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7-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7-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温州大学

商学院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国际市场营销

授课单元: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总学时数:36课时

教材:国际市场营销学

授课教师:杨龙志

授课对象:国际贸易专业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第7授课单元授课时间:2课时授课类型:理论课

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国际市场进入战略(2课时)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重点掌握进入国际市场的三种模式,包括出口进入、契约进入和投资进入的基本内涵,重点掌握选择这些进入模式的条件;一般掌握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要素;了解进入国际市场战略的含义。

本授课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模式

2、选择进入战略的条件

教学难点:

各种进入战略的选择

授课对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

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调查研究、案例分析;

多媒体教学:有文字、图片、音像、动画等;

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

本授课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上一单元主要知识点复习:

1、国际市场细分的两个层次及各自的分类标准;

2、国际目标市场选择的模式和条件;

3、国际市场定位策略。

教学引例与新课导入:

1.苍山大蒜喜获丰收,蒜农如何将大蒜出售到日本市场?

2.我在九州商厦买到一件衬衣,华伦天奴品牌,但标签上写到该衬衣由深圳世嘉华伦天奴公司生产。询问售货小姐,对方告知绝对正品。你相信吗?给出你的理由?

3.你有没有关注过北京现代、广州本田、上海大众的企业性质和投资者构成情况?

本单元课程内容安排:

第一节国际市场战略要素

一、战略含义

战略是企业为了其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而对资源运用所作的全局性、综合性规划与部署

二、战略的两个基本问题

确定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

确定进入或占领选定领域或地域的战略

资料1;索尼战略领域:家用电器、电子游戏、电影制作、音乐等;公司原来主要领域是家用电器,而现在转移到电影和游戏领域。

资料2:脑白金的市场策略:农村包围城市

三、进入国际市场战略的涵义

1、确定企业进入的国际市场目标

2、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跨国经营战略计划

3、战略计划实施

资料1:金山进入日本的战略——产品战略:金山毒霸为先锋、金山WPS随后;主要因为是日本在这个领域做得不好;日本是质量敏感型国家而非价格敏感型国家;渠道战略:网络销售;促销战略:免费试用1年

四、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要素

1、评估产品与外国市场

2、确定目标市场

3、选择进入市场模式

4、制定营销规划

资料1:格力集团的国际市场战略:先有产品再有市场

格力首先进入巴西市场采取的是出口的战略,等市场销售规模达到2200万美元的临界规模时,再采取直接投资建厂的形式。

第三节进入国际市场战略模式

企业对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技术、技能、管理诀窍或其他的系统规划。

一、出口进入方式

出口贸易是国际市场营销最普遍、最初级的形式。

1、间接出口

通过本国的中间商来从事产品的出口

猪驮式出口:这是一种为满足外国市场而进行的国内销售。一个在出口或国际市场经营中能力过剩的企业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帮助它们在国外市场上销售以提高经营效率和利润水平。这与出口管理公司和出口贸易公司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即通过获得规模经济来提高效益。这种合作方式可使背者(carrier)和骑者(rider)(利用别人出口的企业和帮助别人出口的企业)都能得到其它出口协作形式中所具有的好处。布格华纳公司、科尔盖特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西尔斯公司等都是在外国市场上帮助销售其它公司产品的“背者”,而西莱米德公司、杜邦公司、麦克劳·爱迪森公司则是借助这种方式在外国市场上推销自己的产品的“骑者”。如杜邦公司在化学产品方面自己开展国际营销活动,但对一些消费用品如门窗贴纸等,却与科尔盖特公司开展“猪背”合作出口。

2、间接出口的特点

(1)优点

第一、不要求企业任何国际营销经验;第二、不要求企业处理任何国际营销业务;第三、风险小;第四、

灵活性强;

出口管理公司模式其实就是外贸公司。它自己不生产产品,而只是作为国际市场营销中的一种中介组织而存在。它可以象公司的出口部门那样行事,甚至可以利用该公司的名义来开展一些活动。对一个生产企业来说,利用出口管理公司可以获得几个好处。首先,出口管理公司可能迅速地了解外国市场和国际市场营销状况,这对那些以前没有国际营销经验的企业来说特别重要;其次,出口管理公司通过经营几类相互补充的产品,可以在运输和经营当中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可使企业节省一些代理费用;再次,利用出口管理公司可以节省企业建立自己的出口部门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第四,出口管理公司通常是在代理的基础上经营,这使它在价格等问题上能灵活地掌握;最后,它与外国代理商相比,通常能使生产者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因此,在理论上,出口管理公司对一些刚开始进行营销国际化的中小型公司无疑是一理想的媒介组织,是它们借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好的方法。不过, 也要注意在实践中这些好处和优势有时未必都能实现。但相比较而言,对那些急切地希望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小企业来说,还是应该考虑利用出口管理公司这种进入方式的。在美国,这种出口管理公司有1000多家。

(2)缺点:

第一、企业无法了解和控制海外市场;第二、不利于企业积累国际营销经验;第三、不利于树立企业国际市场形象(品牌);第四、对中间商依赖性强

资料:中国电动工具的国际营销模式:中国生产的电动工具己占全球的70%销售收入却只有10%利润;中国机电是有竞争力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品牌没有终极市场。

终极市场就是带品牌的销售收入因为品牌、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这三样最关键的东西掌握在别人手里

3、直接出口

直接出口是直接利用目标国家的中间商从事产品出口;我国取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出口就是直接出口模式

有一种满足外国市场需求的国内销售——国内市场上的外国买主:

许多外国商业组织都在美国设有办事机构,如一些大的零售商和批发商就是其典型的代表。在它们所经营的产品之中,有许多是由国外生产的。它们发现若在主要的供货国家设立购买中心会更富效率,特别是当它们所采购的对象是一些较小的、不成熟的国际企业时,更是如此。西尔斯和梅西是美国这种公司的代表,它们在国外设有许多采购中心。制造和冶炼行业中的外国企业也经常在美国设立采购中心,只是它们所追寻的对象不再是一些用作转卖的产品,而是一些生产物资设备,但它们内在的目的与批发商和零售商是一致的。

