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植物的大量营养元素与大量元素肥料

合集下载

植物营养基础知识--大量元素

植物营养基础知识--大量元素
植物营养基础知识--大量元素
大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1%的元素
1、C(碳)、H(氢)、O(氧) 2、N(氮)、P(磷)、K(钾)
其中碳、氢、氧主要来源于空气,在植物体内主要合成糖分 最近研究还表明,植物的碳、氢、氧,还大量来源于土壤有机质 这就是我们多喂有机肥,作物甜,口感好的原因 N(氮)、P(磷)、K(钾)主要来源于土壤和人工施肥
梨树缺磷的 症状
+P
磷(P)的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植素、核酸、磷脂、酶、腺甘磷酸组成成分; 促进糖运转; 参与碳水化合物、氮、脂肪代谢; 提高植株抗旱性和抗寒性
磷素缺乏:株小,根少,叶红,籽瘪,糖低,老叶先发病。
抗寒原理:提高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能降低细胞质冰点); 提高磷脂的含量(增强细胞的温度适应性);
中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0.1%的元素
Ca(钙)、Mg(镁)、S(硫)、Cl(氯) 主要来源于土壤和人工施肥
氮(N):
组成蛋白质成分(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
所以,豆科植物有大量的固氮菌
组成叶绿素成分(缺氮,叶片发黄)
缺氮植株生长缓慢,茎叶变小,由老叶开始发黄
氮肥种类 1、铵态氮:碳酸氢铵、磷酸二铵、硫酸铵、氨水 最显著特征,有刺鼻的气味(氨气) 很容易挥发,所以必须埋土施用,效果才好 铵态氮,NH4+带正电荷,而我们的土壤带负电荷,正负相吸 所以铵态氮很容易被土壤吸附,不易被流失 因此南方水稻田,沙土地,用铵态氮效果好
水溶性:磷酸一铵(水溶肥)>磷酸二铵(复合肥)
由于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里面含有铵态氮,容易挥发,易引起氨气中毒, 所以一定得埋土施入!
磷肥的种类
3、 化工合成磷:聚磷酸铵
磷含量高,利用率高,水溶性好 一般做为液体水溶肥的原料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新选.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新选.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名词解释1. 矿质营养2. 必需元素3. 大量元素4. 微量元素5. 水培法6. 叶片营养7. 可再利用元素8. 易化扩散9. 通道蛋白10. 载体蛋白11. 转运蛋白12.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13. 反向运输器14. 同向运输器15. 单向运输器二、填空题1.植物细胞中钙主要分布在中。

2.土壤溶液的pH对于植物根系吸收盐分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pH增大易于吸收;pH 降低易于吸收。

3.生产上所谓肥料三要素是指、和三种营养元素。

4.参与光合作用水光解反应的矿质元素是、和。

5.在植物体内促进糖运输的矿质元素是、和。

6.离子跨膜转移是由膜两侧的梯度和梯度共同决定的。

7.促进植物授粉、受精作用的矿质元素是。

8.驱动离子跨膜主动转运的能量形式是和。

9.植物必需元素的确定是通过法才得以解决的。

10.华北地区果树的小叶病是因为缺元素的缘故。

11.缺氮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叶上。

12.缺钙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叶上。

13.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主要通过向上运输的。

14.一般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时期。

15.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16.植物体内可再利用的元素中以和最典型;不可再利用的元素中以最典型。

17.追肥的形态指标有和等;追肥的生理指标有和。

18.油菜“花而不实”症是土壤当中缺乏营养元素引起的。

19. 引起大白菜干心病、菠菜黑心病矿质元素是。

20. 被称为植物生命元素的是。

21. 一般作物生育的最适pH是。

22.诊断作物缺乏矿质元素的方法有、和。

23.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有、、和。

三、选择题1.在下列元素中不属于矿质元素的是()。

A.铁 B.钙 C.氮 D.磷2.植物缺铁时会产生缺绿症,表现为()。

A.叶脉仍绿 B.叶脉失绿C.全叶失绿 D.全叶不缺绿3.影响植物根细胞主动吸收无机离子最重要的因素是()。

A.土壤溶液pH值 B.土壤氧气分压 C.土壤盐含量 D.土壤微生物4.植物细胞主动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特点是()。

