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指副词“相”“见”用法探微
副词“相”指代性之我见

副词“相”指代性之我见副词“相”指代性之辨正[关键词]:指代性副词宾语前置宾语省略副词“相”的指代性,首见于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马氏文通》把?相?字归入代词,刘复以为应该归入副词。
我们认为后一说是比较正确的。
但是,我们还得承认它是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王力先生的“指代性副词”一说只是把马、刘两家的观点来了一个折中调和。
并没有真正解决“相”字的词性归属和语法意义。
他进而指出:相?字所修饰的动词仅指单方面行为的时候,它本身已经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但是,它的指代性仍然存在。
这样,它在意义上就近似倒装的?我?、倒装的尔?等。
南开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读本》在该书的“目录”中就专门列出了一个章节,标题就是:“第十一课ll.4 指代性副词‘相’‘见’”。
并指出:在古代汉语里,?相?字作为一个副词,一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但它又具有指代性,所以我们称它指代性副词。
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相?字所指代的动作行为受事者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杨伯峻先生的《古汉语虚词》中也说:相?字下若是外动词,又没有宾语,?相?字便兼起代词作用,可以代本人,可以代对方,也可以代第三方。
此外,还有其它著述或者教材如吕东亚先生的《古代汉语》则直截了当地说:?‘相’用作前置宾语,指代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笔者以为,这种提法既不科学,也不符合语言实际,还会在本已混乱的教学语法体系造成更大的混乱。
一、“指代性副词”的命名不科学“指代性副词”这个名称是指“相”字的词性归类,还是指它在语言运用中的临时性的兼类现象呢?倘是指词性归类,那么,是否要在目前通行的教学语法十二类词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指代性副词”而成为十三类呢?同时,这个“指代性副词”将归类为“实词”呢,还是“虚词”呢,或者是自立一类,与实词、虚词并列而三呢?如果是指词的兼类现象,那么,其它的兼类词又怎么命名呢?例如:“骑”,读如(qi)时,作动词讲,指“跨上去”;读(jì)时,作名词讲,一人一马曰一“骑”;又如“文”,在“文不加点”中,“文”作名词讲,指“文章”;在“文过饰非”中,“文”字作动词讲,指“掩饰、掩盖”。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四》)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
(方勺《泊宅编》)③请略陈固陋。
5:虚词-副词

三、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行为、性 六朝前,“甚”是形容词, 后 状、数量多少的程度的, 来才由形容词变为程度副词。 可分三类: (一)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有 ③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 少 “最、至、极、绝,大、 子乎?“对曰:“甚於妇人”。 太,殊、特、尤,良、甚” ④涉於鱼齿之下,甚雨及 等。 之,楚师多冻。 ①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 ⑤苛政暴吏,甚於虎也。 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⑥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⑦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
六、否定副词
表示对情况、行为或性状 的否定的副词,叫否定副 词。古汉语中,常用的否 定副词有“不、弗、毋 (无)、勿、未、非、否、 微"等。 在先秦,凡是用了否定副 词“不、毋、未”和表否 定的无定代词“莫”的句 子,动词所带的代词宾语 一般要放在动词前面。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 否定,"不"的用法较宽, 既可以否定动作行为,又 可以否定事物的性状。作 用同现代汉语一致。
①孟尝君怪之,曰:“此谁 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铁 归来,者也。“ ②孟子曰:“子诚齐人也” 《孟子· 公孙丑上》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 记· 项羽本纪》) 上例的副词都是表示明确认 定的语气的,其中“乃、即” 还 带有申辩排他性的意味。
语气副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 论议语气,常用的有"其、盖、 殆"等,相当於"大概(是)、恐 怕(是)"。 ①诗曰:"孝子不匮,永锡 尔类。"其是之谓乎?(《左 传· 郑伯克段于鄢》)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三个词类——偏义副词、同义副词、连绵词

判断方法 3、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拆开后,都单独有意义,且能与别的字构成另外 的词。但拆开后的字义与该联绵词本身的意思没有联系,它们也不可能用 双音合成词的任何一种构词方式组合成该词的意思。比如,“仓促”这一 联绵词,拆成“仓”、“促”两字,它们的意思分别为: 仓 (1)仓房,仓库(2)姓。 促 (1)时间短:短促、急促。(2)催,推动:督促。(3)靠近:促膝谈心。 但是,“仓”的两个义项与“促”的三个义项无论用双音合成词的哪种构 词方式组合,都不能表示“仓促”所含有的“匆忙”的意思。“仓”、 “促”这两个字,只是该联绵词的书面语言符号罢了。再如“马”单独有 意义,“虎”单独也有意义,但它们各自的意义同样与联绵词“马虎”的 意义无关。
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如“于是 行旅不至,人物无资”(因此商人不来这里做 买卖,当地的人贫穷并且物资缺乏。)中的 “行”、“旅”,都是“来往的旅客”的意思。
示例 ①夫差将欲听与之成(高一册《勾践灭吴》)(意思就是“夫差将欲听 (之)与之成”。 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讲和。) 这里,“将”和“欲”都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又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初三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 ③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高一册《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的脚有 毛病,不能够快跑。) “愿”和“望”都是“希望”的意思。如《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 沟壑而托之。”又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也。”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 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 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 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 词。
副词