4、直接出口的优点

第一、出口企业可以摆脱对出口中间商的依赖;第二、出口企业可以积累国际经验和培养国际人才;第

三、出口企业可以提高国际市场形象;第四、出口企业可以掌握国际市场第一手信息

5、直接出口的缺点

第一、灵活性较差;

第二、本较高;

第三、对出口规模较小的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二、契约进入模式

(一)许可证进入模式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外国法人单位转让其工业产权的使用权,或得提成费用或其他补偿。

1、形式

独占许可:在规定区域内,被许可方独占使用权,连许可方也不能再使用;

排他许可:在规定区域内,只有许可和被许可方可以,其他第三方不能使用;

普通许可:许可方可以再转让给第三方、第四方等;

区分许可:在特定区域内的“分许可”,即被许可方可以在规定的区域内再转让给第三方;

交叉许可:相互交换技术

2、优缺点:

低成本;限制企业对国际目标市场容量的充分利用。

资料1:LG的“脱皮控心”战略:LG把VCD外包给中国的数千家企业,员工11万人,而利润仅仅1.1亿美元;LG把关键的芯片技术自己控制,员工700人,而利润为3.5亿美元。

(二)国际特许经营进入模式

1、含义

企业将商业制度及其他产权诸如专利、商标、馐、产品配方、公司名称、技术诀窍和管理服务等无形资产许可给独立的企业或个人。

与许可证进入模式不同的是,特许方要给予被特许方以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帮助。

2、特点

(1)优点:不需太多的资源支出便可快速进入;对被特许方的经营有一定的控制权。

(2)缺点:特许方盈利有限;特许方很难在各个市场上保证一致的品质形象;易于把被许方培养成自己未来强劲的竞争对手。

(三)国际合同制造进入模式

1、含义

企业向外国企业提供零部件由其组装,或向外国企业提供详细的规格标准由其仿制,由企业自身负责营销的一种方式。

补充资料:合同制造的几种模式

CM Contract Manufacture)合同制造

CDM(Contract Design Manufacture)合同设计制造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原始设计制造

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原始品牌制造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定牌加工

2、特点

(1)优点:企业可以将精力集中在营销上

(2)缺点:可能受贸易壁垒的影响;可能把合作伙伴培养成潜在的竞争对手;可能失去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可能因为延期交货导致营销活动无法按计划进行。

案例资料:HP公司可能会就其想推向市场的一款笔记本电脑作出具体规格。它们会具体地列明产品的外观

要求,如屏幕的尺寸和技术要求、输入/输出端口、键盘的前倾度、电脑包的外形和颜色、扬声器的位置等。它们还通常会具体列明对产品的主要内部细节如CPU或视频控制器的规格要求。但是,它们并不设计图样,不具体列明电源用的交换晶体管的型号,也不对背光变流器频率加以选择。这些都是ODM的工作。ODM根据计算机公司提出的规格要求来设计和生产笔记本电脑。有时候,ODM也可根据现有样品来生产。

(四)国际管理合同进入模式

1、含义:管理公司以合同形式承担国外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管理任务,以提取管理费、部分利润或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该公司的股票作为报酬。一般应用在管理服务领域

美国喜达屋酒店及度假国际集团的国际营销模式就是管理输出。

2、优点:利用管理技巧而不发生现金流出来获取收入;可以通过管理活动与目标市场国的企业和政府发生接触,为未来营销活动提供机会。

3、缺点:具有阶段性

(五)国际工程承包进入模式

1、定义:指企业通过与外国企业签订合同并完成某一工程项目,然后将该项目交付给对方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

2、优点:有利于发挥工程承包者的整体优势,利润丰厚。

3、缺点:不确定因素增加

4、国际工程承包的形式

5、BOT进入方式

(1)含义:Build——Operate——Transfer:建造——运营——移交

(2)和交钥匙工程的区别:带资承包和经营承包

三、投资进入模式

(一)合资进入

1、定义

与目标国家的企业联合投资,共同经营、共同分享股权及管理权,共担风险。

2、合资经营的优点

(1)在当地所遇到的心理障碍和政治障碍要比独资进入小;

(2)利用合作伙伴的专门技能和当地的分销网络,从而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3)分享东道国政府对当地合作伙伴的某些优惠政策。

资料1:海尔在约旦的“跳板战略”:海尔利用约旦MEC公司成熟的销售网络以极短的时间在中东市场迅速打开局面,成功深入中东地区。与此同时,海尔利用约旦出口美国市场零关税的优惠政策,将海尔产品大量出口美国。

3、合资经营的缺点

(1 )不利于跨国公司执行全球统一协调战略;

(2 )合资企业难以保护双方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资料1:“上海贝尔”合资企业原则:提供的技术必须是最新的;生产必须最终国产化;中方必须控股资料2:合资经营调查:根据一份对170多个跨国公司的调查结果,在所涉及的11000个合资经营企业中,

超过1/3的公司很不稳定,最后要么以关系破裂而告终,要么导致一方的权力大大高于合作者。

4、合资进入的方式

(1)收购或购买当地公司部分股权

(2)双方共同出资组建新企业

(二)独资进入

1、独资经营定义:

企业独自到目标国家去投资建厂,进行产销活动。

2、独资经营的优点:

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少;有利于保护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独享营销成果。

3、独资经营的缺点

投入资金多;可能遇到较大的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

第三节影响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

一、海外目标市场国家市场因素

目标国家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结构和营销基础设施等

1、东道国市场规模

2、东道国竞争结构

3、东道国营销基础设施

二、目标市场国家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等

三、目标国生产因素

生产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和价格

四、国内市场因素

1、本国市场潜力

2、本国竞争结构

3、本国生产成本

4、本国海外投资政策

五、企业内部因素

资料:走出去的几种模式:

模式一:海外建(买)厂

海尔、TCL等企业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模式。海尔将全球分为11个经济区,目前已在其中8个经济区建立了13个生产基地;在美国、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设立了工业园。在进入顺序上,海尔奉行“先难后易”的策略。为了降低国外建厂的风险,海尔坚持“先有市场、然后建厂,建厂时必须达到盈亏平衡点”的原则。

其实,中国企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国外买厂或建厂。1988年,首钢在美国购买了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的股权。1992年,首钢在秘鲁铁矿投标竞争中获胜,以1.2亿美元购买了秘鲁铁矿公司,使其成为首钢在境外最大的独资企业。

模式二:海外买(借)店

新疆德隆集团主要采取这种方式走出去。德隆到国外不是建厂,而是买店。所谓买店,不是说买一两个零售商场,而是控股若干个拥有庞大推销网络的大型企业。

中国生产的电动工具数量已占全球的70%,销售收入却只有10%,利润不到1%。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品牌、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这三样最关键的东西掌握在别人手里。

因此,德隆进入合金投资后,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掌握国外电动工具的市场。进入的办法是,先通过国内整合,把国内的整个行业全部统一起来,使自己有足够的谈判地位,再和国外客商谈判。

万向集团收购美国舍勒公司也是一种买店行为。舍勒公司是一家主要在美国市场销售汽车零部件的经销商。早在1984年,舍勒公司给了万向一笔3万套的万向节订单,万向由此开始了汽车零部件生产之路。万向的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都冠以“舍勒”商标。后来,舍勒主动提出请万向购并的要求。结果,万向花了42万美元收购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术专利、专用设备及市场网络,而厂房、设备等由另一家公司买走。由于买下了此“店”,万向在美国市场每年增加了500万美元的销售额。

模式三:国内生产,大进大出

格兰仕的战略是做全球名牌家电的制造中心,并且把这种制造中心放在中国。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格兰仕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受让国际知名品牌生产线的方式实现扩张。简单说来,将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线搬到中国来,交由格兰仕组织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再按照比这些名牌企业自己在本国生产的成本价更低的售价卖给对方,由对方利用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在国外销售。目前格兰仕已经同200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这200多家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不少已将自己的生产线转移到了格兰仕。格兰仕用自有品牌生产的产品也主要是外销。2002年,微波炉外销的比例占总产量的70%以上,占全球40%左右的市场份额,空调外销占总产量的60%以上。

我国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据80%以上的比重。在工业制成品中,加工贸易已占到整个出口贸易的40%以上。这些出口产品虽然打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记,但品牌、设计基本都是别人的,原材料也有不少是别人提供的。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法,而且还是目前最主要的方法。

模式四:国内生产,外商采购

中国小商品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在这方面充当了表率。国外公司常驻中国小商品城的采购机构有160多个,每天有3800~4500名外国商人在这里采购商品。自1997年以来,中国小商品城的年出口额每年翻一番。中国小商品城的商品交易60%以上为出口。现在,年出口额300多亿元人民币。

中国小商品城这种走出去的模式是:不仅企业不出去,连人也不出去,仅仅是产品走出去。中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在中国摆摊设点,由外国商人到中国来采购。中国小商品城的基本功能已经变为中国小商品“展示——洽谈——接单”的场所,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市场。国内所有企业的产品只要往这里一摆,也就进入了国际市场,用不着到国外建销售体系,更用不着把工厂也建到国外。

模式五:反向OEM

这种模式是万向集团首创。其主要做法是,收购一家国外公司,然后为这家国外公司做OEM。

例如:美国纳市上市的UAI公司是一家成名已久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由于经营不善,2000年这家公司净资产降到70万美元,不符合纳市200万美元净资产的最低要求,同年7月被美国证监会威胁除牌。这时,万向集团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介入到UAI,以28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UAI 21%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而这宗交易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强制性采购条款”,即UAI每年必须向万向购买2500万美元的产品(制动器),这是静

态数据;从动态看,因为UAI从万向采购的产品,其采购成本比以前自己的生产成本低30%~40%,所以会促使UAI进一步扩大销量,这样万向以后每年拿到的定单就不止这2500万美元了。

总结:选择进入国际的模式,其实就是选择三种关系

(1)国内办厂?国外办厂?

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应该尽可能利用这一优势,因而应该尽可能把工厂建在国内。但一个企业到底将工厂办在国内还是办在国外,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产品的运输成本,二是市场的进入成本。

许多产品都有一个合理的运输半径。比如:水泥制品的合理运输半径为300公里,化肥的合理运输半径为500公里。超过合理的运输半径因运输成本上升,产品就缺乏竞争优势。这时,在空间上的选择应该是销地产,即就地办厂,就地销售。在企业是否走出去办厂的问题上,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产品合理的运输半径问题。

所谓产品的进入成本,即许多国家对外国产品的进入都设置了种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突破这些壁垒,必然会导致产品的成本上升。本文将这种成本称为进入成本。

因此,如果仅仅就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考虑,企业是否到国外办厂,应当有以下两个不等式:

生产成本之差≥运输成本

生产成本之差≥进入成本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生产,因廉价劳动力优势,其生产成本比在发达国家生产要低,从而形成生产成本之差。但如果所有产品都在中国生产而运住全世界销售,就会产生较高的运输成本。上述第一个不等式表示:只有当生产成本之差大于或等于运输成本时,在中国生产再运往国外销售才是合理的,否则就应该就近生产。

第二个不等式则表明:只有当生产成本之差大于或等于进入成本时,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在国内生产才是合算的。福耀玻璃在受美国倾销加征11。8%关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中国国内生产,说明即使扣掉加征的11。8%的关税,其汽车玻璃在中国生产仍然合算。因为汽车玻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欧美等发达国家同类企业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10~20倍,加上中国大陆的投资成本也低于国际水平,因而国内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二者的差额比较大。

在国外办厂,将中国最稀缺的资源——资金拿到国外,为对方国家增加了就业,增加了税收,给中国的政府和老百姓又带来了什么?可以说什么也带不来。人们或许希望能给国内带来利润,但从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讲,这些利润一般都要用于国外企业继续循环和发展。更何况,中国企业到国外多少年内也挣不到利润。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格兰仕模式。与国外建厂相比,格兰仕不仅没有将国内的资金拿到国外去建厂,不仅将工厂建在国内,而且建这些厂用的还是别人的钱。格兰仕通过受让国际知名企业先进生产线的做法,使自己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通过这种方式,格兰仕已经与200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这种合作关系。这就等于将数十家乃至上百家的工厂从世界各地搬到了中国。

肯定格兰仕模式,也不是完全否认在国外办厂的必要性。如上述力帆在越南办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从产业转移的规律看,某些比中国更弱的国家,将会成为中国过剩生产能力的转移地。

(2)自己营销?他人营销?