植物营养及肥料重点

植物营养及肥料重点

绪论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肥料: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

它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根底之一。

分类:直接肥料间接肥料〔有机肥为二者都有的肥料〕生理酸性肥:*些肥料施入土壤中后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作物吸收的阳离子大于阴离子,使土壤中残留的酸性离子增多,使土壤酸度提高,这种由作物吸收后是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

生理碱性肥:*些肥料进入土壤中后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作物吸收的阴离子大于阳离子,使土壤中残留的碱性离子增多,使土壤的碱度提高,这种由作物吸收后使土壤碱度提高的肥料。

施用技术:1.基肥作物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

作基肥施用的肥料大多是迟效性的肥料。

厩肥、堆肥、家畜粪等是最常用的基肥。

2.种肥指下播种同时施下或与种子拌混的肥料〔播种或定植时施用的肥料〕。

3.追肥植物生长期间为调节植物营养而施用的肥料。

肥料学:研究肥料性能及其机制,施用等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合理施肥内容〔原则〕:时宜物宜地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地制宜〕合理施肥应考虑:土壤作物肥料合理施肥意义〔目的〕:供给植物营养改善土壤构造目前土壤施固态微肥存在的问题:有效性降低、施用不均匀、易污染环境。

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目的:提高作物产德国科学家李比希的三个学说:矿物质营养学说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矿物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

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的有机物,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 1〕理论上,否认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限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决的根底;2)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

植物生理学 第二章

植物生理学 第二章

(2)钙泵 又叫Ca+-ATP酶,它催化质膜内侧的 ATP水解,释放出能量,驱动细胞内的 钙离子泵出细胞。
细胞外侧 H+泵将H+泵出 A
K+(或其它阳离子) 经通道蛋白进入 B
C
阴离子与H+ 同向运输进入 细胞内侧
图2-5 质子泵作用机理
A 初级主动运输 ; B, C 次级主动运输
返回
A 外侧
第四节
矿质元素的运输
一、矿质运输形式、途径、速度 1、形式: N:NO3-、NH4+、尿素、氨基酸、酰胺 P:正磷酸、有机磷化合物 S:SO42- 、 蛋氨酸、谷胱甘肽 2、途径:导管(42K 示踪试验) 3、速度:30-100cm/h
木质部 蜡纸 树皮
42K
图2-13 放射性42K向上运输试验
五、植物的缺素症及诊断
◆N 吸收的主要形式 是 NH4+,NO3- 等: ◇ 构成蛋白质的主要 成分(16-18%); 缺N ◇ 核酸、辅酶、磷脂、 叶绿素、细胞色素、植 物激素(CTK)、维生素 等的成分。 故称为 “生命元素” 缺N:矮小、叶小色黄或发红、分枝少、花少、 籽粒不饱满。
生理功能:
缺磷病症:
① 植株瘦小。分枝、分蘖很少,幼芽幼 叶生长停滞,花果脱落,成熟延迟。 ② 叶呈暗绿色或紫红色(花青素)。 ③ 老叶先表现病症(磷是可移动元素)。
◆ K
以离子状态存在 生理作用(1) 体内60 多种酶的活化剂;(2)促 进蛋白质、糖的合成及糖的 运输;(3)增加原生质的 水合程度,提高细胞的保水 能力和抗 旱能力;(4)影 响着细胞的膨压和溶质势, 参与细胞吸水、气孔运动等。 缺K:叶缺绿、生长缓 慢、易倒伏。
三、影响根系吸收矿质营养的因素

