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解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的情感,粗略辨析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肯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穿,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出名,而辞赋以本篇最出名。

有《陶渊明集》。

留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理想的机会。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2)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意,把握其主要内容;(3)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艺术特色,体会其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诗文的结构层次,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文主要内容的理解;3. 诗文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2. 诗文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3. 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韵律;(2)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讨论。

3. 合作学习:(1)分析诗文结构,划分层次;(2)探讨诗文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欣赏诗文优美语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2. 分析诗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会诗文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及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2. 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3. 搜集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篇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二必修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跳出局限性,思考世界的宏观性和历史的持续性;3.学生能够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体悟到庄子哲学的特点、思想家的特性。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讲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哲学内涵,以及在文学特性上的独具特色;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本篇文章中领悟庄子的经典思想和哲学观点。

四、教学方法1.文本解析通过来回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文本解析。

2.讨论式教学在学生解读之后,通过老师点燃的问题,不同学生们之间进行讨论式教学。

3.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竞赛,比较各个小组对于文章的理解深度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进入本篇文章的解析之前先对庄子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解,为本篇文章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2.讲解与分析讲解庄子哲学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分析庄子哲学的内涵、文学特性等。

3.观察和讨论通过老师针对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庄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4.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本分析,推理和理解深度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本质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六、教学资源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老师展示、纸笔等教学资源七、教学评估1.小组竞赛的成绩单2.个人练习证明3.因材施教八、拓展思路本篇文章在讲解庄子哲学之后,可以放宽主题,进行拓展性的思考。

例如:分享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或者本篇文章与其他哲学或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点等本次教学针对庄子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通过文本解析、讨论式教学和小组竞赛等多样化的方式,旨在深入理解庄子哲学的内涵和文学特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等。

(3)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五、作业设计1. 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 写一篇关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感悟文章。

3. 搜集其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中关键字词、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把握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本材料。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陶渊明的生平介绍。

3.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

九、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饮酒》等。

2. 介绍其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包括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以及创作此诗的动机。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故事。

1.4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以及创作《归去来兮辞》的动机。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归去来兮辞》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采用分句解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每一个细节。

2.3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归去来兮辞》,探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诗歌背景与文化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3.2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和文化知识。

3.3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陶渊明所处的文化环境,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和评价《归去来兮辞》。

4.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评价,分享各自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方法5.3 教学内容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学技巧。

6.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诗歌中的文学手法。

6.3 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文学技巧,并讨论其效果和意义。

第七章:比较研究7.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将《归去来兮辞》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性。

7.2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间的比较。

7.3 教学内容选取其他描述归乡主题的文学作品,与《归去来兮辞》进行比较,探讨《归去来兮辞》的独特之处。

第八章:当代意义探讨8.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单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

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

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多媒体显示其画像)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板书文题)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

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

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

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4.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4.doc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辞赋的特点。

3.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掌握特殊文言句式。

4.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吋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出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他的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掌握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一、导入新课1、带领学生观看视介绍陶渊明的视频,和学生共同回忆陶渊明的《饮酒》诗,进入课文的学习。

2、文体介绍:辞,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被称作楚辞;乂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又称作骚体。

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区别:赋进一步散文化,写法上讲究铺排,内容以咏物说理为主。

辞内容重在抒情,富有浪漫的气息。

押韵,句式较整齐,以四六字句为主体。

二、听读课文,注意注音,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熹微(xl) 盈樽(zun) 盘桓(huan) 眄(mian) 窈窕(yaotian)出岫(xiih)遑遑(huang) 棹(zhao) 耘籽(zl) 景(jlng) 翳翳(yl) 东皋(gdo) 2、学生自读课文,总结文言知识(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仃)重要实词田园将芜胡不归乐夫天命复奚疑晨光之熹微三径就荒抚孤松而盘桓农人告余以春及哀吾生之行休归去來兮既自以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载欣载奔引壶觞以自酌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请息交以绝遊感吾生之行休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帝乡不可期登东皋以舒啸聊乘化以归尽(2)—词多义现象心因事顺心既自以心为形役夫问征夫以前路乐夫天命复奚疑事将有事于西畴尝从人事故故便求z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3)通假字乃瞻衡宇景翳翳以将入(4)词类活用现象策扶老以流憩园日涉以成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善万物之得时乐琴书以消忧乐夫天命复疑携幼入室眄庭柯以怡颜(5)古今异义词知來者之可追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以寻壑悦亲戚Z情话策扶老以流憩于是怅然慷慨尝从人事幼稚盈室寻程式妹于武昌(6)文言特殊句式皆口腹自役既自以心为形役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z寻程式妹丧于武昌农人告余以春及乐夫天命复奚疑三、作业: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包括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

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1.解题(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

兮,助词。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主要内容介绍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

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

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

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

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预习课文(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

(2)捋清辞的行文脉落。

2.导入新课(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3)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 "归意"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

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②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从该辞的背景及辞的第一部分,我们均清楚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以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

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之景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③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

"归去"就离开彭泽而言,可以说是"归去"。

"来"就回乡而言,又可以说是"来"。

文章从思归到归家,步步叙明,所以合起来就叫做"归去来"。

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四、总结、扩展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

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

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

《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

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

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内(复)几时"等。

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

"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二)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率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

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

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句意是,生活上需要的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句意是,观赏院里的树木感到喜悦。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句意是,靠着南窗休息以寄托自得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句意是,深知住在容膝的小屋里也很安适。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句意是,拄着拐杖走走,随地休息。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

句意是,有时划着小船。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句意是,感叹我的一生就要终止了。

)(5)古汉语句式①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求什么。

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