在上述几种模式中,德隆、福耀、万向、格兰仕以及义乌模式都是在国内生产,在国外销售。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格兰仕和义乌模式只做生产,不做销售,销售工作由国外的专业销售公司做。格兰仕的战略定位是,专心搞生产,绝不涉足流通领域。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受让国际知名企业先进生产线的

办法,不花钱就迅速获得巨大的生产能力。并且,由于不涉足流通,可以排除国外经销商的后顾之忧,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帮助格兰仕做大市场。因此,许多经销商纷纷要求经销格兰仕的产品。

近年来,我一直宣传一个观点,即:加入WTO后,中国企业一个共同的竞争战略就是缩身。所谓缩身即三个集中:一是产业集中,即中小企业不宜涉足过多的领域,专业化为上策;二是环节集中,即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要涉足过多的环节,在整个经营链条中,最好集中在自己最有优势的几个环节上,不要从头做到尾;三是空间集中,即不要四面开花,而应集中在一地或几地。

格兰仕不仅是产业集中的典范,长期以来专心做微波炉(很久以后才进入冰箱、空调等行业),而且是环节集中的典范,只做微波炉的生产,一心一意把产品规模做大,把成本降下来,微波炉的销售让别人去做。格兰仕的这一战略选择,正好符合WTO的本质。在我看来,WTO的本质,就是国际间的深度分工。

与格兰仕相同,为中国小商城供货的企业,他们与在中国小商品城采购的国际经销商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深度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这种分工协作关系,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3)自创品牌?贴牌生产?

中国企业到国外开拓市场,在品牌方面有四种办法:一种办法是自创品牌,这就是海尔之路。另一种办法是贴牌生产,这就是格兰仕、福耀等许多企业的路子。第三种办法是通过收购对方企业,以达到收购对方品牌的目的,收购后使用对方的品牌以开拓当地市场。第四种办法就是买牌生产。如:浙江嵊州有几家领带企业生产的都是世界名牌领带,为获得品牌使用权,生产企业每年向名牌企业缴付几百万元不等的费用。交费之后,至于使用此品牌实际生产和销售了多少领带,名牌企业一般都不过问,也无法控制。

·自创与贴牌无高低贵贱之分

是自创品牌还是贴牌生产,这是两种经营战略。一个知名品牌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起来的。它不仅要以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为基础,其间还要进行大量的品牌投入。这种品牌投入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具有较大的风险。品牌的价值,实际上也就是这种品牌投入的回报。自创品牌,企业既要生产投入,又要进行品牌投入,即双重投入。贴牌生产,企业只进行生产投入,而不进行品牌投入,因而只获得生产投入的回报,其所得自然就比较微薄。因此,是自创品牌还是贴牌生产,不是哪个高尚哪个低贱的问题。如果将所有的资金算总帐,贴牌生产比自创品牌更有效益。而我们的企业如硬要花巨额资金去创造所谓的民族品牌,不仅在经济上不合算,甚至要招至巨大的投资风险,对企业、对国家都是不利的。

·由贴牌到创牌是必经之路

中国企业为国外名牌企业贴牌生产,也就是为名牌打工。落后为先进者打工,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在中国国内,有一批打工省,有一批老板省。打工者正是通过打工积累资金,积累知识,由打工变成老板。中国与发达家国之间也有这个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我赞成张维迎和樊纲的观点。张维迎认为:在国际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中国企业能尽快获得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优势,最大劣势是品牌劣势。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把我们的成本优势与国外企业的品牌优势结合起来,而不应只凭豪言壮语去跟人家竞争。樊纲主张:在我们还没有学会那些本领之前,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先当学生,当学生就得交学费。贴牌生产的过程,就是当学生的过程。况且,要发展市场营销能力,要创建品牌,也应当从生产开始。当今世界上的营销大国、名牌大国,又有哪个不是从生产制造起步的?

应当看到,在贴牌生产过程中,虽然使用的是别人的商标,但毕竞这些产品上印有“made in China”。“made in China”的产品质量越好,就会有越多的世界名牌与“made in China”印在一起。久而久之,中国自然就成了

名牌产品的生产大国。到那时,在世人的心目中,好东西都是在中国生产的,“made in China”就是名牌,就是高质量的代表。到那时,在这些产品上贴上什么牌子,它都是名牌。

本授课单元归纳与总结:

1、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是遵循一个从出口、契约和投资这样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每个进入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应该根据企业自己的条件进行选择。

下一单元学生预习安排:

要求学生预习教材第十二章内容《国际营销竞争战略》,并课外阅读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专著的部分章节。

本授课单元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A、本章参考书籍和参考文献:

[1]何佳讯: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国际商务研究,2005年2期

[2]姚钟华:企业出口营销战略,广东经济出版社

[3]王晓茜:海尔国际营销战略分析,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4期

[4]王增涛等:连续还是不连续:企业国际化过程选择的一个分析框架,企业管理研究,2007年2期

[5] 许辉等:企业国际化风险进程中国际风险变化特征识别研究,企业管理研究,2007年2期

B、本章学习相关网络参考文献:

[1]“康升家具国际营销模式”之我见:https://www.360docs.net/doc/115959566.html,

[2]日本跨国公司拓展国际营销市场的成功方式:p://https://www.360docs.net/doc/115959566.html,

[3]TCL国际化系列文章:https://www.360docs.net/doc/115959566.html,

谈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以 7-ELEVEn 为例

谈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以 7-ELEVEn 为例 摘要:企业在计划海外扩张时必须做出三个基本决策:进入哪个市场、什么时 候进入,以什么样的规模进入。一旦确定海外市场进入策略后,就面临着选择最 佳进入模式的问题。日本7-ELEVEn便利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特许经营企业之一,年销售额超过620亿美元。1980年2月台湾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在中国开业。本文以7-ELEVEn为例,分析其进入海外扩张市场进入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本文 试图从7-ELEVEn 进入中国台湾的案例中总结出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决策的必备条件,试图为我国零售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7-ELEVEn,特许经营,海外扩张,进入市场 1公司简介 7-ELEVEn 是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特许经营者,年销售额超过620亿美元。7-ELEVEn 便利店最早其实是1927年的美国“南大陆制冰公司”。由于店铺的营业时 间是从早上7点开始到晚上11点结束,南大陆公司于1946年正式将图腾店改名 为7-ELEVEn,从而真正地揭开便利店时代的序幕。 1973年,铃木敏文把“7-ELEVEn”便利店引入日本。在代表伊藤洋华堂和南方公司 谈判的时候,铃木敏文亮出了技术牌,完美地解决了双方关心的利益分配问题。 这张技术牌是这样的:特许权使用费率降低→店铺规模扩大再顺利→ 连锁店不断 增加→营业额持续升高→特许权使用费快速提升。最后南方公司作出了较大的让步,伊藤洋华堂也发扬风格,把特许权使用费率提高到0.6%。1973年11月30日,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与美国南方公司正式签署区域特许经营协议,日本第一 家7-ELEVEn店开业。这也就是日本“7-ELEVEn”公司的前身,从1975年开始变更 为24小时全天候营业。 作为全球最大的便利店企业,1980年,7-ELEVEn与台湾统一商超公司达成了特许经营协议,从而在中国台湾开设了首家7-ELEVEn便利店。至今,7-ELEVEn已经成为便利商店的国际共通语言。 2问题引出 7-ELEVEn 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如此之快,以至于其在美国之外的连锁店数量很 快就达到了国内的四倍。1974年,7-ELEVEn 通过准予特许经营进入日本开始了其 在亚洲扩张的步伐。随后7-ELEVEn 由台湾统一集团代理进入港台地区和中国大陆。7-ELEVEn当初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开始进入中国台湾海外市场扩张,而且还是以 特许经营模式,而不是以其他形式进入台湾地区呢? 3应对策略 3.1进入哪个市场 7-ELEVEn选择中国台湾作为海外市场拓展的首个地区的主要原因有四点:首 先是考虑台湾市场对海外资本有潜在吸引力的政治和经济因素。80年代是台湾经 济发展的第四个10年。大体上,1970-1979年是台湾的经济转型时期,这期间的 台湾经济发展迅速,平均年增长率为9.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 社会迈入高消费时期。根据国际便利店行业经验,当人均 GDP达2000-3000美元时,为便利店导入期;当人均GDP达5000美元时,便利店市场便进入快速成长期;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进入行业激烈竞争期。在政策上,台湾当局也提 出了“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口号,政令开放、外汇管制的放宽、关税的降低,都有利于海外企业进入台湾市场。二是中国台湾的地理、社会特征对其便利 行业的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四面环海的台湾地区位于亚洲东部,每平方公里人

联想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策略分析

《联想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分析》一.联想企业背景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之初的联想公司营业额仅300万元,到1994年营业额发展为11亿元的年销售额,2004年销售额300亿元。今天的联想集团是中国IT企业的领先者,主要是在中国从事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手机设备、服务器和外设的生产、销售,已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型集团公司。联想从成立至今已跨越两个台阶:20世纪90年代前,联想主要是一家贸易型的企业,生存是主要的目的;之后十多年是第二个台阶,是发展自有品牌的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联想在计算机行业已经稳居亚洲第一,在中国市场称雄,未来的空间是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二.联想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联想在中国这块版图上历经2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战绩,也谱写中国企业富有魅力的传奇。那联想成功的秘密到底在那里呢?通过对联想企业的发展历程和联想文化的理解,认为联想的成功在于根据企业所处阶段的不同对企业文化的进行相应的调整,即伴随联想一次次的转型,文化也在进行一次次的嬗变。 1、伴随联想的文化变迁 回顾往昔20年,联想企业由柳传志等11名科级人员创办的小企业发展壮大为一个国际性大企业集团。其经历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联想的初创阶段(1984至1987) 这个阶段起始于1984年,柳传志等11人靠20万元起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公司的前身。这个阶段主要是利用技术服务积累资金,通过拳头产品打开市场。这个时期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创业者们通过研究员站柜台和制定联想天条等方式,探索企业管理管理。其中,联想提出过不看过程看结果,看功劳不看苦劳的效益观,质量是生命,用户是皇后的市场观以及信誉比金子还贵等道德观。 2).联想的起步阶段(1988至1993) 1988年4月16日,联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开创外向型高科技产业誓师大会,吹响了联想向海外进军的号角。并于当年成立了香港电脑有限公司。其间,联想

国际营销第八讲--国际市场营销进入战略

第八讲国际市场营销进入战略 一、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间接出口外资公司 出口进入模式国外公司驻本国分别 直接出口最终用户 国外中间商 企业的国外分支机构 许可贸易 合同进入模式特许经营 合同制造 管理合同 合资进入模式合资企业 独资企业 (一)出口进入模式 ——企业在本国制造产品,销往海外 1.间接出口 ——通过本国的外贸公司、或外国公司设在本国的机构采购或代理的方式出口产品。 优点:成本低,风险小,简单易行; 缺点:无法树立企业的国际市场形象; 难以了解国际市场信息; 对国际营销的控制程度低。 适用:刚刚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 ——企业把产品直接出售给海外的中间商或最终用户的方式。 主要形式:利用国外的经销商或代理商; 直接卖给海外最终用户; 在海外市场设立办事处或营销子公司。 与间接出口的区别:企业与国外中间商或用户直接联系;组织实施各种国际市场营销活动。 国际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和选择目标市场;建立国际营销组织;联系和发展海外客户;产品的出口业务和实体分销;出口产品的定价和促销 A.出口企业可以摆脱对出口中间商的依赖 B.出口企业可以积累国际经验和培养国际人才 C.出口企业可以提高国际市场形象 D.出口企业可以掌握国际市场第一手信息 劣势:灵活性较差 成本较高 对出口规模较小的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二)合同进入模式 ——国际营销企业和目标国家的企业之间在转让技术、工艺、经营方式等方面订立长期的非