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肥

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肥
植物镁素营养与镁肥 镁的营养作用
植物体中含镁(Mg)量约为干物质 植物体中含镁( ) %,豆科作物的含镁量为禾本 的0.05-0.7%,豆科作物的含镁量为禾本 %, 科作物的2- 倍 从植株的部位看, 科作物的 -3倍,从植株的部位看,种 子含镁较多,茎叶次之,而根系较少。 子含镁较多,茎叶次之,而根系较少。 作物生长初期,镁大多存在于叶片, 作物生长初期,镁大多存在于叶片,到 结实期则转到种子中。 结实期则转到种子中。
含钙肥料的种类与性质
石灰是最主要的钙肥,包括生石灰、 石灰是最主要的钙肥,包括生石灰、熟 石灰、碳酸石灰三种, 石灰、碳酸石灰三种,含钙的化肥或工业废 也可用作钙肥。 渣,也可用作钙肥。
生石灰 又称烧石灰
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含CaO55-85%, - %, 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含 MgO10-40%。贝壳类含有大量的碳酸钙, %。贝壳类含有大量的碳酸钙 - %。贝壳类含有大量的碳酸钙, 烧制后称壳灰含CaO85-90%(螺灰),生 %(螺灰),生 烧制后称壳灰含 - %(螺灰), 石灰中和土壤酸性能力很强,还有杀虫、 石灰中和土壤酸性能力很强,还有杀虫、灭 草和土壤消毒等功效。 草和土壤消毒等功效。
硫参入固氮过程, 硫参入固氮过程,构成固氮酶的钼铁 蛋白和铁蛋白均含有硫。 蛋白和铁蛋白均含有硫。作物体中硫的移 动性很少,较难从老组织向幼嫩组织运转, 动性很少,较难从老组织向幼嫩组织运转, 缺硫时,作物生长受到严重阻碍, 缺硫时,作物生长受到严重阻碍,植株矮 小瘦弱,叶片退绿或黄化,茎细、僵直, 小瘦弱,叶片退绿或黄化,茎细、僵直, 分蘖分枝少,与缺氮有点相似, 分蘖分枝少,与缺氮有点相似,但缺硫症 状首先从幼叶出现。 状首先从幼叶出现。
第五章
植物钙、镁、硫营养 植物钙、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植物营养肥料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二、填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肥料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

3、肥料按组分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按来源分为农家肥和商品肥;按主要作用分为直接肥和间接肥;按肥效快慢分为速效肥和迟效肥。

4、海尔蒙特于1640年,在布鲁塞尔进行了著名的柳条试验。

5、李比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科学的奠基人。

6、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是由鲁茨在1843年创立的。

7、李比希创立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营养;在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根据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归还土壤养分的方式应该是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9、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有针对性,应合理施用。

10、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生物田间试验法、生物模拟法、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技术法和酶学诊断法。

三、简述题:我国肥料资源有何特点?肥料利用存在什么问题?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1、名词解释(1)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2)营养元素间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3)营养元素间的相互相似作用(4)活性氧2、填空题(1)一般新鲜植物含有70%-95%的水分,5%-30%的干物质。

干物质中绝大部分是有机质,约占干物质重的90%-95%;矿物质只有5%-10%左右,也称为灰分。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根据质量分数的高低,将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分为大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氮、磷和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

(3)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

(4) 作物缺氮时,叶色转淡,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症状首先出现在下部叶子,而后逐渐向上蔓延。

植物营养学1-12章

植物营养学1-12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一、植物营养学1. 含义: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理论指导→合理施肥→良好的营养环境→高产优质3. 主要任务: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以植物营养原理为理论基础,以施肥或改良植物营养遗传特性为手段,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

二、肥料(fertilizer)1. 含义: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2.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农作物产量;(2)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包括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含量和比例、土壤反应、土壤生化特性等)(3)改善农产品品质:氮——提高谷类籽粒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磷——改善糖料作物、淀粉作物、油料作物等的品质钾——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钾充足,不但能使作物产量增加,而且可以改善作物品质,通常被称为“品质元素”如:①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增加;②纤维作物的纤维长度和强度改善;③淀粉作物的淀粉含量增加;④糖料作物的含糖量增加;⑤果树的含糖量、维C和糖酸比提高,果实风味增加;⑥橡胶单株干胶产量增加,乳胶早凝率降低;3. 肥料的来源、分类和种类来源: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资源;生活和生产的废弃物。