鸡鸣狗吠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2)用于偏指,即表示有关双方之中一方对另
一方的行为。可代第一、二、三人称。 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 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后汉书) 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后汉 书)
“见”
表示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用在及物 动词前作状语,只能代第一人称。 “我”或“自己”)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见笑 见谅 见怪 见教
敬诺,年几何矣?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
以遗之。 君惠缴福于敞邑之社稷。 幸分我一杯羹。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向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时 间 :
席 设 : 敬 备 喜 筵 恭 请 光 临
为 我 俩 举 行 结 婚 典 礼
谨 订 于
(四)情态副词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
曾:竟然。
乃:竟然,才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必、固、诚、信、实、宁、岂、盖、殆
言必行,行必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重于鸿毛。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蔑也今而后些吾子之信可事也。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根据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成程度、范围、时间、 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二、常用副词的用法
(一)程度副词——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
表程度偏高:“最、太、至、良、甚、 颇。 表程度递增:益、愈、尤、滋 表程度偏低:略 、少、稍、颇。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
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
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的文献中。
现分述如下:相“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
例如:1.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3.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
(《后汉书•冯鲂传》)这句的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韩愈《答李翊书》)这句的意思是: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5.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6.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柳宗元《黔之驴》)这句的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例1、2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一人称的人,例3、4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二人称的人,例5、6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的用法:1.各句的“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加点的词,除例4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
画浪线的“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
"相"的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
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2.要和范围副词的“相”区别开来。
表示范围的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此为"互指"。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常见的偏义复词以及兼词

8.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 “去 来”偏义在“去”,意为离开。
9.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孔雀东南飞 )“进退”,“进”,指“进来”,“退”指 “退出”,义偏“进”。
10.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异同”偏义在“异”, 不同。
一、偏义复词的类型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例如:《孔 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公姥”只
有“姥”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
只作陪衬。
二、偏义复词的识别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存亡”偏义在“亡”,灭亡。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 出师表》)“崩殂”:“崩”指皇帝死,“ 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 衬字。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 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宠辱”偏义在“辱”, 此处可译为“ 遭贬谪的不幸”。
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 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 不能修饰
“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 ”无义。又如《礼记》“士功不兴,大夫 不得造车马”中,因“车”与“造”构成 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一般而言,我 们不能说造“马”),故“马”无义,起陪 衬作用,“车马”偏指“车”义。
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 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 ”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 ,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桃花 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 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 ”字来表明诗人信步自适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指副词“相”“见”用法探微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或动作只从单方面发出,有称代作用。
1. “相”用于动词前,可指代第一、二、三人称,相当于“你”“我”“他”“它”等。
例如: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我”。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你”。
③“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她”。
④“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它”。
2. “见”则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
一般只能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作“我”或者“自己”。
例如:
①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见丁宁”即“丁宁我”之意。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这里的“见录”意思即为“记得我”。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此句中“见恕”可译为“宽恕我”。
(1)翻译下面句子,注意“相”的用法。
①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②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孔雀东南飞》)
③苟富贵,勿相忘。
(《陈涉世家》)
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⑤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
(《后汉书·朱乐何列传》)
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2)翻译下面句子,注意“见”的用法。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②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③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与彭宠书》)
④岳父见教的是。
(《儒林外史》)
⑤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
(《世说新语》)
⑥“见谅”“见告”“见怪”。
参考答案:
(1)①现在大王和张耳很快将要死了,然而您拥有数万军队,却不肯救我。
②不久一定回来,我对天发誓永远不辜负你。
③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我不会忘记你们。
④你我本来都是同一个根苗生的,煎熬我为什么这样急迫呢?
⑤朱穆在家闲居多年,朝廷上的官员有很多人推荐他。
⑥一年三百六十天,刀一样的风,剑一样的霜,无情地摧残它(指花枝)。
(2)①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
(这里“见背”即“背我”。
)
②我对待你很好(非常优厚),你为什么背叛(背离、辜负)我呢?
③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而让仇视自己的人感到高兴。
④岳父大人指教(我)很对。
⑤张祖希如果想认识我,自然应该来拜访我。
⑥原谅我、告知我、怪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