投资性合同,转让方由此进入接受方市场。 特点:以输出企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主,无需产品输出和投资 方式:1.许可经营 2.特许经营 3.合同制造 4.管理合同 1.许可贸易 ——企业在一定时限内将其工业产权(专利、技术或商标)的使用权转移给国外另一家企业,并得到许可费或其他补偿。 优点:(1)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获利能力; (2)避开贸易壁垒,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扩散; (3)无需投资,风险较小。 缺点:(1)授权后对知识产权使用的控制和参与能力较弱; (2)被许可方可能会成为竞争对手(可通过与被许可方合资来避免) 目的:开拓出口市场和市场机会,而非收取转让费用。 2.特许经营 ——企业在一定时限内将其工业产权(专利、技术或商标)的使用权和经营模式授权给国外另一家企业,并收取许可费。同时提供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建议和支持。 优点:(1)借助特性经营者在不同市场建立销售网点,提高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产品销售额; (2)测试外国市场,降低海外投资的风险。 缺点:对被特许方的控制和指导能力有限,易导致失败。 采用特许经营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产品、服务得到广泛认可;(2)具有特色;(3)特许的过程和系统易学并能很快投入运营;(4)边际利润要能满足双方的投资收益标准。 3.合同制造 ——企业与国外生产厂家签订合同,规定由对方按照本企业的要求生产某种产品,由企业负责产品的营销。 优点:(1)对外投资少,低风险; (2)与海外制造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3)企业掌握产品营销的控制权。 缺点:(1)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有限; (2)对方可能会成为竞争对手 4.管理合同 ——企业为国外的旅馆、飞机场、医院或其他组织提供管理服务,并收取管理费。 优点:(1)出口管理服务,低风险; (2)利于扩大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 (3)利于企业了解当地市场情况。 缺点:与接受服务方是同类企业,难与对方竞争。 (三)投资进入模式 ——企业用股份控制的方式,直接参与海外企业的生产或服务业的经营。 特点:给予投资最大限度的控制权和战略自由度;避开贸易壁垒。 缺点:1.需要大量投资

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

进入国际市场的包括四种产品观念:整体产品的观念、产品的组合观念、产品的周期观念、创造开拓的观念。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有:固有产品策略,产品更改策略,机会牵引策略,聚力开发策略,专门产品策略,尾随跟进策略。 一、进入国际市场的四种产品观念 1.整体产品的观念。市场营销学所研究的产品就是整体产品。整体产品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实质产品(又称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实质产品就是产品的基本需求效用;形式产品是指产品的实体外在形态,包括品质、特征、式样、包装、商标和厂牌等;延伸产品则是针对产品本身的商品特性而产生的各种服务保证。市场营销学的产品价值观就是消费者的需要,产品的整体概念就体现着以用户为中心思想,正因为这样,国际营销学者在营销过程中,就应不折不扣地考虑产品的各个方面适应消费国的顾客需要,否则在策略的运用上便有失策的可能。 2.产品的组合观念。所谓产品组合,即指企业所经营的全部产品的有机构成,或者是各种类产品的数量比例。国际市场营销要求每一个国家或企业,一定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资源、技术条件来确定产品的经营范围及产品的结构,这是任何国家面对国际市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根据国际市场情况充分发挥本国优势(避开劣势)确定产品的出口结构,它就不能利用国际经济为本国的建设发展作用。所以,出口什么产品是自家长处,缩短和发展什么产品对已有利,营销者必须心中有数。 3.产品的周期观念。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到消失的过程就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就同类性质的产品而言,大类的产品与大类的某种产品以及某个牌号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来说,向国际市场提供的产品一般都是某种产品或某种牌号的产品,这就要求产品的经营者不仅要考虑到个自产品的经营周期,还要考虑到该种产品及该类产品的周期。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必须适应产品的这种周期变化并符合各种类型产品周期间的内在关系,这是企业在动态的市场上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4.创造开拓的观念。国际市场不仅是市场营销的新领域,而且也是竞争创新最广阔场所,不创造就没有前途,就企业的自身条件来看,开拓精神是企业最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国际市场经营者,必须多动脑筋,经常保持头脑清醒,多创新意,不断采用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服务领域,不断生产独特新颖的产品,去争取顾客、影响市场、开拓市场、创造市场,使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 1.固有产品策略。以本国或本企业原有的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即为固有产品策略。运用此策略的产品范围是有限的,并不是任何固有产品都可行销国外,凡可直接销往国外的产品,一般都具有某种需求共性。下述三类产品可用于此策略;传统产品,如景德镇瓷器、法国葡萄酒、美国的可口可乐;矿产品及某些原材料产品,如石油、煤炭等;某些已畅销国内市场的产品。由于此策略大大方便了营销者,诸如无需另行研究开发和可以降低成本等等,所以此策略很具有吸引力。 2.产品更改策略。这是基于改变整体产品要素的思想之上而产生的产品策略。国际市场的需求与国内市场的需求是有很大不同的,很多产品在某些方面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当然,更改整体产品的哪个部分和如何更改,需要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而定,也正因如此,在变化无常的国际市场上,在产品的“个性化”方面,该策略显示了很高的灵活性。一般产品的更改着眼于下述五个方面: 功能的更改。这是一项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利益的产品更改内容。如空调车等。

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一)