分类和种类:按组分分:有机肥和无机肥(矿质肥)按来源分:农家肥和商品肥按主要作用分:直接肥和间接肥按肥效快慢分:速效肥和迟效肥4. 肥料施用与环境和人的关系例子:氮素在环境中的行为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研究的早期探索1. 尼古拉斯(Nicholas)——15世纪,首位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人2. 海尔蒙特(Van Helmont)——1640年,柳条试验,“水的营养学说”3. 渥特沃(John Woodward)——土和盐都有营养作用4. 格鲁伯(J. R. Glauber)——硝有营养作用5. 泰伊尔(Von Thaer)——19世纪初期,“腐殖质营养学说”二、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一)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1840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3.大量元素 6.叶片营养 9.通道蛋白12.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5.单向运输器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名词解释 1. 矿质营养 4.微量元素7. 可再利用元素10. 载体蛋白 13. 反向运输器2. 必需元素 5. 水培法 8.易化扩散11. 转运蛋白 14. 同向运输器二、填空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细胞中钙主要分布在 中。

2.土壤溶液的pH 对于植物根系吸收盐分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pH 增大易于吸收 ______ ; pH降低易于吸收 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上所谓肥料三要素是指 、 和 三种营养元素。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光合作用水光解反应的矿质元素是 、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植物体内促进糖运输的矿质元素是 、 和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跨膜转移是由膜两侧的 梯度和 梯度共同决定的。

7. 促进植物授粉、受精作用的矿质兀素是&驱动离子跨膜主动转运的能量形式是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必需元素的确定是通过法才得以解决的。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北地区果树的小叶病是因为缺 元素的缘故。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氮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 叶上。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钙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 叶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地球上的大部分氮素存在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中,在大气中惰性气体占78%,占地球总氮量的1.96%,地球表面每平方米上空有7550kg的N,但这些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许多因素与氮的循环转化有关,其中有生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而且是许多过程伴随进行氮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关系极大,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缺氮。

1、含量一般植物含氮量约占植物干重的0.3-5%,而含量的多少与植物种类、器官、发育阶段有关。

种类:豆科作物、豆科绿肥>禾本科作物器官:种子>叶>根>茎秆品种:高产品种>低产品种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组织:幼嫩组织>成熟组织>衰老组织生长点>非生长点生长时期:苗期>旺长期>成熟期>衰老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发育: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含氮量也不相同。

一般作物吸收高峰在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期,以后迅速下降,直到收获,到成熟期作物体内氮从茎叶转向种子或果实。

2. 分布:营养生长期:大部分在营养器官中生殖生长期:转移到贮藏器官约占植株体内全氮的70%二、氮的营养功能1/蛋白质的重要组分:蛋白态氮通常可占植株全氮的80-85%。

蛋白质中平均含氮16-18%,体内细胞的增长和新细胞的形成都必须有蛋白质,否则受到抑制,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

2/核酸和核蛋白质的成分核酸是合成蛋白质和决定生物遗传性的物质基础,因此也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RNA,DNA,核酸中含氮15-16%,核酸态氮占植株全氮的10%左右。

3/ 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据测定,叶绿体约占叶片干重的20-30%,而叶绿体中约含蛋白质45-60%。

4/许多酶的组分酶本身就是蛋白质,是植物体内生化作用和代谢过程中的生物催化剂。

5/氮是多种维生素(B1 B2 B6 PP等)的组分----辅酶的成分6/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如烟碱、茶碱、可可碱、咖啡碱、胆碱--卵磷脂--生物膜)7/多种维生素的组分8/一些植物激素的成分9/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的成分(如玉米素、GA、CTK)--生理活性物质10/生物碱的组分N是一切有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它被称为“生命元素”。

五、氮素不足或过多对作物生长发育与品质的影响作物缺氮的外部特征苗期缺氮: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薄叶小,叶色发淡,甚至发黄、干枯而脱落。

因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较强,缺乏症首先从下部老叶片开始。

生长中、后期缺氮:植物早衰、早熟;禾谷类作物下部叶片从叶尖沿中脉向叶片基部枯黄枯黄部分呈V字型,叶缘仍保持绿色而略卷曲,穗短小,穗粒数少,籽粒不饱满;双子叶植物分枝减少,花蕾少、果小,产量降低。

谷粒和牧草中蛋白质含量降低,食用和饲料价值降低。

氮素过多的危害降低产量:使禾谷类作物倒伏减产;使块根、块茎类作物贪青疯长;使油料作物籽粒少而小;使果树茎叶生长过盛,开花迟、结果少。

影响品质:大部分光合作用产物合成蛋白质用于营养生长,降低了以碳水化合物积累为主的作物含糖量及淀粉含量指标,降低油料作物的含油量等。

易受病虫危害,产品不耐贮存:植株易受低温、机械损伤和病虫危害;果、蔬不耐贮存;体内低分子氮化合物增多,为病源微生物提供较多营养,而酚类化合物合成减弱,易滋生病害。

