为结束语,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同时概括性的描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发展。

【关键词】: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评价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5;F832.51;F22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绪论12-221.1选题背景及意义12-131.1.1选题背景12-131.1.2选题意义131.2文献综述13-181.2.1国外文献综述13-151.2.2国内文献综述15-18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8-191.3.1研究思路18-191.3.2研究方法191.4研究内容与创新19-221.4.1研究内容19-201.4.2创新之处20-22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概念理论22-262.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222.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概念及功能22-242.2.1指数的内涵22-232.2.2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内涵232.2.3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功能23-242.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框架24-26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26-403.1构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原则26-273.1.1系统性原则263.1.2可比性原则263.1.3成本效益原则26-273.1.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273.1.5客观性原则273.1.6广泛适应性和灵活性原则273.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27-303.2.1内部控制理论27-283.2.2业绩评价理论28-293.2.3风险管理理论29-303.3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303.4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计算30-403.4.1内部控制评价指数设计思路30-313.4.2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各个变量的选取31-363.4.3
内部控制评价指数权重的设定36-383.4.4内部控制评价指数计算方法38-393.4.5内部控制评价等级39-404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应用研究——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为例40-464.1搜集煤炭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40-414.2计算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数41-454.3确定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质量45-465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质量的相关性检验——以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例46-525.1提出假设和选取变量46-475.2变量的相关性检验47-495.2.1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与EV APS的相关性检验47-485.2.2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与EPS的相关性检验48-495.3检验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49-525.3.1检验结论分析495.3.2政策建议49-526结束语52-53参考文献53-56致谢56-5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57-5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