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一) 国际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从事跨国界的营销活动,只要其营销决策具有"跨国"性质,其营销活动就属于国际营销范畴。 市场营销一般原理的应用可以跨越疆界,如同在国内市场上组织营销活动一样,国际市场营销同样需要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细分、市场营销组合等一系列营销过程的战略确定及战术实施。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特指超越国境的市场营销活动罢了。然而,并不能就此而将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跨越国界本身决定了国际市场营销比之国内市场营销具有更大、更多的差异性、复杂性和风险性。 进入国际市场的包括四种产品观念:整体产品的观念、产品的组合观念、产品的周期观念、创造开拓的观念。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有:固有产品策略,产品更改策略,机会牵引策略,聚力开发策略,专门产品策略,尾随跟进策略。 一、进入国际市场的四种产品观念 1、整体产品的观念。市场营销学所研究的产品就是整体产品。整体产品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实质产品(又称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实质产品就是产品的基本需求效用;形式产品是指产品的实体外在形态,包括品质、特征、式样、包装、商标和厂牌等;

延伸产品则是针对产品本身的商品特性而产生的各种服务保证。市场营销学的产品价值观就是消费者的需要,产品的整体概念就体现着以用户为中心思想,正因为这样,国际营销学者在营销过程中,就应不折不扣地考虑产品的各个方面适应消费国的顾客需要,否则在策略的运用上便有失策的可能。 2、产品的组合观念。所谓产品组合,即指企业所经营的全部产品的有机构成,或者是各种类产品的数量比例。国际市场营销要求每一个国家或企业,一定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资源、技术条件来确定产品的经营范围及产品的结构,这是任何国家面对国际市场营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根据国际市场情况充分发挥本国优势(避开劣势)确定产品的出口结构,它就不能利用国际经济为本国的建设发展作用。所以,出口什么产品是自家长处,缩短和发展什么产品对已有利,营销者必须心中有数。 3、产品的周期观念。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到消失的过程就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就同类性质的产品而言,大类的产品与大类的某种产品以及某个牌号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来说,向国际市场提供的产品一般都是某种产品或某种牌号的产品,这就要求产品的经营者不仅要考虑到个自产品的经营周期,还要考虑到该种产品及该类产品的周期。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必须适应产品的这种周期变化并符合各种类型产品周期间的内在关系,这是企业在动态的市场上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概括起来有四类主要模式可以选择:一、合同模式、二、出口模式、三、投资模式、四、战略联盟.合同模式主包括:许可证贸易、合同生产、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出口模式主包括:间接出口和直接出,投资模式主包括:合资企业和独资经营。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很难判断哪种模式是最好的,这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环境背景来选择适合自己国际市场的模式。企业千差万别,在进入模式上肯定也不能一律相同. 而就我国以下五个企业的特点不同其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都是不一样:(1)中国某手机移动浏览器企业准备将其移动浏览器App产品打国际进市场;(2)国内某快餐连锁企业希望进军国外;(3)国内某手机企业把产品卖到印度;(4)国内某廉价酒店集团希望在越南、缅甸等地开店;(5)内地某着名啤酒公司希望进军东欧.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1)可以就企业的性质特点选择合同进入方式的许可证贸易进入国际市场.许可证贸易是通过转移无形资产或产权来实现进入国际市场的目的.在许可证贸易中,许可方企业把某种有价值的工业产权,以收取使用费的形式让渡给许可,许可方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而且不必投入大量资金,还有效地克服了向国外市场出口时所遇到的壁垒.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2)、可以选择合同进入方式的特许经营进入国际市场.特许经营指的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作为特许

人将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商标、企业标识、技术诀窍、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特许给对象国独立的公司或个人使用,被特许方必须按照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程序、规则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方支付初始费用和提成.特许经营对特许方来说它是企业实现商业资本海外扩张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可以节省大量资本投入的条件下,免去企业独立开创国际市场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快速扩大销售组织、渗透国外市场、推广企业品牌、扩大国际影响.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3)可以选择出口进入的模式的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间接出口是指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通过中间商出口,间接出口一般需要改变企业的产品线、组织、投资或任务.在间接出口中包括有四类中间商:(1)通过国内专业出口中间商出口; (2)委托出口管理公司代理出口;(3)与其他企业联合出口;(4)与其他企业全作出口.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去选择进入模式.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4)可以选择投资进入模式的合资企业的形式进入当地市场.采用合资企业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好处在于合资双方或多方是同共济的伙伴关系,是相对固定,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以这样的形进入往往是出于政治或经济方面的考虑.从政治的国度看东道政府有时禁止或不欢迎国外企业独资进入,合资进入可起到一种政治缓冲的作用,帮助跨国公司减少政治风险.从经济的角度看,国际企业为了在目标市场国获得本企业所缺乏的原村料,或者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得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制成品,合资企业不失为一种弥补各种资源不足的较好形式.

LG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LG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2010年10月 页脚内容1

LG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一、了解LG 集团 1.集团简介 LG集团创立于1947年,是韩国第三大公司。年销售额高达730亿美元(2006年数据),全球目前拥有16万员工。是领导世界产业发展的国际性企业集团。LG集团目前在171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300多家海外办事机构。事业领域覆盖化学能源、电机电子、机械金属、贸易服务、金融以及公益事业、体育等六大领域。 2.旗下产品 二、LG 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观念基础 LG集团在进入国际市场时紧紧抓住国际市场营销这一先进理念,即非常重视目标国家市场上顾客的需要,调查与了解这些需要,并根据需要组织国际营销活动。故LG集团每进入一处国际市场,总会先调查研究目标国际市场上顾客的需要,根据这些需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提 页脚内容2