氮素过多,易造成产品及土壤、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植物因素: 种类、品种、部位肥料因素: 种类、用量、时间气候因素: 温度、光照收获因素: 施肥后安全期、一天内时间第三节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二、氮肥的分类按氮素存在的形态分类: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长效氮肥按其发挥作用的快慢分类:速效性氮肥\缓效性氮肥(一)铵态氮肥肥料中的氮素是以铵离子(NH4+)或氨(NH3)的形式存在的氮肥。

代表品种: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液体氨、氨水等硫酸铵硫酸铵[(NH4)2 SO4,含氮20-21%],简称硫铵,俗称肥田粉,是我国最早使用和生产的氮肥品种,通常以它作为氮肥的标准肥。

纯净的硫铵为白色晶体,有少量的游离酸存在,溶于水呈弱酸性。

硫铵物理性质稳定,不易吸湿(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1%),易溶于水(20℃时溶解度为75g/100g水),属速效性肥料。

比重1.77,熔点513℃,灼烧时可分解为氨和硫酸。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含S 24%,对缺硫土壤是很好的硫源。

2、入土变化硫铵施入土壤后,遇水溶解,以铵离子(NH4+)和硫酸根(SO42-)离子的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铵离子有以下去路:①被作物吸收作物对NH4+吸收>>SO42- SO42-较多残留于土壤中易引起土壤酸化硫铵是一种生理酸性肥料。

生理酸性肥料: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残留部分导致生长介质酸度提高的肥料。

②被土壤胶体吸附石灰性土壤:易造成土壤板结酸性土壤:使酸度增强③产生硝化作用:④遇碱性物质,易分解放出氨,使氮素损失:3、施肥要点硫铵可作基肥、追肥、种肥用○1在石灰性土壤上追肥要尽可能深施覆土,及时浇水②旱作地区,以深施基肥、种肥为主,每亩施用量40~50 kg;水浇地以作种肥和追肥为主,施用量50~60kg/亩。

水田不适宜施用硫铵③硫铵是最宜以拌种的方法作种肥的氮肥品种。

氨化铵(分子式为NH4Cl, 含N24-26%),简称氯铵,纯净的氯化铵是白色晶体,吸湿性略高于硫铵,不结块,物理性质较好,便于贮存,易溶于水(20℃时溶解度为37g/100g水)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

2、入土变化①被作物选择性吸收,增加了土壤的酸度。

②石灰性土壤中施用氯化铵时,易造成钙的流失,引起土壤板结。

③盐碱地及干旱地区施用,氯化钙积累,盐分加重,对作物生长不利。

应配合施用石灰和有机肥料。

④铵态氮也可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硝化作用。

3、施肥要点不施于忌氯作物:氯化铵在禾本科作物上施用效果与等氮量的硫酸铵相当,甚至略高。

但不宜忌氯作物上施用\不宜用作种肥:干旱地区氯化钙不仅使土壤溶液浓度加大,而且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直接危害。

\盐碱地少用或不用:以免增加土壤中氯离子的含量,加重盐渍化程度。

\是水稻田很好的氮肥。

碳酸氢铵(NH4HCO3,含N17%),简称碳铵。

碳铵是一种白色细粒结晶,有强烈的氨臭味,又叫“气肥”,吸湿性强,易溶于水(20℃:20g/100g水) ,呈碱性反应(pH8.2-8.4)。

干燥的碳铵在常温下基本稳定,当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大时,则易吸湿分解,造成氮素的挥发损失。

为了克服碳铵易挥发结块的缺点,可在生产过程中加入防结块添加剂(十五烷基磺酰胺或十烷基苯磺酸铵),使其结晶颗粒增大,含水量减少,结块率下降,也可通过机械压力的方法,将粉肥压成重约1g的杏核状粒肥,使产品粒度增大,表面积减少,也可减少结块。

②入土变化:以铵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作物选择性吸收铵离子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通气条件下,碳铵产生硝化作用,形成硝酸和碳酸。

③碳铵施用原则:三不原则:不作种肥、不地表撒施、不与茎叶直接接触八字诀:深施覆土、及时浇水④施肥方法底肥深施:水浇地用量25-50公斤/亩,旱地用量10-25公斤/亩采用种子、碳铵不接触方法作种肥追肥条施、穴施制成粒肥、球形肥深施长效碳铵铵态氮肥小结1、共性:(1)易溶于水,肥效不如硝态氮肥快,但比硝态氮肥长,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2)NH4+易被土壤胶体吸附,移动性小,不易造成氮素流失;(3)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损失。

(4)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铵(或氨)态氮可经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易造成氮素的淋失和流失。

(5)植物过量吸收铵态氮(NH4+-N)对Ca、Mg、K的吸收有抑制作用。

(6)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

2、铵态氮肥氮素损失的途径氨的挥发损失性质不稳定的碳铵、氨水、液氨,若没有深施覆土,都要产生氨气的挥发性质稳定的硫铵和氯铵,表施在石灰性土壤上,很快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氮的挥发损失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作用引起的氮素损失3、铵态氮肥施肥技术深施覆土,基肥,追肥条施、穴施不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严防大水漫灌施用硝化抑制剂,防止硝化作用,防止流失损失(二)硝态氮肥肥料中的氮素是以硝酸根离子(NO3-)形式存在的氮肥。

代表品种: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铵等。

1、硝酸钠硝酸钠(NaNO3),含氮量(N:15-16%)。

白色或灰色结晶,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有助燃性,贮存时要防潮、防火。

②入土变化以硝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形式存在于土壤溶液中。

作物选择性吸收离子生理碱性肥料: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残留部分导致生长介质酸度降低的肥料。

硝态氮易随水淋洗在还原性环境下,易进行反硝化作用,肥效下降③施肥要点通常不作基肥,多用于追肥忌大水漫灌,防淋失和反硝化的氮素损失。

不宜在盐碱地上施用不宜施于水稻田喜钠作物的适宜氮肥品种2、硝酸铵硝酸铵(NH4NO3,含N33-35%)简称硝铵,白色晶体,其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各占一半,兼有两种形态氮肥的特性。

极易溶水(20℃:188g/100g水) ,吸湿性极强,易结块,一般制成粒状硝铵(石蜡、磷矿粉、石膏等),且易燃、易爆。

硝铵的改性是改善其吸湿性和防止燃爆危险的重要途径。

入土变化以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存在于土壤溶液中作物吸收量基本相同硝态氮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易淋失铵态氮被土壤胶体吸附铵态氮在石灰性土壤中易挥发损失氮素铵离子在通气条件下易转变为硝态氮硝态氮在还原性条件下易产生反硝化作用生理中性肥:养分经植物吸收无残留或残留部分基本不改变生长介质酸度的肥料。

施肥要点既要防止氨的挥发和硝态氮的脱氮损失,也要防止硝态氮的淋溶损失。

灌区或多雨区一般不作基肥,宜作追肥。

忌大水漫灌,须分次施用,为防氨挥发,也要深施。

水田不宜施用硝铵,易淋失和反硝化。

硝铵不宜作种肥,因为硝铵浓度高、吸湿性强,与种子直接接触会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硝态氮肥小结共同特点:(1)易溶于水,肥效快;(2)吸湿性强,易结块,空气湿度大时吸水呈液态,施用不便;(3)受热易分解,放出氧气,体积骤增,易燃易爆;(4)NO3- 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5)硝酸根可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为多种气体(NO,NO2,N2等),易造成氮素气态损失。

硝态氮肥损失主要途径淋溶损失反硝化作用引起脱氮损失防止措施:忌大水漫灌\忌在水稻田施用\忌过量施用(三)酰胺态氮肥酰胺态氮肥是指凡是含有酰胺基(CONH2)2或在分解过程中产生酰胺基的氮肥。

两种主要的酰胺态氮肥品种:尿素和石灰氮尿素1、成分与性质分子式CO(NH2)2,含氮量44%-46%, 白色颗粒,易溶于水(20℃时溶解度为105g/100g水) ,水溶液呈中性反应。

在干燥条件下,有良好的物理性,但当气温增高,相对湿度较大时,易于潮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