供优质的服务,使顾客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LG 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程序 1.LG集团是否真的有必要进入国际市场或扩大国际市场营销 一个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或者扩大在目标国家市场的营销,对这个企业来说有可能意味着更好的前景,更好的收益,但也有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挫折甚至是失败。LG集团集团深深地明白这点,在思考作出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时紧紧地抓住自身企业的目标、机会、能力这三大重要因素。1)LG集团的目标 通过基于经营理念的正道经营,LG最终要实现的是“一等LG”,真正赢得市场的认可,成为引领市场的排头兵。 LG的蓝图中“一等LG”是指: (1)顾客信赖的LG (2)对投资商最具吸引力的LG (3)人才梦寐神往的LG (4)竞争公司既感到威胁又想效仿的LG 为了实现“一等LG”的目标,不能只追求规模方面的发展,更要以实质性的竞争优势为基础,不断提高市场价值。将依靠挑战精神和拼搏精神,最终实现“一等LG”的目标。 2)LG集团的机会 1947年,LG集团的创始人莲庵县仁创建了乐喜化学工业社(现LG化学),此后集团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开始成为跻身于化学、能源、电子产业等领域龙头的韩国企业。从上世纪的 页脚内容3

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以可口可乐为例

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

摘要 当代世界经济正向国际化方向纵深发展,各国经济在相互依赖和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不仅在生产、流通领域,而且在资本、技术、信息、交通运输等各方面,都在走向国际化。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企业已不仅仅把自己的企业局限于国内。更多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优的资源配置,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求实现收益最大化和全球战略。而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涉及到一系列、关系密切的问题,既进入哪个外国市场、什么时候进入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进入模式的选择等,”因此试图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必然面临进入战略的选择。本文在分析企业为什么要制定全球进入战略的基础上,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分析其进入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关键字:国际化经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可口可乐公司

(一)企业制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必要性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走国际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经济联的日益密切。随着产品与产销的关系多元化,国际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地加深。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转移国内过剩的加工能力和传统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经营意识的企业管理人才。任何考虑向海外扩张的企业都必须首先面对进入哪个外国市场以及时机和进入规模问题,进入外国市场的模式选择也是国际企业必须斟酌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服务于外国市场的不同模式包括出口、技术授权或允许东道国企业特许经营、与东道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以及在东道国成立全资子公司以服务于当地市场,或在东道国并购一家已有企业服务于该市场。上述每一项选择各有其优缺点,而每一种进入模式优缺点的大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中包括交通费用、贸易壁垒、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业务风险和企业战略。最佳进入模式根据这些不同要素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能够帮助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可口可乐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 一、可口可乐公司进入国际市场 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业务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3年到二战前,是可口可乐公司谋求全球化发展的初始阶段。1923年,罗伯特·伍德夫当选该公司总裁。“可口可乐”能够成长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品,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伯特·伍德夫上任后就着手成立可口可乐“海外事业部”。此外,他还刻意提高“可口可乐”在品质方面的控制,并在全球各地大力增强推销及宣传广告计划。至1929年,“可口可乐”已分别在二十八个国家,拥有六十四个特约监制商,并于当年成立可口可乐海外发展公司,专门处理国外事务。 第二阶段:二战期间,是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高速发展的阶段。为了使得长期远离家乡的士兵们能够通过饮用可口可乐的方式延续其美国式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士气,在美国政府和军队的积极要求和全力支持下,罗伯特·伍德夫承诺要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为美军三军人员生产5美分一瓶的可口可乐,从而开始了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大力发展装瓶业务,销售可口可乐系列产品的过程。伴随着美军士兵的足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可口可乐年销量已达50多亿瓶,仅在世界各地可口可乐装瓶厂就增加到了64家。 第三阶段,二战结束后,是可口可乐调整公司策略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阶段。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大批参战美军的回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海外铺

可口可乐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分析

可口可乐进军国际市场的 战略分析 姓名:张金梦 学号:201315104009 班级:经济管理学院13级市场营销班

可口可乐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分析 摘要: 可口可乐是世界最大软饮料公司,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亚特兰大。其品牌价值已超过700亿美元.是世界第一品牌.他占全世界软饮料市场的48%,它在全球各地有500多种产品销售,其中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四大品牌在全球畅销汽水前5位中独占4位,大约每秒钟售出19,400瓶饮料,每日饮用量达10亿杯。 可口可乐进入国际市场战略我们总结为5点:分别为公关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产品策略 关键词:国际营销、可口可乐、 一、公关策略 (一)体育赛事战略 世界三大体育赛事:奥运会、世界杯以及一级方程式赛车一直以来都是传播最为广泛,观众最为之多的体育赛事。可口可乐1928年开始和奥运会进行合作,1974年与世界杯结缘,为每届世界杯最主要赞助商之一,2004年进入F1。通过这世界三大体育赛事,推广力度是毋庸置疑的,品牌早已印入了人们的脑中,家喻户晓。 (二)二战策略与借力策略 为响应二战初艾森威尔将军的号召,保证每个军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以5美分的价格得到一瓶可口可乐,而不管其成本为多少。可口可乐的装瓶工厂,随着美国军队推向全世界,有美国大兵的地方就有可口可乐的存在,这一举措不仅使可口可乐在欧洲和亚洲国家获得了占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树立可口可乐的爱国形象,恐怕是伍德鲁夫最成功的公关举措。 二、渠道策略 (一)特许经营战略 这么多年来经营方式的选择, 始终根据它对饮料市场脉络变化而把握,先后经历了许可贸易、合作生产、合作改合资、合资改“锚式”合作(相当于特许经营) 。今天的可口可乐的列车以特许经营进入模式开进世界。更为迅捷的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也因其管理优势而受到消费者欢迎。 (二)供应链管理 可口可乐以长期合同、控股或持股的方式管理供应链,就是致力于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有了这种长期伙伴关系,就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生产力和附加值,改善供应链的获利能力。(三)网络营销战略 可口可乐网络营销策略主要包括消费者策略、沟通策略、策略联盟策略、互动策略等方式。 1、消费者策略 可口可乐发现,网络现在是对年轻人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媒介。有数据为证:目前中国的网络用户有1.1亿,其中有4000万是宽带上网,并且这个数据每天都在增加,其中大部分为年轻人。这一切都说明年轻人对网络的重视和依赖程度在攀升,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对年轻人的吸引正在下降。 2、沟通策略 2005年,可口可乐在全球推出了ICOKE平台。这个集音乐、娱乐资讯、游戏的快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